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眼睛打開,一定得跟這十二種人相處:
落落長、爐小小、不長腦、太主觀、沒帶眼睛、沒開耳朵、說話跳躍、爛軟阿諛、畫大餅、太計較瑣事……
沒有人完美,人都有症頭、罩門,
心理學家教你套用口語模式、思考模式與行為模式,
搞定任何人,任何人你都能好相處!
你一定遇過這種人,他很可能是你的朋友、同事、親人,一定得相處,但個性有些地方真讓人受不了——
●喜歡長篇大論,從頭說到尾,
該怎麼辦:你就笑著說「不好意思,我比較想知道你的結論。」
●每件事都尋求別人的同意與理解,自己不思考:
你就模仿對方發問的表情動作(蠢像),他就會冷靜下來。
●主觀意識強烈,老是強迫別人接受自己想法:
別急著回話,你得找出對方盲點,提出自己的見解。
●說話不喜歡直視對方:你就坐在他的旁邊,跟他說話。
●凡事想要討好別人,無法做出決定:坦白告訴他,「現在最好聽我的」。
●按照自己步調,影響團隊工作的人:明確交辦工作,表明責任歸屬。
●窮追猛打的人:你得明確表達你的底限,「能夠做到的事」與「不能做到的事」。
●話題跳躍,找不到重點的人:
插話,讓他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你身上。
●一有靈感就要採取行動的人:告訴他基本原則,提供自主空間。
●跟怕麻煩的「爛軟」人一起工作時:
請說「我來做,改天請我吃飯!」欣然接下工作。
●喜歡草率做出結論的人:先引起對方的興趣,「只能透露一點點」。
●老是愛問「為什麼」,追根究柢的人:提供書面資料,交代事情經過。
●喜歡天馬行空畫大餅的人:讚美對方,然後盡快離開。
●事事想要糾正你的人:盡到你的義務,以毅然的態度面對他
本書就是要教你搞定各種難纏的個性,跟任何人都能好相處!你在和同事、同學、朋友相處的時候,是不是常常因為對方的行事作風跟你不同,覺得難以忍受?與其忍受不愉快的相處時光,不如理解自己、了解對方,擬定應對策略,讓不喜歡或不擅長應付的人變成我們的同伴,成為互助互惠的美好相遇。
作者在過去十五年間,與兩萬多人面談。分別將每個人的口頭禪、行為模式、對事物的看法建檔,根據這個資料庫,歸納出十二種人物類型,只要利用這套工具,每個人都能輕易剖析自己與對方的個性。
※判斷人物類型的三個步驟:
【步驟1】對方的口語模式為「線思考型」、「點思考型」,還是「面思考型」?
【步驟2】對方的思考模式是「願望取向派」,還是「風險取向派」?
【步驟3】對方的行為模式是「率先行動派」,還是「率先規畫派」?
※依三個步驟判斷對方的口語模式、思考模式及行為模式後,你就能掌握對方的行事風格,找出相處之道。本書介紹了十二種人物類型:
一、線思考型人物:喜歡從頭講到尾
●前進型人物:擁有不斷前進的精神
●怕寂寞型人物:怕寂寞,喜歡和人們接觸
●多嘴型人物:愛說話,很重視信賴關係
●執著型人物:隨時隨地都很執著,堅持到底
二、點思考型人物:先講結論,只說重點
●不浪費時間型人物:不喜歡浪費、追求效率
●晚一點再說型人物:總是把自己逼到絕境,抗壓性強
●慎重型人物:慎重考慮後才行動
●就是這樣型人物:主觀意識強,有自己的行動方針與原則
三、面思考型人物:話題總是不斷跳躍
●先試試看型人物:喜歡馬上嘗試
●急性子型人物:不擅長專注及等待,但有責任感
●宇宙型人物:思考超越現實、無法捉摸,但直覺敏銳
●要做就做到底型人物:不做就都不做,要做就做到底!
接受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就能理解自己的處境與狀態;掌握自己和對方的個性,就能理解別人對你的觀感。從「口頭禪」「想法」與「行動」中,判讀對方的思考模式,用十二種人物類型判斷對方的性格,就能找到在職場、學校和家庭中,無往不利的人際相處方法,跟任何人都有好交情,你也是人見人愛的超級人氣王!
