五位偉大的心靈,
五個捨己為主的生命典範,
將再次挑戰你穿上塵封已久的登山鞋,
跨出信心的步伐,更深、更真的為主而活!
邀請你拿出最深切的熱情,
和偉大心靈一起攀登生命高峰!
人生好比一位登山者的遠行。我們四處尋找心中的那一座山脈,渴望哪天背上行囊跨出步伐,努力揮灑汗水,跨越蜿蜒路程,最終歡喜地踏上巔峰。每個人心中的那座山都不盡相同。多數人攀爬的是事業、家庭、名譽;但是,也有一些人走出了他人意想不到的方向,歷經峰迴路轉,最後抵達前所未見的終點。
本書所談論的五位偉大心靈,就如同那些勇敢堅毅的登山者。當他們在生命轉折處與神相遇,便決意懷抱不同於世界傳統的心志,毅然攀登那座屬於耶和華的山。加爾文在學校研究神學,卻被神呼召去改革國家的信仰文化;愛德華茲被迫辭去教會牧職,卻目睹神大能的計畫,引爆了信仰復興的風潮;祈克果原先夜夜笙歌,卻因著神的愛徹底悔改,竭力呼喚世人歸回基督;潘霍華專心訓練基督精兵,卻一再被神催逼,最後為了國家和教會犧牲生命;德蕾莎修女出身富裕,卻被神感動去擁抱世上最貧窮困苦的人。
這五位偉大的心靈,有人說他們偉大,也有人說他們傻;有人說他們自找麻煩,也有人說他們義無反顧。儘管如此,他們都認為自己被主牽引,都是祂的恩賜。為何他們如此心甘情願地為主擺上?為何他們如今仍是眾信徒心中的生命典範?翻開這本書吧,或許你會藉此找到最真實、最震撼的答案,也將重新找回內心沉浮已久的勇氣,再次立志攀登那座屬乎耶和華的山!
我深深地領悟到:深厚的信仰反思,原來是敬虔生命的一大動力。事實上,神學與敬虔生命是彼此互動的。當人愈深地認識上帝榮耀的屬性、祂浩翰的恩典,以及自己墮落的深重,他便不得不充滿敬畏與感激,敬虔便由此而生,推動人進一步更深地認識上帝,並與祂契合。 ──本書自序
跟隨上帝迷人的地方之一,
就是可以遇見一些很特別的人。
如果有機會多認識這些特別的人,
將會對我們的生命帶來極其豐富的收穫。
本書所談論的五位偉大心靈,
都在基督教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又獨特的位置。
他們的生平歷程、神學立論與終極關懷,
是我們學習信仰的美好見證,
更是激勵我們捨己為主的生命典範。
即便經歷時光的流逝,
上帝仍然繼續藉他們的生命向世界發出呼喚。
而我們也將再次,重新聆聽,重新立志跟隨。
作者簡介:
余達心
早年畢業於福樂神學院,獲道學及神學碩士學位的余達心博士,對華人基督教信仰群體一直懷抱著一份真誠的關懷。他曾於香港參與創立中國神學研究院(1975年),其後赴英國深造,於一九八一年獲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再回港投入中神的事奉,並於二○○七至二○一三年出任院長一職,全力投入訓練門徒的事工。在繁忙的服事之中,余博士又協助香港浸會學院成立宗教及哲學系,並且到校授課教學,盼望引導更多的人明白信仰,生命歸主。余博士於二○一三年七月獲愛丁堡大學頒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畢生投入於華人神學教育的余博士認為,神學教育是為了訓練信徒成為委身基督的傳道者,以神的話語和生命來轉化黑暗的世界。因此,舉凡文化、社會、倫理、科技等議題,余博士都不遺餘力地透過寫作,將其所學與終極關懷與人分享。余博士已出版著作有《聆聽上帝愛的言說──教義神學新釋》(卷一)(基道)、《基督教發展史新釋》(改革宗翻譯社)、《自由與承擔──文化危機與重建的思索》(基督教文藝)等。
章節試閱
四、擁抱重價恩典:潘霍華於絕地中的先知本色
從上述三位偉大心靈信仰與屬靈生命的互動,我們看到信仰絕不是兒戲;它叫加爾文徹底地放下自我,將畢生的精力、才智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那呼召他的主;它叫愛德華茲向聖靈敞開,讓他深深地經歷上帝的愛,因而使他看見祂的榮美,深愛祂,並且立志以生命來榮耀祂;它叫祈克果拒絕一切宗教的虛假,要求自己真誠地面對上帝,清心地尋求祂對人的心意,並按此而活。在十六、十八及十九世紀,這三位偉大的心靈成為生命的見證,忠心地服事他們身處的世代;他們的思想及生命,也一代接著一代地影響後世。
到了二十世紀,基督徒進入一個精神失落的世代,一個充滿暴力、苦難、荒謬、不信、割裂、道德破滅的世代;這時要忠於信仰,順服上帝的旨意而活,真是極不容易。感謝上帝,不論時代多麽艱困,我們依然看到見證人如同雲彩地環繞我們,使我們得到極大的鼓舞。在接下來的兩章,我們將從兩個偉大心靈的典範,進一步領悟敬虔和順服的真諦。在這一章,我們將從潘霍華的見證來看神學與敬虔的互動。
