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爸爸為女兒寫的教養日記,帶每個父母看懂孩子的0到3歲!
從出生到第一千天,除了學會走路和說話,還有什麽影響孩子一輩子的事?
本書作者費尼霍夫是位發展心理學家,當他的女兒“雅典娜”還在媽媽肚子裡時,他就開始記錄小寶貝的一切,以科學研究當驗證,告訴父母親們絕對不能錯過三歲前的黃金學習關鍵。
爸媽一定要知道:「三歲前最重要的第一次」
當孩子開始學習語言、走路、有了自我主張—本書將告訴你這些行為是如何發展、小孩會有什麽反應,你將更明白怎樣喜悅面對小寶貝的心智成長。
透過書中小小主人翁“雅典娜”的行為舉止,作者將讓每位父母看懂「0到3歲的學習進行式」:
* 雅典娜說:「當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每天都是好天氣。」
→人的「記憶中心」兩歲半才開始運行,之前發生過的事情應該毫無印象,那為何她會這
樣說呢?
*「你確定刷過牙了?」雅典娜:「我告訴你好多次,我刷過牙了。」
→在兩歲九個月的年紀,已經知道文字擁有強大的影響力,能將某種觀念、想法深植其
他人心中。換句話說,她知道如何說謊。
* 她一歲生日前,我們要她把手上的木湯匙拿來「梳頭髮」,她很聽話的回應這項要求。
→許多小孩在一歲時,就會出現第一次的「想像」。
【本書特色】
*第一本發展心理學家寫的教養研究書,揭開「三歲前可愛背後的真相」:
— 四個月大嬰兒目不轉睛地看著你們,不是真的認得你們
那是遲鈍視覺還未上軌道的反應,他其實只能辨別臉上三團黑洞:眼睛與鼻子。
— 新生兒做出眼睛微張及轉頭的動作時,別誤會他的意思
他只是在尋找母親的乳頭,他想傳達的是飢餓而非快樂。
— 當十四個月大的小嬰孩指的兔子說「熊熊」時,不是他不聰明
這是學習過程中單純的應用錯誤罷了。
—玩耍時只會持續某個動作,別以為那就是他的喜好
嬰幼兒的執行功能還未發展完全,所以很容易重複某個簡單的動作。
*用故事說的科學教養觀念,讓父母一探孩子0到3歲的人生秘境。
作者簡介:
查爾斯‧費尼霍夫 Charles Fernyhough
畢業於劍橋大學,主修兒童發展心理學,目前在德倫大學擔任兼任講師。現在與妻子、兩個小孩住
在英國德倫郡,著有長篇小說《拍賣者》(The Auctioneer)
譯者簡介:
許瀞予
曾任編輯、記者、科技產業技術撰稿人,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問題員工背後的解答》、《危機》、《家有老狗有多好?》、《時尚傳奇的誕生》、《為什麼他和她買的不一樣?》、《真本性的影響力!最新最震撼的心理學追蹤研究》。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書評〕
「一種具想像力的喜悅;一種從未想過的深愛證言。」
—《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優雅、溫暖、如小說式的寫作方式…傳達出與小寶貝一起生活有多麼迷人。」
— 暢銷書《寶寶也是哲學家》作者艾利森.高普尼克
「費盡苦心、觀察式的發現之旅,記錄小孩出生後三年的生活經驗…費尼霍夫的觀察十分與眾
不同;是一本充滿父親關愛的教科書,也是一本具研究基礎的自傳。」
「精采絕倫…一本描述嬰兒到幼兒的小小自傳,也是本科學家的研究案例,更是文字優美的小說」
