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經濟學一直被當做社會科學的明珠,長久以來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給人的感覺總是枯燥的數字、繁瑣的公式、複雜的圖表,被禁錮在學術的高牆內。其實並非如此,當你打開本書後,會發現它不僅是通貨膨脹,赤字,股票,金融危機……而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能夠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像經濟學家一樣去思考。
在當今的市場經濟社會,日常生活與經濟學的關係已經越來越密不可分,不懂經濟學,真是寸步難行。假若掌握點經濟學知識,我們的生活將會因此而改變。
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各種具體活動以及他們如何合理安排更宏觀的事務比如國家大事乃至全球經濟。它的理想是幫助人們做決定,讓人們生活更理性。當人們每做一個決定,先盤算一下這個決定是否會讓他更富裕,不是片面地強調物質上,包括情感上,道德上,傳統上,文化上……經濟學有解決一切問題的潛質。
經濟學通常被認為是經世致用之學,懂點經濟學無疑會對改善我們的經濟狀況有幫助。然而實際上,經濟學不僅能改變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還能提高我們的精神生活品質,教會我們如何去獲得幸福。這在經濟學大家身上可得到論證。美國著名非主流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幸福地生活了九十七年,新自由主義大師弗里德曼幸福地度過了九十四年的時光。
經濟學,其最基本的功能就在於給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世界的平臺、分析世界的方式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我們今天處在一個撲朔迷離而又快節奏的社會裡,用經濟學的眼光和方法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會讓一切事物真實地呈現在自己面前,並會發現經濟學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經濟學讓我們更深刻地用它去指導我們的生活,教我們不單單是如何理財,如何投資,如何消費,如何看待生活中各種現象,更培養了我們一種看問題的理念和思維方式,從而深刻影響改變我們的生活。
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運用大量生活事例、歷史故事,將那些高深的經濟學道理用平白易懂的語言娓娓道出,簡潔明瞭,通俗耐讀,讓你擺脫啃大部頭經濟學著作時的費力和煩躁。即使你未曾學習過經濟學,也不會絲毫影響你閱讀本書的興致。
無論是你是普通讀者,還是專業人士,相信都能從本書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智慧的啟迪。希望本書能成為你打開人生幸福之門的一把鑰匙,助你更快更好地接近成功!
第一章學習平民經濟學,開創不一樣的人生
一、生活永遠離不開經濟學
「經濟學」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元前四六九 ~ 三九九年間的古希臘,用希臘文表示為「oikonomia」,是「家計管理」的意思,後用英文翻譯為「economics」,我國學者嚴複曾把它譯為「生計學」,翻譯成漢語「經濟學」的第一人是日本學者神田孝平。經濟學的英文是「economic」,指的是家政管理。一般的經濟史專家都認為,西方經濟分析的鼻祖是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而這兩位偉大哲人所說的經濟學,從一開始,就貫注了濃郁的人文關懷精神,使經濟學成為「講道德」和「講良心」的科學。
馬克思認為,近代資本主義經濟學的真正始祖是英國的威廉.配第爵士(一六二三 ~ 一六八七),一個給人看病的醫生。他有一種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利用業餘時間研究、調查社會經濟現象與問題,就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對英國的決策者經常提些經濟政策建議。而且他還認為應該儘快就此建立一門新學術,他稱之為「政治算術」。其實,從經濟學發展歷程來看,始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經濟學。
經濟學往大了說是「經世濟民之學」,往小了說是「經濟實惠之學」,人人都能從經濟學中淘到自己需要的寶貝。對個人來說,經濟學是一門高明的成功學與幸福學。
蕭伯納,英國著名的戲劇家,一九二五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說過一句名言:「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那麼研究人類的幸福也應該是經濟學的必由之路和歸宿點。
這種幸福感在經濟學大家身上可見一斑。美國著名非主流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斯幸福地生活了九七年,新自由主義大師弗里德曼幸福地度過了九十四年的光陰。「從這兩位大師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經濟學的魅力,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經濟學精神對於我們的建設性作用。」
美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保羅.斯威齊也是九十四歲高壽,薛暮橋在經濟學王國生活了一百零一年。我們會發現:經濟學思想巨匠竟然會普遍長壽。回頭看蕭伯納的那句名言,我們可以認識到獻身經濟學研究的人是幸福的。而這種幸福來源於經濟學家用經濟學這個工具認清了紛繁複雜的人生與世界。因為擁有「心如明鏡」的境界,才使他們心情愉悅,得享高壽。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認為經濟學「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結論」。一個優秀的教練員未必比運動員實戰水準高,但他能夠給運動員以理論、經驗和方法,使運動員的技能水準更高。一個優秀的經濟學家未必是一個理財能手、成功的企業家或政府官員,但他能給一個理財能手、成功的企業家或政府官員非常重要的指導。這就是經濟學的重要作用。
經濟學能解決生活中的疑惑,不僅能告訴人們「是什麼」,還能告訴人們「為什麼」以及「怎麼辦」。所以,使人幸福的經濟學不是陽春白雪,也不是停留在經濟學家的長篇巨著、經濟評論家的艱深高論和難辨真假的媒體評論上,它是平常人觸手可及的學問。
二、平民經濟學教你做選擇
人生時時有經濟,生活處處是經濟。