作者簡介:
久保俊博(Kubo Toshihiro)
出生於大阪。心理諮商師。一般社團法人核心心理協會代表理事。
1988年創立家具修復公司。因業務需求,學習了行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1998年,由於私交好友自殺,在經營公司的同時,也開始提供諮商服務。受理對象眾多,上至經營者,下至家庭主婦,他察覺許多人因為不了解自己而煩惱,於是決定開發一套自成的分析方法。
久保俊博蒐集面談者的口頭禪、行為模式與個性特質等,分析了兩萬多人的資料。後來使用十二種人物類型,也就是本書的基礎,開發了「核心心理學」。每個人都能輕易的掌握自己與對方的性格與應對方式,這是一套有效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
由於具有明確的建議與效果,旋即在企業與個人之間口耳相傳,上門求助者與日俱增,為了推廣這套方法,2006年他成立一般社團法人核心心理協會,承攬人才培育與員工教育。提供多種課程,包括新進員工訓練及培育經營幹部。
以培訓溝通顧問及改善人際關係為主題,每年辦理一百二十餘場講座,個人諮商件數每年達兩千件以上,在改善人際關係方面貢獻良多。獲得顧客高度好評,諸如「我現在更有自信,也能認同別人了」「我現在可以跟別人相處得更好了」「公司的氣氛改善了」等。
著有《三種問法改善九成的工作》(德間書局)。
譯者簡介:
侯詠馨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誤打誤撞的走上譯者之路,才發現這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喜歡透過翻譯看見不同的世界。現為專職譯者。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這個人到底在想什麼?
1為什麼他會這樣想?
在〈前言〉曾經提到,造成人際關係惡化的最大原因,是因為與對方「意見不合」。
「意見不合」是由於我們不理解自己與對方的「差異」。
某些「差異」會影響人際關係,讓人產生「那個人真討厭」的感覺,我們可以將差異整理成以下三種。
一、口語模式的差異。
二、思考模式的差異。
三、行為模式的差異。
人類會因為這三種「差異」,感受到「啊,我跟這個人合不來」。
仔細分析這三種「差異」後,我們可以得知一個人的個性及思考模式。
只要理解這個部分,就能了解自己和對方意見不合的原因,還能改善人際關係。
接下來就讓我逐一說明。
2 口語模式的差異
什麼是「口語模式的差異」?
第一種是「溝通的差異」。正確說法應該是「溝通方式的差異」。換句話說,就是「各種不同個性的人,他們待人處事的差異」。
舉例來說,即便是同一個父母生的小孩,也會養成完全不同的個性。「哥哥我行我素,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完全不肯配合別人。弟弟很隨和,隨時都會關心別人」,這種情況也很常見。
在與他人的關係方面,這兩個人的想法則是南轅北轍。
我行我素的哥哥認為「不需要凡事都配合別人,只要自己開心就夠了!」弟弟則會想:「配合別人是為了別人著想。只要別人高興,自己也會跟著開心。」
另外,你是否曾經覺得「主管的說明有夠長,根本不想聽」呢?如果每天都遇上一次,應該會覺得壓力很大吧。
站在主管的立場,他的想法應該是「為下屬著想,要從頭到尾交代清楚。」
另一方面,如果下屬希望長話短說,他會覺得「請講結論和重點就好了!」
於是感情產生變化,演變成「這個人不行,跟我合不來!」或是「我不想在這種主管底下工作!」
另一種是「用語的差異」,這也是造成意見不合的一大原因。
「用語」指的是我們平常不加思索的對話,或是電子郵件及書信往返時使用的「詞彙」,以及表達事物時的「說話方式」。
說話方式的差異會衍生彼此「感受的差異」。
舉例來說,你明明說○○,對方卻在沒有惡意的情況下認為「原來是△△啊」。由於你確實說了○○,所以你當然會認為對方也接收到了○○。
站在對方的立場,你的○○及表達事物的「說話方式」,聽起來成了△△,所以他自認為你對他說了△△。
感受方式的差異,隨即發展為「不應該是這樣的……」,演變成嚴重的衝突。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呢?在不經意中,對朋友或同事說了一句話,結果卻讓對方很生氣。