—英國《衛報》(Guardian)
「年度最富想像力的科學著作…絕對讓人愛不釋手。」
—《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有大方向的引導及高度智慧…只要是為人父母,尤其對於孩子剛出生的新手父母,絕對深受感動、
啟發。」
—《從月亮來的男孩》作者安德魯‧米勒
「作者以女兒每天的學習過程,表現出父母與孩子的緊密關係。這是本美妙卻又十分寫實的育兒寶典。」
— 英國知名小說家瑪蓮娜‧華納
「優雅、溫暖、如小說式的寫作方式…傳達出與小寶貝一起生活有多麼迷人。」
—暢銷書《寶寶也是哲學家》作者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一位父親愛的日記…本書以身為父親兼心理學家的眼光看待嬰幼童的發展。是一本周全的育兒日
記。費尼霍夫點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成長最容易被忽略的關鍵里程碑…他以輕鬆、簡單的方式
回答十分重要的問題。」
—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你希望自己還記得剛出生包著尿布的感覺嗎?且聽聽費尼霍夫在書中娓娓道來。在這本卓越的書中,記錄了女兒雅典娜三歲以前的故事。他以父親慈愛的觀點,帶讀者透過最新的發展科學觀察幼童語言、意識及自主權的成形。我從未在這方面領域看過筆觸如此優美的著作。它絕對是心理學家及新手父母的必讀佳作。」
—《笛卡爾的Baby:從兒童發展學解讀人性奧祕》作者,保羅‧布魯姆(Paul Bloom)
名人推薦:〔推薦書評〕
「一種具想像力的喜悅;一種從未想過的深愛證言。」
—《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優雅、溫暖、如小說式的寫作方式…傳達出與小寶貝一起生活有多麼迷人。」
— 暢銷書《寶寶也是哲學家》作者艾利森.高普尼克
「費盡苦心、觀察式的發現之旅,記錄小孩出生後三年的生活經驗…費尼霍夫的觀察十分與眾
不同;是一本充滿父親關愛的教科書,也是一本具研究基礎的自傳。」
「精采絕倫…一本描述嬰兒到幼兒的小小自傳,也是本科學家的研究案例,更是文字優美的小說」
—英國《衛報》(Guardian...
章節試閱
第三章 誕生後的吵雜世界(摘錄)
出生後,新生兒漸漸處於警戒狀態,開始進入這動盪的世界。
黑暗後就能擁有光明,寂靜後就能擁有繁榮,脫離溫暖的羊水後,只有寒冷。
「出生」是種感官轟炸,也是人體衝擊,人生中沒有任何事比得上這種經驗。此外,「出生」也是極具破壞性的創傷,因此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出生的記憶是會持續存在直到成年。
出生後的恐懼感不僅是來自於出生的過程,也因為自己將成為「個體」,成為世界的「一部分」。以往虛無飄渺如夢境的生命現在有了實體,一個有重量、不靈活,需要清洗的個體。出生的過程對感官造成衝擊,外界的刺激也對出生的實體開始產生作用。你無法將自己隱藏起來,即使你僅是幾公斤的小人兒。
不同的「著陸」方式
對雅典娜來說,她擁有與眾不同的出生經驗。我們計畫在生產最後階段採用水中分娩。幾個小時過去了,水對老婆麗茲的體溫產生作用。麗茲發出奇怪、低沈的叫聲,助產士紛紛聚集在這裡,他們對水中生產感到興奮,現場大家都十分安靜。
