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老家〉
感情的事常是很難解釋的執著,二十歲以前在家鄉的成長過程和生活裡的許多事情,諸如求學、事業、婚姻等等都讓我過得並不順心,自然也少有歡愉可樂道,最後甚至還被迫非得遠走他鄉不可。如今旅居他鄉已經四十多載,這漫長歲月裡生活經歷所發生的故事,帶給你多少酸甜苦辣;如工作上的成就和挫折、愉快和壓力、家人給你的溫馨和煩惱等等的情緒紛擾起伏,夠你忙亂的了,但對於故鄉的多少往事並不因此而淡忘,反而隨著年歲的老大而越來越容易想起。
母親生前到了晚年時期,經常愛講一些陳年往事給我聽,像放錄音帶似的一再重複地播放,聽多了,她講前面一句我幾乎就能知道後面要講些什麼,但她絲毫未察覺到人家已經聽都聽煩了;終老前甚至一再說她要葉落歸根,說她在異鄉往生會找不到我父親和所有的祖先。現在我好像也到了近事容易忘記,往事又常常清楚地想起,對昔日在故鄉所發生的事,那裡的農村環境所特有的風光景色、老家屋宇等等,更常在潛意識裡呼喚著;告訴我,它是我生命的根源,妄想著來日葉落也能夠歸根。但是已潑出去的水預料難回收,一想到這人生最後問題時,失落的惆悵就揪在心頭。
其實澎湖與繁華的臺北相比差多了,它只是個蕞爾群島嶼縣份。澎湖本島雖然是最大的島,但也無高山峻嶺、河川湖泊(現已有水庫),只有丘陵起伏的島陸,四面環繞著無垠碧海;海水的波平浪靜或澎湃洶湧總是隨著四季的遞嬗而變化。夏季時常是藍天高遠、白雲堆絮朵朵輕飄飛移,清晨和黃昏時雲霞雕色的綺麗;到了冬季時就常是烏雲層層,遮蔽得陽光難以透射下來,陣陣寒風呼嘯、氣候陰霾。隨著時代的進步農耕人口減少,近年來那並不肥沃的土地,連從前那種田野阡陌的風光,也變得荒蕪不少。尤其是那日漸稀少的古厝,從前我常把它想成山邊海隅的詩情畫意般悠逸古居。
澎湖的古厝與金門的古厝很相似──是小四合院古式建築,但澎湖的古厝是以從近海挖採的「咾咕石」為築牆的主要建材。咾咕石疙疙瘩瘩、凹凸不平卻很堅固,切磋後砌成牆再以泥土填平石灰塗成白色,和鱗次櫛比拱斜的紅瓦屋頂形成白牆紅屋頂,那種古典的建築格局遠觀頗有山水畫的韻味,雖非高堂廣廈,但其屋形架構格局有別於臺灣一般農村屋舍(有大廳,正房、廂房),另有其典雅古樸風味。大厝的正屋(大廳與左右正房)間隔有巷弄與後龍(廂房)相連接成ㄇ形式,加上大門與高高圍牆形成正方形的四合院。屋頂均是紅瓦鱗排瓴溝仰列,屋脊紋飾頂蓋斜簷均呈羽狀拱起。左右廂房的屋脊呈山形拱起,其下之牆各留一方形窗戶,屋簷處接連在天井的左右高牆,高牆接連至大門門框。大門頂上又有與正屋相似的小形頂蓋屋簷,簷下有一長方形空格作為貼門聯的橫批之用;大門的左右所築的框柱是堅硬平滑石材,這門框是貼對聯處。
蔡平立先生在其所編撰的《澎湖通史》簡述:「澎湖長年多風,居民擇避風地建造住屋,形成部落村里,式樣仿泉漳建築;正房三間或五間,中為大廳約一丈八尺,奉祀神佛、祖先牌位,且為宴客之處,左為大房長輩居之,右為二房子孫居之。兩側增建廂房俗稱後龍,與正房構成ㄇ形,中留空地作日常曝曬之用,ㄇ形缺口處起蓋圍牆,中間大門曰外門。正房大廳門曰廳門,正房前廳連接後龍(處)左右各開小門曰後巷,……」
我家與此格局大致相同,但大門外的門口埕以咾咕石築成方形的圍牆,是屋前的大庭院,庭院側開的大門走出去便是村中的道路,院子裡中間大部分鋪以水泥作為曝曬場地,夏、秋季節經常曝曬著穀物、魚類。走過院子進入大門是方正露天處,我們稱為天井,再進入是前亭稱之為亭仔下。天井與前亭仔下的左右均各有廂房,再進入便是大廳,大廳左右也各有一大房間,是為東正房和西正房,大堂哥、二堂哥結婚時就是以這兩房當新房。
