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金錢末日會來嗎?
接到如果出版社邀約推薦本書的電話時,聽到書名為《美元末日》,本能的產生排斥感,因為不久前我才在報章上發表〈美元,誰與爭鋒?〉一文,明顯與作者觀點南轅北轍。不過,一股好奇心也浮現,想知道本書是怎樣的觀點及說法。
看了〈前言〉之後,我不僅決定要推薦,還主動要求寫推薦序,因為很難得有這麼勇敢講真話,並且勇於拆穿主流主張謊言者,更可貴的是,還能講出一番道理出來。儘管我並不完全認同作者的說法,但對某些關鍵點卻是同意的,而這些正是當今世人必須正視並向正路改變之處,否則前途堪憂。
缺乏信用的貨幣
首先,作者說的「美元末日」,在我看來,應是「金錢或貨幣」的末日,畢竟美元是當前世界通貨,也就是本書說的「美元本位」,美元末日也就是貨幣末日,人類又回到「實物交易」社會,這至少在歐債危機的希臘已出現了。多年來「錢是什麼?」的大哉問,一直得不到答案,而能不能回到「黃金、白銀」為本位,還在未定之天,但金融風暴的一再出現且愈來愈危急,凸顯出「印鈔救市」、「政府獨占貨幣印製、發行」的可怕後果,而這至少要回到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奧地利(或奧國)學派的重要掌門人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t, 1899-1992)對貨幣的看法。
哈耶克早就說過,政府對貨幣發展的干擾與壟斷,不是最近才開始的,幾乎在鑄幣開始被市場選作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時,政府的干擾就不斷發生了。哈耶克嚴厲指責說,沒有貨幣,延遠的自由合作秩序,就無法運行;但是,貨幣幾乎自始就遭到政府的無恥摧殘,以致它竟然變成延遠的人類合作秩序當中,干擾各種自動調適過程的主要亂源。除了少數幾個幸運的短暫時期,整個政府管理貨幣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詐欺和矇騙的歷史。在這方面,哈耶克已經證實,政府比任何在競爭市場裡提供各種貨幣的私人機構,都來得更不道德。哈耶克說過不少次,如果政府不再壟斷貨幣,市場經濟的潛能也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哈耶克的嫡傳弟子、已故的蔣碩傑(1918-1993)院士在世時始終堅持的「貨幣只是交易媒介」、只能算「狹義貨幣」,以及「貨幣是流量」的概念,更顯現其正確。蔣院士膾炙人口的「五鬼搬運法」,也就是政府增發貨幣、低利率政策引發的通貨膨脹之寫照,在本書中有更詳細、完整的剖析。
簡而言之,紙鈔係以政府法令規定其價值和流通,以政府「公信力」為基礎,但在政治腐化下,掌權者以私利藉由亂印鈔票自行摧毀了信用。
其次,本書字裡行間推崇奧地利學派,這是非常難得的,尤其作者僅三十五歲,竟然未受到主流經濟學的催眠,因為奧地利學派在正統經濟學演化中早被邊緣化,如今更被空洞化,年輕學子很難接觸到,但本書卻高舉奧派大纛,並以哈耶克作為導師。近年時常聽到引述英國女王依莉莎白二世抱怨經濟學家為何無法預測金融危機,這是天大誤會,其實一九二九年第一次金融危機或經濟大蕭條,海耶克在一九二七年就已預測到,只是無人相信也無法為之宣揚,而哈耶克當時在與凱因斯的論辯中敗下陣來,此後總體經濟學興起,政府也成為經濟舞台主角。
戳破當代經濟學繆誤
第三,經濟學之所以成為顯學,就是一九三○年代凱因斯創造總體經濟學之後的事,迄今一直流行不衰,主流觀點認為它解決了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但凱因斯早已明確告訴我們,他的理論是「短期的」,他以「長期,我們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明白告訴世人,他提供的是「沒有明天」的特效藥,其實是「安樂死」藥方,所以他要我們盡量消費,沒錢消費就舉債,借不到錢就由政府印鈔票或「公債」來支應,他告訴我們不要儲蓄,以「節儉的矛盾」來否定儲蓄,更以「所得乘數效果」、「貨幣乘數」的漂亮數學方程式來迷惑世人,如今「債留子孫」的後果正荼毒人類,也讓少子女化成為必然。關於現代經濟學的謬論,本書到處都有分析,在破解凱因斯的「乘數效果」謬論時,更舉中國在二○○八年推出的四兆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方案為例,作者一針見血的指出,除了名目GDP成長率「保八」成功、受到外國學者口頭讚賞外,真正的結果卻是使老百姓苦不堪言的通貨膨脹。其實還不只如此,今天中國「城投債」的危機,所謂「中國每一個省都是一個希臘」之債務危機,正是緣自該項典型的凱因斯政策。本書若能廣為流行,世人就愈能早日警醒,並在支付代價後跳脫被毀滅的危機。
