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是挑戰,也是機會的新時代
我們必須瞭解,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類從未經歷過的新時代;我們也必須承認,全世界面對的高失業率並不是哪一個政府的無能造成的,或是哪一個地區特殊的狀況;我們也要務實地看清楚,那些消失不見的工作,再也回不來了,至少不能期望那些目前掌握權力與資源的「大人」提供給年輕人,因為他們成長在舊時代,他們所能理解與想像的工作職缺也隨著時代變遷而蒸發了。
就像《闖世代:就用熱血打敗全球倦業潮吧!》作者一再提醒的,傳統工作消失或低薪化也許是個危機,但從另外角度來看,這個新時代是個全球化、無疆界、高獲利,既環保又慈善的新經濟型態,因此勢必定會創造出嶄新的工作與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的成功機會。
舊的時代學歷很重要,知識很重要,只要畢業自明星大學,這樣的優勢可以讓我們的職業生涯一輩子平安順遂;當時學校的任務也是確保我們離開學校之後能具備一定的知識與技術,以便立刻到公司或工廠上班。
可是在這全所未見的新時代裡,一切說得出標準作業流程的工作都不值錢了,因為可以外包到薪資便宜的地區或國家;而且因為通訊與自動化科技的進步,我們辛苦學習所擁有的既有知識或技術也愈來愈不值錢了,同時即使擁有傑出的學位經歷,在全球化之下,愈來愈多的人才競爭愈來愈少的「傳統」的好工作,這種優勢也愈來愈不足以憑藉。
那麼站在時代轉換的渾沌時刻,我們該何去何從?或許我們可以從創造出許多新的工作經驗,打造出許多全新典範的年輕人身上,窺見時代發展的趨向,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動機與貢獻,是的,為何要為那些已消失的工作而擔心憂慮呢?年輕人要有信心闖出全新的時代。
作者不斷提到熱血兩個字,沒錯,這是在新時代存活的關鍵字。在舊時代,只要我們循規蹈矩,依著前人的腳步考上好學校,獲得好證照,只要我們夠聰明有能力,就可以獲得高薪的工作,而且即使不太喜歡那個工作,也可以繼續待在那個職位上一輩子。
可是時代變了,許多行業會不見,許多工作型態會徹底轉換,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一百分的失敗者」時代。我們被淘汰,喪失工作,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事情或不夠優秀不夠努力--在這個一切都不確定的時代裡,唯有找到自己生命真正的熱情,依循著熱情往前走,才有可能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即便遭遇失敗也依舊能鼓起勇氣往前邁進。
同時在這個高學位人才過剩的時代裡,你有學位,別人也有,你很優秀,別人也很優秀,因此唯有找到自己熱情之所在,才能夠讓我們投入的每一份努力,花費的每一分時間以及滴下無數的汗水,都像是享受時,才能夠做到真正的傑出。而且當我們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時,遭遇到的每個挫折與失敗就不再是打擊信心的致命傷,而會被視為學習過程的必然歷程。
這兩種不同的心態所形成的差異是非常大的,因為在這新的時代裡,安穩不變的工作已經不存在,唯有憑藉熱情,才能夠以長期的累積,產生真正的貢獻。
我也很同意作者所說的,因為年輕,所以沒什麼好失去的,犯錯的成本很低,為什麼不去闖一闖呢?或許不要一直想著求職這件事情,而是想清楚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自己想為這社會做些什麼事?這本書可以讓每個年輕人,甚至為那些搞不懂新時代的中年人仔細思考,我們該如何迎向這個「闖世代」!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引言
從那些人的生命故事找答案
在二○○九年12月初,我在美國國務院富蘭克林會議室裡,與其他約莫一百人、一起等待著國務卿希拉蕊上台發言。
