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有知識的有錢人在講的語言」,
這樣開始學經濟學,保證你過關。
看過這本書,你(和很多人)會說:真希望老師這樣教經濟。當時這樣教我就通了。
經濟學的實際應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從一個人該學習哪項技能、找哪種工作、選擇哪些投資工具理財,乃至於國家的產業政策、貨幣政策、央行調高利率、準備率的動作,世界上的事情「有一好就沒兩好」,只要跟得失、選擇、取捨有關的事情,都會應用經濟學的概念。
但是,學校不會這樣教經濟學,媒體報紙更不可能教我們怎麼搞懂經濟(都懂了,解盤老師賺什麼?政府怎麼呼弄民眾?)。大學的經濟課,第一個月沒搞懂,後面整年都免談;生活與理財該懂的經濟學,你一輩子要用,為什麼不用三天讀懂它?
具備經濟學知識,你就懂得用「機會成本」、「沈入成本」來思考,運用「比較利益」 來分析,就能決定
.最能幹的人該做什麼,其他人做些什麼,總利益最大。
.自己的理財決定,該如何配合中央銀行所進行的「○○的動作」;
.看懂財經新聞當中的暗號,懂得銀行在玩些什麼手段,懂得如何搭上政府政策的順風車……。
說到經濟,腦海中浮現出的多半是「景氣好不好?」或是「股價走勢」之類的。但你知道「變胖」也可以用經濟學解釋嗎?因為,「吃完後的滿足感」是你得到的效益,但「一吃飯就會變胖」這是你付出的成本。
經濟學就是這麼簡單的邏輯概念,用來幫助我們做出選擇、做出取捨。學經濟學最主要的目的是有能力理解分析任何問題,建立一套你自己的思考「套路」,最後做出決定。
‧經濟學的原理並不難,懂得活用的人,都能擁有比一般人好的「經濟能力」,像:人都是因為「誘因」(利益)而行動,所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就像吃很飽能得到滿足,但一定得付出容易變胖的成本。
‧通貨緊縮時物價都不漲,是因為「錢變值錢了」,大家反而捨不得拿錢出來花,這會導致失業;通貨膨脹則是「錢變得不值錢」,大家會跑去購買黃金、房地產來保值,東西會變貴。聰明人如何因應通膨、通縮,本書有列出一些對策。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是一種利用經濟原理來思考的方式,想守住自己的財產,就得分別根據各種理財工具的獲利與風險(得與失)來取捨,來配置你投資土地、存款、股票、債券的比例。
‧說到身價,媒體記者永遠只計算資產,沒在算負債的。別被騙了。
‧一胎化,這是增加國民平均所得的最快速方式。
‧奢侈稅,這是政府在採取重分配的經濟政策……………
什麼是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貨幣供給量、競爭、壟斷……,經濟學其實都是一種生活的情境,幫助你在做任何決定時,提高效益降低風險。我們不必鑽研到角逐諾貝爾獎,卻得務實到看懂社會上的財富往哪裡跑。本書將告訴你,該如何利用經濟學原理,做出讓你擁有最大經濟能力的選擇。
作者簡介:
飯田泰之
經濟專家。駒澤大學經濟學部副教授。
1975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經濟學部畢業、東大研究所經濟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
日本內閣府經濟社會總合研究所(負責研究和發表景氣狀況、GDP等數據)、財務省財務總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專攻經濟政策、總體經濟學。
著有《做為思考技術的統計學》(NHK Books)、《經濟成長需要什麼條件?》(合著,光文社)、《脫離貧困的經濟學》(合著,自由國民社)、《日本經濟復活的最簡單方法》(合著,光文社)等書。
譯者簡介:
劉宗德
出生於台灣台北市。
輔大日本語文學系畢業。目前就讀輔大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
曾任雜誌兼任翻譯、國科會研究計劃案兼任助理。
課餘閒暇時喜愛閱讀、看電影,以及從事旅行、游泳等等活動。特別喜愛遊逛古蹟、博物館、美術館。
譯有《3天讀懂哲學》、《3天讀懂德國》、合譯《其實我們沒那麼了解美國》、《世界資源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以上,大是文化)。
章節試閱
第3章 你會判斷景氣嗎?