第四,最值得向讀者們推介的是,本書對「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正確剖析。關於通貨膨脹的禍害已廣為人知,只是央行擴張貨幣數量就是罪魁禍首還難以被認知,本書將此點講得非常透徹,這還不是最值得注意的。真正難能可貴的是,將被妖魔化的「通縮」予以導正,坊間普遍流行「通膨固可怕,通縮更恐怖」的說法,因而「每次金融危機之後,政府和經濟學家都會提出很多改善政策,並賦予中央銀行更大的監管權力,預防危機重演」。這是因為金融危機之後,泡沫破滅,繁華瞬間消失,緊接著經濟崩潰、生產停滯、無薪假和失業節節高升,物價普遍下滑,於是「通縮」出現,如果不讓人民有錢買東西,就將出現跳樓自殺、餓死、暴動、搶劫等等場面,「印鈔救市」乃堂而皇之一再祭出,可是,所有的努力事後都證明無效,危機還是一再出現,甚至愈演愈烈。問題何在?對「通縮」誤解是主因,除非了解通縮,否則政府錯誤政策會一再上演。本書將通縮做了正確解讀,並將通脹和通縮之關係做極佳詮釋,值得讀者好好琢磨。
返本歸真找回誠信
總之,這是一本勇於說真話的書,將流行的錯誤觀念和政策一一破解。不過,我最後不得不為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說一些公道話。本書幾乎將這位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凱因斯等同視之,其實差別非常之大。沒錯,弗里德曼在貨幣的看法上與奧地利學派有別,這在哈耶克自傳裡有明確記載,而蔣碩傑院士也說弗里德曼抱持「貨幣是存量」的概念。弗里德曼在《美國貨幣史》這本大書中也將美國聯準會(Fed)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三年停止貨幣擴增,診斷為經濟大恐慌的肇因。不過,弗里德曼對通貨膨脹的可怕有很明確的陳述,對於政府擁有印鈔機更嚴厲批評,他對政府角色和政策干預更是立場鮮明的反對,在資本主義需有道德信用當基礎,在企業家責任的主張上有明白表示,說他是「新自由主義」的始作俑者,這是有待商榷的,將他的理論與凱因斯主義相提並論更是不妥。
此外,黃金和白銀在非常時候的確較可靠、較能保值,但在金融面全面泡沫化的時刻,實物還是最可靠的稻草,也就是說,土地是保命的終極標的,而此時已逐漸接近這個局面,端視人類是否能趕緊拾回正直、誠信的本質,在「返本歸真」下才能免於毀滅呢!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日
作者序
歐美經濟自金融海嘯以來一直欲振乏力,經濟學家開出的藥方不外是寬鬆和撙節二種,兩派為此爭論不休,互數對方的藥方錯誤。人都是先有立場,才會有理論來支持本身的立場。對自我意識的固執和自身眼界深淺,都限制了真理的探討。
實事求是地問,如果政府採取寬鬆政策,能解決歐美的經濟問題嗎?
寬鬆派寄望寬鬆政策推高經濟增長以降低債務的方法是脫離現實的。因為歐美的經濟問題就是過去四十年寬鬆政策所造成。借錢多過賺錢,連年赤字,財政紀律敗壞,生產率成長所創造的收入追不上寬鬆政策所創造的債務成長。
如果再繼續寬鬆下去,人口老化愈來愈嚴重的歐美,能夠扭轉這種收入增長慢於債務的困境嗎?能的話!就說出有歷史經驗檢驗過的例子,並有理、有條、有節,說出該如何做?
現實卻是當債務來到歐美這種水平時,任何刺激政策的效果都會遞減,歐美不可能奢望自己會出現類似工業革命的生產率大躍進來推高經濟,降低債務。
正如國際清算銀行(BIS)所說:寬鬆的貨幣政策只是暫時的緩兵之計,為西方各國政府和銀行在解決債務問題贏得時間。但對許多西方國家而言,過去五年內採取的這些措施並沒有解決實際問題。那些處於危機漩渦之外的國家的政府在解決長期財政問題方面一直行動遲緩,這些問題中,包括無力負擔的長期醫保和退休金支出。這些國家的政府也沒有大力推進提振勞動力市場並使經濟實現再平衡所需要的結構性改革。
在國際清算銀行看來,這些國家之所以行動不利,一定程度上歸咎於央行的寬鬆政策,因為這減輕了政府面臨的改革壓力。國際清算銀行還擔心,央行資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一方面將維持虛高的資產價格,另一方面將使已經資不抵債的企業繼續維持經營,這實際上是在給全球經濟製造新的風險。
所以,無論經濟怎麼蕭條,長遠來看,寬鬆政策都不該繼續下去,寬鬆不過是「吸鴉片戒毒」。戒毒雖然痛苦,卻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若忍不住而繼續吸寬鬆鴉片,短期可以暫緩痛苦,可只是給未來製造更大的問題。
理性者都會看長不看短,因此,撙節開支是必須的。但是,歐美的撙節也沒做好。