當時,我坐離講台約10英呎遠,手指飛快地按著我的黑莓機,眼角往上一撇時,看到即將在幾小時內登機的懷克里夫.金(Wyclef Jean),他將參加於奧斯陸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其中,諾貝爾和平獎的獲獎人正是歐巴馬總統。
當我在座位上坐立難安時,一位海地外交官不偏不倚地坐在我的腿上(我很確定,他絕對不是故意的)。我偷偷環顧了一下這個房間,與目睹整個事件的幾位朋友和同事交換眼色時,我忍不住笑了起來。
「他們應該在國務院這種地方,多擺幾張舒服的椅子。」我心裡這麼想著,並決定把這個想法向上反應。
雖然說,過去我也曾受邀參與類似的活動,見證我的夥伴們接受一道人道獎章的表揚,但在與達官顯貴們一起、耗費了一個美好的傍晚後,我的腦袋完全被一個自省性的問題佔據--我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我所處的大環境中,存在的現象是:大學畢業生不是擔任無薪的實習生,就是從事一些薪資極低的工作。我的許多同儕朋友們,畢業後,不是繼續與父母同住,就是在找到一份足以餬口的工作前,先克難地跟幾個朋友擠在一處簡陋的住所。
我的許多朋友都已經在傳統職場打滾多年,但大家都覺得自己只是消耗品、取代性很高。無論什麼年紀,大家都急切地想找到一份工作,好滿足溫飽或支付帳單。
跟他們比起來,我非常幸運。
我畢業於一間多數人都沒聽過的大學,拿的是英文系的文憑。我的母校位在紐約州的北部,離大城市十分遙遠--在社交場合中,我通常這麼形容我的母校:「它就座落在加拿大的旁邊。」
大學畢業後的頭幾年,我也走過一段荒唐路,包括花了三年半的時間、待在默默無名的樂團裡,追逐著超過六百場的音樂會趕場表演(平均算起來,每年約有兩百多個夜晚在路上趕車,交通里程數高達到25萬英哩)。
雖然我偶爾也和搖滾明星、葛萊美獎得主共用舞台,但支付食衣住行的開銷之後,我鮮少嚐到手頭寬裕的滋味。於此同時,我的好朋友們,有的正在傳統企業上班、發展職涯,有的則繼續攻讀研究所。
就是因為這樣,我不得不開始懷疑,我最後怎麼會坐在國務院裡、跟這群優秀人士共處一室?
當我離開樂團之後,我投入我所熟悉的事物中,並且開了一間小型音樂管理公司。我吸引到了一些不錯的客戶,而且立即一頭栽入這個高速運轉的商業圈--這是一個高薪、高壓的談判世界,我們通常必須代表知名的藝術家,例如麥迪遜花園廣場的賣座表演者,或是高居告示牌排行榜上前幾名的歌手們,出面協調事情。
我發現,從「音樂表演者」轉業為「經營」,是件很容易的事,因此,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決定探索其他的機會。
很快地,我展開了另一項與音樂無關的工作。這回,我所擁有的工作機會,必須將所有經驗投入、需要具備更多智慧--我的工作是擔任諾貝爾獎、普利茲獎得主們,以及許多知名公眾人物和名人的經紀人。
經過一段期間的努力,我所經手的談判合約數量高達數千個,在非常短的期間內,並創下數百萬美元的營業額。
儘管看起來不太可能,但促使我獲得這筆工作機會的關鍵技能,來自於課堂外、傳統職場範疇外的歷練。我的朋友們多數選擇舊式的職業,他們對我的人生際遇深感迷惑。畢竟,這一切看起來並不太合乎常理,至少不曾出現在教科書上。
然而,多數朋友最不能夠理解的是,我的樂團包括了兩個小型事業體。打從我念大學開始,多年以來,我每天投入了12小時的時間在這些事業體上,每日從不間斷。
我從基層開始,過程中,慢慢學會了合約談判、行銷、品牌宣傳、廣告、管理與銷售等各項細節,以便銷售別人從沒聽過的產品。因此,當我有機會與非常受到歡迎、也就是廣為人們所熟知的知名人物共事,或者擔任他們的經紀人時,我發現我既有的技巧不僅能夠無所偏差地轉移,而且非常容易奏效。
步行在美國國務院走廊的那一天,當我敬畏地與各個領域的當代卓越人士互動時,我望見富蘭克林會議室裡,擺著諸多美國歷史工藝品。那個瞬間,我開始思考成功的意義。
成功究竟是什麼?我們該如何發掘個人及眾人所認為的成功呢?這些疑問迫使我開始去思考,某件比「我自己」或「我如何來到某個地方」還要重要的事情。
我認為,直接訪問這個世代中已有所創建的青年才俊,應該會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這些人在他們所代表的領域中,擁有絕對的成就,因此可以向他們學習、並發掘觸及成功的方法。
他們如何定義「成功」?
