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字相對於無;「兩」字相對於一。「是」字有自此開始之意。氣而有生、有節,氣、象、形成為化千幻萬的大千世界。
《易經》是一種形式知識,本質是古代研究宇宙萬物變化的學問之一。重在變化二字,對於形式表現上的變化更有獨到之見解。「有字」與「無」字相對,而「易」與「一」對。有生於無,易生於一。易由一而生,故易雖有變易之象。變易中的「不易」則更有價值。
《易經》還有「大道至簡」的意涵,大到一統,這就是簡易的含義;當然,易經也相對的提出了「乾坤」、「日月」,也就是「陰陽」的說法,這是為了研究宇宙萬物的變化,而提出的「陰陽」不變的相對概念,同時象徵性的代表了「剛柔」、「快慢」、「天地」、「上下」、「黑白」、「男女」等概念,而其表現的形式,即是陽爻和陰爻,兩者構成《易學》,對於化千幻萬的世界的深層認識。
《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一個普通人問孔子問題,如果那個人什麼都不懂,孔子會針對事物對立的兩端,也就是分析事物利弊、得失,然後就可以決定要怎麼做。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焉」的道理,何嘗不是陰陽對立的展現?智慧自然因此不斷循環成長。
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伏羲作卦。成了人類生活最初的信息,也成為中華文字與文化的根源。智慧的累積不斷,知識愈見複雜,但回歸根源卻是單純的本體。
《易經》由一而千萬,特別指出宇宙衹有一個數「一」,這是基本的元素。一加一等於二,再加一為三,直到天文數字,都是由一累加或變化出來的。《說卦傳》正是所謂的「參天兩地而倚數」。
「一」 總有形象,古人用「○」來表示,數字「零」代表沒有數,但「○」代表虛無中有本體。這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出萬物」異曲同工。本系列八冊書把圍棋也當為一種變化的象徵。圍棋有2361的變化,簡易中潛藏著極繁複的宇宙道理。
古聖伏羲畫八卦,是一種信息形式,從編碼的觀點而言,可看成是我國文字的雛形,周文王時再演周易,涵蓋宇宙、天地、自然、萬物變化之理,可謂「天人之學」。
《易經》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智慧的寶藏之一,是許多學術思想的根源,也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被喻為「群經之首」,其來有自,亦可做為生活的指導典範。但是如果從純學術的觀點著手, 路將越走越窄,如何使其在生活中靈活應用,成為今日的另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