我是來自日本關西的人,以前在東京上班時,曾經對工作夥伴說了一句:「你是白痴啊。」(注:在關西,這是一句對好友說的玩笑話,並不是真的在罵對方是白痴。)
我當然不覺得對方是白痴,在關西,這是一句友善的話,不過對方可不是這麼想。有一天,他非常生氣的對我說:「久保先生,可以請你不要再說我是白痴了嗎?好像我真的很笨,我覺得很受傷。」
就像這樣,自己明明沒有那個意思,卻在不知不覺中惹惱對方,或是傷害對方。
再舉一個男性的例子,女朋友在吵架後向他道歉,他回答說:「那種小事就算了」,結果他女朋友反而很生氣地說:「這怎麼會是小事呢!」
就他的立場來說,他說的「那種小事」意思是「別再追究這件事了」,可是女朋友認為自己也是經過一番掙扎後,才會跟他道歉,希望他至少說一聲:「我也有錯。」
再舉一個更嚴重的案例,一位太太說:「我們分手吧!」結果先生居然認真接受,最後兩個人真的離婚了。
太太說那句話時的想法是:「請你理解我的煩惱。」先生卻覺得「既然如此,那也沒辦法了」,於是決定分手。
總之,也有這樣的案例,用語的差異所造成的意見不合真的很嚴重。
「溝通與用語的差異」容易為人際關係帶來相當大的壓力。這時,我們可以發現彼此對事物的感受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從「口語模式的差異」掌握對方的思考方式
說到思考方式,幾乎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甚至有人會認為:「真的有完全符合我或是我身邊人的模式嗎?」
其實,只要把重點放在「溝通方式」和「用語方式」上,即可區分人的思考方式。
每個人都會有口頭禪(詞彙的選擇方式)或是說話習慣。舉例來說,有些人為對方著想,會使用一些比較柔和的字眼,有些人為了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會用比較嚴厲的字眼,有些人說話很粗魯,有些人說話很小聲,有些人說話很大聲,每個人都不一樣。
乍看之下好像毫無章法可循,其實人的用語及說話方式,都有一定的法則。
那就是愛用詞彙的「種類」,以及句尾的「聲音」與「表情」。
分析這些要素後,可以將人的思考模式分成三種。在下一節,我會再解說詞彙的「種類」,這裡請大家先關注句尾的「聲音」與「表情」。
首先是像「就是說啊~」,句尾的聲音上揚,喜歡拖長音的人。
這類型的人多半會配合對方。說話方式也比較溫和,說話時會一邊留意對方的表情與心情,以自然的笑容跟大家相處。這類型的人稱為「線思考型」。
接下來是如「~是的!」句尾的聲音較短,不拖泥帶水的人。
這類型的人多半比較重視自己的時間與步調。他們講話時,通常都會注視對方的眼睛,不想說廢話,只喜歡講重點。這類型的人稱為「點思考型」。
最後是像「~就是這樣啊」,聲音較大,自顧自地說話的人。這類型的人特徵是說話時嘴巴張得很大,表情和動作也很大。此外,他們的注意力散漫,通常不注意聽別人說話。這類型的人稱為「面思考型」。
大部分人的說話方式幾乎都可以歸為這三類。說話習慣相同的人,他們也會有相同的思考模式。
只要理解這些思考模式,就可以知道自己不會應付和不喜歡的人在想什麼,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
接著,來看看各思考模式的特徵。
線思考型人物常用「接續詞」
「接續詞」就是「就是說啊~」、「聽我說哦」、「我了解、我了解」、「沒錯、沒錯」等表示共鳴與協調性的詞彙。
在這些詞彙背後,潛藏的欲求是「與對方的言語產生同感及協調,縮短彼此距離。」
試著回想一下日常生活。
【就是說啊~】
主管:「啤酒果然還是要喝○○!」
下屬:「就是說啊~。」
【聽我說哦】
女朋友:「聽我說哦,我覺得我們很幸福耶。」
男朋友:「對啊。」
【我了解、我了解】
員工A:「這次的獎金,看到金額後好失望哦。」
員工B:「我了解、我了解。我也是!不過有總比沒有好。」
【沒錯、沒錯】
主婦A:「我家那口子啊,剛結婚時一直口口聲聲說愛我,最近完全不說了。」
主婦B:「沒錯、沒錯,好像都這樣耶。男人啊,才不會餵食已經上鉤的魚呢!」
像這些例子,「接續詞」的效果是產生共鳴,拉近與對方的距離。
經常使用「接續詞」即為線思考型的特徵。
線思考型還有其他幾個特徵,當然線思考型的人並不是完全符合這些特徵,不過應該會吻合其中一部分。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線思考型的特徵與潛藏的深層心理。