大廳與後龍連接處左右各有巷道和巷門。這種坐北朝南的房子雖然牆高窗小,採光和通風效果不很理想,可是冬天可以防堵嚴寒北風的颳掃,夏天可以遮擋豔陽長日灼射下的高溫。因為澎湖冬季經常東北季風狂飆,夏季卻是暑氣逼人,這種房屋的建築和建材的採用,應是集祖先們的經驗和智慧而築成的「冬暖夏涼」的房屋。尤其隔音效果相當好,我和母親的臥室在西廂房,睡於大房間裡的小姪兒、姪女們夜間即使有哭鬧,我們也常不知道。
我家的西邊有牛車去海裡採海沙來往經過碾成的泥土路,路中間順著車輪的軌跡和牛腳步的踩踏,長著兩條如同鐵道軌跡的青草徑,是村裡通往我家屋後海邊的道路。臨海邊處是斜斜的山坡,山坡下的海邊有一片不很大的白沙灘──碎珊瑚、碎石礫,在海浪經年累月沖淘推積下堆而成的長長海灘。海水退潮時淺海處會裸露出多處崢嶸崎嶇的岩礁和洼窟,海邊的最西邊和最東邊山坡處,順著岩礁巨石的矗起,各築有一長如巨大胳臂的防波堤,環伸至遠處深海,圍成漁船停泊的港灣。
這海邊是我們孩提時嬉戲玩耍、學游泳、撿拾美麗貝殼的好去處,也是少年時編織美夢的山涯海隅。尤其是上中學以後,讀了些詩詞散文,被文章裡的辭藻生動的形容描述所感動,啟蒙了對島嶼山色隨四季榮枯、雲天變幻、無垠蒼海隨之風平浪靜或波濤洶湧,開始懂得觀察欣賞。又在長輩的指引解說下,對日月星辰、天文地理的廣袤深遠也略諳觀察辨識,因而有了「為賦新詩強說愁」的思情意緒。於暑假不須趕著上學時,便經常乘著晨曦初吐霧氣如煙迷茫時刻,或於黃昏時候踩著夕陽餘暉,到海邊流連忘返,模仿古人握卷吟詩頌詞於山水間,是幼稚的附庸風雅和見識不多的自得,這天真幼稚的行為,長大以後回想起來常會自我莞爾。
在春、夏季節天氣晴朗的清晨,我喜歡在曙色吐白時刻就薰沐著霧氣踩過青青草徑,讓草上露珠濺溼穿木屐的雙腳。走到海邊山坡地,先欣賞山坡上那經過一夜露水滋潤的一簇簇、一叢叢殷紅綺麗,競相嫣然恣展的天人菊;草叢間那些星星點點的小草花,也不甘示弱地以粉紅、淡黃、淺紫、潔白的嬌嫩姿態爭相繽紛,美得叫人不捨須臾離去。然後眺望遼覽無垠大海,海面霧氣飄渺,島嶼處處嵐氣如煙似霧蒸浮,島嶼山影隱隱約約,幻似海上蓬萊仙境;當曙光漸明、霧氣漸散時,點點歸舟便陸陸續續從水連天處隱然閃然浮現。隨著曙色光芒的越來越近更顯明亮,舟影也漸漸清晰,漂浮漫散向吉貝嶼、員貝嶼、白沙島等處,也有不少是向我們這村莊海岸駛來的,那就是我們村裡的漁船。
旭日漸漸東昇,歸舟越駛越近,偶然間一隻海鷗由東方翱翔而來,衝出寂靜天空劃破如鏡海面向西方遠翔而去。當晨曦以七彩光芒繪染了藍天下的雲彩,映照得碧海色彩繽紛、波蕩金光時,漁舟就將靠岸。等漁船靠岸了,這海邊就開始要熱鬧起來啦!漁夫的吆喝聲和漁販的討價還價聲此起彼落。
「海市蜃樓」以前住在海邊附近的人家偶有見過;在自家門口眺望海上天空,偶然發現空中出現另一人間奇景──城市的房屋、街道,還有行人和車輛往來都歷歷在目。我在夏天清晨觀賞海景時,也常看見東邊海上矗然有雄偉山脈參天連延,據說那是臺灣的山脈影像,也是一種海上蜃氣蒸發的映現。總之,在我的記憶裡澎湖有美不勝收的景緻可供觀賞,大自然的景象變幻莫測以及千奇百怪傳說,更會讓你驚訝讚嘆!
夏夜到海邊納涼觀看漁火,此時涼風徐徐,波波輕浪淘洗沙灘擁吻岩礁激出細碎浪花聲如輕聲細語,好似在為尚不歸眠的人們唱催眠曲。點點漁火在黯矇矇的遠海處星羅棋布明滅閃爍,與天上繁星競相輝映;星星漁火中如果有一、兩盞突然大放光芒地燦亮,大家便開始爭相猜測會是誰家的漁船最先滿載而歸?已經退休的老漁夫向這群婦孺解說:「當漁船巡航中,負責把執測魚長竹竿的船員測到有魚群的震動時,便通知大家將電石燈火的光迅速放大,以吸引丁香等魚類向火光蜂擁擠聚,然後才推竿下網捕撈,就是所謂的『罾魚』。」老漁夫興趣來時還會講些海上的神奇古怪故事,大家常聽得忘了已經是深夜該回家睡覺了。
以上內容節錄自《雲雀之歌》明心◎著.白象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