•總體經濟談景氣、個體經濟講經營
•「景氣」就是附加價值的總計
•景氣差你才會關心經濟
09「景氣」就是附加價值的總計
在經濟的議題中,大家最有興趣通常都是經濟成長和景氣的話題。但是,當有人問出:「經濟成長和景氣是什麼?」的時候,我想一定很多人回答不出來。你知道景氣是什麼嗎?
(阿牛)這個嘛……就是每個人都說它「馬馬虎虎」的東西嗎?
這大概是每次有人問:「景氣如何?」的標準回答吧,哈哈。的確,如果是指個人的買賣進行得很順利的話,大多數的人就會用「景氣很好」這種說法。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知道「一國的整體經濟狀況」究竟是什麼,之後我們會詳細說明。不過,景氣的動向幾乎就等於國內生產毛額的增減。所以,當我們思考景氣是什麼的時候,就必須先詳細了解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以下使用簡稱GDP)。
經濟學:個體先誕生、總體後誕生
個體經濟學的思考方式,自經濟學誕生的18世紀時就已經存在,而總體經濟學則是1930年代以後才出現。
從經濟學創始以來,所有的經濟學者都想著:「我想掌握整體經濟的狀況。」但是,對於什麼是整體經濟,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見解。總而言之,他們就是沒辦法完整地指出「何謂經濟成長」、「何謂景氣」等問題指的是什麼?
把大家的毛利加起來
將以上議題明確定義並使其可以觀察的就是國民經濟會計制度(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以下使用簡稱SNA)。SNA,是為了觀察總體經濟的整體動向,而將一個國家內部的生產、消費、負債以及資產等動向,有系統地加以記錄。
(阿熊)我從來沒聽過什麼SNA耶??
那你有聽過GDP吧?蒐集整個國家各項紀錄的SNA中,GDP被視為是表現整個國家經濟動態的指標,更是現在最常利用的一項數據。GDP的增加率就是經濟成長率,經濟成長率的高低也可以稱得上是景氣的好壞。
GDP:在某個年度內,整個國家所產生的附加價值之總計金額。
這項數據是將國內所生產出來的所有附加價值加總起來的結果,所以也稱作國內生產毛額。
(阿牛)附加價值是什麼?
我以麵包店為例,跟你們解釋什麼是附加價值。
有一位老闆,雇用麵包師傅和店員,經營著一間麵包店。在這間店中,以成本30萬元的麵粉,賣出了總價值100萬元的麵包,所以毛利就是100萬-30萬=70萬。
這「70萬元的毛利」就是附加價值。毛利,是指企業的銷售額減去銷貨成本之後所得的金額。
附加價值=新產生的價值=毛利
而GDP指的是整個國家在某一年所產生的附加價值總計,因此,將整個國家所創造出來的毛利加總起來就是GDP了,如果這個國家有一萬家企業,都創造出70萬附加價值,那麼這個國家的GDP總值就是70萬╳10000﹦70億了。
經常有人說:「GDP這種東西已經過時,今後必須要思考的是關於服務以及品質的經濟。」會這麼說的人,其實是不知道什麼叫做GDP。
假設這間麵包店的師傅技術非常好,店員的服務也十分周到,所以很受顧客喜愛。如果阿牛是這間店的老主顧,而它的麵包比其他家的稍貴,阿牛會怎麼做呢?
(阿牛)如果我喜歡這間店做的麵包,就算貴一點也沒關係。
的確。因為東西好吃,服務又好,就算貴一點顧客還是會去買。而最後,假設用這間店以成本30萬元麵粉製造的麵包,總共賣了200萬元的話,毛利是多少?
(阿牛)170萬元!
沒錯。做出品質好的麵包就可以賣貴一點;如果賣貴一點,GDP就會增加。因此,GDP指標已經是把品質以及服務的提昇度也納入考量的一項指標。相反地,如果你花100萬元買來某樣商品,再用100萬元賣掉,因為沒有毛利,GDP值不會增加。
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創造GDP的條件必須是「當年度新產生」。因此,土地以及古董等非當年度製作的產品,它們的交易中,只有產生的手續費和仲介費會被列入GDP計算。
只計算市場交易
在麵包店的例子中,為了產生毛利(附加價值),就必須要實際地賣出麵包。而GDP的規則,就是只把當年度所生產並實際買賣的物品計算在內。
(阿熊)為什麼呢?
