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食在認真的杜局長
認真的女人最美麗,認真的公務員更是值得掌聲鼓勵!
這本書是少見由公務員執筆的健康實用書籍。近幾年台灣有機、養生、慢食、慢活的飲食休閒觀念逐漸蔚成風潮,而以此為出版方向的上旗出版社也累積了可觀的成績;不過由公務員執筆的,這還是第一本。
我跟杜麗華女士認識很久了,由於她過去在花蓮縣政府農業局任內的努力,績效卓著,除了花蓮的農民暱稱她「阿姑」之外,大家都叫她「杜局長」。過去花蓮縣政府北上行銷農產品,我有空一定過去捧場;因為我知道公部門推動這個工作非常辛苦,更需要鼓勵。我們家三不五時也都會收到杜局長寄來的好料,內人總說:哦,這花蓮來的呢!
無毒農業是名副其實屬於花蓮淨土的品牌,但它所影響的不僅是花蓮縣的農產銷售成績,我看見的是在公部門的努力下,所引動、傳佈的健康風潮,到現在已蔚成氣候,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我認為這值得台灣各縣市來學習,而花蓮縣更應該乘勢持續積極推展無毒農業,不要中斷或慢下腳步。
過去在杜局長推動無毒農業之初,「無毒」一詞引起許多討論與爭議,誠如杜局長在書裡所說:「無毒」與「有機」就像是一對雙胞胎。我認為「無毒」還具有催熟有機的效果,因為大家不斷討論「無毒」,消費者認識「無毒」產品的同時,也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有機」;許多農民因杜局長「拜託」而開始做無毒的耕種,做了「無毒」之後,他發現有銷路,而且價格比較好,又會努力去申請市場行情更穩定的有機認證。
全世界有機農業正在蓬勃發展,從1999年到2007年,全球有機產品的銷售量就成長了3倍;即使2007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重挫全球的經濟成長,有機市場仍成長了20億美元。這是一塊大餅,也是我們未來要走的方向。相對來講,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腳步是慢的,70%的有機農產品仰賴進口,只有三成是來自島內的生產,吃的人多,種的人少,所以有機種植的市場還很大,不僅供島內,全球有機市場更是無限寬廣。現在有機產品的消費,90%在歐洲與北美,主要由亞洲、拉丁美洲與澳洲來供應;亞洲的有機出口大國則是印度、中國、泰國和馬來西亞,台灣很有努力的空間。改善土地、扭轉人們飲食健康習慣,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所認識的杜局長,個頭嬌小、做事急、講話快,是劍及履及的女強人,沒想到她的文筆居然如此機敏風趣,在書中,透過43種健康食材,每一種食材都有故事,農民的單純可愛、公部門的用心、一起努力催生無毒農產的過程,透過杜局長風趣的筆鋒娓娓道來,非常有意思。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連皮可吃的茂谷柑〉裡杜局長說:她做「無毒」就像是賣保險,都先從身邊的好朋友下手。看那些農民被杜局長這樣「拗」,從為難、遲疑到勉為其難投入,透過教授群專業的協助,認真的學習,還做筆記形成KNOW HOW,到市場肯定而產生信心、擴大無毒耕作面積,不僅故事趣味橫生,心裡更是感佩油然而生之情。
杜局長以其細膩的心思,豐富的知識,真摯的情感,將自己的生命與農民的合而為一,無私的奉獻給花蓮這片土地。透過她的眼睛與味蕾,我們來認識、選擇花蓮出產的農產品,實在是方便又放心。
我要說:花蓮縣民沒有馬上把杜局長選去掌縣政,是全台灣民眾的福氣,因為她的專業可以來服務更多的消費者。推動無毒、有機農業是一個幸福工程,也是大功德一件,做這功德的人越多,我們台灣的環境體質、飲食健康體質才能越快恢復。很高興看到這樣一本好書,為消費者、農民與公部門之間搭起一座實用的橋樑,不只傳佈理念,也讓大家有更大的動力與誘因,從「吃好東西」下手,具體幫助農民、幫助台灣農業,也幫助自己!
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台灣觀光學院 董事長 柴松林
推薦序2
城鄉差距的鬥士─杜麗華局長
在我的心目中,她永遠是農業局長!我來到花蓮已經十六年,我所認識的杜麗華一直都是農業局長,現在,我要再加一個頭銜給她,是城鄉差距的鬥士。
我曾經有過幾次的機會陪杜局長到農村拜訪農戶,一次和柴松林教授,一次和李遠哲院長,三次和杜局長及她的同事去瞭解什麼是無毒農業和農產品的履歷驗證,我看到杜局長的領導活力,關心農民,也親眼看到農友們對她的感激和敬重。全國首創的無毒農業概念是從她開創的,它和有機農產品是不等同的而且更對健康有益。她幫助農友技術上的困難,她鼓勵他們要有自信,自創品牌,和怎樣贏得消費者的信心!在花蓮的農村,每一樣她所輔導的農產品從富里米、舞鶴咖啡到瑞穗鮮奶….等,都有亮麗的成績!