他們如何達成眼下的成就?
他們的發展途徑,是可供其他人套用的模式嗎?
幾個月之後,我決定開始這麼做。
●這個世代的成功,是否已有新藍圖?
當我開始著手執行這項計劃時,我不曉得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期待。
當時,我才剛滿28歲。雖然金融風暴正值高峰,我卻辭掉了一份相對輕鬆的差事:我可以穿著牛仔褲工作、隨意進出辦公室、擁有一間私人辦公室及個人助理,並且與幾位全球最知名的公眾人物共事。
我擁有眾所認為的一份好工作,住在優質住宅區裡,也擁有許多過去希望得到的物質享受。那時候,我的某些遵循傳統就業軌跡的朋友們,比以往更感到迷惑了,在他們當中,有些人甚至剛還被裁員。而我,似乎做錯了每件事,但卻達到了他們一直以來想要達到的目標;事到如今,我竟又把這一切拋諸腦後。
身為一名作家,我有責任替「如何進入一個嶄新的人生」理出個頭緒。我必須判斷何者才是最佳產業,並且思考「哪種人」才是本世代的領袖,並說服他們與我聊聊。透過與他們的對話,我希望能從未來產業或正在震盪轉換的就業市場中汲取一些想法,我想,這可能會遠比歷史中任何一段時間的失業率起伏,更來得重要、更有系統、更深邃且存在已有。接下來,我希望可以從中歸納、摘要出,共通的、對每個人都適用的成功法則。雖然我眼前佈滿障礙,但我心中卻清楚地理解一件事:
這不是一本談「如何求職」的書,
這將會是一本談「如何創造生活」的書。
於此同時,有一群人仍試圖在傳統職場中駕馭舊企業,奮力地要開創一條道路;另外一群非常成功的年輕人,他們已經展開自己的事業,或者已經用創新的方式成立公司或組織,建立了自己的職業。這群年輕人在舊式企業的框架外,為自己與他人創造了令人驚奇的機會--全然揚棄了舊方式,並建立一個全新的領域。
這個全新的典範不僅挑戰了既有框架,同時,也改變了資本主義的力量與方向,它創造了一個全球化、無疆界、高獲利、既環保又慈善、在21世紀仍能沿續的新經濟型態。這個新經濟型態在我們共有的未來裡,將衍生出新工作、新職場、新生活方式,以及新成功機會。
思慮至此,當我坐在國務院裡這張非常不舒服的椅子上,以及稍後,與這世代的卓越人士並肩而站時,我深切地意識到,一旦能找到下面這個嚴肅問題的答案,對我或其他人來說,這答案都將是個無價之寶--
成功是否有新的藍圖?
●到「那些人」的生命中去找答案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安排時間訪問了成就非凡的美國年輕創業家、企業主、科技專家、教育家、藝術家與慈善家們,這些人正從各個方面改變著我們的未來。我前往他們的總公司,也與他們在家裡見面,過程中,我持續地學習與觀察。
我與私人企業、上市公司的創辦人們、執行長們交談;我與開創性的人道主義者及社會創業家們進行訪問;我和暢銷作家、來自聯合國與聯合國基金會的代表見面;與非常受到尊崇的思想領袖共進晚餐並參加活動……我所尾隨的一些人,正在從事場面壯觀的世界變革運動。
正當某些人正在創建一個符合「新企業理念」的營利組織時,另外某些人則鎖定美國、一些非常落後的國家或區域,包括烏干達、寮國、局部的南美洲、海地及剛果共和國等,從事非營利活動。也有少數人能利用史無前例的方式,策略性地將營利與慈善結合在一起。
上述這些人全部都在推動一項變革計劃,當他們創造並參與一個嶄新的市場時,他們不是透過傳統校園所教的經營模式或管道,而是利用21世紀的科技、最尖端的觀念。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每個人都建立了一個「被認為無法衡量」的成功生活模式。
本書裡所介紹的這些男男女女的生活與職業,其開端均與其他常人一樣。他們之中,有些人是在優異的環境中長大,有些來自於中產或是工人階級的家庭。他們之間的多元差異,並非侷限於性別或社經背景,而是地理上、教育上、種族上、族群上、思想上。
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是在美國出生,部份則是其他國家的移民;少數人是在農村長大,其餘則是在大城市或近郊成長。有些人念過非常好的學校,有幾個人則被學校退學,甚至還有少數擁有碩士學位。
他們之中,有些人正在從事非營利性活動時,有些人則為了獲利正在經營企業。少數人在大型的跨國企業上班、或者自行成立了一間大型跨國企業,其他則是全然投入於自己成立的小型創投事業中。在一些個案中,某些創業家們取得了數百萬美元的協助,投入於他們的事業裡,但也有些人以自己口袋中的所有家當,傾注為創業的資本。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人的生命與其他人相當不同。有些人成立了公司、然後又賣掉了公司,最終獲得一筆巨額資產;有些人則徹底改變了整個產業,完成英雄式的自我犧牲,並且在企業領導、教育、金融、銀行、全球政治與人權等方面有所斬獲;有些人正在與貧窮奮戰,為了削減飢餓、增進營養攝取、杜絕疾病而努力。
這群人正在推動真實的變革。
你很難簡化他們的所作所為,或將去之歸類。因為,對當中的多數人來說,他們的作為已是某種形式的成功,這種成功同時以橫向與縱向生長著--它具有脈動,擁有心跳!
