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可說是二十世紀世界「住宅建築」之旅,是作者走訪八位二十世紀偉大建築家所設計建造的九件不朽住宅名作,藉由置身於那些住家中並在其四周走動,記下所見、所思、所感而寫成的。所以本書既像是旅行日記,又像是建築的導覽書,也像是素描和照片組成的田野調查筆記。
從本書的內容中,藉著作者的眼和手,讀者得以了解到柯比意、萊特、阿斯普龍德等建築大師是如何思考人與建築的關係、什麼樣的住宅空間和設計才是他們認為理想的方式。
作者簡介:
(Nakamura Yoshifumi),建築師,一九四八年生於日本千葉縣,一九七二年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建築系。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年為止,在吉村順三設計事務所工作。一九八一年設立???????(Lemming house)事務所。一九八七年以「三谷先生的家」獲得第一屆吉岡賞。一九九三年再以「一系列的住宅作品」獲得第十八屆吉田五十八賞特別賞。現在,擔任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居住空間設計課程教授。
中村好文先生自學生時代起,就有志於把住宅設計和家具設計當作一生的工作。自創業以來,已經設計過百間以上的住宅以及各色各樣的家具。除了建築專業外,他還以喜愛旅行和料理、輕妙灑脫的隨筆作家身分而為人所知。
從其著作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個纖細、柔和、風趣的藝術家,所以文章中常可以見到諸如遊戲之心、餘裕、自然體這樣的言詞。他每天和事務所的人一起用早餐,自己也參加抽籤以決定早餐的工作任務,有時擔任採買,有時擔任烹飪。他認為生活不只是工作,所以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乃是住宅設計上非常必要的條件。建造一個家最感愉快的是,能夠與住在那個家的spirit(靈魂或精神)相遇的瞬間。而所謂舒適的空間,就是能讓自己感覺自然的地方,所以他心中理想的家就是感覺像穿著牛仔褲這種居家服的家。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本書與其他建築類書籍不同之處,就在於作者天馬行空但又細膩敏感的心靈。作者所觀察的重點,常常是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細微處,例如在參觀柯比意設計的「小屋」(或稱「母親的家」)時,作者看到的(或體認到的)是柯比意為了考慮到貓狗的方便所以設計的貓步道和圍牆上的平台,可供野貓在此眺望雷曼湖。此外,作者也點出了在洗衣槽中柯比意的體貼之處;在參觀芬蘭建築家阿爾托設計建造的夏季別墅「科耶塔羅」(即「實驗之家」)時,作者非常好奇且無法理解為什麼主臥室夫婦床頭被擺設靠近門口,這樣會讓人睡起來不安穩。藉著不斷的思索和觀察,作者終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本書與其他建築類書籍不同之處,就在於作者天馬行空但又細膩敏感的心靈。作者所觀察的重點,常常是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細微處,例如在參觀柯比意設計的「小屋」(或稱「母親的家」)時,作者看到的(或體認到的)是柯比意為了考慮到貓狗的方便所以設計的貓步道和圍牆上的平台,可供野貓在此眺望雷曼湖。此外,作者也點出了在洗衣槽中柯比意的體貼之處;在參觀芬蘭建築家阿爾托設計建造的夏季別墅「科耶塔羅」(即「實驗之家」)時,作者非常好奇且無法理解為什麼主臥室夫婦床頭被擺設靠近門口,這樣會讓人睡起來不安穩...