水中生產能減緩胎兒從子宮轉換到外界的衝擊,讓新生兒在來到世界的瞬間,也能處於類似子宮的環境。此外,這也提供有特殊癖好的中上流社會一個「自然」的解決方案。
這時產房內有人提出疑惑,「她會溺水嗎(有人知道這是個女娃兒)?」不可能,因為新生兒是否能呼吸與溫度關係密切,我們必須藉由肺部才能吸到氧氣,但延幾分鐘是無大礙的。水中生產能降低出生時的衝擊,減少寶寶的驚嚇,還能夠在最重要的前幾個小時,讓處於警戒狀態的寶寶漸漸接受外界環境,否則就會像酒醉後出現在派對,必須在派對上保持最佳狀態,因為永遠不知道有哪位重量級人物會突然蒞臨現場。
水中生產對我們似乎不管用。經過三小時的嘗試後,新手媽媽舉起白旗投降了。每次子宮縮後,助產士會先檢查胎兒心跳,確認胎兒有沒有出現窘迫。正如他們所想,雅典娜的心跳隨子宮縮漸漸變慢,似乎無法讓她再恢復原來的心跳速度。現在我們最需要地心引力與硬床。和大多數新生兒一樣,我的女兒最後是在「陸地」上降臨。或許水中生產對嬰兒心智有所助益,但我想雅典娜即使沒有這項經歷也能健康長大,就像其他人一樣。
出生對小嬰兒也是大挑戰
黑暗後光明來臨,寂靜後喧鬧聲不絕於耳。或許雅典娜在子宮內就聽夠我們的聲音,因此建立某些聲音記憶,這記憶不是談話音調或內容,而是說話的節奏。事實上,新生兒發展最成熟的感官是「觸覺」。舉例來說,早產三個月的胎兒對嘴邊的些微碰觸能產生回應;三個月大的嬰兒對全身輕微的撫摸則是十分敏感。
然而,如此成熟的觸覺難道不會讓胎兒經過產道時感到極度痛苦嗎?專家認為,胎兒的觸覺或許十分敏感,但不代表經過產道時會有不適感。在孕期第十八週時,胎兒的丘腦與皮質層才會產生必要的連結,在此之前,胎兒其實無法有任何有意識的感受。即使神經系統發展漸趨完全,但嬰兒出生時是否感到痛苦,我們不得而知。
「痛」是種需要學習的反應。身體各部位對同樣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不一定相同。當人體感受到強烈震驚時,任何感覺可能會頓時消失。這也是為什麼戰場上的士兵四肢被炸掉後,在飽受驚嚇的幾小時內,他們無法感覺失去手腳的疼痛。剛出生的寶寶也是如此。他們對生命一無所知,因此他們無法瞭解這種感覺就是痛苦,但不表示新生兒麻木不仁、毫無感覺!
經過產道時感受到的壓力,及生產室的冷空氣,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大挑戰,然而一旦在母親懷中開始熟悉媽媽乳頭時,肌膚接觸的感覺卻是勝過一切。肌膚是人類身體上最大的器官。外界空氣與肌膚取代了溫暖的羊水,成為出生後的緩衝器。骨頭經過產道的擠壓是出生時第一道過程,出生後才真正開始學習如何成為「人類」。我們的女兒雅典娜出生時差點窒息,她是經過一番折騰才順利來到地球。
光線呢?她如何適應?從我們拍攝的影片得知,雅典娜出生後五分鐘雖然雙眼通紅腫脹,但絕對是張開的。此時視力是模糊的,這雙大近視眼對過於刺眼的閃光毫無招架之力。
哲學領域有項重要的思想實驗,哲學家提出,如果從未經歷過某種感覺,像是辨別紅色,我們如何得知它是紅色?相同的爭論也適用於其他感覺。如果沒看過光,如何瞭解什麼是光線?對新生兒來說,看見光線就像獲得新的感覺。在體驗之前是無法想像也很難與其他感覺比較的。再者,這種比較也沒意義,因為「光」和其他事物不同,只有看過或沒看過兩種經驗。
小嬰兒全新的世界
