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佛教全球化模式
本書《人間佛教世界展望》能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佛光大學特色研究計畫的經費支持,與2015年6月14日台灣宗教學會舉辦的2015年度學術會議,本書先行以論文方式發表。其次要感謝的是在筆者蒐集資料與撰寫過程中,接受訪談的佛光山全球的諸位法師們,尤其是佛光大學釋妙暘會計主任,在本書初稿完成後,協助細讀全文,並不吝指教,最後要感謝出版前匿名的諸位外審委員所提供的寶貴意見,致使本書能如期的出版。
本書內容主要探討台灣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於1949年由彼岸渡海來台,親自將中國佛教移植到台灣,開啟其國際弘法的第一步,迄今短短的一甲子內,在其大力推動落實人間佛教下,不僅使其中國佛教本土化的別分院遍佈台灣諸多縣市鄉鎮外,更進一步將台灣模式移植到海外五大洲百多所道場。本書將其人間佛教國際化的過程分為醞釀期、播種期、開發期及成長期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醞釀期,是星雲大師五○年代抵台灣迄八○年代尚未設立任何海外道場的三十年期間,星雲大師除了陸續在台灣本土設立道場外,同時進入第二階段播種期,積極進行與世界各國宗教交流、國際佛教交流、與國際人士往來、召開宗教/佛教國際會議,甚至洲際弘法,為未來設立海外道場做準備。第三個階段開發期主要在海外接引當地華人,是星雲大師由中國大陸到台灣建寺弘法的翻版模式。
然而台海兩岸同民族思想、語言文化,到了海外不同種族國度、語言文化、風土民情、宗教信仰等的國家,要進入第四階段接引該地人民的本土化,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與如何突破這些障礙,是本書主要探討的議題。
本書共分為八章,首先,分別從道場成立緣起、產品製造、行銷管理、財務經費與文化適應五個面向,比對星雲大師兩次國際化與本土化開展進路的同異;其次,比較星雲大師海外五大洲代表道場本土化的現有文獻與訪談資料,可以理出其人間佛教國際化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及解決模式,借鏡基督教全球化的興衰經驗;最後,參考對照在加拿大溫哥華的日本佛教所傳承的基隆拿佛寺、在美國波士頓韓國佛教所傳承的劍橋禪中心、澳洲墨爾本的藏傳佛寺、與在法國的越南梅村禪修中心的本土化經營實例,提出建言。一方面藉此檢視歸納星雲人間佛教全球弘化所形成的成功模式,得以提供其他亞洲宗教團體國際化的參考;另一方面瞭解星雲人間佛教國際化後的本土化所面臨的種種困難與紓困之道。希冀星雲人間佛教國際化模式的研究成果,能作為「人間佛教」與「非營利組織管理」等相關課程的教材,以及撰寫相關論文的參考,並對二十世紀以降的世界佛教發展史模式有所貢獻。
釋永東 於佛光雲起樓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