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上編 審美範疇「和」的發展歷程
導言 19
第一章 奠基時期(先秦)
第一節 人文地理的沾溉 25
第二節 五行雜錯之「和」 29
第三節 儒家的「中和」之美 38
第四節 道家的「和以天倪」 61
第五節 儒道之「和」的融匯—《呂氏春秋》論「和」 66
第二章 演進時期(兩漢)
第一節 天人系統與「中和」之美 75
第二節 「溫柔敦厚」與詩教 78
第三節 圍繞《離騷》公案的「中和」與非「中和」之爭 83
第三章 深化時期(魏晉南北朝)
第一節 從人格之「和」到宇宙之「和」 90
第二節 樂論之「和」 94
第三節 「和」與藝術辯證法 102
第四章 成熟時期(隋唐五代)
第一節 初唐史家的折中文質 113
第二節 皎然論「詩之中道」 116
第三節 司空圖的「飲之太和」 122
第五章 轉折時期(宋代)
第一節 幽淡和諧的社會審美理想 130
第二節 理學家論「中和」之美 136
第三節 詩教的重振 143
第六章 衰變時期(元明清)
第一節 金元時期的餘緒 149
第二節 清代的迴光返照 151
第三節 近代的餘響 156
下編 審美範疇「和」的結構解析
第一章 審美對象之「和」
第一節 天地自然之「和」 161
第二節 社會與藝術之「和」 169
第三節 審美物件形式之「和」 174
第二章 審美心態之「和」
第一節 情志的和諧 180
第二節 「溫柔敦厚」與人格涵養 186
第三節 超越功利的「大和」心態 192
第三章 審美主客體的相和
第一節 物我合一—「我」的存在 198
第二節 物我合一—「我」的消匿 205
第四章 審美與藝術協調社會的功用
第一節 藝術怡和身心的功能 211
第二節 藝術調協個人與社會的作用 213
第五章 實現「和」的途徑與方法
第一節 「違而不犯,和而不同」 218
第二節 以一總萬,統觀全域 224
第六章 關於審美範疇「和」的古今評價
第一節 伸張個性,衝破蘊藉 235
第二節 拯危救亂,以悲為美 240
第三節 呼喚風雷,除去平和 242
第四節 中西之「和」的比較 247
後記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