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研究大師最新力作 踏入鐵道王國的必備聖經
無所不在的台灣鐵道文化
我們的美麗寶島,曾是一個處處有火車、遍地有鐵路的「鐵道王國」。不過你知道世界上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影與鐵道有關嗎?你知道台灣最早的車廂編號是甲乙丙丁,而非1234嗎?你知道台灣在戒嚴時期不能拍攝火車嗎?鐵道文化早已根植在每個台灣人的生活之中,成為永恆的記憶,舉凡文學、音樂、旅遊、攝影、古蹟、運輸、建築、卡通、電影,無一例外。但,你真的瞭解其中的奧妙嗎?讓《台灣鐵道文化志》帶領讀者進入多采多姿的鐵道世界。
超過二百張的珍貴照片 以鐵道研究者的觀點述說台灣鐵道文化的面相
本書作者洪致文,是台灣數一數二的鐵道研究專家,在睽違近十年的這本鐵道專書中,以鐵道研究者的視野,全面且深刻地觀察書寫台灣鐵道文化的體現與變遷。書中從台灣鐵道的發展軌跡,談到鐵道的時空概念、鐵道文化的多元風貌,再以文化資產保存的角度,敘述鐵道車輛、鐵道建築等台灣珍貴的鐵道文化資產,以及對鐵道博物館群建立時的期許。本書藉由台灣鐵道文化的各種面相回顧,以及豐富的珍貴照片,讓我們回溯這些鐵路與火車陪著你我一路走來的軌跡,也提醒你我它們正一步步地從我們身旁消失的無奈。期待透過本書的介紹,這些珍貴的台灣鐵道文化,能更受到重視,而得以獲得更慎重的保存。
鐵道不只是一個運輸的交通工具,更是一種社會、歷史、藝術及文化的展現!
‧台灣鐵道的啟蒙:回顧台灣鐵道文化的發展歷程:台灣最早的火車書、《鐵道情報》雜誌的創刊、大學鐵道社團與鐵道文化協會的成立……
‧時空中的鐵道變化:與鐵道發展不可分割的重要時空概念:縱貫鐵路帶來一日生活圈、鐵道與時區、火車時刻表、鐵道路線圖、電器路牌閉塞……
‧多元面向的鐵道文化:鐵道攝影、火車行駛的聲音、鐵道文學、鐵道電影、鐵道音樂、鐵道繪畫、卡通與漫畫中的火車、形形色色的火車票、鐵道
風景戳章、郵票及愛國獎券中的火車、各式的鐵道模型收藏……,都可窺見鐵道文化多元且迷人的風貌。
‧台灣鐵道建築的保存:鐵道建築不僅僅是火車站,橋樑隧道、號誌樓、車庫、鐵路倉庫與廳舍等鐵道產業建築都曾承載鐵道文化發展的軌跡,藉由
彰化扇形車庫、舊山線鐵道、華山車站、基隆號誌樓等鐵道建築保存運動,認識鐵道建築背後的故事。
‧台灣鐵道車輛的保存:珍貴火車的保存,一直是個文化資產保存上相當棘手的課題,它不屬於古蹟或遺址,因此在法令、修復技術及其他配套措施
上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台灣,要如何有歷史考據地審慎執行,以及修復後怎樣動態展示與活用,都是必須面臨的課題。
‧台灣鐵道文化的願景:世界級的阿里山林鐵、百年舊山線復駛、台灣各地的鐵道藝術村……,除了這些為人熟知的珍貴文化資產,台灣還有哪些值
得被保存的鐵道文化財呢?