雅典娜首先看見媽媽的臉龐、其他人的臉、床頭及產房內的其他設備。經過幾個月的成長,外面的世界越來越明顯。雖然她對一切還十分陌生,但很顯然地她適應得很好。
當雅典娜滑到產道時,氧氣供給出現一點問題,因此她出生時有些微缺氧,就像跑步後有點昏沈、頭痛的感覺。達夫妮‧莫勒與查爾斯‧莫勒對新生兒缺氧提出一段著名的說明,他們將此種現象比喻成:在熱鬧且特別明亮的街道上賣力長跑,周遭環境明明十分吵雜,但組織缺氧讓你彷彿置身事外。
或者就像是在經過整夜狂歡後,不小心將外套遺落在某處,因此回家路上冷得快被凍僵,此時疲憊的身軀需要倒頭大睡三天,但半途你花光計程車錢,只好踩著高跟鞋回家。幸好在派對結束前交了個很棒的朋友(一個你叫她「媽咪」的朋友),在這熱鬧、精采、充滿聲光效果的夜晚,她一直陪著你。
出生一小時後,新生兒漸漸處於警戒狀態。和母親一樣,她已經忘記疲累,開始進入動盪的世界,進入這個酒醒的青少年會一邊看日出,一邊大談人生觀的世界。以往大家會認為這是和新生兒建立連結的絕佳時機,讓新生兒與母親能建立良好關係,而事實上,這只不過是所有感官刺激的附屬品,是種沒意義的興奮感而已,「建立連結」的假設現在是備受質疑。
現在的父母不用做任何特別的事,只要享受小孩出生後這神奇、美妙的第一個小時,某些醫院甚至會有反其道而行的作法。在某些研究中,心理學家必須先確認新生兒還未學習過任何行為,因此許多現代心理學系會在各大醫院設置駐點,如此才能及時找到符合實驗的新生兒。在某項嬰兒模仿研究中,最小的實驗對象只出生42分鐘。研究顯示,小寶寶似乎有能力模仿其他人的臉部表情,這項能力與生俱來,沒有經過任何學習。
雅典娜成為實驗對象的生涯才剛起步。就像多數新生兒,她出生後體溫驟降,得先待在保溫箱。有好幾個小時,我一直看著在保溫箱熟睡的她。如果她現在醒來,可能會聽到訪客、醫生、餐車來來去去的聲響,以及母親沈睡的呼吸聲。先前被羊水與身體組織過濾掉的高頻率聲音,現在圍繞在她身旁。她必須努力在「刺耳」的世界小睡片刻。
我緊緊地盯著她平穩的呼吸看,想知道她的呼吸能持續多久,想知道多久後必須拉緊急鈴。我忘記她出生前三個月呼吸肌已逐漸成熟,在羊水中曾練習過,一切準備就緒,只需產道強烈擠壓,清空她肺部液體。
出生後她唯一要做的,就是記住外面世界已經改變,之前的呼吸練習可以派上用場,我非常感謝老天爺,顯然她牢記著這些事。現在她是個充滿生氣的小女娃、是能呼吸新鮮空氣的小寶寶、是我們的一員!
睡眠這件事
新生兒對保溫箱這個奇怪的房間毫無概念,想知道究竟自己發生什麼事。其實新生兒每天睡眠約16至18小時,很少有完全清醒的時間。一天小睡幾次是新生兒前幾個星期最明顯的特徵,但與成人不同的是,是和潛意識無多大關聯。
在大腦裡,清醒和睡覺主要取決於丘腦與腦皮層的轉換。當雅典娜還在子宮裡時,丘腦與腦皮層的連結就已經開始發展,然而大腦皮質層的活動還十分混亂。剛出生時每天可做的事情不外乎呼吸、喝奶以及本能地回應外界刺激,這些動作皆由皮層下區域控制,與皮質層毫無關係。此時的皮質層作用不大,因此在睡眠期丘腦與腦皮層有沒有轉換其實沒有差別。
雅典娜慶祝一歲生日時,竟然打了幾個呵欠後就睡著,她累壞的小身軀真的很想休息一下。以神學觀點來看,睡覺只是清醒行為的延續。成年人睡眠週期主要是來自於丘腦轉換的一種節奏,讓那些和意識相關的皮層連結,互相協調為規律的模式。出生後,日常作息會在前幾個月慢慢建立:不僅和嬰幼兒適應環境的能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神經系統的成熟與否。
