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可說是二十世紀世界「住宅建築」之旅,是作者走訪八位二十世紀偉大建築家所設計建造的九件不朽住宅名作,藉由置身於那些住家中並在其四周走動,記下所見、所思、所感而寫成的。所以本書既像是旅行日記,又像是建築的導覽書,也像是素描和照片組成的田野調查筆記。
從本書的內容中,藉著作者的眼和手,讀者得以了解到柯比意、萊特、阿斯普龍德等建築大師是如何思考人與建築的關係、什麼樣的住宅空間和設計才是他們認為理想的方式。
本書特色
本書與其他建築類書籍不同之處,就在於作者天馬行空但又細膩敏感的心靈。作者所觀察的重點,常常是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細微處,例如在參觀柯比意設計的「小屋」(或稱「母親的家」)時,作者看到的(或體認到的)是柯比意為了考慮到貓狗的方便所以設計的貓步道和圍牆上的平台,可供野貓在此眺望雷曼湖。此外,作者也點出了在洗衣槽中柯比意的體貼之處;在參觀芬蘭建築家阿爾托設計建造的夏季別墅「科耶塔羅」(即「實驗之家」)時,作者非常好奇且無法理解為什麼主臥室夫婦床頭被擺設靠近門口,這樣會讓人睡起來不安穩。藉著不斷的思索和觀察,作者終於發現原來睡在那兒,穿過中庭就可以看到美麗的森林和湖水時,才恍然大悟。
因此,就在這樣細膩及獨特的觀察下,本書所呈現的是豐富多元、色彩繽紛的建築光影,而不是冷硬的建築知識和歷史介紹,也不是一般旅行者走馬燈般的建築描繪或心情故事。
作者簡介:
中村好文(Nakamura Yoshifumi),建築師,一九四八年生於日本千葉縣,一九七二年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建築系。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年為止,在吉村順三設計事務所工作。一九八一年設立レミングハウス(Lemming house)事務所。一九八七年以「三谷先生的家」獲得第一屆吉岡賞。一九九三年再以「一系列的住宅作品」獲得第十八屆吉田五十八賞特別賞。現在,擔任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居住空間設計課程教授。
中村好文先生自學生時代起,就有志於把住宅設計和家具設計當作一生的工作。自創業以來,已經設計過百間以上的住宅以及各色各樣的家具。除了建築專業外,他還以喜愛旅行和料理、輕妙灑脫的隨筆作家身分而為人所知。
從其著作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個纖細、柔和、風趣的藝術家,所以文章中常可以見到諸如遊戲之心、餘裕、自然體這樣的言詞。他每天和事務所的人一起用早餐,自己也參加抽籤以決定早餐的工作任務,有時擔任採買,有時擔任烹飪。他認為生活不只是工作,所以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乃是住宅設計上非常必要的條件。建造一個家最感愉快的是,能夠與住在那個家的spirit(靈魂或精神)相遇的瞬間。而所謂舒適的空間,就是能讓自己感覺自然的地方,所以他心中理想的家就是感覺像穿著牛仔褲這種居家服的家。
他的主要建築作品有:「三谷さんの家」(1986)、「朝吹さんの家」(1991)、「清水高原の家」(1992)、「上総の家」(1993)、「今村家改修」(1994)、「美術館as it is」(1995)、「扇が谷の家」(2001)、「風子ハウス」(2002)、「REI HUT」(2003)等。
譯者簡介:
林錚顗
台大歷史系畢業,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西華報》和《華聲報》撰寫評論、專欄多年。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欣賞「量身訂做的」生活空間
施植明(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西方建築師設計住宅始於威尼斯商人在大運河兩側爭相建造華麗的建築立面,文藝復興時代富甲一方的家族更聘請著名的建築師設計如同宮殿般的府邸(palazzo)以及鄉間的別墅(villa),使得住宅從滿足基本需求的生活空間提升到表達美學意圖與社會地位的象徵。這股風潮在十七世紀吹到了巴黎,建築師開始為貴族與資產階級設計體面的府邸(hôtel)。十九世紀末巴塞隆納的資產階級也爭相聘請建築師設計傲人的住家,其中建築怪傑高第(Antoni Gaudi, 1852–1926)設計的奎爾府邸(Palacio Güell, 1885-9)、巴特羅公寓(Casa Batlló, 1904-6)與米拉公寓(Casa Milá, 1906-10)在一九八四年都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的世界文化資產。