本書特色
‧圖文並茂:以全彩印刷的方式,搭配各種豐富的鐵道相關圖片,如各式火車、珍貴照片,讓讀者在文字之外可以獲得更多資訊,當中的古照片也相
當值得珍藏。
‧內容淺顯專業:作者以多年的鐵道文化背景,用淺顯的筆觸及說法,描繪出各個鐵道故事。
‧涵蓋範圍廣泛:本書涵蓋廣泛,從日常生活、文化資產保存到鐵道相關常識皆是本書著墨的範圍。
作者簡介:
洪致文(Hung, Chih-wen)
出生於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畢業,美國UCLA大氣科學博士。2歲時第一次搭火車愛上了台鐵標誌,4歲時開始玩火車模型,5歲開始收集火車票,12歲車票收集超過5,000張,18歲大學聯考後搭遍了當時台灣所有載客的鐵路,20歲開始發表鐵道文章,是鐵道文化協會創始會員,曾任《鐵道情報》總編輯,目前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亞澳季風、氣候變遷、台灣氣候、台灣氣象史、台灣鐵道史、鐵道文化、台灣航空史、都市發展、文化地景……等。
迄今已出版十餘本的著作,包含《台灣鐵道傳奇》(本書榮獲1992年聯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最佳書獎、1993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台灣火車的故事》、《阿里山森林鐵路紀行》、《台灣鐵道趣味漫談》、《鐵道世界漫遊》、《珍藏世紀台灣鐵道》、《青春晃舞—日本鐵道紀行》、《鐵道電影院—電影裡的火車世界》(以上時報出版)、《台灣鐵道印象》(南天出版;本書榮獲1998年聯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最佳書獎、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人文類)、《鐵道時光》、《台灣氣象傳奇》(以上玉山社出版) 、《台灣漢詩人洪以南的現代文明旅遊足跡》(師大地理系出版)……等。
章節試閱
台灣火車站的保存運動
台灣鐵路在時代的進步下,很多火車站都無法避免改建的宿命而消失。然而,作為家鄉玄關的地標,其實老車站的保存使用,未必與新車站的規劃是毫無共存共榮可能的。
台灣縱貫鐵道沿線的大站,除了台北因為最早地下化改建而被拆除,其餘的新竹、台中、嘉義、台南與高雄,都在一九九五年的一次全台大串連保存運動亟呼下才得以保留。高雄車站雖因三鐵共構的地下化工程而功成身退,但在平移保存後,未來還會移回原地保留,算是老車站在面臨新開發的狀況下,一種尊重歷史傳統的實際行動。
除了高雄車站,目前台鐵使用中的西線大站多仍為頗有歷史意義之建物。像如今被列為古蹟的新竹車站,它完成於一九一三年,與東門城樓遙遙相望,為新竹都市景觀中,市民腦海裡最深刻的「城市記憶」。這座古老的車站,急斜式屋頂與中央的鐘塔,是其最大的特色。新竹過去曾有座大型的扇形車庫,位於南下方向的左側,與這棟老車站互相輝映。但這棟扇形車庫後來被台鐵拆除,在原地變為蓋得粗糙的鐵皮通勤電車車庫。
至於同樣列為古蹟的古典堂皇台中車站,完成於一九一七年,九二一地震雖使它有所受損,但重修後又重新恢復舊觀,未來市區鐵路高架化後,老車站依然會被保存。回顧此車站的歷史,與二十世紀初的一九○八年,縱貫鐵道全通式選在台中舉行有關。因為從南北兩端同時施工的縱貫鐵路,最後是在中部這邊連接而成,因此通車典禮特別選在中部,並以台中公園當會場,所有海內外來賓也都先到這個車站才去參加典禮。如今台中公園內仍存之雙亭,便是為了紀念縱貫鐵路而建。
再往南的嘉義站,是於一九○二年開業,現有站房完成於一九三三年,為線條簡潔的方塊狀格局建築。過去後站側可以轉乘糖廠小火車,前站則可轉乘阿里山森林鐵路。雖然嘉義車站因是阿里山鐵路玄關,而讓很多國際人士都有印象,但現在它的前面卻做了一個很大的遮雨棚,漂亮的玄關被包起來慘遭毀容,更不用說裡面精彩的牆面,髒了竟被直接刷上油漆的粗魯對待。
