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森林文明的觀念,主要是對平等的重現。
這種平等不僅存在人與人之間,也存在人與動植物之間。
身為森林居民之一的人類,絲毫不覺得自己與周邊的動植物有何不同。」
日本當代哲學大師梅原猛考察日本宗教及文化基層的森林文明,指出日本森林思想裡眾生平等、生命循環的概念,蘊含著拯救瀕臨危機的現代文明之道。
像森林一樣思考的日本文化
日本國土有六七%為森林,而且其中五四%是天然林,為世界進步國家中森林面積最多者,而森林的存在亦深深主導著日本人的世界觀。
日本人基本的世界觀,第一是眾生平等、萬物皆然,第二為生死循環的概念。本書從日本文化的起源「繩文文化」談起,追溯日本人靈魂深處的森林思想,以愛奴世界觀與沖繩世界觀解釋日本神道的核心,並論及神道在七、八世紀律令國家及十九、二十世紀近代國家時期的變革,而溯其源頭,皆源於對森林的崇拜,即原始民族的自然崇拜。
日本神道的基本就是生命的崇拜,在西元六世紀佛教輸入日本後,這樣的觀念更被發揚光大。佛教在日本同時受到中國、韓國與印度佛教的影響,確立主張眾生平等的日本基層文化――人與自然的平等、統一與再生,並創立天台本覺論的獨特思想,揭示自然中心佛教理想的方向,提倡「草木國土悉皆成佛」的觀念。
然而,這樣的觀點在一萬年前人類進入農耕畜牧文明後即發生不可逆的質變,以「征服自然」為最高價值的文明路徑,經過十八、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洗禮,發展至二十一世紀,已導致人類不得不面對三大危機:核戰的危機、環境破壞的危機、精神崩潰的危機。針對瀕臨崩壞的社會秩序,作者亦對馬克思與尼采的哲學思想提出解釋與釐清。
作者指出,文明其實建立在人類對於森林的鯨吞蠶食。每當一個文明崩壞,人類就往下一個仍有森林的地方去。為了創立新的文明,便毀滅另一片森林。他認為人們必須把文明的原理、即以支配自然為善的概念,轉換成與自然共生的思想,不以個人為中心,而以物種為中心;找回永恆的生死循環觀念。在自然已被人類征服的現今,以人為中心的文明發展已不得不踩煞車,並應受到全面性的批判,否則文明的再生就絕無可能。
本書作者梅原猛為日本當代哲學大師,其學說稱「梅原日本學」或「梅原古代學」,專研日本神道與佛教,並擴及歷史與人類學範疇;其思想以宗教與藝術為主軸,鎔鑄東洋與西洋哲學,最終邁向日本文化的整體研究。全書以作者自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年代於日本、印度、韓國、加拿大等地演講記錄輯成,以多元面向解讀日本民族社會與其世界觀。
作者簡介:
梅原 猛 (Umehara Takeshi)
日本當代哲學大師,主要研究日本古世紀文化,著作等身,他的學問被稱為「梅原古代學」、「梅原日本學」。
1925年(大正14年)生於仙台,長於愛知縣知多郡。京都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畢業。曾任立命館大學教授、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校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首任所長、技師大學(Institute of Technologists)校長等職,以及東日本大震災復興構想會議特別顧問。
