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篇〉
【原典】
孫子曰:兵一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二之以五事,校三之以計而索四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五同意六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七、寒暑八、時制九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一○、官道一一、主用一二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一三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一四聽吾計一五,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一六以一七聽一八,乃為之勢一九,以佐二○其二一外二二。勢者,因利而制權二三也。
兵者,詭二四道二五也。故能而示二六之不能,用二七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二八而備二九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三○之,卑三一而驕之,佚三二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三三,不可先三四傳三五也。
夫未戰而廟算三六勝者,得算多三七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注釋】
一、兵:士兵、兵器、軍隊、戰爭等,這裡指戰爭。
二、經:量度,引申為分析研究的意思。
三、校:通「較」,比較、較量的意思。
四、索:探索。
五、上:上司、上級,這裡指君主。
六、同意:指人民與君主同心同德。
七、陰陽:指晝夜、晴雨等天時氣象的變化。
八、寒暑:指寒冷、炎熱等氣溫的不同。
九、時制:指四季時令的更替等。
一○、曲制:曲是古代軍隊編制較小的單位,曲制指軍隊組織編制等方面的制度。
一一、官道:指各級將吏的職責劃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
一二、主用:主是主持、掌管的意思,用是物資費用的意思,這裡指軍需物資、軍用器械、軍事費用的供應管理制度。
一三、知:知道,這裡是深入瞭解、切實掌握的意思。
一四、將:時間副詞,將要的意思,也可解釋為如果。
一五、計:計較,這裡可引申為衡量。
一六、利:利益。
一七、以:通「已」。
一八、聽:聽從、採納。
一九、勢:這裡是形勢、情勢的意思。
二○、佐:有助於。
二一、其:指示代詞,指實現戰略目標的計策。
二二、外:這裡指客觀形勢。
二三、制權: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採取行動。
二四、詭:奇異,欺詐。
二五、道:原意是途徑,這裡引申為方法與計謀。
二六、示:顯示,這裡是偽裝的意思。
二七、用:原意是使用,這裡是用兵的意思。
二八、實:這裡指敵人實力強大。
二九、備:備戰。
三○、撓:挑釁。
三一、卑:卑下,這裡是謹慎的意思。
三二、佚:通「逸」,這裡指敵軍獲得充分的休整。
三三、勝:勝算,妙計。
三四、先:預先。
三五、傳:傳授。
三六、廟算:古代出兵前在祖廟舉行儀式,因此廟算用來指代出兵之前的計算與謀劃。
三七、得算多:指計算周密,打勝仗的把握更大。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大事,關係到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去考察研究。
戰爭要綜合考慮五個方面的真實情況,即政治、天時、地利、將帥、法制。所謂政治,指的是國君的政治路線和政策方針,要充分動員廣大民眾,使其理解並支持君主的決策。這樣可以使人民甘願與君主同生共死,而不畏懼任何困苦。所謂天時,指用兵時的晝夜晴雨、嚴寒酷暑、春夏秋冬等氣候情況;所謂地利,就是指作戰時距離的遠近、地勢的險阻平坦、地域的寬窄、死地與生地的利用;所謂將帥,就是要考察將領在智謀、威信、仁慈、勇敢、嚴明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所謂法制,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領的管理、軍需的供應、軍令法規、武器供應等方面的情況。凡屬於以上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帥都不能不知道。只有真正瞭解和掌握以上五個方面情況的人方能在戰爭中取勝。因此,要通過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比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這就是說,敵我雙方哪一方的君主能夠做到君民一心?哪一方的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紀更嚴明?哪一方的兵力更強大?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更有素?哪一方的軍隊管理更好、賞罰分明?我根據以上七個方面的情況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了。
假如國君能夠聽從我的計謀,作戰必勝,我就留下來;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貿然用兵必然失敗,我就會離去。