而府城台南的火車站,是於一九○○年開業,現有站房完成於一九三六年,雖為水泥建築,但站體細部的雕琢華麗,月台上鐵鑄雨棚骨架的細緻花紋,可說處處展現其製作的用心。這座車站的最大特色,是它的二樓曾為鐵道飯店的西洋式旅館,為毀於二次大戰時的台北鐵道飯店唯一分店。這樣結合車站與飯店旅館於同一棟建築之中的作法,在外國是不乏其例,但在台灣,台南車站是最早的一座,也是迄今的唯一。不過,台南車站不若新竹與台中車站被當成古蹟好好維修對待,外表的漂亮面磚被台鐵抹上厚厚油漆,二樓旅館也形同廢棄,確實值得以文化資產的態度好好修復重現風華。
至於縱貫鐵道最南段,一開始設立的「打狗停車場」,位於今高雄港站處,目前由鐵道文化協會認養,作為「打狗鐵道故事館」使用。另三鐵共構地下車站施工時被暫時移開的老高雄車站,在過渡期則被當成高雄願景館。此高雄車站建築造於一九四○年,雖為水泥建築,但寺廟式的屋頂與玄關設計,饒富古意。而它以「高」字型排列所組成的外觀,更是象徵了「高雄」的「高」字,無形中用字形的神似來建構家鄉記憶。
上述這些新竹、台中、嘉義、台南與高雄車站,之所以會被保留下來,其實並非台鐵有保存老車站的概念,而是當年台鐵想要一個站、一個站拆除再商業開發,讓民間許多文化保存團體發覺事態嚴重,不得不南北串連抗議才有的結果。
台灣西部老車站保存與再生活動
在一九九五年的十月一日,由鐵道文化協會、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古風史蹟協會、都市改革組織⋯⋯等十二個文史團體組成之「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行動聯盟」所主辦,以及另外十六個團體所協辦的「行過鐵枝路,相逢火車頭」-台灣西部老車站保存與再生活動,盛大地在新竹、台中、台南及高雄火車站串連展開。
這個活動之所以有這麼多非鐵道研究團體風起雲湧地一同來「鬥陣」舉辦,主要的原因是這些老車站實在與民眾有太密切的關係與感情。當台鐵因為推動鐵路地下化而要順勢把老車站拆掉做商業開發,自然引起各界共同關切。因為都市的發展,鐵路的地下化,不一定代表老車站就一定得拆掉。外國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像是日本的東京車站,都可在兼顧文化的考量下,在車站增建或擴建的同時,把民眾最熟悉的老車站留下來。所以這次的活動,主辦單位並不是一味地反對開發、反對進步。他們希望做到的是老車站的「再生」,因此藉由活動的帶領,讓民眾了解這些車站之美,進而宣揚鐵道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成為全民的共識。
整個活動分為台北團與高雄團兩部分,所有參與的民眾最後於台中站大會師。台北團八點半由台北車站出發,於新竹車站下車,欣賞玉米田劇團及竹塹舞人的表演,與大家畫火車站、建築導覽⋯⋯等活動。十一點四十五分會合了新竹在地的民眾,再搭火車抵台中,約於下午一點半抵達。沿途,主辦單位之一的鐵道文化協會,提供了車上的導覽,介紹途中的風景與鐵道典故。大約在同時抵達的高雄團,則也參觀過台南站,又坐火車同抵台中站。
有著鐘塔的美麗台中站,外觀富麗堂皇、雕琢精美。卻因當時的省長宋楚瑜主張要拆除,所以引起了大家的關切,才有這個活動的產生。在台中站前廣場,由建築學者賴志彰與筆者,共同做了車站導覽的活動。接著由鐵道文化協會策劃,鄭銘彰主講的幻燈片發表會,亦受到相當大的好評。活動最後在「擁抱台中站」,發動大家寫信給李登輝總統表達保留老車站心聲中落幕;台北團與高雄團分別搭上火車賦歸,結束了這極有意義的整個串連活動。
因為當時的省長宋楚瑜主張要拆除台中車站,促成了「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行動聯盟」的成立,並且舉辦「行過鐵枝路,相逢火車頭」活動,才讓台鐵與相關文化單位對於西部這幾棟老火車站有了保存的概念。如今,儘管各地都有鐵路地下化或高架化的規劃或建設,但老車站的保存幾乎已經是大家都有的共識。如今回想,如果時序回到一九九五年,若台中車站當時真的就這樣被拆了,恐怕骨牌效應下,西部幹線上的這些老車站都將無法屹立至今。
火車站開發與保存的未來展望
台灣這幾年對於僅存的老車站,屬於戰前興建者,不管是大站或者是中小型車站,大多已有保存的概念而不會拆除。然而,不少戰後反共抗俄時代,以簡約機能性風格所蓋的火車站,則快速拆除消失。我們對於車站的保留與改建,需要有一種既尊重歷史,又符合現代發展的平衡。各個時代代表性的火車站,都應該被平等地對待。如果某個時代的火車站已經瀕臨滅絕殆盡時,那保存的機制就該啟動。
