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們要把孩子帶到哪裡去?
人生不能重來,如果有一天我們年紀大了,退休了,步入老年了,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人生,我們會給自己怎樣的評價?是否會有「如果能夠……會更好」的遺憾?小時候,可能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沒有人有系統的提醒我們,幫助我們走到一個較正確的位置上,讓我們在健康的起點上奔跑。現在,我們有了孩子或是孫子,我們還要繼續讓孩子們跌跌撞撞的過他們的人生嗎?
許多父母花費大量的金錢與時間,錙銖必較於孩子的分數與才藝,深怕他們將來沒有成就。然而,試著問自己:「當我的孩子30歲時,我希望他成為怎樣的人?」,你的答案會是「很會考試的人」還是「快樂、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呢?
一個快樂、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不一定是小時候很會考試的人,但是我們被社會不健康的價值觀帶著走,忘記了我們教養孩子的初衷與目標。而這目標是什麼呢?
教養孩子的目標
每個成人的生命,都是在兒童時期就已奠定基礎,往後的學習,都只是在強化或修補前面的基礎而已。羅斯福曾說:「教育若只教心智而不教品德,就是為社會製造禍害。」的確,品德教育是塑造我們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的關鍵。然而,過去五千年來,我們國家都很重視道德教育,為什麼卻處處充滿著光說不練的虛偽道學人士?這不禁讓我們思索,有沒有一種教育,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有真實的人格養成,又能走得比我們更穩健、更快樂?有的,生命教育就能做到這點。
我們期望華人社會的每個孩子都能:
能與他人、社會及宇宙維持和諧的關係。
在一堂生命教育課上,彩虹媽媽邀請班上的孩子一起「為生命加分」,她告訴同學:「這個禮拜,如果你們有做好事,就是為自己的生命加分,下個禮拜我們一起來分享!」
一個禮拜後彩虹媽媽看到孩子的學習單上上有許多做好事的紀錄。她隨手抽出一張學習單,開始把這位同學為生命加分的好事唸出來:「某某同學,很主動幫忙班上同學倒垃圾,上菜市場有幫媽媽提東西……」當彩虹媽媽繼續唸時,課堂上有同學開始起鬨:「老師,不要相信他,他騙人,不可能,他是騙子,他怎麼可能這樣?」質疑的聲音此起彼落。
彩虹媽媽看出來這位被批評的孩子眼神中閃爍著失落與孤單;彩虹媽媽於是開口跟同學說:「這位同學或許之前不知道如何與人和平共處,不知道如何贏得大家的喜歡,或許他曾經騙過你們;但是如果一個人想要改變,為什麼不給他一個機會呢?」,說完後,她繼續把這位同學這個禮拜所做的好事繼續唸出來,漸漸的,同學們的噓聲停止了。
下課後,彩虹媽媽離開教室,被排斥的同學追了上去,拉住彩虹媽媽的手,問說:「彩虹媽媽,你可不可以教我,讓我的人際關係能夠變的更好?」,這位彩虹媽媽欣然答應。
當孩子看見有人願意相信他時,就是為他的成長開啟了一扇機會之窗,當你願意伸出雙手來接納孩子,相信孩子,孩子便能走上一條更美好的路。
中國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為自己的富足而發展,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如果人只為自己而活,他永遠不能體會真實的愛,不可能擁有滿足的快樂。因為人活在關係之中,人天生有被愛與愛別人的需求,我們在關心別人的時候,自己生命成長,生命變得有意義。一個不懂得關心別人的人,絕對不可能是一個快樂的人。從「付出」當中得到的快樂,才是真實的快樂。
我們的孩子需要朋友,需要與人和諧相處,人不可能離群索居,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關係之中。你與別人關係的好壞,深深與你的情緒連結,決定你的快樂或悲傷。中國人一直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個境界就從自我認同、自我覺察開始。人在天、人、物、我之間取得和諧的關係,會使我們頂天立地,快樂生活。
有一位母親,她的孩子被醫生診斷有亞斯伯格症。養育這樣的孩子很不容易,因為孩子常常惹事,在學校經
「正向心理學」是目前最熱門的一個心理學派,他們以「快樂」作為研究的主題,探討一個人快樂的原因,並尋找如何使人更快樂的方法。研究發現:當人真心為別人服務時,覺得自己的生命有意義的時候,最能得到長久的快樂。快樂躲藏在人際關係中,而「付出」是關鍵。
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喜歡交朋友,當他們與朋友分享玩具時被鼓勵,專注的看著花朵與昆蟲時被讚美,他們與別人一起快樂,他們的內心會安頓而喜悅。關心他人,就會感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