1972年以《隱匿的十字架 法隆寺論》(新潮社)獲第26回每日出版文化賞。74年《水底之歌 柿本人麿論》(上下卷 新潮社)第1回大佛次郎賞。99年獲頒文化勳章。著作等身,多年來持續探索並深化具有人類普遍性之哲學思想。2019年逝於京都
譯者簡介:
徐雪蓉
政大東語系日語組畢業。輔大日研所碩士,比較文學博士班肄業。曾任教輔大日文系十年。編有《日語諺語.慣用句 活用辭典》,譯有《勸學》、《遠野物語.拾遺》、《刺青:谷崎潤一郎短篇小說精選集》(合譯)、《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合譯)、《日本的森林哲學》、《白晝鬼語:谷崎潤一郎犯罪小說集》等。
章節試閱
拯救人類的「森林思想」
哲學家的任務
話說,我拿到的講題是「二十一世紀日本文明的角色」,但我原是個哲學家,過去二十年來主要的研究範疇是日本的古代。
在日本,我的學問一般被稱為梅原日本學或梅原古代學,也針對日本的古代寫了很多書。因為這樣的緣故,談日本的古代會是我非常擅長的事,但若要展望未來,我就不太在行了。因此,今天這個「二十一世紀日本文明的角色」的題目,已逾越了我身為古代學者的專業範圍,不得不說是非常大的挑戰。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有義務必須做些回答。
因為我擔任海部俊樹首相(當時)私人懇談會——即「理想的二十一世紀社會懇談會」(以下簡稱「二十一世紀懇」)的主席。在日本,這個懇談會很罕見地有四位女性成員,而整體是由十一名二十幾到六十幾歲,不替任何職業團體代言的人士所組成。從去年(1989)十一月到今年(1990)五月為止,每月兩次左右與海部首相共進早餐,自由地討論各式議題。我會接受懇談會主席一職,緣於我是海部首相高中學長之故。
日本學者通常不大喜歡與政治有所關連,但因首相既是多年好友,又是我學弟,他的請託實在無從拒絕。社會上有人謠傳我是海部首相的智囊,事實上,他從未徵詢過我關於政策的任何意見。唯一一次,他來問我:當要表達堅定的決心,展現政治家的果斷,該說什麼比較好?我的建議是「橫渡盧比孔河」或「骰子已擲下」。不過,首相最後並沒有採納。若說我是他的智囊,那麼我還真是個無用的智囊呢!但話說回來,我倒不認為二十一世紀懇沒有發揮作用。
二十一世紀懇的第一建言就是環境問題。我們曾與海部首相三番兩次地討論過這個議題。日前,首相在休士頓的高峰會針對百年地球再生計畫提出意見。日本首相在高峰會明確陳述己見,過去少有先例,因此可說深具時代意義。首相會在高峰會提及地球再生計畫,源於這是二十一世紀懇經常討論的議題。
正因之前擔任二十一世紀懇的主席,今天我才會接下這個充滿挑戰性的演講。況且誠如前述,哲學家絕不能只停留在研究過去的哲學,還應為人類未來的生活提供願景。
但話雖如此,這個問題實在太困難了,是故一直以來我都沉潛於研究過去的事,避免對當下及未來的議題發言。如今三十年已然過去,或者是拜日本研究與古代研究所賜,終於稍稍看出日本乃至人類文明的全貌。再加上我也六十五歲(當時)了,人生所剩無幾。既然本來就是哲學家,就更應從原本的日本學、古代學,回歸普遍性的學問或哲學才對。更必須從好不容易才看出端倪的日本全貌,進一步思考日本甚至全人類的未來。
我年輕時耽讀柏拉圖、笛卡兒、尼采等哲學家的著作,中年之後也寫了許多有關日本宗教、藝術、歷史與文學的書籍。不過今天的談話絕不足以代表日本,只是身為一個哲學家的我、極為個人的看法而已。
足以誇耀全球的日本森林
我想,今天來到這裡的各位,一定都以某種形式,熱切地關心著日本。假如要問日本最值得誇耀的是什麼,不知你們會如何回答?其實,就算把這個問題拿去問日本人,可能也有很多人不知如何回答吧!
