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實與無奈.在亂世中尋找方向.悟道的智慧與境界
傅佩榮教授精彩解析,理解莊子思想的最佳書籍。
全書共分三輯:一、人生的真實與無奈;二、在亂世中尋找方向;三、悟道的智慧與境界。充分引述莊子原文精華,並以淺顯方式闡述,與讀友一同隨年齡與閱歷而一再深化及昇華,進而如莊子一般,領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生命的轉彎處
本書集結了傅佩榮教授精彩的一系列莊子思想演講,拋開了以往人們對於古代哲學思想只能從硬梆梆又古板的理解方式,傅教授轉而以生動又深入淺出的講解,讓讀者了解到莊子的哲學不只是玄而難懂的道家思想,相反的,它不僅解釋了二千多年前的社會與人們的思維方式,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仍然對照出人類共通的迷惘執著。
莊子的智慧扣緊了時間的命題,他從宏觀的角度俯視人世間的種種,對比了時間的無垠涯以及人生命的短暫,這是一種近乎宗教的超脫,也是莊子哲學裡最重要的主題。經過了傅教授巧妙的牽引,莊子宏深的哲理穿過時空,飛到現代與當代思潮結合,我們發現,一代聖哲的偉大不只存於當下,它通過了時間的考驗,也能讓現代人從中反思出一些啟示,而這就是哲學能帶給人的最重要價值,讓庸碌生活的我們能偶爾停下腳步,不再盲目追求稍縱即逝的物慾,而能放寬眼界深呼吸,重新檢視在廣大宇宙中身為一個渺小生命的新意義。
傅佩榮教授在深厚的中西哲學基礎下,不斷精研儒、道二家的哲學,獲得許多讀者深刻熱烈的共鳴。而現在這本書,對讀者而言更是一本最佳理解莊子思想的書籍,以傅教授自己的話說:「我捧讀莊子最深的領悟一篇篇形諸筆墨,希望讀友們也能透過我的心得隨著年齡與閱歷而一再深化及昇華,直到我們能如莊子一般,終於領悟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初版書名:向莊子請益)
作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逢其原書院院長。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孔門十弟子》、《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文化的視野》、《西方哲學心靈.全三卷》、《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全三卷》、《傅佩榮宗教哲學十四講》、《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十六講》、《傅佩榮周易哲學十五講》等,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譯有《四大聖哲》、《創造的勇氣》、《人的宗教向度》等書,策劃《世界文明原典選讀》(全六冊)及編譯《上帝.密契.人本》。
章節試閱
Ⅰ人生的真實與無奈
1. 算命不如修養
莊子的時代仍然流行以龜為靈驗的算命工具,他也具體描繪了一段精彩的報導。《莊子.外物》編了一則寓言,講的是宋元君與白龜的故事,最後還讓孔子上場做個評論。原文如後:
宋元君半夜夢到有人披頭散髮,在側門邊窺視,並且說:「我來自名為宰路的深淵,我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裡去,但是漁夫余且捉住了我。」元君醒來,叫人占卜此夢,卜者說:「這是神龜啊。」國君說:「漁夫有叫余且的嗎?」左右的人說:「有。」國君說:「命令余且來朝見。」第二天,余且上朝。國君說:「你捕到什麼?」余且說:「我網住了一隻白龜,直徑有五尺長。」國君說:「把你的龜獻上來。」
白龜獻上之後,國君又想殺牠,又想養牠,心中猶豫不決,叫人來占卜,卜者說:「殺龜用來占卜,吉利。」於是挖去龜肉,用龜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沒有失誤。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就說:「神龜能夠託夢給宋元君,卻不能避開余且的魚網;牠的智巧能夠占七十二次卻沒有失誤,卻不能避開挖肉的禍患。這樣看來,智巧有窮盡之時,神妙有不及之處。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開萬人的謀害。魚不害怕魚網而害怕鵜鶘;摒棄小智巧,大智巧就顯露出來;摒棄善行,自己就走上善途了。嬰兒生下來,沒有高明的老師而可以學會說話,那是因為與會說話的人相處在一起。」
孔子的評論中,讓人聞之心驚的是「雖有至知,萬人謀之」一語。武俠小說中,沒有人可以獨自對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戰術。不論你如何聰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是萬人共同聯手對付你?至於「魚不畏網而畏鵜鶘」這個比喻,是說魚只有小智巧,只知害怕那迎面而來的鵜鶘,而不知道真正捕獲牠們的是一張大魚網。然而,魚網也像老子所謂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一般,又有誰可以躲得過呢?若想躲過這樣的災難,顯然需要大智巧。