線思考型人物的特徵1 按照時間順序說話的人,「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按照時間順序說話,例如在說明某件事時,在說明重點與未來發展之前,會先按照時間順序說明中間的過程。
舉例來說,開會時,談到「A公司已經確定委託我們承辦員工教育。至於委託的經過……」,結果話鋒一轉,「由於景氣低迷,每家公司花在員工教育上的經費也逐年減少。我們一月正式開始推出這項業務,二月幾乎完全沒有接到案件委託,到了三月,好不容易才有A公司這個機會,我們跟他們負責人建立了良好關係。這都是由於全公司的努力,一直到最近才開花結果,除了A公司之外還有……」
覺得如何?聽話的人應該會覺得:「又臭又長!」
喜歡按照時間發生順序說話,擁有這種思考回路的人,通常「重視別人的評價」。
因為他們認為身邊的人喜歡自己仔細交代每一件事。此外,他們通常也認為「我自己是這樣,所以大家也跟我一樣」。
也就是說,按照時序思考事物的人,他們的腦袋中有著這樣的圖表形式:「仔細交代每一件事」→「別人聽了很高興」→「我自己也這麼想」→「評價提升了」。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可沒那麼簡單。像剛才那場會議的說話方式,當前言過長時,別人會問:「你到底想說什麼呢?」
明明心裡想要「提升評價」,結果評價反而降低了。
一旦這種經驗變多,他也會越來越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線思考型人物的特徵2 常說「就是說啊~」徵求別人同意的人,其實很怕寂寞
「就是說啊~」是徵求對方同意的「接續詞」,頻繁使用這個詞的人,其實很怕寂寞。
每次都要徵求同意,表示他隨時都需要與對方交流。於是他用「就是說啊~」這句話來表現他的心情。有些人也許沒有實際說出口,但是心裡隨時都在徵求對方同意,這種人也歸在這一類。
感覺像以下的對話。
學長:「我喜歡咖哩裡的馬鈴薯切得很大塊。」
學弟:「就是說啊~。我也是這樣耶。」
主管:「別相信不遵守時間的傢伙!」
下屬:「就是說啊~。我也一樣,只相信守時的人。」
此外,這類人的特徵是他們永遠都想在別人面前當個「好人」。
為什麼這麼想要跟別人交流呢?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有一部分當然是出於想認識更多人,想要自我提升的渴求。不過追根究底還是出於「寂寞」,而且還是潛在的「寂寞」。
這類型的人,就算跟一群人在一起嘻笑玩樂,還是會有一股「寂寞」的感覺。
然而寂寞反而會成為動力,促成他們思考如何與別人交流、為別人奉獻。
寂寞也會與使命感交疊,讓他們鞭策自己,隨時都採取對社會有益的行動。當別人理解自己的行為時,他們會打從心底感到歡喜。
對這類型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至少要交到一個推心置腹的朋友,可以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站在自己這邊。
線思考型人物的特徵3 常說「個性有問題吧」的人,喜歡根據個性做決策
每一個人評價別人的標準都不相同,線思考型的人大多喜歡依「個性」來決策。
這裡指的決策,是指購買汽車或大型家電等高價品,決定結婚對象、交往對象及朋友關係,或是選定要跟重要的人一起去的餐廳和愛去的商店等重要情境時的決策。
感覺像以下這樣。
「我喜歡那家店老闆的為人。」
「那家店店員很親切,所以我很喜歡去那裡買東西。」
其他還有……
朋友A:「你昨天有看新聞嗎?那個案件好悲慘哦!」
朋友B:「有啊,身為一個人,根本無法容許這種事發生!」
同事A:「部長真過分,他好像打算獨吞客戶送的禮物。」
同事B:「姑且不論是不是主管,他的個性有很大的問題吧?」
超越立場,「以身為一個人而言」的評價才是他的標準。
因此,這類型的人有時候無法原諒別人。此外,因為他太重視「個性」了,有時也容易為人際關係傷神,這也是這類型人的特徵。
以「個性」來當決策標準的人,認為自己本身也必須是個「完人」。他也會用「完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身邊的人。
一旦對方的行動不符合這個標準,就會說出「個性有問題吧」之類的話。這時的個性可能表示對方「笑容爽朗」、「溫柔」、「懂得看別人臉色」、「貼心」、「體恤他人」及「自我犧牲奉獻」等條件。
你身邊有沒有這種只重視個性的人呢?