原因在於,如果有一個人以100萬元的價格實際購買一項商品,我們就可以知道該商品真的具有100萬元的價值。譬如說,我畫了一幅畫,但就算我宣稱:「我花了這麼多精神去畫,所以它價值100萬元。」應該沒有人會買吧。在GDP的統計之中,因為沒有實際買賣,就會認為:我的畫沒有100萬元的價值。
因此,實際地銷售商品——換句話說,終於有一個人認為這張畫具有100萬元的價值而把它買下。這時,這100萬元就會被視為這張畫所衍生的附加價值,而列入GDP的計算之內。因此,只憑「自認為值100萬」,是無法確認該商品否真的有這個價值。
GDP都是「透過市場上的交易才能納入計算」。總結來說,
GDP是:
•當年度產生
•透過市場交易
•將附加價值(毛利)加總的結果
(阿牛)好像有點了解了,不過,為什麼它可以表現出整體經濟的狀況呢?
大家的所得總和:GDP
如果要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從別的面向來看GDP。
企業所產生的毛利,最後都會成為管理者以及員工的薪水。以剛才的麵包店為例,利用成本30萬元的麵粉,產生價值100萬元的麵包,創造出70萬元的毛利。而這些毛利去了哪裡呢?最後進了誰的口袋?
(阿牛)老闆、師傅或是店員。
沒錯。毛利70萬元最後會成為老闆、師傅或是店員的,總之就是成了某些人的收入。就算老闆把自己賺來的部分改放在麵包店裡面,暫時不去動用,即便如此,最後那些錢還是會成為師傅和店員的薪水,還有老闆自己應得的分紅。
(阿牛)附加價值進了某些人的口袋裡了。
的確如此,該年度所產生的GDP(=附加價值的總和)最後都是成為某些人的收入(=所得),或者說成分配出去了。若是從這個觀點來看的話,就可以探索出GDP的另一個面向。
GDP,也可以想成是國內所有人民的所得總和(=國民所得)。
正確地說,如果GDP之中扣除店面設備以及器材的相關成本、稅金與補助金等影響,就是國民所得了。基本上,我們可以把兩者視為相同的數據。
如果設定GDP≒國民所得的話,GDP的變化,就代表今年度的國民所得比前一年度增加多少或是減少多少了。所以,它也成為觀察一國整體經濟狀況(景氣)是好是壞的良好標準。
我們把GDP大幅提昇(國民所得提昇)的狀況稱作景氣好,而將GDP完全沒有提昇,甚至是倒退(國民所得衰退)的狀況,稱為景氣差。
另外,在國民所得中,屬於麵包店老闆之類的經營者或是公司股東的部分,就稱作營業盈餘(Operating surplus),而當作薪水支付給店員、麵包師傅等工作人員的部分,就稱作受雇人員報酬(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
順帶一提,營業盈餘在GDP中所占的比率稱作資本分配率(營業盈餘除以GDP);而受雇人員報酬,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則稱作勞動分配率(薪資報酬除以GDP)。
名目所得與實質所得
在我們觀察經濟上的各種數據時,還有一點是必須要注意的。那就是:統計的數字中,有名目值與實質值兩種數據。我們在此作個簡單的總結:
名目值:金額本身所表達的資訊
實質值:考量物價變動之後所調整的資訊
(阿熊)名目和實質?
舉個例子好了,如果是名目GDP,就是單純地把國內所有公司、所有人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金額加總起來。不過,這也包括了「商品品質完全沒有提昇,只是所有商品的價格全部提高」的情況。
我問你們一個問題。如果薪水加倍成長,但是物品的價值,如便當的價錢、租金等等,每樣東西也都翻倍成長的話,對你們來說,是賺還是賠呢?
(阿熊)既沒賺也沒賠吧?
是啊。就算薪水加倍,但如果其他物品的價錢全都跟著加倍的話,最後用薪水所能買到的商品總量根本沒有改變。但是,此時的名目GDP卻加倍成長了。如果整個社會的物價水準都提昇了,所謂加薪也只是帳面上的數值增加(也就是名目GDP),價錢提高,但是能買到的東西還是維持原樣的話,就不能說「國家的整體狀況很好」吧?