有利的計謀,已被採納,還要造成有利的態勢,作為外在的輔助條件。所謂有利的態勢,就是根據對我方有利的情況,採取靈活機動的措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用兵打仗講究詭譎之術,要運用多種方法來欺騙麻痺敵人。所以,能征善戰,要向敵人裝作軟弱無能;本要用兵,卻裝作不準備打仗;準備攻打近處,要給敵人造成攻擊遠處的假象;準備攻打遠處,相反卻裝作要攻擊近處。敵人貪利,就利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實力強,就要防備他;敵人兵力強大,就要避開他;敵人容易衝動,就要設法挑釁他,讓敵方失去理智;對於小心謹慎的敵人,要想方設法驕縱他,讓敵方失去警惕;敵人休整得好,就設法去騷擾他,搞得敵方疲憊不堪;敵人內部團結,就要設法去離間他,分化瓦解敵人。在敵人毫無準備時,就突然襲擊。這些就是軍事家用兵制勝的奧祕,只能好好領會,是不能靠事先規定刻板傳授的。
開戰之前,廟堂之上的謀劃就能預知勝利,是因為能取勝的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是因為獲勝的條件不充分。籌劃周密,獲勝條件充分,就能打勝仗;籌劃不周密,可獲勝的條件少,就很難打勝仗,更何況根本不謀劃、條件不具備呢?我們依據「五事」、「七計」來進行考察,誰勝誰負就很明顯了。
【名家注解】
東漢‧曹操:「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計於廟堂也。」
唐‧李筌:「計者,兵之上也。《太一遁甲》先以計,神加德宮,以斷主客成敗。故孫子論兵,亦以計為篇首。」
唐‧杜牧:「計、算也。曰:計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謂道、天、地、將、法也。於廟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計算優劣,然後定勝負。勝負既定,然後興師動眾。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著為篇首耳。」
宋‧王皙:「計者,謂計主將、天地、法令、兵眾、士卒、賞罰也。」
宋‧張預:「《管子》曰:『計先定於內,而後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計為首也。或曰:『兵貴臨敵制宜,曹公謂計於廟堂者,何也?』曰:『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地之遠近,兵之眾寡,安得不先計之?及乎兩軍相臨,變動相應,則在於將之所裁,非可以隃度也。』」
【解讀】
高明的軍事家和戰略家,能夠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成功的關鍵在於事先的謀劃分析,能夠依據客觀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戰略戰術。這就是孫子所說的「計」。
《孫子兵法》把〈計篇〉作為十三篇之首,足以看出孫子對謀劃的重視。
《孫子兵法》中是這樣具體分析的:
首先,要求戰爭的決策者對發動戰爭要高度重視,慎重對待。「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務必要認真研究謀劃,然後才決定是否應當用兵,這就是孫子「慎戰」的主張。
其次,前後列舉出「五事」、「七計」,作為考察評判戰爭勝負的基本標準。「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從君主、政治到自然氣象和地理環境狀況,再到將帥、軍隊法制,其中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既包含上層建築,又含有物質基礎。「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是對「五事」的深入分析和具體落實。「五事」、「七計」基本上包含了戰爭的全部關鍵因素,據此可以判斷戰爭的勝負,可以對戰爭預作謀劃。
再次,闡述用兵必須掌握的基本法則,即「因利而制權」和行「詭道」。依據有利於己方的原則,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靈活機動的策略,去掌握戰爭主動權,用詭譎之術迷惑敵人,麻痺敵人,削弱敵人兵力,打擊敵人士氣,從而增加自己勝利的籌碼。然後「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向敵人發起突然攻擊,打敗敵人。這裡,孫子提出了詭譎「十二術」,其著眼點是「因利制權」。為了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目的,採取靈活的計策,當然這是在「慎戰」前提下的戰術運用,表現了很大的靈活性。
最後,孫子特別強調了戰爭前周密策劃對戰爭的決定作用。上面講的「慎戰」、「五事」、「七計」的考察,「十二術」、「出奇制勝」的戰略戰術運用,都可以說是「廟算」的具體內容。當然這也是《孫子兵法》全書的總綱。十三篇的全部內容,從根本上說就是對戰爭諸因素的通盤考慮和謀劃算計。
在歷史上有很多使用〈計篇〉謀略取得成功的例子。例如,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的朋友要離,就是一個善於「能而示之不能」的高手。要離身材瘦小,他和別人比劍時,總是先取守勢,當對方發起進攻後,眼看劍鋒快挨著他身子時,靈巧一避,躲開敵方的劍鋒,待對方放鬆防範時再突然進攻,刺中對手。因此,他成了當時無敵的擊劍高手。伍子胥向他請教取勝祕訣,要離說:「我臨敵先示之以不能,以驕其志;我再示之以可乘之利,以貪其心。待其急切出擊而空其守,我趁機發起突然襲擊。」這說明要離掌握了比劍制勝的奧祕。劉備被困在曹營時,整天在後院裡種菜。曹操煮酒論英雄,想試探劉備的志向,劉備則「巧借聞雷來掩飾」,蒙混過關。還有蔡鍔為掩飾自己報國的志向,故意裝作迷戀酒色、無所作為,最後在小鳳仙的掩護下逃出牢籠。這些都是對〈計篇〉精髓的領悟發揮。
【案例】
商業篇:本田宗一郎的統觀策略
縱觀全域,才可運籌帷幄,無論《孫子兵法》中講的「慎戰」、「五事」、「七計」還是「出奇制勝」,都是在掌握大局的情況下做到的。有了宏觀的視野,方向自然可以把握得更加準確。本田宗一郎在他的「本田王國」中,就是採取統籌策略,把握全域,運籌帷幄的。
