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結果、行動及數據的
密不可分關係
1-1
改變不了行動的原因
在於重視結果
如果你想做出更大的成果、想提升自己的評價,就必須檢視「程序」才行。
一如我在開頭提到的,不好的程序會造成不好的結果,良好的程序會造成良好的結果,這是大原則。
.不好的結果 ↑ 至今的觀點
.造成不好結果的程序 ↑ 真正做出改善之觀點
企業也是一樣,倒閉的公司有倒閉的過程,成長的公司有成長的過程。
獲得不良結果的人,大多在某個程序中採取了偏離重點的行動。但是,很多時候就算提醒當事人「你做出了偏離重點的行動」,他也不曉得是哪個部分偏離了重點。
所以,才會連沒必要變更的部分都改變,導致自己比別人還要辛苦,時而煩惱時而放棄,持續做出偏離重點的行動。
事實上這種類型的人大多認為,無法交出成果的原因並非出在自己身上,而是外在因素使然,最後做出結論「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如此一來就無法促使自己獲得良好成果,實在非常可惜。
因為這種想法本身就偏離了重點,努力永遠等不到獲得回報的那一天。
負責評估的那一方也有不少只看結果導致失敗的情況吧。
這個人分明有著傲人的學歷和業績,上司給的評價也不錯。然而讓他升遷後,不僅沒交出成果還接連出包,令你煩惱不已。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呢?錄用員工時也有相同的狀況。
造成這些失敗的原因,同樣都是只看結果來下判斷。
因為你不知道是什麼樣的過程帶來這樣的結果。
不看過程,就不會明白這個人是怎麼工作的,也不會曉得他具備何種判斷風格和行動模式。
所有結果必有其過程
過程即是得到結果之前所採取的行動。
行動數與行動模式因人而異。能否提出成果,視採取的程序而定。
交出成果的方法相當簡單,只要跟交出成果的人採取相同程序即可。
順帶一提,我們將做出成果之人共同的行動模式稱為「職能」,除了我們之外,目前也有許多學者正在研究。
籃中演練則是一種檢測受測者的行動含多少職能,以及哪種職能不足的科學方法。
換言之,受測者可以知道包含不自覺的行動在內,自己是否採取了可交出成果的行動,以及改變哪個部分就能提出成果。
因此,許多上市企業都選擇以籃中演練選拔管理者或領導者,日本則在1980年代引進這項評量工具。
1-2
提出成果之人
共同的行動模式
若要談論籃中演練的評估,就得先說明「職能」一詞。
這是個很陌生的名詞,起源可追溯到1970年代,哈佛大學心理學家D.C.麥克利蘭(David.C.McClelland)教授的團隊,應美國國務院的委託,針對「學歷和智能水準分明都一樣,為什麼員工的業績有所差異?」這項問題進行研究。
結果,報告指出「締造優異業績的人都有共同的行動模式,而那跟學歷及智能水準並無什麼關聯性」。
目前學者仍持續進行研究,不過職能已成為絕大多數管理職評量工具的制定基礎。換句話說,職能是提出成果之人的行動模式,亦是籃中演練評估的出發點。
隨職位而變的必備能力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行動模式中具備特性的行動。
舉日常生活為例,早上起床離開被窩,是每個人都會做的行動,不算具有特性。不過,下了床就立刻做深蹲運動,並不是任何人都會採取的行動,因此稱得上具備特性。
有些人或許還會慢跑或看書,這些也是行動特性。
再舉工作為例,有些人快到上班時間才衝進公司參加早會,也有人從容地擬好今天的計畫才去參加早會。
我們並非批評哪個行動好、哪個行動不好,而是分析留下成果之人的行動,然後將他們經常採取、共同的行動特性當作職能。
就剛才舉的例子而言,「從容擬訂計畫」這項行動,是可在多數交出成果的人身上發現的行動特性。
我們便將這種行動特性當作職能。而籃中演練就是用來檢測,受測者在實際的工作場合上是否會依這個職能採取行動。
如此就能得知,受測者採取的行動是否與職能一致;反過來說,也能發現受測者缺乏哪種職能。
每種職位的職能都一樣嗎?並非如此。職位不同,職能也會有所差異。
上圖為羅伯特.卡茲(Robert L. Katz)提出的管理知能階段論。縱軸為職層,代表組長、課長、經理等職位,橫軸則表示從事該職層所需的能力比例。
卡茲在這項理論中列出了三大能力。
.技術能力
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識(商品知識與機械的操作方法等)
.人際能力
與他人保持良好關係的能力(懂得關懷、善於溝通的能力)
.概念能力
執行職務的能力(下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張圖表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職位越高必備的能力也隨之不同,比起業務知識,高階主管更需要能做出高水準判斷與解決問題的概念能力(管理能力)。
順帶一提,籃中演練是用來測定概念能力和人際能力的工具。這項模擬工具可測出當你居於高階職位時,這些能力能夠發揮到什麼程度。