所謂大智巧,至少要由自我收斂的修養著手。《莊子.徐無鬼》記載一隻靈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為借鏡。原文如後:
吳王一行人渡過長江,登上一座猴山。群猴看見人來,都驚慌地跑開,逃到荊棘叢林中。這時,有一隻猴子,從容地攀著樹枝跳躍,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的身手。吳王射牠,牠敏捷地接住來箭。吳王命令左右助手一起迅速發箭,牠就中箭摔下樹而死。吳王回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隻猴子自以為靈巧,仗著身手敏捷來傲視我,才會落到這樣的下場。要引以為戒啊!唉,不要以驕傲的態度對待人啊!」顏不疑就去拜董梧為師,去除驕傲的態度,摒棄享樂,謝絕榮華,三年之後,國人都稱讚他。
以上這段故事中的猴子,確實本領高強,但是奈何萬箭齊發,無所遁逃,以致死於非命。猴子只有小智巧,那麼人呢?吳王最後對顏不疑說的話,顯然有警惕意味,而顏不疑也立即深信不疑,決心消解自己驕傲的態度,另行拜師修練去了。
古代國家設有卜人,是專門負責占卜的官。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易經》的占卦。《易經》以六十四卦與三百八十四爻來代表人間的各種複雜處境,並且為每一個卦與爻寫下占驗,說明其吉凶悔吝。這一套占卦系統有其靈驗之處,但是歸結其原理則是強調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欲望,才會有得失;有得失,才會有吉凶。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後也就不會受制於吉凶之說了。
譬如,「止謗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成語。修養抵達一定程度時,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正如謙卦代表謙虛,而六爻「非吉則利」。反之,若無任何修養,則難免招來別人的圖謀與敵視,此時命運就不堪設想了。
◆ ◆ ◆
《莊子.外物》(見《莊子解讀》26.6 p.414)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髮闚阿門,曰:「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余且得予。」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會朝。」明日,余且朝。君曰:「漁何得?」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其圓五尺。」君曰:「獻若之龜。」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仲尼曰:「神龜能見夢於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雖有至知,萬人謀之。魚不畏網而畏鵜鶘;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
《莊子.徐無鬼》(見《莊子解讀》24.9 p.378)
吳王浮於江,登乎狙之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走,逃於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見巧乎王。王射之,敏給搏捷矢。王命相者趨射之,狙執死。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無以汝色驕人哉!」顏不疑歸而師董梧,以鋤其色,去樂辭顯,三年而國人稱之。
2. 福與禍之間
真正修行有成的高手,才會讓看相算命的人知難而退;一般人的面相總是會洩漏命運的跡象,而讓算命的人一猜就中。問題在於:預測命運是一回事,對命運是吉是凶的判斷則是另一回事。
研究《易經》的人知道占卦的方法,也明白六十四卦與三百八十四爻的吉凶占驗之說,但是更重要的原則有二:一是「天道無吉凶」,因為任何卦象都是天道運行變化中的一環,再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因果大網。既然這是一個整體,彼與此不可分離來談,又何必計較誰吉誰凶?二是「吉凶來自人的欲望」,有欲望才有吉凶,所以趨吉避凶的上策是減少欲望。