本田宗一郎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企業——本田公司的開創者,因此他被人們稱為「日本摩托車之父」。
本田創業之初,正值日本戰敗,國內呈現一片淒涼之境,人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生計問題。因為當時糧食緊缺,為了買到一點糧食,人們不惜四處奔走。日本是一個多丘陵山地的國家,人們要推著自行車,翻山越嶺,出行極為不方便。這個時候,本田心想:「如果給自行車裝一臺小馬達,走起路來就不用這麼費力了。」本田把一種小型馬達加以改造,用暖壺作油箱,把自行車改造為「機器腳踏車」,推向市場後,大為走俏。這次成功讓本田信心大增,並毅然選擇了摩托車製造作為自己的事業。
本田深知,日本是個島國,地方狹小,摩托車銷售量始終有限,要想發展摩托車事業就必須將自己的產品打出國門,讓它走向世界。正當本田雄心十足地要將自己的產品打入英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本田大吃一驚的事。原來本田去參觀英國人的摩托車廠和倫敦舉辦的馬恩島摩托車大賽時,發現人家的摩托車已達三十六馬力,而日本最好的摩托車也只有十三馬力。人家的馬力竟然比自己的強了一倍,這讓本田心中深感慚愧。為彌補自己的不足,他大量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摩托車零件,後又繞道去法國、義大利等摩托車製造業發達的國家參觀。回國後,本田投入巨額資金,組織技術人員研究開發新型發動機。
就這樣,本田在國內潛心研究了五年,果然見了成效,他帶著自己得意的摩托車參加比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摩托車年銷售也突破了十萬輛大關。正當世人為本田取得的成績讚歎的時候,本田卻冷靜地從成功中看到潛在的危機。他說:「無論如何,必須更新設備。如果不能擁有世界一流水準的設備,就不能擁有世界一流的產品,就不得不把市場讓給其他世界一流的產品。」於是,本田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當時,本田公司的資本只有一千五百萬日圓,但是本田卻從美國、西德、瑞典等國購入了價值四億五千萬億日圓的機器設備,更新了全部的陳舊設備。對此,周圍的人都很不理解,但本田心中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來,引入這些先進設備,企業也許會因無力支付款項而倒閉。但這只是也許,如果現在不引入先進設備,企業是肯定會倒閉的,所以要居安思危,跳開之前的固有觀念和模式,賭上一次。如果這條路是正確的,那將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轉機。
事實證明本田是正確的,先進的設備使本田公司如虎添翼。其產品的品質和數量都有了飛躍發展,特別是新開發的幾種型號,操作簡易,性能優越,深得各國摩托車愛好者的青睞,為本田公司創造了巨額利潤。
本田的夢想還不止於此,除了要在摩托車領域占據龍頭老大的位置外,他還想涉足汽車業,但事實上汽車業遠比摩托車業難得多。一九六三年,本田在汽車製造業上起步。當時的汽車格局是:日本的豐田、日產以及美國的福特在日本市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大巨頭把本田壓得死死的,如果硬碰硬,本田很難在汽車領域分得一杯羹。
針對這種情況,勤於思索的本田宗一郎採取了一個非常取巧的經營謀略,他選擇避實擊虛,避開這些公司的長處,專攻他們的短處,希望以此作為突破口,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本田發現豐田以轎車和普通車為優勢,福特靠大型車稱雄。針對這些情況,本田決定主打價廉、省油、低公害的輕型轎車,以此來作為自己的經營方向。
事實再次證明,本田又做出了一個非常正確的經營策略。
恰逢此時,美國修訂了《淨化空氣法案》,一九七三年又正值世界石油危機降臨,本田抓住這一機遇,生產了節能省油的小汽車,一經上市立刻成為日本市場的搶手貨,一舉占領豐田、日產的部分轎車市場,成為日本汽車製造業的老三。進而,又乘勢攻入美國市場。因為本田的產品在美國市場大受歡迎,本田本人受到了美國機械工程學會的嘉獎,獲頒「亨利獎章」,使他成為世界汽車工程師獲此獎章的第二人。第一人是亨利‧福特,美國人因此叫他「日本的福特」。
在這個例子中充分體現了〈計篇〉的謀略,在本田的創業經歷裡,本田一直很注重對整體大局的把握。他抓住了企業經營中的幾個關鍵因素,採取了正確的經營策略,把握住了關鍵的發展時機,找到了適應的客觀環境,再加上本田出色的經管能力,使本田順利地從摩托車生產進入汽車生產領域,為公司日後的強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都必須具有這樣超時空的前瞻性思維,把握「面向未來」的經營策略,善於對市場進行深入的研究、縝密的推斷和科學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永遠走在時代潮流和同行的前面。一直以來,本田善於從多個方面來對企業以及企業所在的大環境進行分析研究。通過這些分析,本田不僅充分瞭解到市場大的脈絡走向,而且也充分瞭解了消費者的需求,選擇出了適當的市場目標,根據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各方面因素,科學合理地制定市場行銷策略。只有統觀全域做好每一個細節,才能在最後取得全域性的勝利,這就是孫子所說的「五事七計」。
要使「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奏效,行動上必須要搶在對方謀劃的前頭。本田在開拓美國汽車市場時所做的一切,正印證了這八個字。在現代社會中,經濟領域的競爭,可以說比軍事和政治領域的鬥爭更為激烈、更為複雜、更為危險、更為殘酷無情,因此高明的企業家都具備「算在人先」的謀略。只有事先做好充分而周密的準備,深思熟慮,反覆推敲,打有準備之仗,永遠掌握主動,才能使企業百戰不殆、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