章節試閱
P.9
柯比意的「小屋」
瑞士/柯爾塞 一九二四年
柯比意
Le Corbusier (1887-1965)
一八八七年,生於瑞士的拉秀德豐。本名為查理─艾杜阿•江耐瑞。在當地的美術學校學習後,到歐洲各地進行建築行腳。一九一七年遷居巴黎,和堂弟皮耶•江耐瑞一起開設建築、都市計畫的設計事務所。此後,在建築和都市計畫領域上,留下許多不朽的作品,成為近代建築先驅者。而且還以立體派的畫家、雕刻家以及建築理論家的身分,活躍於當代。他和密斯•凡•德•羅、法蘭克•洛伊•萊特並稱近代建築的巨匠。
代表性作品有「江耐瑞邸」(1912)、「薩瓦別墅」(1929)、「集合住宅單元」(1952)、「隆香教堂」(1955)。著作有《邁向建築》(1923)、《今日的裝飾藝術》(1925)、《光輝的都市》(1935)及其他。
一九二○年代初期的
柯比意
P.10
住宅版「舞會筆記本」
原來如此,總之,是「舞會筆記本」的原因嗎?……
一邊心不在焉地望著車窗前逝去的雷曼湖水面和對岸的阿爾卑斯群山,一邊我的腦子空空如也而嘴裡就這麼嘀嘀咕咕起來。
旅行時,在從甲地移動到乙地的無聊時間裡,有時候,會有意料不到的想法橫過腦海。
為了不知道這部電影的讀者,且先加添一些說明吧!「舞會筆記本」是說,一位年近中年的寡婦,按照年輕時的舊舞會筆記本上所記載的名字,一個接一個地走訪在少女時代曾經向她示愛的男士們的故事。這是一部法國的老片子。
雖然不像電影那般羅曼蒂克,但是,在過去,許多住宅就用「建築」這樣的語言,對學生時代的我靜靜地開始說故事。因此很快地就出現了一些吸引我的住宅名作。無須經常重複翻閱舊筆記本,即使經過長長的歲月直到今天,那些住宅依然穩穩地棲息在我內心深處。
打從年輕以來,從那些百看不厭的住宅圖面和相片裡,我學習到了建築的精神和設計的手法,可是,到了最近,極度感興趣的卻是那些令我憧憬、吸引我的住宅,它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它們室內的氣氛和想像中的有怎樣的不同,又有怎樣的相同?支持這些住宅的建築精神,今天依然健在嗎?其次,靠近這些住宅去觀察它,用這隻手去碰觸它,把自己沉浸在它的內部空間裡,用這些方法去感受時,能否真正掌握到名作之所以為名作的真面目?我也很正經地想去聽聽,那些應該仍沾染在建築物各處,設計者的呼吸和呻吟的細語。
這麼一來,對我而言,住宅設計的老前輩,還有這些年來有如戀人的那些住宅,我都想要一個一個走訪了。
柯比意的「小屋」
這次巡禮之旅的第一個訪問對象,是座落在瑞士雷曼湖畔,一個叫做柯爾塞的寂靜鄉村裡,由柯比意設計的「小屋」。
建築家柯比意在一九一七年時抱著蓬勃的野心,從瑞士侏羅山中的故鄉來到巴黎,當時他已經三十歲。這位充滿變化、具有反骨和不屈精神的近代建築先鋒,不管世人對他的冷淡評價,反而連珠砲似地發表了許多作品,而且全都是在大力推翻當時的建築概念。因為想向建築界和社會說的、做的,實在是太多,所以他一點也安分不下來,這就是柯比意其人。那個時候的他,不光是發表作品,而且非常積極地從事啟蒙性和煽動性的執筆活動。
P.11
一九二三年,他出版了堪稱「近代建築宣言」的《邁向建築》一書,而這個雷曼湖畔的「小屋」,正好也在這一年開始動工。總之,柯比意以旭日東升的態勢在建築界登場,成為一個誰都須退讓三分的前衛建築領袖,他在建築界的名聲和地位就此屹立不搖。
這個住宅,柯比意將它命名為「小屋」,通常叫做「母親的家」。最初,這是柯比意雙親退休後的家,以日本的說法,它被設計為隱居之處。不幸的是,父親在搬入之後約一年就去世了,而曾經是鋼琴家的母親,則活到高齡一百零一歲,三十六年之間她一直住在這個家裡頭。
在日本,剛獨立創業的年輕建築師,最初都是從親兄弟和親戚的住宅設計開始,這是一般公認的事情(反正從親戚之中找出第一個犧牲者),好像在國外也是相同的啊!當柯比意在進行設計建造雙親的家時,同一時期,也替一位叫做阿魯貝魯的音樂家哥哥設計住宅。
如果是位心軟又容易擔心的讀者,一路下來讀到這裡,難道不覺得有種不吉祥的感覺在胸口翻攪嗎?柯比意這個人有野心、反骨、善於挑撥、是前衛建築的領導者……還有像「親戚成為犧牲者」這樣的詞句,都隱隱約約地影響著您的感覺吧!對於有著這種建築師兒子的母親的心情,以及那個住宅環境的未來狀況,您應該多少有點不安吧──這也是人之常情呀!