莊子深化此一觀點,提出福與禍不但相生相倚,不但出於人的欲望,並且很可能陰錯陽差到讓人啼笑皆非的地步。簡單說來,算命的斷你好運,但是你獲得好運的過程與結果完全不是那一回事。
《莊子.徐無鬼》記載一個故事。子綦有八個兒子,他自己雖有極高的修行境界,但也不能免俗,想知道兒子們的未來遭遇。他請來算命師九方歅,為他的八個兒子看相,希望知道誰最有福氣。九方歅說:「梱最有福氣。」子綦驚喜地說:「他會怎麼樣呢?」九方歅說:「梱終身都會與國君一起飲食。」意思是:梱這一生的遭遇是:國君吃喝什麼,他也吃喝什麼。
子綦一聽這話就傷心流淚說:「我的兒子為什麼會陷入這種絕境呢?」九方歅看到子綦的異常反應,不禁責怪他說:「與國君一起飲食,恩澤會普及到三族,何況是父母呢?現在先生聽了反而哭泣,這是拒絕福份。看來兒子有福氣,父親卻沒有福氣。」
子綦這時只好說出一番莊子式的大道理了。他說:「你怎麼能夠了解這個道理,梱真的有福氣嗎?只不過是酒肉送入口鼻而已,又怎麼知道酒肉是哪裡來的!我沒有畜牧而住屋西南角卻出現羊隻,沒有打獵而住屋東南角卻出現鵪鶉。你不覺得奇怪,為什麼呢?我教我的兒子遨遊,是要遨遊於天地之間。我教他們與自然同樂,教他們與大地共食;我不教他們做成事業,不教他們運用謀略,不教他們標新立異。我教他們順從天地的實況,不因追逐外物而與此相違背,我教他們一切順其自然,而不教他們選擇什麼事該做,現在居然會得到世俗的報償。凡是有奇怪的徵兆,一定有奇怪的事情,這恐怕不是我與我兒子的過錯,而是上天給他的。我因此哭泣啊。」
後續的發展似乎被子綦不幸言中。怎麼回事呢?沒過多久,子綦派梱去燕國辦事。在途中,梱被強盜擄走,強盜認為四肢健全的人很難賣出去,不如把腳砍掉比較容易些,於是砍掉他的腳,把他賣到齊國,正好擔任齊康公的守門人,終身都有酒肉可吃。
從這段故事看來,九方歅的算命確實很準,但是他只算到結果而沒有想到過程。像梱在過程中的遭遇,簡直是大難臨頭,並且結果雖然真有酒肉可享用,但是卻成了無腳的守門人。試問:光有酒肉可吃,怎能算是福氣?以寵物來說,家貓比起流浪貓或許可以說是有福。我說「或許」,因為《莊子.養生主》上寫著:「水澤邊的野雞,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牠們不希望被養在籠子裡。養在籠子裡的野雞,神態雖然旺盛,但並不愉快。」
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是人?一個人卑躬屈膝而得到衣食供應,難道可以說是福氣嗎?子綦所嚮往的是「遊於天地」,亦即「邀樂於天」、「邀食於地」,在天地萬物之中自在逍遙,其樂無窮。這樣才算是福氣啊!
由此看來,世間的福禍其實只是混淆的價值觀所設定的,不值得我們太過操心。如果梱的遭遇算是福氣,難道他還要感謝擄走他並砍去他雙腳的那班強盜嗎?
◆ ◆ ◆
《莊子.徐無鬼》(見《莊子解讀》24.12 p.382)
子綦有八子,陳諸前,召九方歅曰:「為我相吾子,孰為祥?」九方歅曰:「梱也為祥。」子綦瞿然喜曰:「奚若?」曰:「梱也將與國君同食以終其身。」子綦索然出涕曰:「吾子何為以至於是極也?」九方歅曰:「夫與國君同食,澤及三族,而況於父母乎!今夫子聞之而泣,是禦福也。子則祥矣,父則不祥。」子綦曰:「歅,汝何足以識之,而梱祥邪?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吾未嘗為牧而牂生於奧,未嘗好田而鶉生於宎,若勿怪,何邪?吾所與吾子遊者,遊於天地。吾與之邀樂於天,吾與之邀食於地,吾不與之為事,不與之為謀,不與之為怪;吾與之乘天地之誠,而不以物與之相攖,吾與之一委蛇,而不與之為事所宜,今也然有世俗之償焉。凡有怪徵者,必有怪行,殆乎非我與吾子之罪,幾天與之也。吾是以泣也。」無幾何而使梱之於燕,盜得之於道,全而鬻之則難,不若ㄩㄝ刖之則易,於是於刖而鬻之於齊,適當渠公之街,然身食肉而終。
《莊子.養生主》(見《莊子解讀》3.4 p.58)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3. 別相信算命
莊子對於「怪、力、亂、神」沒有什麼忌諱,但是卻有他獨特的批判眼光。《莊子.應帝王》有一段完整的故事,提供了最佳教材,值得仔細賞讀。
故事的角色有三:一是鄭國的神巫,名叫季咸,他能測知人的死生、存亡、禍福、壽夭,卜算出年月日,準確如神。鄭國人看到他,都紛紛走避,因為怕他鐵口直斷,說出自己的命運。二是列子(列禦寇),他是個年輕人,拜壺子為師,見到季咸之後非常崇拜,回去告訴壺子說:「原先我以為老師的道術最高深了,現在又看到更了不起的。」第三個角色當然是壺子了,他的智慧深不可測,在聽到列子的抱怨之後,對列子說:「我教過你表面的虛文,還未談到真實的部分,你就以為自己明白『道』了嗎?全是雌鳥而沒有雄鳥,又怎麼會產卵呢?你用表面的虛文與世人周旋,一定會想要凸顯自己,這樣就讓人有機會算出你的命運。你試著請他來,替我看看相。」
壺子的意思是:列子只學了一些表面功夫,如背誦經典的文字章句,但尚未覺悟真實的道,尚未抵達整體的化境,所以很容易露出個人的情緒、意念與欲望,然後讓季咸可以算出他的命運。現在,壺子要親自上場,讓學生見識真正的本事。
