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量創作與理論的距離?
台灣母語復興運動的推廣者林央敏,回歸創作初衷,以中文書寫實踐精緻散文美學:感情真摯之外,還有形象、聲韻之美,更可以出聲唸讀。
本書集結他近四年的新作,按文章性質分成二卷,卷一以記事兼抒情為主,講究文學質地、修辭及結構張力,如回顧〈餘音繞影的年代〉寫下與電影、戲院的往事;他在〈五十年沉默沉澱成一首長長的無言詩〉以第三者角色來書寫長年不語的阿叔,全篇文字優美如詩;〈終於看到百家春〉則是巧遇會拉〈百家春〉古調的老翁,憶起父親演奏的曲調,感嘆古典雅調的失傳;〈隱士的四季偶拾〉與〈鼓勵青蛙爭取自由〉則是個人對季節、動物的深刻感觸。卷二以結構嚴謹、邏輯清晰,撰寫報導文學,記述不同的人與事,有歌仔戲名伶小咪,如戲一樣的人生;畫家林蒼鬱、陳來興在繪畫領域上不同的發展,以及對於文學長者趙天儀、鍾肇政的回憶,旁及兒時記憶中長輩不吃牛的習慣,只因〈牛是咱的恩情人〉,還有〈貌似愚蠢的善良〉中的阿桂姨,感受到人性本善的真諦。
林央敏透過講究的修辭、濃密的藝術性,成就精緻的抒情散文,亦以著重表達意旨,段落緊密,打造報導文學,推疊出這本充滿生命力,又兼具思想、情感與聲音之美的精緻散文集。
本書特色
★ 收錄林央敏散文,探究精緻散文的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