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宗教團體發展的變因--序
當代台灣宗教發展是收集六篇論文的小書,主要焦點關注於台灣新興宗教山達基教會、傳統鸞堂及佛教佛光山這三個教派的宗教發展變因的研究,嘗試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切入,釐清宗教發展過程中,有那些影響宗教團體興盛的內在因素。
如果能從宗教團體及宗教團體以外的社會因素尋找出較為具體的內在變因,將能釐清宗教團體在當代社會生存與發展的主要動力,以新興宗教來看,造成新興宗教出現、發展的主要因素來自於現代社會的需求、社會的急遽變遷、期待救世主的出現、傳統宗教無法滿足現代社會、新興宗教教主的神秘經驗、新興宗教教義具有靈驗、悸動效果等因素。
然而,這些因素並無法完全套用在當代台灣各個宗教團體,部分宗教團體發展迅速,可能只是擁有這些因素中的幾項變因,像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功德會、靈鷲山、中台山等佛教團體,在全球傳統宗教蕭條的趨勢中,卻在台灣蓬勃發展,都和這些團體的「領袖」特殊魅力(charisma)有密切關聯,也可能和台灣民眾捐贈宗教的深厚經濟能力,捐贈後個人及其家屬擁有宗教功德心理緊密相關。但是本書並未對上述議題求證,只先對新興宗教中的山達基教會、傳統宗教轉化為新興宗教的玄門真宗、真佛心宗鸞堂及傳統佛教的佛光山得以持續發展做調查,探究他們的宗教活動中,有那些促進他們發展的主要動力。
以山達基教會為例,在台灣十年的宣教已經建立十個教會,吸收將近一萬個信徒,宗教發展可謂相當快速,其宗教最主要的特色在於,教義具有「神秘經驗」,對年輕人有吸引力,因此年輕信徒佔其信徒比率高。為了使年輕信徒吸收山達基教義,得透過「戴尼提」的學習,學習這項技術越多者,認同其教會程度越深,也願意將山達基的經驗宣傳到家人和朋友,類似運用人際網絡進行宣教工作。山達基的宗教經驗是否可以套用到其他宗教,值得進一步探究。
與山達基發展經驗不同的是傳統鸞堂的轉化,最具代表的個案為真佛心宗與玄門真宗。這兩個傳統鸞堂為了迎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將鸞堂中最重要的扶鸞儀式進行改革,使扶鸞儀式的參與成員、鸞筆、鸞台、儀式進行過程,從傳統中解放出來,讓男、女皆可成為鸞手,打破傳統男性鸞手獨佔的位置,也改良單人鸞手就可扶鸞的鸞筆,不再需要由雙人來扶持的鸞筆,儀式進行也提升參與成員涉入的程度,使儀式的宗教修煉意味更強。這些儀式因為社會的需求而產生的變化,是凝聚鸞堂信徒的主要原因,也是促使鸞堂效勞生願意實踐鸞堂教義,推廣鸞堂宗教經驗給親朋好友的內在動力。
至於佛光山的宗教發展原因很多,本書只篩選一篇筆者到佛光山派駐台南明德戒治分監的社會調查,在調查中顯現出來,佛光山投入監獄教誨活動,無形中帶給監獄受刑人不錯的戒毒效果,也促使受刑人對佛光山教義的理解、認同佛光山、希望皈依為佛光山的信徒,並對佛光山駐監法師十分尊敬。佛光山的監獄教誨活動,造就了佛光山對社會弱勢團體服務的良好形象,也促使佛光山團體發展。
在本書所提及的這三個個案,都是對宗教團體發展的內在變因提出解讀,不同團體發展的變因也不盡相同,山達基以神秘經驗吸引了年輕教徒加入,鸞堂在扶鸞儀式改革回應了現代社會追求速度、男女平等及普遍參與的需求,佛光山則對弱勢受刑人的服務,塑造了佛光山良好的形象,也實質造就受刑人認同佛光山的理念。因此,每一個宗教團體在尋求宗教發展的過程中,都可能運用自己宗教的優勢來滿足當代社會人們渴望宗教慰藉的心靈,建構出有利於自己宗教發展的模式;當然,宗教發展的主要關鍵因素可能在於宗教領袖體察當代社會的需求,重新解讀其宗教教義,並把宗教教義實踐,來獲取信徒的認同,不過,這仍只是筆者的學術想像,猶待未來尋求更多的資料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