每種企業或產業的職能或多或少都有差異。不過,無論哪種企業或產業,要求領導者具備的職能大多是相通的。因此測驗內容若不適合該企業或產業,有時本公司也會配合企業特有的職能,以評估體系為依據,擬訂獨創的籃中演練題目來進行測驗。
凡是具備人事制度的企業,幾乎都存在著職能。畢竟若沒決定好課長必備的行動與能力,是無法舉辦課長擢用考試的。
前陣子,有人在演講會上問我:「通過籃中演練的祕訣是什麼?」
我反過來問那個人:「公司對於你想謀求的職位有什麼要求呢?」
發問者聽了搖搖頭,說他不知道。
如果想通過升遷考試,在你研究作答技巧之前,必須先知道自己的公司要求該職務具備何種職能,這是一大前提。
籃中演練沒有「正確答案」,不過硬要說的話,就是發揮公司要求而你尚未發揮的職能。
〔圖表P019〕
卡茲的管理知能階段論
概念能力 高階主管(總經理、經理)
人際能力 中階主管(課長)
技術能力 基層主管(組長、一般)
〔P022〕
1-3
缺乏判斷力的
總務課長的悲劇
某間食品製造公司委託我們評量。
目的是要讓現任的課長升為經理。
受測對象為所有的課長。稍後我會再重新針對籃中演練進行說明,總之這項工具就是用來評估受測者升至下一級職務時,能否發揮具備的管理能力。
之所以使用「發揮」一詞,是因為我們認為,籃中演練並非判斷受測者是否具備管理力的方法,而是用來測定哪種能力尚未發揮,以及該改變何種行動才能發揮那項能力的工具。
發揮度便是以前面提到的職能為基準來計量。
之後再從總共有70種以上的職能當中,挑出幾種歸納為「○○能力」來進行評估。
比方說,將「察覺引發糾紛的問題」、「發現未來的風險」、「抽提本質問題」等行動歸納起來,代表「問題發現力」這種發現問題的能力。
如何查看顯示能力發揮度的評分表
籃中演練研究所會針對每位受測者的能力發揮度進行評分,然後製成一張如25頁的回覆表發還給受測者。如果要看團體之中的定位,則會提供如27頁的一覽表。
如各位所見,透過籃中演練可知的並非及格或不及格,而是「發揮度」,也就是當受測者從事高階職務時能夠發揮何種能力。
一覽表的姓名右邊為綜合評估分數。通常大家的目光都會忍不住飄過去,其實這是按領導者必備能力的比重計算各能力發揮度所得的數據,終究只是基準罷了。
真正非看不可的重點,則是綜合評估右邊的受測者能力發揮度的均衡度。以均衡的觀點來看,綜合分數高不見得就一定很均衡。
為什麼用均衡度評估呢?這是因為主管或領導者最好可以均衡發揮所有能力,而非特定能力突出並大肆發揮。
假如問題發現力出眾,決策力卻未能發揮就傷腦筋了;抑或能夠發揮創造力,人際能力卻未能發揮,那就頭大了。
籃中演練不只單看主管或領導者想交出成果所需的能力,更測定能力的均衡度。
既然這樣,發揮度越平均越好嗎?那倒也未必。
我們都會請企業將之作為選拔領導者的輔助資料,用來對照其要求的領導者形象,以評估所需的能力是否均衡發揮。因此,籃中演練並未設下幾分就及格的基準。
不好意思,說明得有點長,接下來就把話題轉回到剛才提及的企業吧。
這家食品製造公司約有40名課長參加籃中演練,之後我們向該企業的幹部報告評分結果。
我忘不了當時專務那副憂鬱的表情。事情就發生在他看了該企業總務課長的評分之後。
專務對這位課長的評價如下:「擅長瑣碎的工作,待人和善,工作也做得正確無誤。」籃中演練的評分分析確實也出現相同的結果。
總務課長的籃中演練評分如25頁所示。
這位總務課長不僅發揮了問題發現力,且具備分析力,更發揮了人際能力,簡直無可挑剔。不過,就跟各位看到的一樣,他有點缺乏決策力。
看完評分之後,專務喃喃地說:「他無法下判斷。」最後懊惱地表示,要暫緩升他為經理一事。
於是我建議那位專務:「他並不是無法下判斷。問題在於他會受到周遭判斷的影響。」專務聽了頓時愣住。
我會這麼說是有原因的。事實上,雖然這張回覆表顯示出總務課長未能發揮決策力,不過籃中演練可以分析得更詳細,查出是哪一種有關決策的職能未能發揮。
舉「下判斷」這項行動為例,94%以上的主管都會做,可說是很普通的行動。可是,採取「加上合乎邏輯的判斷依據將意思傳達給對方」行動的人,比例卻一下子降到54%。若再加上「自主判斷」行動的話比例就更低了,而採取「基於數據依據傳達意思」行動的人則不到5%。從環境層面來看,採取「當自己的主張與周遭或對方不同時,會毅然傳達自身的判斷」行動的人只有9%。
換言之,雖然當事人能夠下判斷,卻不會採取其他行動,因此到頭來依舊無法將判斷傳達給對方。
本公司的分析人員在分析結果中的評語欄裡這麼寫道:
「雖然能合乎邏輯地進行決策、縱觀整體做出判斷,心意卻很容易受對方的意見影響。」
這位課長的行動特性,存在著「雖然能下判斷,在告知對方的階段卻容易因對方的發言而推翻自己的決策」這個問題。
只因為一道程序有瑕疵,便使他無法提出成果,還遭上司評為「沒有判斷力」。而且,當事人並不曉得自己有這種缺點,所以今後也沒有機會改變。
只要他能夠「不受對方意見影響毅然傳達自己的意見」,就可以晉升為經理了。
不過,這並不只是這位課長的悲劇,對運用人才的企業而言也是悲劇。
大多數的人才就像金雞蛋。在感嘆沒有好人才之前,先量化掌握員工的行動,只要稍加修正行動、施以教育,就有機會將同一名員工變成好人才。
將行動化為分數的評分技術,便是解決這類人才問題的曙光,因而備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