戰前日本的驕傲是萬世一系的皇統。根據日本人的信念,日本同一血統的天皇持續了兩千六百年。即使根據客觀歷史事實,也有一千三百年以上。這表示日本幾乎從未受外國侵略,是和平、穩定的。這確實是件值得驕傲的事。但是,世上有各式各樣的政治形態;有共和體制的國家,也有社會主義的國家。我認為,向那些國家誇耀我們長期持續天皇制,根本不是一件好事。
此外,很多日本人內心也會把今天的經濟發展視為值得驕傲的成就。然而,那就如同暴發戶自誇錢多一樣,非常丟臉。其實富有本身並沒什麼價值,富國人民的價值取決於金錢的使用態度。
假如前面提到的天皇體制與經濟發展,都算不上日本的驕傲,那麼,日本究竟能以什麼為榮呢?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意外,因為我的答案是日本的森林。日本國土的百分之六十七是森林,而且其中百分之五十四是天然林。世界上沒有其他的先進國保有這麼高比例的森林。日本最大的森林在富士山麓,關於這一點,也可說富士山就是日本的驕傲。
日本為何能夠保留如此大量的森林?我認為有兩個原因。首先,日本的農業發展比較遲。再者,因為日本農業以稻作為主,不含養豬以外的畜牧業。
根據最近的地質學研究成果,日本列島的形成是比較晚近的事。據說,日本列島從亞洲大陸完全分離出來大約在一萬年前。那時,冰河期結束,冰的融解使海平面上升,形成了日本海,如今的日本列島於焉誕生。而就在日本列島即將形成之際,可往前溯及一萬兩千年的土器從日本列島出土。
當然,那時世上的人全都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以日本列島為首的東北亞地區出現了人類最早的土器。土器的發明並不像金屬那樣直接與生產有關,也沒被拿來當作武器使用。我想,這一定是因為被大海包圍的日本列島,與其說是狩獵採集地,實則更是漁撈採集文化的發祥地之故。巨大的落葉喬木果實成為食糧,樹葉落地積成腐植土,變成最好的土器材料。日本這種伴隨土器的漁撈採集文化被命名為繩文文化,盛行了一萬年之久,形成日本的基層文化。
約在西元前三世紀,稻作農業被帶進日本。根據自然人類學等學門的研究成果,指出這不僅是稻作農業技術的到臨,也是帶著稻作農業的人渡來日本的事實。西元前三世紀相當於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期,恐怕是當時長江流域某國遺民在逃亡時,一併將稻作農業帶進了日本。稻作農業在高溫多濕的日本發展得非常成功,因此,紀元前三世紀到紀元後三世紀、共約六百年的彌生時代,除了東北地方與西南諸島以外,全日本都變成農業國家了。
接著,四世紀到六世紀的古墳時代,日本形成了以大和朝廷為主宰的統一政權。到了七、八世紀時,仿效當時的中國隋朝與唐朝,建立律令制度的國家。律令制將國家經濟的基礎全部置於農業上,因此,視為彌生時代的延長亦未有不可。之後雖曾發生諸多變化,但這樣的律令國家至少在名義上一直持續到明治時代,也就是直到引進以工業為基礎的西洋文明為止。
從巨觀的角度來看,西元前三世紀帶著稻米的某國遺民來到日本列島發展稻作農業之前,日本全境幾乎都為森林所覆蓋。接下來的兩千多年間,大約有三分之一被開墾成水田,其餘三分之二的山脈幾乎仍保留森林原貌。理由之一在於所引進的是稻作農業,另一則與日本的地形有關。
日本的稻作農業除了養豬以外,並無伴隨其他的畜牧業。而且,因灌溉水源的需求,得要在取水容易的平地上。所以即便奮力開墾農地,但到了一定面積以上就有困難了。另外,因缺乏畜牧業,故砍伐森林以為放牧的情況幾乎不曾發生。再加上日本山勢多險峻陡峭,植被是由喬木、灌木、草、青苔四層構成。就算砍了喬木,也無法即刻用作牧草地,因此日本山區的森林才得以大致保全。
與其他文明國相較,這不能不說是日本的一大特徵。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一萬年前就已開始農耕畜牧文明,而且不久便發展成大型的都市文明。吉爾伽美什王是世上最早的都市文明傳說中的創造者,他即位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害森林之神胡姆巴巴。此事極具象徵性地指出:文明是藉由迫害森林之神發展出來的。所以我必須說:以小麥生產為主,並伴隨畜牧活動的文明,在迫害森林之神這一點上,實在比稻作農業殘酷許多。現在已經很難在所謂的大型文明發祥地,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和中國看到森林了。而北歐與北美諸國、韓國、日本等先進的現代國家至今仍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絕非偶然之事。
