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易經》相傳為周代文王與周公用文字將流傳在語言中的卦辭與爻辭記錄下來,典藏在國家檔案書中,被視為占卜之書,孔子從國家檔案書將此書抄錄出來作為教材廣為流傳,孔子後學將有關講解的文字,整理出《易傳》,將經與傳結合起來,成為《周易》的文本。此一文本蘊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思維模式與義理系統,二千年來有關《周易》的注疏、解說與詮釋層出不窮,早已成為傳統文化最為重要與關鍵的典籍。卦辭與爻辭因文字的古樸,後代以文字來解文字,導致眾說紛紜,難有定論。我決定回到古文字最初的圖像,從語言神話的立場來重新閱讀卦辭與爻辭,從原始文化的脈絡中理解到每一卦其特有的生命情境。
《周易》是在八卦符號的基礎上進行兩兩重疊,排列組合成六十四卦,八卦稱為單卦,六十四卦稱為重卦。八卦的排列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伏羲八卦次序,一種是文王八卦次序。有關六十四卦的排序方式較為多樣,現有文本是根據〈序卦傳〉的說明來加以排列,其條理較為複雜,不易進行有序的論述。最好的方式還是回到八卦的基準上,重新進行上卦與下卦的組合,將六十四卦還原為八宮卦,西漢京房早已提出,但是後人的組合方式各有不同,有以上卦為核心組合成八宮,或以下卦為核心組合成八宮。本文是根據伏羲六十四卦的次序,形成以下卦為核心的八宮。
乾宮與坤宮是以乾卦與坤卦為核心發展而成,其內卦的象是一致的,與八卦的象相重形成乾宮與坤宮,即下卦本身是不動的,依上卦的卦象形成了陰陽變動,牽引出各種剛柔交合的吉凶現象。乾宮與坤宮的卦象是其卦意的根本,卦辭與爻辭則是卦意的運用,經由文字記載的言辭,探求其中陰陽變化的事物情理,以言語之情來表達出卦象之意。陽爻為剛,陰爻為柔,在卦象中二者是相互往來變動,雜處於一卦之中,形成了各種對應之理,得理則吉,失理則凶,以言辭之情顯示出各種吉凶悔吝等不同結果。本書是繼《乾宮篇》之後,專究坤宮各卦來立論。重點在於追究至順的坤道,如何以陰柔之氣來承順八卦的開化,進而能凝聚成物,達到無物不包與無物不育的坤德。
鄭志明於八里潛心齋
20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