追隨基督,至死不渝
「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祂叫他來為祂死。」這是潘霍華在著作《追隨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中非常凝重的一句話。潘霍華絕不是輕易地說出這句話的,他完全知道貫徹這句話所要付的代價,因為在他寫作《追隨基督》的時候,納粹黨已滲透、劫持了建制的教會,並封殺所謂的「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就是那些堅持抵抗納粹政權,並與受納粹操控的教會劃清界線的教會。潘霍華此時受認信教會所託,主理一所納粹政權絕不容忍的地下神學院。正當納粹政權瘋狂地散播死亡,他從容地緊緊追隨基督,並且背起他的十字架。
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的清晨,潘霍華與幾位密謀刺殺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德軍高級將領在福洛森堡(Flossenbürg)集中營被處決。當時在場的法醫休斯桐(H. Fischer-Hüllstrung)如此憶述:
當日早上五時至六時之間,囚犯從牢房被帶出來,當中有甘納里斯司令(Admiral Canaris)、奧司特將軍(General Oster)、湯瑪士將軍(General Thomas)及索貝克法官(Otto Thorbeck)……我從另一個房間半掩的門望進去,看見潘霍華牧師在脫下囚衣之前,跪在地上懇切地向上帝禱告。我特別受他禱告的神態所感動,因為他如此虔誠,如此確信上帝真的聽他禱告。到了行刑之處,他再簡短地祈禱,然後走上刑台,勇敢地,自若地……在近五十年的行醫生涯,我甚少看到一個人能如此順服上帝旨意地面對死亡。
與潘霍華一同受刑的,還有他的哥哥克勞斯(Klaus Bonhoehher)及姊夫杜南伊(Hans Von Dohnanyi)。兩個星期後,即四月二十三日,盟軍解放福洛森堡集中營;稍後不久,希特勒亦自殺身亡。
為何一個牧師,一個神學家,一個敎會領袖,會落在這樣的處境?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從一九三三年說起。當年一月三十日,希特勒宣誓就職成為德國元首。在此之前,納粹黨已大力鼓吹一套領袖論(Führer[Leader]Principle),至高無上地推崇國家元首,並要求全國人民絕對效忠。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因著飽受淩辱、時局極度混亂,不少德國人欣然將絕對權力交出,盼望這位領袖能成為德國的拯救者。兩天之後,即二月一日,年僅二十七歲的柏林神學講師潘霍華,在電台以〈年輕世代的另類領袖觀〉(The Younger Generation’s Altered Concept of Leadership)為題論述正確的領袖觀,指出將領袖奉為偶像是何等危險的事,因為甘於被奉為偶像的領袖,只會將跟隨他的人領入歧途;如此一來,他不單擁有如同匪類的兇狠手段對待那些被領導的人,也可以如此地對待他自己。潘霍華提醒德國同胞,只有上帝才是至高無上的領袖。後來,廣播突然中斷。
回顧此段歷史,潘霍華這番談話可謂表達了先知的洞見,以及獨排眾議的勇氣。當這段殘暴不仁的歷史逐步展現,希特勒真的奉自己為至高無上的領袖,並肆虐地殘害無辜,將國家、人民推向死亡與毁滅的深淵;在這樣的情勢底下,本來深信和平主義的潘霍華發覺自己沒有選擇的餘地。為了信仰與良知,他勢必要抵擋納粹政權。儘管時局將國家推到絕地,他因著愛自己的國家,渴望伸張上帝的公義,只能在絕地中順服上帝的旨意,在不可能中成為祂的見證。
四、擁抱重價恩典:潘霍華於絕地中的先知本色
從上述三位偉大心靈信仰與屬靈生命的互動,我們看到信仰絕不是兒戲;它叫加爾文徹底地放下自我,將畢生的精力、才智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那呼召他的主;它叫愛德華茲向聖靈敞開,讓他深深地經歷上帝的愛,因而使他看見祂的榮美,深愛祂,並且立志以生命來榮耀祂;它叫祈克果拒絕一切宗教的虛假,要求自己真誠地面對上帝,清心地尋求祂對人的心意,並按此而活。在十六、十八及十九世紀,這三位偉大的心靈成為生命的見證,忠心地服事他們身處的世代;他們的思想及生命,也一代接著一代地影響後世...