可是,請放心!值得慶幸的是,柯比意不是那種無視居住者的需要,而只知把誇耀的新奇感當作賣點的前衛建築師。他非常瞭解人類活生生的行動,以及充分地注意到市井小民繁雜的日常生活,在這樣的設計基礎上,使得這個「小屋」充滿了愉快的構想,最後完成了嶄新而又實在的可愛小住宅。同時,以建築觀點來看,那也是讓人瞠目結舌的前衛住宅作品。
平面圖中試著走走看
柯比意從預測和洞察年邁雙親寂靜的二人生活的細節著手,然後才專心開始他的設計工作。由於他是個以「住宅是居住的機械」為信條的建築家,因此切去削除所有用不到的空間。這個住宅的課題和主題,就是如何將住宅真正必要的東西加以組合,找出令人舒適的居住機能。總之,柯比意透過設計雙親的住宅,其實追求的正是「最小限度住宅」,就建築師來說,這是一個普遍追求的主題。
P.14
與其那樣說,不如這樣寫吧:追求「最小限度住宅」一事,在雷曼湖畔播種、開花結果,而產生出了他的「小屋」。或許這樣寫更接近實情吧!
對於柯比意來說,把樓板面積壓縮至可能的最小限度,似乎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在某張素描中,正好像日本人以塌塌米的枚數來計算住宅面積一樣,玄關多少平方公尺、寢室多少平方公尺、水濡區多少平方公尺、客房多少平方公尺……,他記下所有數據,並加在一起。(有趣的是,這麼簡單的加法他竟然少算了一平方公尺。唉,為了想切除面積,竟然想到了這種程度呢!)
雖然最小限度的樓板面積也重要,但無疑的是,把這些「組合」起來才是這個住宅的最大關鍵。如何將各具不同機能的分散空間,聯繫、組合在一起,歸根究柢,除了做好動線規劃,沒有其他方法了。
柯比意自己畫的,具有特殊風味的動線素描,說明了這個住宅的諸多魅力。如果不是邂逅了他筆下優秀的素描,進而被它吸引、被它糾纏,我也不會特地出遠門來到雷曼湖吧!
讀者們,希望您務必手拿著那張素描,一邊順著柯比意畫的虛線,一邊在平面圖中走一圈。還有柯比意建築的關鍵語之一的「建築散步」,也請記得放在心上。
僅僅約十八坪的小住宅,卻不讓人覺得狹窄的祕訣,其實在於動線規劃的好壞。
沒有行進終點的住宅,有著無限廣度的「小屋」。現今的建築家,仍在談論什麼「有迴游性的規劃」或者「可迴轉的規劃」,可是啊,人家柯比意早在七十多年前就已看穿那是小住宅不可欠缺的條件,並且加以實現了。
一旦實際地繞著住宅內走走,按進行的方向前進,接著便出現一個個多采多姿的場景,而且令我驚訝的是,它們充滿了戲劇性的效果。不單單只是「可迴轉」這回事,我覺得彷彿在它背後流動著一種像故事的東西。這種事情光從平面圖,幾乎是無法想像的。
從汽車川流不息的馬路走入鴉雀無聲的圍牆裡面,通過玄關狹窄的通道,朝向廣闊的起居室,當穿出沐浴在從東邊高窗射進來的光線中的客房,這裡是叫做庭院的屋外起居室。
讓我們再度回到室內。在這裡,出色的水平橫長窗,從起居室經寢室延伸到浴室為止,整個窗子佈滿了令人屏息的雷曼湖和阿爾卑斯群山的景色。一面保持景色在左邊,一面前進,便可以走到寢室向陽處安穩的角落。
P.15
另一條動線朝向洗臉台和浴室的一角,不停止地往前走,打開浴缸旁邊的門,裡面是儲藏室兼洗滌烘乾室,而儲藏室內,柯比意堅持不准浪費一點空間而以擱板加以分隔,實在令人傾倒。
右邊門的裡側是洗滌室,在微暗的洗滌角落,有自然光從天窗照進來。其次,廚房面對著明亮的接待庭院,如果考慮到接待客人的話,這裡距離餐廳是有點遠。雖然這是個缺點,但大小適中,工作起來很方便。從後門出到外頭,爬上樓梯就是二樓的客房。從廚房門走出去,穿過最小限度尺寸的半套廁所和熱水器房之間,就是先前的玄關。
明和暗、寬和窄,空間自在地絞纏、開放、縮小、延伸、停滯,相互交流,由此開展而產生出各色各樣的場景。
現在,我完全能夠理解,柯比意所命名的「建築的散步道」這個名詞,即使在這麼小的走道,也是適用的啊!