成人的大腦會在夜晚關機,如同辦公大樓進行例行清潔一樣。至於新生兒大腦內的清潔工整天遊蕩,監督者也不見蹤影,技師則在重新安裝軟體及將電話系統升級,像是無業遊民勉強自己找事情做。
新生兒的意識是24小時運轉,睡覺時大腦不會中斷任何事情。從腦波圖研究可知,新生兒的大腦與成年人截然不同,它不僅在各階段都保持清醒,活動力旺盛,還可同時接收外界訊息。「視覺誘發電位檢查」就是一種重要的檢查方式,它可檢視大腦是否受外界視覺的刺激—像是光。當成人進入睡眠時,視覺誘發反應是停止的,但新生兒則是處於「開機」狀態。新生兒即使進入最深沈的睡眠,對外界刺激也會有所反應。
在睡眠中仍有意識到底是什麼感覺?就像大多新手父母一樣,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思考:在那雙淺藍色眼珠下到底隱藏什麼?哲學領域有篇非常著名的論文在總結提出疑問:「變成一隻蝙蝠是什麼感覺?」。這篇論文質疑人類是否真能瞭解其他生物的意識?就我的想像,由於蝙蝠擁有驚人的回聲定位能力,因此對外界感受必定和人類不同。
以雅典娜還不成熟的感知能力,及大腦皮質層混亂的狀況來看,她應該是以很奇妙的方式產生「意識」。成人和新生兒處於不同的頻率,當我試著以自己的心智狀態模仿她的意識時,很像是在某個頻道忽然發現新的節目一樣。
新生兒都是大近視眼
身為新手父母的我們,真的花太多時間在沈思、想像。
雅典娜已經出生四天,一天有十八小時處於睡眠狀態。她被裹在嬰兒包巾中,躺在我的膝蓋上,白天強烈的光線透過落地窗從右方照射著她。她緊閉雙眼。剛出生時,她的眼睛是單眼皮,現在則變成雙眼皮。如果她三十歲開始抱怨臉上的皺紋,我一定會告訴她,剛出生時臉上糟糕的狀況。三天前,還看不見她的睫毛,現在她的睫毛又濃又長。她的嘴巴微張,嘴唇上還留著早上喝奶的痕跡。
我拍攝她的鏡頭拉近,這讓她的臉蛋更顯得圓潤。她的額頭皺了一下,眼珠在眼皮底下轉動,舌頭往前頂住嘴唇又往回縮,好像在練習吸吮動作。我叫她的名字時,她會停下來,彷彿要聽我講什麼。我又將鏡頭拉近,此時雅典娜產生反應,似乎在抗議鏡頭移動時發出的吵雜聲。她的小臉皺起來,揚起一邊的眉毛,看似有種不屑的感覺,但在我看來卻覺得很滑稽。
原本平坦的額頭突然皺起,接著她又平靜下來。她的嘴唇原本硬得像鴨嘴獸,後來也慢慢放鬆,轉變成淺淺的微笑。睡眠中的雅典娜不太可能知道我在她旁邊,這種微笑絕非是「社交回應」。很明顯的,這是喝飽後的滿足及做著美夢的笑容。
有時雅典娜會發出高興、滿足的低沈聲,甚至還有人類無法發出的奇怪喘息及呼嚕聲。她也會扮出類似鬼臉或某種動物的表情(雖然她還沒看過那些動物)。她的呼吸非常沒有規律。她的眼睛有時會微微張開,可以從半開半閉的眼皮下看到眼白。她現在的模樣還是有些像五〇年代科幻電影中的外星人。我們甚至會幻想,她等一下是不是會爬回錫箔做的太空船。
處在「安靜睡眠期」時,嬰兒什麼事都不會做,只會偶爾無意識地進行吸吮的動作。由於此時嬰兒的腦波與成年人的快速動眼睡眠期類似,因此讓研究人員推斷小嬰兒是處於睡眠狀態。然而,我們還是無法得知嬰兒的活動睡眠期是否像成人一樣,是進入深沈睡眠的前兆。
房間內十分安靜,雅典娜的雙眼緊閉者,無法直接接受外界訊息。我假設此時的她主要受想像力操控,那麼在她跳動的眼皮下一定有某些事發生。我的想法純粹是凸顯她的「意識」對我而言有多不可思議。我幻想著,雅典娜若是隻蝙蝠,她就能在黑暗中藉由回聲找路、藏在翅膀中打盹、並能在假寐中保持警覺。