對於強調建築形式應回應當代實質條件的現代建築師而言,住宅提供了表現「形隨機能」的最佳舞台。以住戶的生活需求組織內部空間,依照不同的機能賦予相應的空間與造型,「由內而外」的設計程序所發展的「機械美學」顛覆了「由外而內」強調中軸對稱與和諧量體的「古典美學」。基於人類基本生活需求的共通性以及建築生產的合理性與經濟性的考量,現代建築提出了摒除文化差異性考量的「國際樣式」來因應工業革命之後都市化現象所面對的中低收入住宅嚴重不足的社會問題。法國建築師科比意所說的「住宅是生活的機器」清楚地說明了現代建築的住宅設計又重新回到以生活機能為原點的思考模式。
吊詭的是,現代建築試圖解決社會問題的「機械美學」在二十世紀初期並不足以對抗學院與官方支持的「古典美學」,只能獲得追求前衛思潮的中產階級所青睞,使得原先為了解決勞工基本生活需求而發展的現代住宅設計思維反而經由建造強調個人生活品味的住宅與別墅,逐漸形成現代化的住宅空間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急迫的重建工程中,強調經濟性的現代建築終於成功突破地域與文化差異的藩籬,「國際樣式」成為全球現代化國家共通的建築語言。
對於強調機能的現代建築而言,除了私人住宅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使用者之外,所有的建築物在考量未來的使用者的機能問題時,建築師只能以中性的方式處理,如同設計機械產品時針對操作性能進行客觀的研發工作。事實上,在看似中立的「形隨機能」美學價值觀裡仍留給建築師個人詮釋機能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只有面對有明確使用者的私人住宅設計時,建築師才真正面對如何回應業主生活空間需求的考驗。正因為這樣,任何一幢私人住宅如果不知道主人的生活狀況的話將很難加以評價,就像是要評價一件為某人量身訂做的衣服一樣,只有當衣服是穿在衣服主人的身上時,衣服是否得宜的判定才有意義。
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在《住宅巡禮》中帶領大家參觀了九幢由著名的建築師所設計的住宅作品,除了「施洛德住宅」與「落水山莊」已經成為開放參觀的建築物之外,都是作者運用各種管道排除萬難才能入內參觀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除了有現場拍攝的照片之外,更以參觀導引、配置、平面、細部大樣、家具⋯⋯等手繪的圖面,讓讀者能透過他細膩的空間觀察深入地體驗建築大師作品的空間奧妙。如果硬要挑剔的話,未能針對每一幢住宅主人的生活與空間之間的對應關係加以探討,讓讀者只能以「成衣的」標準去評斷「量身訂做的」生活空間究竟好在哪裡,應該是本書唯一美中不足之處。
名人推薦:欣賞「量身訂做的」生活空間
施植明(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西方建築師設計住宅始於威尼斯商人在大運河兩側爭相建造華麗的建築立面,文藝復興時代富甲一方的家族更聘請著名的建築師設計如同宮殿般的府邸(palazzo)以及鄉間的別墅(villa),使得住宅從滿足基本需求的生活空間提升到表達美學意圖與社會地位的象徵。這股風潮在十七世紀吹到了巴黎,建築師開始為貴族與資產階級設計體面的府邸(hôtel)。十九世紀末巴塞隆納的資產階級也爭相聘請建築師設計傲人的住家,其中建築怪傑高第(Antoni Gaudi, 1852–1926)設計的奎...
目錄
推薦序 欣賞「量身訂做的」生活空間 施植明
前言
柯比意的「小屋」
瑞士 / 柯爾塞 一九二四年
菲利普‧強森的「城市住宅」
美國 / 紐約市 一九五○年
阿爾瓦‧阿爾托的「科耶塔羅」
芬蘭 / 穆拉珠羅 一九五三年
里特弗爾德的「施洛德住宅」
荷蘭 / 烏德勒支 一九二四年
法蘭克‧洛伊‧萊特的「落水山莊」
美國 / 賓州密爾‧巒 一九三六年
阿斯普龍德的「夏日住宅」
瑞典 / 司提那斯 一九三七年
馬里奧‧博塔的「利果爾內托住宅」
瑞士 / 提契諾地方 里郭內多 一九七六年
路易士‧康的「耶歇里克住宅」
美國 / 費城 栗子崗 一九五九─一九六一年
柯比意的「休閒小屋」
法國 / 馬丁岬 一九五六年
《住宅巡禮》讀者指南
後記
推薦序 欣賞「量身訂做的」生活空間 施植明
前言
柯比意的「小屋」
瑞士 / 柯爾塞 一九二四年
菲利普‧強森的「城市住宅」
美國 / 紐約市 一九五○年
阿爾瓦‧阿爾托的「科耶塔羅」
芬蘭 / 穆拉珠羅 一九五三年
里特弗爾德的「施洛德住宅」
荷蘭 / 烏德勒支 一九二四年
法蘭克‧洛伊‧萊特的「落水山莊」
美國 / 賓州密爾‧巒 一九三六年
阿斯普龍德的「夏日住宅」
瑞典 / 司提那斯 一九三七年
馬里奧‧博塔的「利果爾內托住宅」
瑞士 / 提契諾地方 里郭內多 一九七六年
路易士‧康的「耶歇里克住宅」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