諸多的建築鑽研
這個「小屋」是建築設計的寶庫。因為有著信賴與理解,又是親人的家,所以不用在意,於是柯比意以悠閒和自由的心情,而能夠添加許多溫馨的建築提案和愉快的構想。
例如,水平窗。
這個住宅靠近雷曼湖的牆面上,只有一面窗子。即使這樣,這面窗子的長度有十一公尺四十六公分。這個稱為「緞帶窗」的水平長窗,也是柯比意為了「小屋」所準備的足以傲人的建築大菜。當時的磚石建築構造,挖個縱向較長的窗子並無問題,可是橫寬較長的窗子,卻是不可能的。柯比意偏偏漂亮地打破了「窗子必定縱向較長」這種磚石建築構造的常識,凡是他所到之處都切出一字形的長窗,這一點使他鼻子抬得高高的,得意之情寫滿臉上。
更進一步,為了給予那個窗子絕對的價值,我瞭解到,在決定比例和細部的尺寸上,他實在耗了許多心思。從好像漫不經心裝置在懸垂壁【1】裡的窗廉盒子、手動上捲式百葉窗的結構、有著突出部分的窗台等,到一不留神就忽略過去的細節部分為止,都可以看到柯比意的執著和綿密檢討的痕跡。
其次,我想這個水平窗的最大功勞是,它帶給縱深四公尺淺淺的房子,充分而良好的居住感覺,不是嗎?看著平面圖時,對著這樣的住宅,應該會覺得某個地方漂浮著一種好像是位於「寬廣走廊的感覺」吧?同時也有點怕怕的感覺?但是,實際上卻沒有丁點那樣的感受,或許是因為與牆壁的面積存在著絕妙的比例關係吧!整個房間讓人感到平靜、高尚、安穩。
P.18
不偷工、不疏失
每次參觀柯比意設計的住宅,讓我感動的是那只有在實際尺寸大小下才能看出來的細節部分,說真的,那實在是非常細膩的工作。像是初期的代表作薩瓦別墅,遠遠望去,看起來就彷彿只是在正方形的箱子上,挖出窗子似的窗台,並在其上裝置了防止外壁骯髒,約有大拇指寬的小內桶,並且用吸管大小的管子排水。我發現到他對這樣的細膩工作是非常地在意,有時我也被他瞠目結舌的想像所俘虜。這也有力地證明了,此種壽命短暫的實驗建築和受到輕視的住宅,其實是一份不偷工減料的堅實工作,不但保有自己的風格,而且耐得住時間的考驗。
或許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吧,廚房和水電等供應部分,絕對沒有偷工的現象。有種令人困擾的傾向是,在建築師這樣的人種裡頭,存在許多只非常注意外表樣式和美觀的堅信者,對於內部的供應部分卻是意外的冷淡。可是,在柯比意身上,我看不到這個現象。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到他照料得極細微的地方。當我發現在住宅內部的某些地方,有著某種程度想稱它為「女性的」的或者家務事的設計,有時,我不禁笑了出來。
例如,在洗衣槽中有個洗衣板的固定架,而且挖出一個可以濾水的放置肥皂的凹槽,真是個搔著癢處、主婦喜愛、傭人希望的考量。在這個住宅的「內側」,直到儲藏室的擱板的分隔,充滿真正的用心和親切的設計。
觀察住宅裡類似心臟的機能部分,也就是各式設備集中的這個「內在」區塊,若非在這個部分注入心血的人,是無法說出像「居住的機械」這樣的話來吧!
在近代建築巨匠的偉大評價背後,柯比意另有一張犀利的家事觀察家之臉,希望所有的讀者都能將此事謹記在心。
其實不光是內部,在院子和屋頂上,持續著柯比意的自傲之處。
在與其稱為院子,不如說是外部起居室的庭院裡,種植著能造出樹蔭的樹木,而且擺著他擅長製造的固定桌子。圍牆上有個慎重挖取的眺望用窗口,可以看到雷曼湖的美麗景色,這樣的安排讓我們再度認識到,這個庭院是個沒有屋頂的房間。雖是些瑣碎的事,不過與道路相隔的圍牆牆頭,只是稍微向內傾,就帶給了包圍著庭院內部的效果。
P.19
屋頂花園,算得上是柯比意近代建築五原則【2】之一的拿手傑作。花園裡似乎土壤豐富,花草盤根錯節。毋庸置疑,這種隔熱效果當然也是計劃在內的。爬上屋頂看看,環繞屋頂邊緣四周的矮牆,宛如船舷,讓人感覺整個建築物好像是漂浮在廣闊湖面上的船隻。我再次想起柯比意是個極端喜好汽船的人啊!