以二○一○年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為了配合東部觀光發展計畫,開始推動的「花東鐵路整體服務效能提升工程」為例,將整修或改建廿九個花東車站。這個消息一出,長期以來對於花東恬靜鄉土風貌著迷的民眾,恐怕要加快腳步去記錄這些慘遭毒手前的老車站風貌。因為類似的工程一旦開啟,依照過去的經驗,就是「風華再見」的歷史文化大毀滅。
最近這些年,戰後初期到民國六十年代的簡約與機能性較強鐵道車站建築,在政府關愛眼神下的「拉皮」或「改建」後快速消失。以花東線為例,政府長期以來的漠視,讓許多老車站漸漸頹廢。然而,這些從窄軌時代就已經屹立在花東地區的火車站,卻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政府不好好尊重原始建築設計的時代氛圍來整修維護,卻要用假的懷舊來包裝,製造假的文化特色與歷史面貌,實在相當可惜。過去幾年,只要交通部、鐵路局、鐵工局、地方政府介入,想要把老車站給「風華再現」,其實就是萬劫不復的「風華再見」!集集線的車埕小站被改造為假的懷舊木屋,內灣線最有特色的折返式合興站站場被造景成樹木種在枕木間的滑稽景觀,平溪線最有歷史意義的三貂嶺號誌樓被環境景觀改善工程拆除建成豪華廁所!這次交通部把關愛眼神望向花東線老車站,從窄軌時代使用迄今的光復站、玉里站⋯⋯等老車站,恐都將慘遭拉皮與景觀再造的毒手。
所以說,火車站的保存,並非只是西部縱貫線幾個大站被列為古蹟就足以做為代表。不同時代不同特色背景的車站,都有被公平對待的保存機會才是。只不過,火車站的保存或再利用,也要顧慮到使用者的需求。而這,往往就是考驗主事者的能力,以及文化的素養了。
台灣火車站的保存運動台灣鐵路在時代的進步下,很多火車站都無法避免改建的宿命而消失。然而,作為家鄉玄關的地標,其實老車站的保存使用,未必與新車站的規劃是毫無共存共榮可能的。台灣縱貫鐵道沿線的大站,除了台北因為最早地下化改建而被拆除,其餘的新竹、台中、嘉義、台南與高雄,都在一九九五年的一次全台大串連保存運動亟呼下才得以保留。高雄車站雖因三鐵共構的地下化工程而功成身退,但在平移保存後,未來還會移回原地保留,算是老車站在面臨新開發的狀況下,一種尊重歷史傳統的實際行動。除了高雄車站,目前台鐵使用中的西線大...
作者序
這是一本想了超過二十年,終於出版的一本書。仍記得當年我剛考進台大時,大一很多修課的空檔,總喜歡在台北帝大那些長滿蜘蛛網的古老書櫃裡,翻閱著許多塵封、但被遺忘多年的舊籍。我仍記得,翻著翻著一堆書的內頁,偶爾會看到一個蓋著「伊能嘉矩」名字的藏書。在那個台灣歷史根本沒進過歷史教科書內的時代,上著「中國近代史」必修課的我們,又怎知伊能嘉矩是個怎樣的學者?然而,在這些陳年舊書的時光空間裡,我很快地找到了答案,有一本《台灣文化志》吸引了我,也慢慢理解了這位偉大學者對於台灣研究的貢獻。
在那時,鐵道趣味仍是個不被理解與認識的嗜好,更不用說鐵道文化這個詞根本不曾出現在台灣。而我,一個大學生,卻開始想到,有一天我也想替台灣的鐵道寫一本這樣的書,一本叫做「台灣鐵道文化志」的書。然而,在寫作的過程當中,這樣的一本書一直沒有出現。也許是時機不對,或許是自己懶了。總之,在世紀交替時我出版了《珍藏世紀台灣鐵道》後,已經超過十年沒有再寫一本專為台灣鐵道的新書。
這些年,我其實仍有許多鐵道文章的書寫,或者鐵道書籍的出版。不管是主編《鐵道情報》雜誌、在報紙發表文章、擔任高鐵雜誌《T-PLUS》的編輯顧問與專文撰寫、甚至是參與鐵道相關的研究計畫案,其實一直仍持續關注著台灣鐵道。只是,對於國內鐵道文化商業化導向的無奈、政府文化政策與態度的無力改變,讓我對於這個從小喜愛的火車環境極端失望。
台灣的鐵道文化,其實可以不用那麼的膚淺與商業,文化的保存若多用一點心,也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常看到一些人很努力地在講鐵道文化,甚至自認為很用力地在做鐵道文化保存,但實際上卻用錯地方,反而是在做一種更無法挽回的文化資產破壞。這就好比古蹟的維修,不修的話會繼續傾頹,但是修了卻又修成一間嶄新的大廟、時空的怪胎,讓人傻眼。這絕對不是文化保存在台灣必須走向庸俗的宿命,只是台灣人民在過去制式的教育裡,缺乏美學的薰陶,缺少歷史文化的概念。
