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大競技場是歐洲古蹟之王!」──馬克吐溫
這裡代表了羅馬的榮耀,還有邪惡。
無數電影、文學作品以羅馬大競技場為主要場景,它是羅馬最知名、遊客最多的古蹟,古往今來遊客不計其數,包括拜倫和希特勒。每年有超過三百萬名遊客造訪義大利,羅馬大競技場正是絕對必訪的旅程高潮。
「大競技場在,羅馬就在;大競技場倒,羅馬就倒。」
羅馬人不只齊聚在大競技場觀看處決與格鬥,也在此展現他們的集體力量、享受身為羅馬公民的榮耀。大競技場除了是一座刺激的娛樂場所,更是一個冷酷現實的政治劇場,顯示最微妙的權力更迭:每位統治者都可以在此展示權力,也永遠要冒著被低賤的格鬥士搶盡鋒頭的危險。一如電影「神鬼戰士」裡,親自上陣與奴隸搏鬥的皇帝康茂德。
然而,無比顯赫的大競技場卻與羅馬一同衰亡了。
一切繁華落盡,大競技場日漸荒廢、傾頹毀壞,不但迅速淪為採石場,被人拿來堆置乾草、圈養家禽,甚至有堆肥場和黏膠工廠進駐。在維多利亞時代,一度半掩於土堆中的大競技場則是公認的最佳幽會場所、悲劇故事的絕佳場景。而在經歷了火災、地震、種種天災人禍之後,大競技場僅僅留存下迷宮般的地基牆與用來運送動物的機械支柱,徒留眾人晞噓與遙想。
僅管如此,經過了一千九百三十一年的時光淘洗,大競技場如今依然穩穩矗立在羅馬市中心,依然是一個讓你欽佩、厭惡、卻又不知不覺被吸引的偉大建築。
大競技場到底是格鬥士浴血拚鬥的死亡之地?還是基督徒英勇殉教的聖地?又或者是公開處決人犯的嗜血劇場?舉行模擬海戰時,真的會引水灌滿整個競技場嗎?五萬名觀眾進退場不會擁擠混亂的祕密又何在?這座屹立近兩千年的龐大建築除了供皇帝炫示權力,何以成為羅馬天際線的一部分?為什麼象徵血腥殺戮的大競技場,會成為羅馬的代表建築與象徵?
大競技場的歷史處處充滿謎團,史實真相更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
《羅馬大競技場的故事》將打破種種浪漫卻錯誤的迷思,揭露眾多未知的謎團,帶你重返西元一世紀的羅馬歷史現場!
◎張基義(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專文推薦
◎各界強力推薦
吳東龍(《設計東京》作者)
吳繼文(作家)
馬繼康(世界遺產旅行家)
漢寶德(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
作者簡介
霍普金斯(Keith Hopkins)
曾任英國劍橋大學古代史教授兼國王學院副院長,過去五十年來重新詮釋古羅馬歷史文化,十分激進。著有《征服者與奴隸》、《死亡與重生》、《眾神的世界》。二○○四年辭世。
畢爾德(Mary Beard)
現任劍橋大學古典文學講座教授兼紐納姆學院院士,也是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的古典學版編輯,並在該報網站撰寫相關部落格A Don’s Life。她常在媒體露面,言談立論有時具爭議性,因此有「英國最家喻戶曉的古典學家」之稱。著述甚多,探討古典文化及當代對古典文化的理解,已出版書籍包括《赫莉森的創見》(合著)、《希臘羅馬古典藝術》、《帕德嫩神廟》,她也是Profile Book(Wonders of the World)系列主編。
譯者簡介
謝孟蓉
台大外文系畢業,中央英美所肄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翻譯公司專案管理師,現為自由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