第二天,列子帶著季咸來見壺子。見過面出去後,季咸對列子說:「唉!你的老師快要死了,活不久了,不會超過十天!我看他神色有異,呼吸像濕灰一般沉重。」列子進入屋內,哭得眼淚沾濕了衣襟,把這個消息告訴壺子。壺子說:「剛才我顯示給他看的是地象,是不動不止的陰靜狀態。他大概是看我閉塞住自得的生機了。你再請他來看看。」
隔了一天,列子又帶季咸來了。季咸見了壺子後,出去對列子說:「真是幸運,你的老師正好遇到我。有救了,全然有生氣了,我看見他閉塞的生機開始活動了。」列子進屋把這個消息告訴壺子。壺子說:「剛才我顯示給他看的是天地相通之象,名與實都不存於心,一線生機從腳跟發出。他大概是看到我生機發動了。再請他來看看。」
又隔了一天,列子又帶季咸來,季咸見了壺子之後,出去對列子說:「你的老師動靜不定,我無法為他看相。等他平靜下來,我再看吧。」列子進屋把這句話轉告壺子。壺子說:「剛才我顯示給他看的是太虛無跡之象。他大概是看到我神情平衡的生機了。鯨魚盤旋之處形成深淵,止水之處形成深淵,流水之處形成深淵。深淵有九種情況,我在此顯示了三種。再請他來看看。」
第二天,兩人又來見壺子。季咸還未站定,就慌忙逃走了。壺子說:「快去追他。」列子追出去,已經來不及了。他回來報告壺子,說:「不見蹤影了,不知去向了,我追不到他。」壺子說:「剛才我顯示給他看的是完全不離本源的狀態。我以空虛之心隨順他,使他不知我究竟是誰,一下以為我順風而倒,一下以為我隨波逐流,所以立刻逃走了。」
在上述故事中,壺子依序顯示四種神情,就是:地象,天地相通之象,太虛無跡之象,以及完全不離本源的狀態。這是壺子的本事,也代表莊子的能耐,可以隨心所欲展現特定的神情,讓季咸知難而退。不過,季咸能夠配合演出,每一次都正確說出壺子所顯示的神情,也不愧他「神巫」的稱譽了。
算命看相之事並非純屬虛構,古今中外這一類的故事不可勝數,聽了足以讓人瞠目結舌。但是,莊子期許我們的,是要在吉凶禍福的命運之外,把握自己的修養機會與覺悟能力。只要體認「完全不離本源的狀態」,從整體來看待自己的遭遇,化解得失利害之心,那麼算命又能奈我何?算命可供談笑,但不足以決定我的喜怒哀樂。
◆ ◆ ◆
《莊子.應帝王》(見《莊子解讀》7.5 p.124,7.6 p.126)
鄭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鄭人見之,皆棄而走。列子見之而心醉,歸,以告壺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壺子曰:「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道與?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與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嘗試與來,以予示之。」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溼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止,是殆見吾杜德機也。嘗又與來。」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見其杜權矣。」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天壤,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是殆見吾善者機也。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齊,吾無得而相焉。試齊,且復相之。」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太沖莫勝,是殆見吾衡氣機也。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有九名,此處三焉。嘗又與來。」明日,又與之見壺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壺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於事無與親,雕琢復朴,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
(全文未完)
Ⅰ人生的真實與無奈
1. 算命不如修養
莊子的時代仍然流行以龜為靈驗的算命工具,他也具體描繪了一段精彩的報導。《莊子.外物》編了一則寓言,講的是宋元君與白龜的故事,最後還讓孔子上場做個評論。原文如後:
宋元君半夜夢到有人披頭散髮,在側門邊窺視,並且說:「我來自名為宰路的深淵,我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裡去,但是漁夫余且捉住了我。」元君醒來,叫人占卜此夢,卜者說:「這是神龜啊。」國君說:「漁夫有叫余且的嗎?」左右的人說:「有。」國君說:「命令余且來朝見。」第二天,余且上朝。國君說:「你捕到什麼?」余且說:...