城鄉差距大家也許都知道,但到底差距多少,可能不一定大家都能體會到。在台北市的颱風天,大家可以不去上班,在家看氣象轉播很安全,或最壞也可以坐捷運上班、上課,但絕不會有生命的危險。但是農民的西瓜一定要徹夜採收,而且搬運到避雨、避水的地方,以免泡湯,那是幾百幾千公斤的臂力要付出的工作;颱風要來了,是等不及氣象台的播報,不趁風勢不強,24小時把樹上的柚子連續趕快採收,不然會全部被颱風掃落地,所以他們要冒生命的危險,不怕摔斷骨頭,在狂風中也要採收。遮陽棚下的花椰菜和青椒也是冒著大太陽的煎熬或風雨交加的夜晚,按著成熟的時節去收成的。但是,城市裡的人,哪裡知道這些青菜和水果是農友的血汗、生命換來的呢!不收成,放棄了,也許保命了,但整年就沒錢用!這就是城鄉差距的生活面。
花蓮縣卓溪鄉和秀林鄉的頭部外傷死亡率,是全台灣平均值的四倍高,是台北市的五倍,只因為他們的就醫不便,而延遲緊急救護。萬里鄉、萬榮鄉農民的肝、膽疾病的死亡率是台北市的2.8倍,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健保,也不是花蓮沒有好的設備和醫師,而是每次去看病,往返還要多花500元的計程車資,對原本家庭經濟就已經不好的他們,總是能忍則忍,非到萬不得已,才去看病,這時已病入膏肓,當然死亡率就高了!這就是城鄉差距的結果面。
農民實在很辛苦也很可憐。但在文明、公平的社會,整體的互相依賴是必要的,所以在都會地區,資源豐富,生活舒適的人應該更有愛心來關懷他們。我看到十六年來杜局長的努力和關心都在改善農村,可愛農民的生活。看她怎麼從農業技術到產銷方面來改善他們的生活和經濟能力。她是值得尊重的城鄉差距的鬥士。我也很榮幸,能在醫療上貢獻一己之力,關心花蓮的弱勢族群,並在改善城鄉差距的陣線上和杜麗華局長站在一起!更高興替她的新書寫這一篇序,杜局長加油!花蓮加油!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構 總執行長 黃勝雄
作者序
吃得幸福,食在健康
花蓮長久以來對外豎立了「好山好水好環境」的形象,觀光的盛名遠遠大過農業。然而花蓮卻有四分之一的住民,靠著從事農業相關的工作養家活口;不過我們的農產品在台灣的消費市場上卻是「小咖」,沒有哪一種產品是打著「從花蓮來的」名號。長期跟農民在一起,他們的心酸我太了解,常年須與變幻無常的大自然相搏,無法改變「颱風來了、東西沒了」、「產量大出、價格大跌」的自然恆律,養成「靠天吃飯」的宿命觀,讓人看了好心疼。
對我來說,心痛就要馬上行動,花蓮農業唯有走品牌概念與做出市場差異性,才有脫胎換骨機會。而事實證明,無毒農業的政策是對的,建立農業的口碑與產品品牌,也為產品加值,在競爭的市場中益形重要。
「無毒農業」是「有機農業」的雙胞胎姐妹,內涵相同,只是「無毒」以品牌的概念優先行銷花蓮。其實這些模式存在於早期的農業當中,現代食品工業發展後才銷聲匿跡。
古早的年代,我們不使用農藥,沒有化肥,作物生長慢,但人人吃得健康,沒有奇奇怪怪的毛病。大家可能不知道:台灣每年農藥的用量高達二百五十萬噸;而化肥的使用也衍生許多問題,比方現代農人對氮肥的高度依賴,導致過多的亞硝酸鹽殘留在葉菜類中。亞硝酸鹽進入人體,經消化酵素轉化為亞硝胺,就能致癌;而亞硝酸鹽的來源又不只此端,加工食品中的硝酸鹽就是其一。我們無法測知一天當中,自己到底吸收了多少亞硝酸鹽,把關的方法,就是儘量選擇自然健康的食材,而「有機」與「無毒」農法,相較之下亞硝酸鹽的含量是較低的。
因此,「老店新開」,只是重拾老祖先的智慧,回歸自然。盼自消費者的立場,重新建立健康自然的飲食觀念,架構他們與產地農民之間的聯繫,食物產出的資訊透明,讓大家吃得安心;從農民的立場,要農民「破舊立新」,從愛護土地、照顧大眾的健康出發,並突破拍賣市場「買方強勢」的傳統銷售模式,農民自己走到台前,與消費者面對面。當我們建立以農民為品牌的信賴管道,農民也因此產生榮譽感與價值感,而自我珍惜。
從「產地到餐桌」,是一條充滿故事與用心的食物生產旅程。農家的田園將成為「你家的菜圃」,「吃飯」重新被定義,成為重要而令人滿足的飲食活動。健康自然的理念、辛勤的農民、有益生態的耕作方式、美好食物等所帶來的幸福感,將在這個「田園食物鏈」裡頭生生不息,循環不已。
過去我一直認為紐西蘭能做出「好環境生產好產品」的全球口碑,花蓮也有這個條件。政府只要掌握要領,其實台灣有好多的好產品,也都能有機會成功「變臉」。正如美國當代先知溫德爾˙柏瑞所言:飲食就是一種農業活動、一種生態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政治活動。作為地球的一份子,來自好山好水的花蓮,我很榮幸能在飲食這個領域貢獻個人微薄心力,即便產生的僅是一點點的影響力,都能讓我雀躍不已、活力備增。
最後祝福大家:吃得幸福,食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