她張開眼睛後,會想再次閉上眼。嬰幼兒的視力與成人完全不同。成人的水晶體會隨時間越來越黃,越短或越藍的波長會被濾掉。相反的,新生兒的水晶體十分透徹明亮。對我們而言,擁有這種眼睛就像在太陽底下拿掉太陽眼鏡。
從落地窗照射進來的夏日陽光令人無法直視,有如日正當中站在希臘的小村莊一般。當黑夜來臨後,當她半夜起來喝奶時,她的視力不比我差。人類白天的視力主要是依賴含有許多椎狀細胞的視網膜中央窩,新生兒中央窩的發展還未臻成熟,也就是說新生兒的視力不佳,距離臉蛋20到30公分範圍外的物品對他們來說是十分模糊;此外,他們對顏色對比也較為遲鈍。
此時的雅典娜如果看電視,那麼她應該看不到什麼,除非把電視對比調到最飽和。因此,比較起光影的變化,新生兒對顏色亮度的敏感度是比較低的。當她望著我們的臉時,她的注意力完全在對比最明顯的臉部邊緣。對此時的她來說,看東西最理想的距離是20至30公分,正是媽媽與她之間最常出現的距離,但實際上她根本看不清母親臉上的五官。她就像畫廊的常客,只注意固定在金框上的說明,對於畫框的注意力是遠大於畫作本身。
即使她真的看著我們的五官,可能也無法辨識見到的物體。雖然24小時運作的大腦皮層讓她睡眠時也能接收外界規律的訊息,如時鐘的滴答聲或鈴聲,但許多內容在她張開眼睛的一瞬間就被遺忘了。她真正能銘記在心的訊息其實不多。有如失憶症潛伏在她體內,隨時伺機清除任何訊息。
直到八週大之後,嬰兒才能辯識熟人面孔,也就是說,此時她能區分平常餵她喝奶的及幾分鐘前抱她的是不同的人。
第三章 誕生後的吵雜世界(摘錄)
出生後,新生兒漸漸處於警戒狀態,開始進入這動盪的世界。
黑暗後就能擁有光明,寂靜後就能擁有繁榮,脫離溫暖的羊水後,只有寒冷。
「出生」是種感官轟炸,也是人體衝擊,人生中沒有任何事比得上這種經驗。此外,「出生」也是極具破壞性的創傷,因此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出生的記憶是會持續存在直到成年。
出生後的恐懼感不僅是來自於出生的過程,也因為自己將成為「個體」,成為世界的「一部分」。以往虛無飄渺如夢境的生命現在有了實體,一個有重量、不靈活,需要清洗的個體。出生的過...
目錄
1. 還記得三歲前的任何事嗎?
2. 肚皮裡的世界
3. 誕生後的吵雜世界
4. 小寶貝看世界
5. 小寶貝的行動力
6. 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7. 小傢伙的語言
8. 當意識變「有聲」
9. 看見鏡中的自己
10. 小傢伙的世界變大了
11. 小寶貝說謊了
12. 故事伴童年
13. 時空框架裡的小寶貝
14. 小寶貝美的生活主張
15. 幼小心靈的人生課題
16. 送給小寶貝的未來
1. 還記得三歲前的任何事嗎?
2. 肚皮裡的世界
3. 誕生後的吵雜世界
4. 小寶貝看世界
5. 小寶貝的行動力
6. 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7. 小傢伙的語言
8. 當意識變「有聲」
9. 看見鏡中的自己
10. 小傢伙的世界變大了
11. 小寶貝說謊了
12. 故事伴童年
13. 時空框架裡的小寶貝
14. 小寶貝美的生活主張
15. 幼小心靈的人生課題
16. 送給小寶貝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