人道的建築家
道路旁邊的圍牆角落,有個嵌著鐵格子的開口部分,它好像是狗狗的窺窗。爬上大約兩級台階,從這裡向外窺視的話,可以瞭解外面世界的樣子。這個考量是為了不讓住在此地的人,變成不懂人情世故的箱中之犬。
其次,還有個為了對付野貓的特別設計。在隔開鄰家的高牆的中間部分,因為構造上的理由,有條貓咪步道,而在牆壁的前端設置了一個小平台,供野貓在這裡眺望雷曼湖。本來,在這部分或許有原本建築方面的考量,但是,我想它卻先被用來做為野貓休憩的平台了。像這樣連貓狗的居住地方都能絞盡腦汁的建築家,不能稱他為人道的建築家嗎?
謎樣的增建部分
在從靠著道路邊的外觀照片中,可以看見右邊的二樓部分,可是,那是什麼樣的房間呢?關於那一部分的圖面和照片等資料,不但找不到,甚至連個問的人也沒有。對我而言,那部分成了長久的謎。
這次的訪問中,我才瞭解那裡是增建為客人用的寢室。即使說是讓客人使用,實際上,當柯比意夫婦來這裡探望母親時,卻成了他們的寢室。據說,柯比意曾經好像有個痛苦的經驗。有一天,他預定住宿在起居室旁邊的客房,可是,一到達母親家,才發現有客人已捷足先登,在沒有辦法之下,只好搭乘最後一班夜行列車回巴黎。住在這附近一位管理這棟房子鑰匙的女士,告訴我說那是增建的直接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正好在那個時候,前面道路正進行拓寬和位置變更工程,趁此之便進行了增建工程。屬於該村的道路拓寬工程,除了噪音之外,明顯地使環境惡化,聽說村公所因此招來柯比意極大的譴責。在瑞士,取得建築許可似乎頗為麻煩,可是,即便如此,柯比意不但取得增建許可,而且村公所還負擔了門和圍牆的工程費用。這個增建部分於一九三八年完成。
柯比意這個人,在和公務員打交道上,也頗能發揮他的手腕。
P.22
小屋
這間魅力非凡的小住宅傑作,知道它的人我想應該很多吧。後來它變成《小屋》【3】這本書。大小如明信片,只有差不多八十頁,也是一本小書。
第一眼看去,它可能被認為只是本樸素的書,有一些陳舊的黑白照片,再加上簡單解說而已。但是,說它滋養豐富也是可以的吧?說實在的,它是本意味十足、有趣的書。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解說和排版可都是柯比意本人親自操刀的啊!
在畫好平面圖之後,耗費了很長的時間尋找適合它的建築用地。在雷曼湖畔所找到的地點,「彷彿手放入手套裡一般的密合」;另外還有獨創的建築新設計等事情,以及這個家的外牆上所發生的不可解現象等等,還有……不,還是不說了吧!和這個住宅相關連的各種各樣的小插曲、小故事,這樣吧,請您直接傾聽柯比意獨特的語言和口吻吧!
P.9柯比意的「小屋」瑞士/柯爾塞 一九二四年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一八八七年,生於瑞士的拉秀德豐。本名為查理─艾杜阿•江耐瑞。在當地的美術學校學習後,到歐洲各地進行建築行腳。一九一七年遷居巴黎,和堂弟皮耶•江耐瑞一起開設建築、都市計畫的設計事務所。此後,在建築和都市計畫領域上,留下許多不朽的作品,成為近代建築先驅者。而且還以立體派的畫家、雕刻家以及建築理論家的身分,活躍於當代。他和密斯•凡•德•羅、法蘭克•洛伊•萊特並稱近代建築的巨匠。代表性作品有「江耐瑞邸」(1912)、「薩瓦別墅」(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