森林文明的觀念
於是,無庸置疑地,日本文化的基層是由號稱森林文明的繩文文化所形成的。要了解這個文化的內涵與精神特徵,並且為後來的日本文化帶來怎樣的影響,並不能只依靠考古學的遺物,還必須綜合自然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和宗教學等各領域的學問才行。
直到不久前,愛奴人、沖繩人、住在日本列島山間和島嶼的狩獵民與漁民,都還維持著漁撈採集的文化。是故,加強研究他們的宗教和習俗,會特別對這個領域的了解有所助益。
長久以來,我一直百般苦思著這個問題。我認為,這種文化的精神特徵可歸納如下。
首先是對於平等的重視。例如,在日本深山裡有遵循傳統狩獵法的又鬼社會。每當他們要獵熊時,都會延請這方面的翹楚來擔任領導者。去獵野豬時也會託付最擅於此道者來領導眾人,並且在這段期間內完全遵守指導,所得獵物也會公平分配給無法參加狩獵的老人與寡婦之家。若觀看繩文時代的住居遺跡,會發現正中央廣場的周圍並列著同樣大小的豎穴式住居。狩獵採集的生活無法儲藏食物,因此對他們來說,以二十到五十人為單位貫徹平等原則共同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事。這種平等不僅存在人與人之間,也存在人與動植物之間。身為森林居民之一的人類,絲毫不覺得自己與周邊的動植物有何不同。
他們認為:不只動物植物如此,甚至連山脈、河川也和人類一樣,擁有靈魂。他們本來是與人一樣的,只不過偶然間以動物、植物、山脈或河川的形態出現在這世界上。特別像是提供美味肉品和溫暖毛皮的熊、給人類用做主食的橡實、可做為房屋與船隻材料的樹木等,都是帶著伴手禮來人間拜訪的客人。既然如此,人類也就主隨客便,尊重他們的美意,萬分感激地享用這些禮物。之後,再鄭重地將其靈魂送回彼世。
在他們的觀念裡,那世界並非只有亡故的人類,而是一個連死去的熊和樹木等都一起生活的地方。受到厚葬回到彼世的熊和樹木的靈魂,會與同伴點點滴滴分享在人間所受到的禮遇,這些熊或樹木聽了就會想著:既然如此,那我也要早一點去人間才好。於是,隔年人類就會捕捉到大量的熊。植物也會結實纍纍。
和熊與樹木一樣,人死後也會被恭謹地埋葬。特別是死前怨念很深、溺死者或死因特殊的人,更須厚葬後再妥善送往彼世。因為,若無法抵達另一世界,就不能再回到人間。
再者,愛奴社會認為一切生命都會再生。例如,A家的男性和B家的女性結婚,懷了孩子。此時,彼世的A家代表和B家代表就會聚集討論這次要派誰回去。最後若選擇了C,C的靈魂就會遠從彼世過來,進入母胎,待足月之後被生下來。過去,日本人看到新生兒時會說:啊!這孩子跟過世的爺爺簡直長得一模一樣呢!一定是爺爺投胎轉世的。於是就用爺爺的名字為孩子命名。
如此想來,這個森林文明的思想就很明白地凸顯出來了:人在自然界並不具有什麼特殊權力,而是和動植物一樣,在此世與彼世間不斷循環的一份子。這種觀念乍看並不科學,但我必須說它其實非常精準地掌握了生物的本質。
因為,生命體的本質原就是死亡與再生的循環。人、熊、樹木甚或一切生物,做為客體雖然會死,但根源的種子卻會變成子子孫孫,不斷地轉世再生。也就是說,死亡與再生是永續不斷的。或許我們可以現代用語來說:即便個別的生命終有結束的一天,但根源的遺傳基因,卻能永恆不滅。
拯救人類的「森林思想」
哲學家的任務
話說,我拿到的講題是「二十一世紀日本文明的角色」,但我原是個哲學家,過去二十年來主要的研究範疇是日本的古代。
在日本,我的學問一般被稱為梅原日本學或梅原古代學,也針對日本的古代寫了很多書。因為這樣的緣故,談日本的古代會是我非常擅長的事,但若要展望未來,我就不太在行了。因此,今天這個「二十一世紀日本文明的角色」的題目,已逾越了我身為古代學者的專業範圍,不得不說是非常大的挑戰。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有義務必須做些回答。
因為我擔任海部俊樹首相(當時)私人懇談會——...