撙節沒錯,錯在撙節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沒有想過重新平衡過去寬鬆政策所導致的經濟結構失衡,也沒想過消滅過去寬鬆創造的通膨泡沫。如果歐美實施根治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撙節政策,力求戳破通膨泡沫,雖然會造成經濟蕭條,但只是短期現象。經濟會在幾年內復甦,雖然無法回到衰退前,但最痛苦的時期很快會過去。但是,歐美並沒有試圖消滅通膨泡沫,所以經濟除了會因撙節而蕭條外,沒有其他效果。
要解決根本問題,就要改革經濟體系的結構,才能使得經濟重新平衡。所以問題不在於手段,而是目的的錯誤。就像氣球不能一味膨脹,解決之道就是緊縮,用通縮來消除通膨泡沫。但視通縮為洪水猛獸的經濟學家,根本就沒想到用這一點來解決寬鬆政策導致的通膨泡沫,他們只是想用寬鬆政策將泡沫維持下去,問題解決也就遙遠無期。
這世界九十%的新聞由五間媒體公司掌控,這些媒體公司背後又有金融集團的影子。受控制的媒體不斷宣稱歐元債券、銀行、財政和政治聯盟,是唯一可挽救歐元的藥方。但這些藥方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因為問題出在法定貨幣的體系上,此體系不變,再怎麼開藥方也不過是將問題挪後,並製造更大的危機。
現在的經濟體系其實就是一種「新重商主義」。「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是十六~十七世紀歐洲的一種遊走於真理和繆誤的經濟主義,它的核心錯誤就是將錢當作財富,忽視了生產才是創造財富的根本。這和我們使用凱恩斯主義和弗里德曼主義一樣,忽視了生產,希望靠調控貨幣力求不勞而獲,出現天上掉餡餅的美事。
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回歸正確可持續的體系。指望印鈔票可以解決債務危機只是妄想。歐美用印鈔票扭曲經濟規律已超過四十年了!妄圖既要大砲,又要奶油的享樂已經走到盡頭了!只有重歸儲蓄和投資,才是走向繁榮的唯一途徑。
繼續用寬鬆的通膨政策肯定是死路一條。正確的解決方法,一是戳破所有通膨泡沫,讓經濟進入深度蕭條並徹底消滅問題,為接下來的復甦打下基礎;二是緩慢如抽絲的通縮去除通膨泡沫。具體措施如讓歐元回歸金本位,先穩定歐元。然後再不管銀行家的利益下,進行債務重組,破產清算,再將銀行包裝上市。並改革養老金體系、削減政府開支,然後逐步退稅給人民,抵銷緊縮的短期傷害。政府債務必須重組,發長期債將還債期限拉長。
可是歐美因深陷長期寬鬆和赤字揮霍的時間太久了,誰有這魄力去撥亂反正,得罪各大利益集團呢?目前歐美的各項方案只是將錯就錯,洞愈挖愈深。總有一天,它們就會發現無可再挖,利益集團也無法再靠寬鬆政策來維持自己的利益,歐美遲早會爆發無次序的財政崩潰。因為它們依賴寬鬆成癮,一天財政不崩潰,它們就不會認真改革。
二戰以來,我們都使用凱恩斯主義,蕭條時期減低稅率、增加政府開支實行赤字預算、增發公債、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資和消費;在高漲時期則提高稅率、控制政府開支、控制貨幣供應量增長、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資和消費。這是人為控制經濟週期,而非遵循自然法則,這方法就是托馬斯.傑弗遜所說的「先是通膨,後再通縮」,是銀行家剝奪人民財產的方法。
這種為富人謀福利而犧牲人民的政經制度,正是全球中產階級不斷消失的原因。經濟一天不回到穩健貨幣體系,財政一天不回歸「量入為出」,歐美所有的解決方案都不能解決問題。妄圖依靠寬鬆政策人為壓低利率是無法使經濟復甦的,因為利率不是由貨幣供需決定,而是資本利潤。繼續寬鬆就會製造更多窮人,到時候哪來的消費力來增加企業的利潤?
美國十年期公債創下一百三十年來最低殖利率,背負一○三%於GDP的美國政府,短期利率接近○%,根本沒有強勢美元的基礎。長期來看,利率只會往上,並會戳破所有通膨泡沫,股市、債市、房市和金融衍生品都會崩潰,只有硬資產,如金、銀、土地、石油才是未來的避險之道,而不是美元。
沒有一個經濟理論是完美的,即使再怎麼完美的經濟學,不完美的人遲早會為了私利而將之破壞。歐美政府不思撥亂反正,回歸自然經濟,反而想通過大量干涉經濟來解決問題,只會使得財富和權力大量向政府和少數利益集團聚集,一直到這失衡的體制崩潰,人民就會走向哈耶克所說的「通往奴役之路」。
簡單一句:當前歐美乃至全世界的國家,要解決結構性問題,方法應該是通縮,最低限度保持貨幣數量不變,而不是像現在不斷地印鈔票,維持泡沫的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