作者序
向莊子請益
念書是一件好事,奈何人生苦短,念什麼書就須謹慎選擇了。我曾在〈四季讀書法〉一文中,推薦大家:春天讀《論語》、夏天讀《莊子》、秋天讀《老子》、冬天讀《孟子》。現在我要針對《莊子》,說明我們在炎炎夏日,推而至於在人生的勞苦困頓階段,可別忘了一品智慧的清泉,享受曠古以來極為難得的心靈之旅。
首先,莊子是道家的代表,與老子合稱「老莊」。談起道家,最難懂的當然是這個「道」字。道並不是我們可以客觀加以界定的對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觀與主觀之物的「整體」。整體是唯一的,我們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它的廬山真面目呢?我們面對任何事物,只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狹隘範圍,那麼隨著觀點的提升與擴大,眼界與心胸也將不同凡響。如果抵達「道」的境界,亦即可以從道的角度來觀察萬物,則將覺悟「一切都很好」。
人生的種種切切,無論悲喜順逆,最後難免都是「船過水無痕」。這時是只能低嘆三聲無奈呢,還是可以放曠慧眼、穿透表象,直觀道之本體,見出一切變化都是道的姿態,若有苦樂,則純屬人為造作呢?莊子由此入手,以令人驚羨的「達觀」心態,把人生的煩惱與痛苦一一點化,成為連綿無盡的美好風光。
在莊子筆下,我們看到他如何夢見蝴蝶、欣賞魚樂、曳尾於塗、笑傲江湖。他口中的比喻,有如連環之珠,晶瑩剔透而閃耀懾人,能使聽者駐足沉思、若有所悟,甚至自覺慚愧、若負平生。他擅長描寫平凡人的不凡,如庖丁解牛、痀僂丈人承蜩、大馬捶鉤之絕技、梓慶鬼斧神工、輪扁得心應手等等。任何一樣小技藝,只要長期專注去做,心無旁騖而樂此不疲,最後皆可登至化境,如有神助,甚至形同通靈一般奇妙,可以自娛娛人。
莊子對於人間的競爭、鬥爭與戰爭,總是以批評嘲諷的語氣,指出其中的執著、盲點與愚昧。世人所嚮往的富貴功名以及浮華享樂,無不讓人付出自我遺忘或自我遺棄的慘重代價,實在得不償失。相對於此,莊子認為人的生命除了身與心之外,還有靈性的層次。問題是:靈性的呈現需要修行的功夫。在老子看來,功夫在於「虛」與「靜」;莊子接受此一觀點,再以「心齋」一詞畫龍點睛,亦即以心之齋戒為階梯,以求向上悟道。「精神生於道」一語,顯示人在悟道之時,才能展現靈性的光輝。這樣的精神一旦出現,則「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就不再是夢囈之語了。
我學習莊子,尚離此一美境甚遠,但是至少已經明白「不得已」三字的奧妙了。所謂不得已,並無勉強、委屈、無奈、被迫之意,而是在判斷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就順勢而行,亦即「行其所當行,止於其所不得不止」。於是,重點轉而成為:如何判斷各種條件是否成熟?能夠做到這一步,則是「轉識成智」的開始。
《莊子》一書,被金聖嘆推崇為「六大才子書」之首,這不僅是因為它的古老,更是因為其中蘊涵的才華。我說「夏天讀《莊子》」,只是為了在四季分配四本書的考量,而事實上呢?無論任何季節,年過三十的人捧讀莊子必有收穫,並且這種收穫會隨著年齡與閱歷而一再深化及昇華,直到我們能如莊子一般,終於領悟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閱讀《莊子》,不是一件易事。許多怪字難念也難懂,必須翻查各家注解;即使字詞都明白了,還是不知道他究竟為何這麼說。他的中心思想體系,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的目標所在。