這本書記錄了過去二十幾年來台灣鐵道文化的啟蒙,介紹了台灣各種各樣的鐵道文化,同時也詳細記錄了這些年來台灣珍貴的鐵道文化資產是如何地被破壞。當你我還能在彰化扇形車庫裡看保存的火車,當你還能搭著台鐵支線去探訪鐵道的鄉村風情,當你還驚訝於這些老車站、老火車竟沒被拆掉,你不知道的或許是這些的保存,是多少更珍貴的文化資產透過被拆被毀的過程所換來的。這本書只是要告訴你,台灣的鐵道王國,曾經有著多豐富的鐵道文化資產,但它卻被蠻橫地毀去。而如今,你我身邊還有更多還沒被重視的鐵道文化遺產,值得好好珍惜。如果,透過這本書能讓讀者獲得一些文化的啟發,開始深思鐵道文化的深層面相,而非整天只是鐵路便當與永保安康,台灣的鐵道文化發展才會有希望。
這本書完成,必須感謝遠足出版辛苦的同仁與美編這幾個月來的努力,才得以順利付梓。同時也感謝「出草團」好友們的情義相挺,鐵道文化協會伙伴們長期以來的支持,台灣鐵道文化的保存才仍留有一絲希望。本書除了我個人所拍攝的照片外,得以呈現豐富的內容,必須感謝許多人提供的珍貴寫真或收藏,包含古仁榮、古庭維、片倉佳史、永野修一、松本謙一、洪長庚、洪達雄、鄭羽哲、安有仁(Loren Aandahl)與Paul Swanson,謝謝你們。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讓台灣鐵道文化的未來能更加地蓬勃,能更有歷史文化的深度與廣度。
這是一本想了超過二十年,終於出版的一本書。仍記得當年我剛考進台大時,大一很多修課的空檔,總喜歡在台北帝大那些長滿蜘蛛網的古老書櫃裡,翻閱著許多塵封、但被遺忘多年的舊籍。我仍記得,翻著翻著一堆書的內頁,偶爾會看到一個蓋著「伊能嘉矩」名字的藏書。在那個台灣歷史根本沒進過歷史教科書內的時代,上著「中國近代史」必修課的我們,又怎知伊能嘉矩是個怎樣的學者?然而,在這些陳年舊書的時光空間裡,我很快地找到了答案,有一本《台灣文化志》吸引了我,也慢慢理解了這位偉大學者對於台灣研究的貢獻。
在那時,鐵道趣味仍是個...
目錄
第一章 台灣鐵道文化的啟蒙與推廣
台灣鐵道文化來時路
台灣鐵道知識的推廣
台灣鐵道社團發展來時路
第二章 時空中的鐵道文化
台灣陸上交通的三次空間革命
鐵道與時區概念的形成
火車時刻表
鐵道路線圖
電氣路牌閉塞
第三章 多元面相的鐵道文化
火車的本身就是藝術的展現
剎那化為永恆的鐵道攝影
火車聲音與鐵道歌曲
走入文學的鐵道
童話與卡通漫畫中的火車
電影裡的火車身影
台灣的火車郵票
愛國獎券中的台灣火車身影
鐵道風景戳印
不止是護身符的火車票
月台驛弁,鐵路便當
火車茶杯大觀
維妙維肖的鐵道模型
超可愛Q版小火車
第四章 台灣鐵道建築的保存
台灣的鐵道建築保存
台灣火車站的保存運動
華山車站的保存爭議
台鐵禮堂的歷史尋根
鐵道車庫的保存
基隆號誌樓的保存案例
舊山線老橋老洞
第五章 台灣鐵道車輛的保存
台灣的鐵道車輛保存
台灣珍貴火車拆除事件回顧
鐵道車輛修復與保存
台鐵冒牌車號的烏龍事件
窄軌柴油客車LDR2200整修紀實
木造客車TPK2053與SPK2502號身世考證
懷舊的藍皮普通慢火車
客貨混和體的代用行李車
花蓮殘存的古老篷車
殘存的珍貴藍皮柴客
最後現役的白鐵仔光華號
第六章 台灣鐵道文化的願景
鐵道文化與藝術網絡
從世界遺產角度看阿里山林鐵
重生的百年舊山線
鐵道部舊舍再利用的願景
鐵道博物館群的規劃藍圖
第一章 台灣鐵道文化的啟蒙與推廣
台灣鐵道文化來時路
台灣鐵道知識的推廣
台灣鐵道社團發展來時路
第二章 時空中的鐵道文化
台灣陸上交通的三次空間革命
鐵道與時區概念的形成
火車時刻表
鐵道路線圖
電氣路牌閉塞
第三章 多元面相的鐵道文化
火車的本身就是藝術的展現
剎那化為永恆的鐵道攝影
火車聲音與鐵道歌曲
走入文學的鐵道
童話與卡通漫畫中的火車
電影裡的火車身影
台灣的火車郵票
愛國獎券中的台灣火車身影
鐵道風景戳印
不止是護身符的火車票
月台驛弁,鐵路便當
火車茶杯大觀
維妙維肖的鐵道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