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那時,撒馬利亞有大饑荒。(2節)
亞哈對俄巴底說:「我們走遍這地,到一切水泉旁和一切溪邊,或者找得著青草,可以救活騾馬,免得絕了牲畜。」(5節)
過了許久,到第三年,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利亞說:「你去,使亞哈得見你;我要降雨在地上。」(1節)
因著亞哈的背道,惹起真神的忿怒,以久旱不雨的災難,來打擊亞哈,要令他悔改;然而在苦難當頭,亞哈卻不以民間之疾苦痛改前非,反而為他的騾馬四處尋找水泉青草,真是草菅人命,似乎人命比牲畜還不如!
神是慈愛的,雖然祂所愛的必管教(來十二6),然而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祂的聖潔上有分(來十二10)。所以管教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三年多的飢荒,已經讓以色列人民不聊生了;神覺得刑罰差不多了,以利亞的裝備,也訓練得可以上場了;此時,神才再派以利亞去見亞哈王。切記,整個過程是神在主導,以利亞是順服神的話,去展開整個迦密山的復興運動。
有時候,我們喜歡信仰復興、教會復興,常絞盡腦汁,要達到復興的階段;可是我們常忽略一件要緊的事,那就是復興的主動者是出於神,而非出於人。因此不能以人意的火熱,去推動教會的復興;除非人的心中,滿了聖靈的感動,激動他去做這屬靈的事工,否則必功虧一簣!
《傳道書》豈不提醒我們: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三1)
大家更該記得重建聖殿的前導: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拉一1-5)
既然凡事皆有定期,我們應該學習,以神的時候、意念、道路,為我們的時候、意念、道路,切莫以自己的火熱來取代神的旨意。所以,在展開聖工之前,更當急須之事,該是好好預備自己,訓練自己,使自己能夠明白神旨,順從主旨的好工人,就像以利亞經過基立溪畔,及撒勒法寡婦家的訓練般;當時機成熟,神的呼召感動臨到,就可以披掛上陣了!
如同以利亞:
「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利亞,說,你去…」
「求發出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我………。」(詩四十三3)
以利亞的警告─→對亞哈───不是我,乃是你
亞哈見了以利亞,便說:「使以色列遭災的就是你嗎?」(17節)
以利亞說:「使以色列遭災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為你們離棄耶和華的誡命,去隨從巴力。」(18節)
好個亞哈,恁地壞透了,是非不分!
以利亞出現,明明就是要幫助他的,他卻好歹不分,忠奸不辨,真個是糊塗頂透!
自從以利亞第一次出現在他眼前,宣告「若不禱告必不下雨」的訊息後,天真的不下雨;所以亞哈王──真遷怒於以利亞,認為一切災難都是以利亞造成的;殊不知,這是他自作孽。
以利亞糾正他,遭災的源頭,卻是亞哈本身和其父家;因為他們離棄神,去敬拜巴力偶像。這是何等大的罪,他們卻不自知。反而到處去尋以利亞,要將之制裁(王上十八10)。
唉!人在信仰墮落的時候,不敬畏神,也連帶地不尊重神的先知;如此現象似乎已成不變的定律。
所以我們不難體會,以利亞的順服神要他去見亞哈的命令,其實是不簡單的;他必須有極大的勇氣,才能達成使命。
亞哈對他是恨之入骨,無論哪邦、哪國,都派人去尋找……。以利亞去見他,豈不自投羅網?
及至見了面,亞哈怒罵:「使以色列遭災的就是你嗎?」這種咆哮的聲勢,竟沒嚇倒以利亞;他還理直氣壯地指責:
「不是我,乃是你……」
的確,一山還比一山高;以利亞的氣魄,讓今時代的傳道人(筆者指自己),覺得他像老虎,而我似病貓……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亞哈是君王,有責任將國家帶領得蒙神的福祉,可是因著他信仰上錯誤的領導,所以全國遭災。
以利亞的警告,即是針對他的身分(君王、領導者),而予以指正。相對的,面對這種有權有勢的人,想要彈核他也困難得多了!不是嗎?
以利亞的忠告─→對百姓───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
「若耶和華是神,就當順從耶和華;若巴力是神,就當順從巴力。」眾民一言不答。(21節)
當時百姓的信仰,真的是心持兩意,對耶和華神無法以專注的心,完全信靠;換個角度說,他們根本分不清楚,到底是耶和華或者是巴力,才是他們該敬拜的真神。
按當時百姓普遍地以為,「巴力」:是專管風雨雷電的神,它能降下雨、閃電及火。因此它能掌管天氣及農作;或許他們認為關於農耕之事是耶和華神力所不及的,所以他們在崇拜耶和華後,另外再加上敬拜巴力;如果真是這樣,那他們也存著一種混合的宗教觀!
不論是對耶和華的認識不清,所產生的信仰態度無法專注;或者是將耶和華與巴力合成同一體系的混合宗教;這皆是神所不喜悅的,這也是以利亞竭力要破除的焦點。因為不可能「雙腳踏在兩條船上」!
「心持兩意」:有「跛行」之意;暗示著民眾若想得兩個世界的好處,那是不可能的,實際上只會使他們受損。
主耶穌豈不也提過: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24)
同時,「心持兩意」與「踴跳」(26節)在原文上是同一字;它似乎在諷刺以色列民,在予盾的宗教情結中,好像在「跳」一齣狂野而無益的「宗教舞」般!
所以,以利亞逼他們作一正確抉擇。
就像當年的約書亞,要百姓作一明確的宣告般。
「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二十四15)
遺憾的是,眾民一言不答。(王上十八21)他們一直是懵懵懂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