作者序
作者序:信得深、活得真,與偉大心靈同攀生命高峰
在接近五十年的基督徒生活中,筆者愈來愈確切地體悟,惟有信得深,才會活得真,活得灑脫,活得精彩。膚淺的信仰是今日不少信徒的心靈死症。他們信主後,只浮沉於信仰的淺灘而不敢進到水深之處,又或只肯停留在個人經歷的層次,而不肯往高處行。結果造成信仰不冷不熱、似有若無;一二十年過去,仍在信仰的初階原地踏步;信仰生活沉悶乏味,彷如雞肋,令人沮喪。這種情況相當普遍,令人擔憂。誠如斯托得(John Stott)所言:「今日教會廣闊三千里,深度卻只有一寸。」信仰的膚淺正是今日教會的危機。
此書的寫成始於二○一○年,當年筆者重讀祈克果(Søren Kierkegaard)的《今日的時代》(The Present Age)及《恐懼與戰慄》(Fear and Trembling),深受他對真理的執著所感動。祈克果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現代基督教的屬靈狀況。他看到的基督教表面上「香火」依然鼎盛,實際上卻了無生氣、枯歇不堪;對不少信徒來說,基督教信仰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可有可無,搆不起什麽激情,更不要談自我否定,為信仰作出捨己的抉擇或行動。他如此寫道:「革命的年代是行動的年代,而我們的年代卻是廣告與宣傳的年代……但求營造出一種印象,大家便感到得著了,滿足了……很難想像今日年輕的一代會因信仰而拋下世界,每日活出自我否定的生活……今日的世代沒有激情,沒有價值,有的只是了無生命的意念、表述。」幾乎在同一時間,有人送我一本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Come Be My Light),開卷後竟停不下來,深深被德蕾莎修女單純的順服與捨己所吸引,在她身上看到基督信仰的燦爛。
就在此時,香港浸信會大學邀請我主講二○一一年的《篤信力行講座》,我便決定以《放下‧自在──與偉大心靈同攀屬靈高峰》為題,答應他們以加爾文(John Calvin)、祈克果及德蕾莎修女的生命,來表述「信得深、活得真」的真諦。這三位偉大心靈分別代表了三個不同的基督教傳統──長老宗、信義宗和天主教。不久以後,二○一一年年初,我到愛丁堡閉關六個月寫作教義神學第二册《上帝論》,因此有機會細讀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及他的書信;而讀到某些段落,竟然意想不到地受感動到流起淚來。讀神學書讀到流淚,這應該是我生命第一次。這時方才想到,我要寫一本與偉大心靈同行的書,遂加入了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及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這兩位我非常敬佩,也對我影響至深的兩位偉大心靈。
從加爾文、愛德華茲、祈克果及潘霍華這四位神學家的生命,我深深地領悟到:深厚的信仰反思,原來是敬虔生命的一大動力。事實上,神學與敬虔生命是彼此互動的。當人愈深地認識上帝榮耀的屬性、祂浩翰的恩典,以及自己墮落的深重,他便不得不充滿敬畏與感激,敬虔便由此而生,推動人進一步更深地認識上帝,並與祂契合。
關於潘霍華的章節是筆者最後才寫成的,那是在牛津的深秋,也是我再次退隱寫作之時。潘霍華的生命及其神學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在最艱困的日子,可說幾乎在絕地,原來信仰依然可以顯為真實,發揮極大的生命力,叫人背負著極重的悲苦而不失卻盼望。
寫到這邊,筆者驟然深深地懷念摯友趙天恩牧師。四十年前,即一九七四年,正值我在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讀道學二年級之時,趙牧師到訪,與當時的華人神學生分享華人神學教育的重要,並挑戰他們委身中國。我受他呼籲,便加入中國神學研究院創校的運動。在三十年的交往中(趙牧師於二○○四年安息主懷),趙牧師給我看到的正正是「信得深、活得真」的生命典範。他雖修習教會歷史,卻是一位極其出色、功力深厚的教義神學家,而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全然的委身、忘我的奉獻。今年正是趙牧師逝世十週年,我謹以此書獻給他,以表達我對他的尊敬與感激。
作者序:信得深、活得真,與偉大心靈同攀生命高峰
在接近五十年的基督徒生活中,筆者愈來愈確切地體悟,惟有信得深,才會活得真,活得灑脫,活得精彩。膚淺的信仰是今日不少信徒的心靈死症。他們信主後,只浮沉於信仰的淺灘而不敢進到水深之處,又或只肯停留在個人經歷的層次,而不肯往高處行。結果造成信仰不冷不熱、似有若無;一二十年過去,仍在信仰的初階原地踏步;信仰生活沉悶乏味,彷如雞肋,令人沮喪。這種情況相當普遍,令人擔憂。誠如斯托得(John Stott)所言:「今日教會廣闊三千里,深度卻只有一寸。」信仰的膚淺正是今日...
目錄
自序 信得深、活得真,與偉大心靈同攀生命高峰
第一章 自我否定的悅樂:加爾文的神學與敬虔生命
第二章 融於上帝的榮耀中:愛德華茲對聖靈大能的感悟
第三章 清心以志於一事:祈克果的神學與敬虔
第四章 擁抱重價恩典:潘霍華於絕地中的先知本色
第五章 讓愛燃亮生命:德蕾莎修女
附註
自序 信得深、活得真,與偉大心靈同攀生命高峰
第一章 自我否定的悅樂:加爾文的神學與敬虔生命
第二章 融於上帝的榮耀中:愛德華茲對聖靈大能的感悟
第三章 清心以志於一事:祈克果的神學與敬虔
第四章 擁抱重價恩典:潘霍華於絕地中的先知本色
第五章 讓愛燃亮生命:德蕾莎修女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