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姜至剛醫師是腎臟醫學與毒理學的專家,近年來,深感國人對於食品安全的不了解而造成的恐慌,因此,在臺灣大學的網路課程中教導食品安全與評估的相關概念。
臺灣近年來食安事件層出不窮,雖然食安法經過多次修法,但仍無法安撫民眾,黑心食品與廠商固然令人擔心害怕,但譁眾取寵、誇大的媒體報導也是造成民眾恐慌的一大因素。姜至剛醫師為了矯正此一風氣,特將其以往發表於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中的文章集結成冊,並命名為「毒道之處:看不見的飲食危機!」,以淺顯易懂的文字來書寫,期望民眾能藉由此書得到正確的資訊,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期望姜至剛醫師的發聲能喚起更多專業人士響應,為臺灣的食品安全盡一份力,也讓國人對於飲食觀念有更正確的認識。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
張上淳
2016.12
推薦序
近年來食安風波不斷、隨之網路謠言瘋傳,使人民處於恐慌的氛圍中。民以食為天,如今卻面臨排山倒海的食安問題,讓民眾的健康亮起紅燈。
本院同仁姜至剛醫師,同時身兼臺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副教授、臺灣毒物學學會秘書長,繁忙之餘仍將國民身心健康擺在首位,時時關注臺灣的食安動向,並常於本院健康電子報發表食安相關文章,導正消費大眾視聽,為民眾的身體健康把關。現在姜醫師將這些文章集結出版,實難能可貴,相信必能擴大影響範圍,造福更多消費族群。
在此,本人誠摯推薦此書《毒道之處:看不見的飲食危機!》。姜醫師在書中集結其在臨床上的經驗、毒理學的專業,將最正確的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大眾,使民眾不再被聳動標題及不實謠言蠱惑。期望讀者能藉此能有辨別外界消息真偽的能力,帶起普及食安知識的風潮。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
何弘能
推薦序
姜至剛醫師乃在毒理學界執牛耳的專家學者,也是我在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指導的研究生,畢業論文〈我國食品安全管制及法執行之研究〉即與食品安全之議題息息相關,因此當至剛邀請我為他的新作撰寫推薦序時,我不假思索立即應允。
近年來,我國食安風波不斷,導致食安法數次修正,卻仍引起消費民眾極大恐慌。至剛以其毒理學之專業背景,跨足食品安全此一民生領域,尤以「毒道之處:看不見的飲食危機!」為書名,顯見其科學研究蘊含人文關懷精神。尤其,至剛以其獨到的用字遣詞功力,將艱深晦澀的專業術語轉化成淺顯易懂的科學知識,使一般消費大眾皆能輕易理解本書內容,此乃以科普傳世之崇高精神表現。
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黑心食品草木皆兵的氛圍中,欣見至剛新作問世,期望本書能發揮撥亂反正的作用,給消費者帶來正確的食安知識,讓國人都能吃得安心、吃得健康!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劉宗德
2016.12
推薦序
姜至剛醫師為本院腎臟科同仁,因兼具毒理學與腎臟學領域之專業,被推為食品安全領域的發言人,並曾多次受邀到節目上提供專業的食安見解。我非常清楚他對於毒理學專業知識有許多深刻的瞭解,且在此基礎之上,至剛同時也以一個醫師的角度展現他對於健康議題的重視,兩相結合之下而有了這本書的誕生。
本人對近來臺灣的食安狀況也非常憂心,一是許多不肖食品業者對食品安全的漠視,置國人的健康於無物;二是傳播媒體對於食安事件過於誇大的渲染,搞得人心惶惶卻又沒有對事件的本質多加說明與追蹤,因此當至剛決定出版這本《毒道之處:看不見的飲食危機!》時,便欣然接受他的請求寫了此推薦序。
書裡對近期許多重大食安事件,如銅葉綠素、黑心回收油、毒豆干等,以毒理學的角度出發剖析這些事件的成因與對健康的影響,也對生活周遭可能會遇到的食安風險提供了解決之道,在最後對新興的食安概念如基改、卡路里毒性等也有詳加介紹。書中以深入淺出又帶點幽默感的文字講述這些人人關心的食安觀念,冀望能夠導正視聽,讓大眾對食品安全能有正確的想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院長
洪冠予
自序
從事腎臟醫學與毒理學臨床研究10幾年來,發現我國洗腎人口高於亞洲其他國家的原因,除了用藥觀念不正確導致用藥不當外,也有相當部分肇因於飲食不當,而此「飲食不當」實源於國人缺乏正確的食品安全觀念。
尤其近來我國食安事件頻傳,雖然很多案件確是由不良廠商生產黑心食品所造成,但不可諱言,也有部分是因為誇張不實或似是而非的報導所引起的不必要恐慌;而因為網路媒體發達,這種似是而非的飲食觀念得以迅速、廣泛的傳播,更使國人莫衷一是,無從依循。有鑑於此,特將以往發表於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之相關文章集結,並以「毒道之處:看不見的飲食危機!」為名,期望透過本書的介紹,能讓普羅大眾獲得正確的食安觀念,並免除不必要的誤解與恐慌。 食品安全是一條漫長且崎嶇的道路,雖然艱辛但卻很有意義,也期望藉由本書拋磚引玉,喚醒更多人在這條路上同行,共同為國人健康把關!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副教授
姜至剛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