縱使他們的背景不同,這群人卻擁有許多相同之處。當他們的巨大成就,令我感到自己如此渺小時,我發現,他們每個人也同樣的對自己的經驗展現謙卑。我們談話的過程中,我可以感受他們聲線中的謙遜特質;當我在整理他們的故事時,我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得到他們的回應與共鳴。
他們都是聰明、創新的思想家,他們每個人,幾乎都在令人驚訝的年輕歲數就取得了相當程度的成功。當他們為各自的目標努力時,他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異常努力地工作,在龐大的時間壓力下找出一條出路。他們面對挑戰、歷經逆流,同時坦然面對眼前的失敗。
當我在研究、剖析這幾枚特別且年輕的生命與故事時,我觀察到,他們深藏在成功表象之下的許多面向,倘若試著用正面的字眼來形容,他們真的都出乎意料地「平凡普通」。
從許多面向來看,我發現他們與大眾無異,他們只是恰巧投入了這個世界中。當他們對我的這項發現表示首肯時,這項重要的事實,亦驅策我以「全然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成功的意義。
我認為,「成功」可能不僅屬於非常優秀的、幸運的,或恰巧處在「對的時間」與「對的地點」的那群少數人。這個世界上充滿了機會,每個人都可以把握這些機會、參與這些特定行為,藉此,每個人都將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功經驗。這份成功經驗,每個人都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定義和解釋。
我所發現的是,這群富有遠見的年輕人,有某些共同特點與行為模式,可以作為其他人發掘自我成功經驗的範本。假如這些少數人能夠被他人學習,那麼,或許我們將能夠因此描繪出一幅「共通的成功藍圖」。
如果有一個方法,能夠在快速發展的市場中通行無阻,那麼,我們也可以採用與執行--無論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念過什麼學校;無論我們出生於什麼年代,我們的父母是誰;無論我們大學的主修科系是什麼,我們要追尋完成的是什麼,或曾失敗過的幾次。
透過觀察這群成功人士,
我的心得是,任何人都有機會磨練並打造屬於自己的成功經驗。
這些非常成功的人物表率中,雖然有些人的故事似乎難以複製,當這些領袖與前瞻者們敞開大門,耐心地對我分享他們的故事時,他們都表現得十分善良、樂於助人與大方。我與他們聊到所有「他們如何覓得自我道路」的種種細節,聊到他們對未來的看法,以及對於「生活」、「工作」與「成功」的觀點。
他們每一位的生活與故事,都值得以超出本書更多的篇幅來描述。事實上,他們當中有幾位甚至已經寫了幾本書。當我必須將他們的歷程,削減成為寥寥數頁的文章時,毫無疑問地,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掙扎。要把巨大的成就壓縮在一個微小的空間裡,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我唯一希望的是,每一位讀者都能夠從這群優秀人士,以及他們的創新事業上,盡可能地汲取養份,就如同我在觀察他們、替他們寫作時一般。
這群人是本世代中的優秀代表,他們已經觸及成功的境地。
這本書,是他們與我分享的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