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JoEllen Patterson、Lee Williams、Todd Edwards、Larry Chamow,以及Claudia Grauf-Grounds 等人又完成了一件大事!我在 1998 年為這本書的第一版寫序時,就曾預言這本書將成為「新手治療師的標竿參考書」。我很確信這本書在過去十年所接收到的讚美,將在新版本出版後繼續獲得更長久的肯定。Patterson 等人在這本精薄的冊子,以完整且敏銳的方式寫出了新手治療師每天必須面對的議題,這真是很不簡單的任務!如今新本又添加了最新的資訊,我和同事都認為這些是訓練教材中極珍貴的資料。
作者群不僅保留,還重新潤飾了第一版的精華,以下是本書的幾個特點:
第一點,他們的取向強調「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雖然本書主要是介紹系統治療以及評論這個典範,不過書中也同時介紹了許多其他學科以及各種心理衛生取向──這些都是新手治療師必須熟悉的內容。作者群明智地不將家族治療視為是一個可以治癒所有疑難雜症的唯一模式,且避免展現系統治療有時給人的自大感。雖然新版也如第一版關注 DSM 診斷及精神疾病,不過新版提供了更多關於精神疾患、情緒疾患、焦慮症、物質濫用的最新資訊,以及身體化疾患和衝動控制疾患的相關新資訊。此外也增加新的單元介紹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領域、遺傳學及神經科學。由於作者群的用心,新手治療師得以在一個較大的健康照護服務系統架構之下,學習系統治療。
第二點,這本書針對以下主題提供了許多很棒的訓練教材資料:知情同意、資料釋出、自殺評估、物質濫用、暴力、責任警告議題等。這些主題大都經重新修訂及更新,此外本書也提供許多能促進學習的珍貴表格、檢核表及記錄格式 。
第三點,這本書按照工作流程,從提供治療的第一個念頭開始(包括克服焦慮和信心議題),經歷第一次會談、治療中期,同時闢有獨立一章專門討論結案。這一章也擴及探討轉介個案的指引原則,和必須轉案的準則、以及對於離開和新接手治療師的關注。過去我從來沒有看過針對這些議題的論述,這些討論對於資深的治療師(督導者)也同樣有幫助。
第四點,這本書特別關注「治療師的自我」議題,我們認為這個議題對於新手治療師特別有用。新版仍持續關注治療師養成,不只在第一章就提到,全書也都處處可見。此外,治療師崩熬、勉為其難介入及如何因應自己不喜歡的個案等議題,也都成為新版的創新內容。
第五點,本書採用整合觀點論述治療企業。作為一位探討共同因子的學者,此點最深得我心。由於作者群採取超越學派的方式介紹概念和介入方法,因此不論你的理論取向為何,都可以從這本書獲益良多。舉例來說,第五章「建立治療的重點」就是以一種統整的觀點來整理分析個案問題。第六章有一個單元「系統取向家族治療師的獨特介入」就在強調無論任何理論背景的系統取向治療師該具有的核心介入技巧。第八章「與伴侶工作」談到進行伴侶治療的七個主要原則,我認為對於不管是焦點解決、客體關係或情緒焦點取向的治療師都非常有用。我認為作者群用了一個非常睿智的策略撰寫本書,因為儘管許多家族治療模式使用不同的語言和特別的技巧進行教學,他們還是強調非常類似的改變機制。而且,雖然這個領域不斷擁護各種不同的模式,但至今仍缺少實證的證據可以告訴我們,哪一種家族治療模式確實比其他模式相對有效。
第六點,這本書提到好幾個重要的訓練議題,譬如督導教學在新手治療師養成過程中的功能。新版中特別強調多位督導教師同時指導時可能產生的挑戰,以及受督者和督導教師之間因為不契合所衍生的問題。最有力的第十章談到脫困議題,學生可以學習到如何運用科技進行文獻搜尋,以找到與個案問題有關的參考資料、如何評估網路資源,以及如何概括性評估實證文獻資料。綜觀本書內容,出現了好幾個非常重要的訓練議題:譬如如何進行動機式晤談,以及如何配合個案的改變階段挑選合適的介入方法。
如同我在第一版的推薦序所言,「閱讀及好好消化這本書內容,可以幫助一位初學者好像隨身攜帶一位敏銳且具有豐富情感的督導老師一樣。」───這裡我還要加上「值得信任」這個形容詞。我擔任家族治療教師已有三十六年了,也主編過重要的期刊;雖然我絕對不是萬事精通,不過也有足夠的學識涵養能夠辨識作者論述內容的信譽和權威性。我非常信任這個撰寫團隊,相信你們也是!如果你是一位資深的治療師∕督導教師,你可能心裡想著,「真希望自己也能寫出這樣的書!」如果你是主要的讀者群之一或新手治療師,你可能會覺得,「《家族治療實務手冊》這本書讓我更有能力做最棒的治療工作」。
Douglas H.Sprenkle 博士
普渡大學兒童發展及家庭研究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