(阿熊)因為根本沒有意義嘛。
因此,如果不考慮物價因素、不把整體物價波動的影響排除掉的話,就沒辦法了解「整個國家的狀況」了。
從名目數值當中去除物價影響,這種處理方式在經濟學中稱為實質化。因此,實質化就是將物價的影響從名目值之中去除,讓數字變成具有實質意義的數據。而這個數據就是實質值。以GDP來說的話,把整體的物價波動影響(通貨膨脹率)自名目GDP之中移除後所得的數據,就稱作實質GDP。
除了GDP以外,其他數據也是一樣。以薪資為例,薪水的帳面數字就稱作名目薪資;若是把物價的影響去除之後,所得到的數字就稱作實質薪資。當我們把數據實質化時,會利用以下的計算方式:
實質值=名目值÷物價水平
實質變化率=名目變化率-通貨膨脹率
經濟學的重點在這裡
●GDP(國內生產毛額):在某個年度中,一個國家裡所產生的附加價值總和金額≒毛利的總計。
●GDP≒國內所有人的所得總和。
●名目值=金額本身所表現的資訊。
●實質值=自名目值中將物價波動的影響去除、調整以後所表現的資訊。
第3章 你會判斷景氣嗎?
•總體經濟談景氣、個體經濟講經營
•「景氣」就是附加價值的總計
•景氣差你才會關心經濟
09「景氣」就是附加價值的總計
在經濟的議題中,大家最有興趣通常都是經濟成長和景氣的話題。但是,當有人問出:「經濟成長和景氣是什麼?」的時候,我想一定很多人回答不出來。你知道景氣是什麼嗎?
(阿牛)這個嘛……就是每個人都說它「馬馬虎虎」的東西嗎?
這大概是每次有人問:「景氣如何?」的標準回答吧,哈哈。的確,如果是指個人的買賣進行得很順利的話,大多數的人就會用「景氣很好」這種說法。
為了探...
目錄
序言 這世界,就是個經濟學的世界
第1章 學經濟,你學會取捨
‧人性:經濟學的出發點
‧成本與效益,都想到了?
‧交換,讓大家都幸福
‧產業政策?政府還是別管吧
第2章 自由競爭誰獲益?誰受害?
‧競爭是好事,也是壞事
‧自由競爭好處最大?從供需談起
‧為了不必競爭,結果對大家都好
第3章 你會判斷景氣嗎?
‧總體經濟談景氣、個體經濟講經營
‧「景氣」就是附加價值的總計
‧景氣差你才會關心經濟
第4章 看懂政府的決定,從不吃虧
‧成長政策與搭政策順風車
‧什麼時機要採取穩定政策
‧重分配政策,富人當心
第5章 怎樣過生活,我這輩子都有錢?
‧心中得有一張資產負債表
‧負債多,不一定是壞事
‧資產價格與身價怎麼算?
‧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
‧會「打算」的人這樣找工作
第6章 世界經濟怎會變這樣
‧金融海嘯是什麼決定造成的?
‧物價都下滑,為什麼是壞事?
‧自己看懂景氣(或不景氣)
‧每個人都做對的事,結果是大錯
‧政府也破產?你是失落的一代嗎?
第7章 你可以預知央行財金決定
‧通貨膨脹或緊縮,全靠銀行
‧央行如何管好經濟?
‧國家的實力不只看人口
‧喊口號目標,也請講出對策
後記
序言 這世界,就是個經濟學的世界
第1章 學經濟,你學會取捨
‧人性:經濟學的出發點
‧成本與效益,都想到了?
‧交換,讓大家都幸福
‧產業政策?政府還是別管吧
第2章 自由競爭誰獲益?誰受害?
‧競爭是好事,也是壞事
‧自由競爭好處最大?從供需談起
‧為了不必競爭,結果對大家都好
第3章 你會判斷景氣嗎?
‧總體經濟談景氣、個體經濟講經營
‧「景氣」就是附加價值的總計
‧景氣差你才會關心經濟
第4章 看懂政府的決定,從不吃虧
‧成長政策與搭政策順風車
‧什麼時機要採取穩定政策
‧重分配政策,富人當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