目錄
第一章 日本的宗教——了解日本的文化
第1部 日本的信仰
做為習俗的日本宗教
明治以降的日本神道
律令時代的國家神道——滌淨(禊)與除穢(袚)
眾多研究成果的綜合與推論
日本列島——從舊石器到繩文
繩文文化——成熟的狩獵採集文化
兩種類型的日本人
日本人靈魂深處的森林信仰
送熊儀禮中的愛奴世界觀
儀來河內信仰中的沖繩世界觀
死者的再生
i-za-i-hou 的眾神女
真脇遺跡——柱子與輪迴信仰的原點
兩種思想——平等與再生
第2部 日本的佛教
始於聖德太子的日本佛教
最澄與空海的佛教
顯著日本化的鎌倉佛教
釋迦的教誨與大乘佛教的理念
中國佛教的主流與佛教傳來
聖德太子的一乘思想——統一與平等
煩惱世界所引導的如來藏思想
繼承太子佛教傳統的最澄
最澄的悉有佛性思想
最澄戒律的落實
最澄與空海
法然的專修念佛
吃肉娶妻與「愚禿親鸞」
法然的極樂淨土與親鸞的還相迴向
道元的禪宗與日蓮的法華信仰
日本的佛教——祖先崇敬與死者供養
日本人的信仰——生命的永恆循環
第二章 印度思想與日本文化
釋迦倡導的兩個理想
四德——理想的日本人形象
「四姓平等」的實現
與印度教的共通點——佛教之前的日本宗教
第三章 面對三大危機——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與佛教的角色
馬克思哲學的限度
預言近代終焉的尼采
二十一世紀的三大危機
核戰的危機
環境破壞的危機
精神崩壞的危機
從釋迦佛教到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開展與變化
多神教的可能性——面對核戰
草木國土悉皆成佛的真理——對於環境的破壞
空的思想所帶來的再生——對於精神崩壞的危機
第四章 拯救人類的「森林思想」
哲學家的任務
足以誇耀全球的日本森林
森林文明的觀念
貫穿日本社會的平等與和諧理論
二十一世紀不可或缺的羅漢式和諧
日本藝術中的自然觀
宗教裡的森林思想
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危機——環境破壞
第五章 從人類的宗教到森林的宗教
樹齡三千年的神木
以樹木為神佛信仰對象
日本的佛像是木雕佛
日本的佛教——邁向森林的宗教
出處一覽
後記
第一章 日本的宗教——了解日本的文化
第1部 日本的信仰
做為習俗的日本宗教
明治以降的日本神道
律令時代的國家神道——滌淨(禊)與除穢(袚)
眾多研究成果的綜合與推論
日本列島——從舊石器到繩文
繩文文化——成熟的狩獵採集文化
兩種類型的日本人
日本人靈魂深處的森林信仰
送熊儀禮中的愛奴世界觀
儀來河內信仰中的沖繩世界觀
死者的再生
i-za-i-hou 的眾神女
真脇遺跡——柱子與輪迴信仰的原點
兩種思想——平等與再生
第2部 日本的佛教
始於聖德太子的日本佛教
最澄與空海的佛教
顯著日本化的鎌倉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