當你在完成高中學業的時候,你需要決定是去工作還是去讀大學?當大學畢業的時候,你需要決定是繼續讀研還是去找工作?當參加了工作,有了一定收入後,你需要決定該如何安排你的收入,是消費還是投資?當你拿定主意要去投資的時候,你需要決定是儲蓄,還是買股票,還是買基金或者是買房產?當你要開啟一段感情生活的時候,你需要判斷是不是和戀人在一起很如意?當你結婚生子,居家過日子的時候,你會發現: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我們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選擇中度過的。當有一天你面臨著選擇,左右為難無所適從的時候,那麼你就需要補充點經濟學知識了。經濟學就是一門有關選擇的科學,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作出更好的決策。這也是為什麼經濟學是西方大學裡聽眾最多的選修課的原因所在。
美國經濟學家、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其《經濟學》一書中指出:「經濟學研究我們社會中的個人、企業、政府和其他組織如何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社會資源的使用方式。」每一個社會和個人都必須做出選擇。慾望有輕重緩急之分,同一資源又可以滿足不同的慾望。選擇就是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什麼慾望的決策。但在做選擇時,務必請記住:一定要仔細權衡一下你的機會成本,這是提高選擇能力需要養成的基本習慣之一。
經濟學中還有個重要概念「沉沒成本」,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用「沉沒成本」分析日常生活,做出理性的選擇,可讓人獲益良多。例如,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接下來會有兩種可能結果: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對這兩種結果,你會做何選擇?
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選擇時考慮沉沒成本。在這個看電影的例子中,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不要考慮是否買買票這件事情。如果你後悔買票了,那麼你當前的選擇應該是基於你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你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此時的選擇不應該考慮到買票的事,而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對待。經濟學家們往往建議選擇後者,這樣你只是花了點冤枉錢,而如果選擇前者,你還要繼續浪費寶貴時間去受冤枉罪。
類似於看電影這樣的情況也常出現於其他方面,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進行理性的成本利益分析再做出選擇,這樣會對我們的生活大有益處。
我們可以看出經濟學是一門理性選擇的學問,它與人自身最根本的利益息息相關,教人從對自己、對社會最有利的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理性且有益的幫助,給我們警示,讓我們清醒。
三、想賺錢要學習平民經濟
如今,在大多數人眼裡,經濟學顯得沉悶乏味。因為它嚴肅的外表足以令人望而生畏。即使是最基礎的經濟學教科書,也充斥著定理、模型和統計資料,於是經濟學這門本應當經世致用,服務大眾的學問,卻漸漸遠離了我們。實際上這種認識很片面。
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問題時用了一套獨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建立了反映市場經濟中經濟規律的理論。當一般人僅僅看到經濟中各種問題的現象時,經濟學家卻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因為只有認識事物的本質,掌握經濟規律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經濟學的原因。雖然經濟學不可能為所有問題都提供現成的答案,但能教會我們分析這些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學會用經濟學提供的方法、工具、概念和理論來分析現實問題,並做出正確的決策,那麼學習經濟學的目的就達到了。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並做出正確的選擇決策呢?看下面這個例子。
經濟學中有個重要概念叫做「機會成本」,即一定資源投入某一用途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利益。
比如原來是公務員,年薪二十四萬,後來他辭職轉行經商,一年賺了五十萬,他認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那麼經濟學家如何看待呢?經濟學家認為,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做出任何決策都要付出代價。在資源既定的情況下,選擇了某個決策就要放棄另一個決策,得到了點什麼就不得不放棄點什麼,正所謂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這正是機會成本。轉行賺到五十萬元的機會成本是什麼呢?
首先,他放棄了公務員每年的年薪二十四萬元。其次,他還放棄了公務員豐厚的福利待遇(假設福利待遇價值十五萬)。再者,轉行需要的資金中有一百萬元是自己的儲蓄,用自己的資金當然不用支付利息,但也不能存在銀行中得到利息,假定利率為每年二%,這樣,又放棄了兩萬元的利息收入。最後,做公務員時,每天八小時上班,工作比較清閒,晚上還可以舞文弄墨,給報刊寫點小文章,一年下來有十萬元收入,轉行後這份閒情沒有了,這份收入也失去了。由此可見,雖然得到五十萬元,但付出的機會成本是五十一萬元,當然是得不償失。在不考慮機會成本時,認為自己轉行賺了,但像經濟學家一樣考慮到機會成本,就知道轉行虧了。
當人們在考慮到機會成本時,所作的決策往往會更明智。例如,矽谷離婚率低,其實這並不是因為矽谷的夫妻們感情好,更重要的是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矽谷創業者來說,把許多時間用在離婚訴訟上,機會成本實在太高了。
這個例子說明了經濟學家考慮分析問題的確有高明之處。現在的市場經濟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決策,而且,整個市場經濟的成功也取決於每個人決策的正確性。這樣,我們就要學點經濟學,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