為了完整呈現莊子的思想體系,我特地於二○○七年開春,寫了五十篇文章加以介紹。這些文章分為三輯,依序題為:一、人生的真實與無奈;二、在亂世中尋找方向;三、悟道的智慧與境界。書名定為《向莊子請益》(二○一三年再版更改書名為《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是因為本書充分引述莊子原文的精華部分,再以淺顯方式闡述之。引述部分以不同字體附在文後,便於讀者品讀及查閱。至於白話譯文,則以立緒版的《莊子解讀》為準(已於二○一二年修訂新版)。我曾在這本《莊子解讀》的自序中說:「今日得以解讀《莊子》,實為人生一大樂事。」現在我可以補充說一句:「請大家藉由本書,分享我的快樂,並且一起向莊子請益吧!」
向莊子請益
念書是一件好事,奈何人生苦短,念什麼書就須謹慎選擇了。我曾在〈四季讀書法〉一文中,推薦大家:春天讀《論語》、夏天讀《莊子》、秋天讀《老子》、冬天讀《孟子》。現在我要針對《莊子》,說明我們在炎炎夏日,推而至於在人生的勞苦困頓階段,可別忘了一品智慧的清泉,享受曠古以來極為難得的心靈之旅。
首先,莊子是道家的代表,與老子合稱「老莊」。談起道家,最難懂的當然是這個「道」字。道並不是我們可以客觀加以界定的對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觀與主觀之物的「整體」。整體是唯一的,我們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它的廬山...
目錄
序╱傅佩榮
Ⅰ 人生的真實與無奈
• 1. 算命不如修養
• 2. 福與禍之間
• 3. 別相信算命
• 4. 人心的奇妙
• 5. 從困境中覺悟
• 6. 利益與危險
• 7. 辯論不必要
• 8. 權力的傾斜
• 9. 蝸角之爭的序曲
• 10. 蝸角之爭的寓言
• 11. 紛亂的世間
• 12. 修練入門
• 13. 何去何從
• 14. 再談何去何從
• 15. 虛幻人生
• 16. 沉思死亡
• 17. 面對死亡
Ⅱ 在亂世中尋找方向
• 1. 雙面儒者
• 2. 食古不化
• 3. 逆耳忠言
• 4. 松柏之姿
• 5. 君子固窮
• 6. 窮困之至
• 7. 渾沌的寓言
• 8. 書本只是糟粕
• 9. 孝順的階段
• 10. 避免雙重傷害
• 11. 不受拖累
• 12. 養護生命
• 13. 保存真我
• 14. 真實與真誠
• 15. 層次的差距
• 16. 無用之用
• 17. 朝三暮四
Ⅲ 悟道的智慧與境界
• 1. 從容的風度
• 2. 大鵬的寓言
• 3. 夢中的蝴蝶
• 4. 魚的快樂
• 5. 承蜩與捶鉤
• 6. 游刃有餘
• 7. 放下的妙用
• 8. 龍的傳說
• 9. 外化而內不化
• 10. 精神最可貴
• 11. 天人合一
• 12. 無所不在的道
• 13. 最高的智慧
• 14. 天地之大美
• 15. 超凡的意境
• 16. 無限的嚮往
序╱傅佩榮
Ⅰ 人生的真實與無奈
• 1. 算命不如修養
• 2. 福與禍之間
• 3. 別相信算命
• 4. 人心的奇妙
• 5. 從困境中覺悟
• 6. 利益與危險
• 7. 辯論不必要
• 8. 權力的傾斜
• 9. 蝸角之爭的序曲
• 10. 蝸角之爭的寓言
• 11. 紛亂的世間
• 12. 修練入門
• 13. 何去何從
• 14. 再談何去何從
• 15. 虛幻人生
• 16. 沉思死亡
• 17. 面對死亡
Ⅱ 在亂世中尋找方向
• 1. 雙面儒者
• 2. 食古不化
• 3. 逆耳忠言
• 4. 松柏之姿
• 5. 君子固窮
• 6. 窮困之至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