線思考型的人有以上這些特徵。再重複一次,線思考型的人不一定完全吻合這些特徵。如果有人常用「接續詞」,又符合這三項特徵的其中一點,大概就可以把這個人當成「線思考型」的人了。
點思考型人物常用「歸納詞」
「歸納詞」是表示獨立及效率的詞彙,例如「結果」、「總之」、「不要浪費時間」、「自己做啦」等。在這些字眼背後,可以窺見一個人想要在不浪費一絲精力的情況下,靠自己好好活著的欲望。
回顧一下日常生活……。
【結果】
朋友A:「喂,我在想這次旅行該怎麼辦……」
朋友B:「結果你想怎樣?說清楚啊!」
【總之】
朋友A:「對不起,我想這次的旅行還是取消好了……」
朋友B:「總之你是想取消吧!可以早點跟我說嗎?你這樣會耽誤我其他行程耶!」
【不要浪費時間】
朋友A:「不是啦,旅行的事,因為有許多其他因素,我想取消可能會給你添麻煩,所以我想再考慮一下……」
朋友B:「夠了!不要浪費時間。不想去的話,一開始就講清楚啊。」
【自己做啦】
女朋友:「喂,我不知道要怎麼用網路訂機票耶,可以幫我嗎?」
男朋友:「上次不是教過你了嗎!我也很忙耶,你自己做啦!」
諸如此類,有些人會使用「歸納詞」,在人際關係中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習慣使用「歸納詞」的人,稱為「點思考型」。
點思考型的人,喜歡將事物歸納成一點,簡化資訊。所以他們會用條列式的方式,只說結論或重點。
不管是人際關係還是溝通手法,他們會採取只關注重點的思考模式,這就是點思考型的特徵。
接下來,讓我們來深入探討點思考型的特徵。
點思考型人物的特徵1 「你到底想說什麼?」像這樣中途插嘴的人,很重視效率
不同思考模式的人,對時間的感受程度都不相同。點思考型的人重視效率,總是先考慮結果,說話方式也是毫不拖泥帶水。
因此,在講述事情時,他們會先說結論,接下來再列出重點。
不管是電子郵件還是書信,儘管內容很多,每一個句子卻都很短,這是他們的特徵。而且他們通常會先從結論開始寫起。
從一至十的時間流中,他們一開始就會先追求結果的十,這是因點思考型人的特質──「重視效率」所造成的。
點思考型的人為什麼這麼重視效率呢?
這是因為點思考型的人心裡一直有「重視雙方時間」的想法。他們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也不想浪費對方時間,所以不禁會脫口說出:「你到底想說什麼?」
感覺像以下這樣。
老公:「喂,上次很趕,所以來不及跟妳說,那個○○演唱會啊,我是很想去啦,可是我還在考慮……」
老婆:「你到底想說什麼?是要去,還是不要去?」
點思考型的人動不動就會這樣要結論。
這也是因為他們認為「想這個想那個,一直猶豫很浪費時間」。
就算經過各種考量,結論就是二選一,「去」或「不去」,所以才會形成「說清楚!」的心情。
會說這句話正是因為不想浪費彼此時間。
點思考型人物的特徵2 口頭禪是「不要浪費時間!」的人,通常是急性子或喜歡強迫別人
雖然每個人對於時間的感受都不一樣,不過點思考型的人很重視效率,會思考時間分配。因此他們常常會說「不要浪費時間!」這句話。
在這句話的背後,其實也有前述「不想浪費雙方時間」的考量。
因此,如果對方遲遲沒有回答,一直拖拖拉拉,他們就無法安排行程,衍生出浪費時間的行動,於是他們就會忍不住大叫:「不要浪費時間!」
在他們心裡,夾雜著「振作一點嘛!」或是「你的效率那麼差,害我把時間都用光了!」的情緒。
所以他們會忍不住強迫別人:「你就這麼做吧!」或是雞婆地發展成「這樣不行吧?我要重新訓練你一次!」
感覺像以下這樣。
媽媽:「房間整理完後,還要打掃廁所和浴室哦。」
兒子:「好~」
(可是兒子一直在打電動,根本沒有要掃地的樣子!)
媽媽:「你給我差不多一點!不要浪費時間!要講幾次才會懂?叫你做就快點動手!」
應該有人這樣罵過兒子吧?而且也有人像這樣被媽媽罵過吧?
習慣說「不要浪費時間」這句話的人,非常重視「時間」,甚至覺得「時間就是金錢」。也就是說,事情遵照既定的時間發展,才能激發自己的士氣。
點思考型人物的特徵3 經常把「就是要○○」掛在嘴邊的人很主觀
每一個人多少都會有「主觀意識」。不過經常把「就是要○○」掛在嘴邊的人,他們的主觀意識比較強。尤其是點思考型的人,不喜歡更改已經決定好的事,大多數的人都擁有強烈的主觀意識,認為「非得這麼做不可!」或是「事情就是應該這樣」。
旅行計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基本上,當點思考型的人決定計畫與行程後,就不想再改變了。所以他們會以詳盡的時間單位擬定計畫。按照自己的計畫進行,愉快的旅行就非得像這樣不可。對於點思考型的人來說,到了當天才大幅更改行程是一種大忌。因為他們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才會在事前訂定周詳的計畫。
旅行中大概也是以下這樣的感覺。
老公:「我剛才想到,在我們抵達目的地之前好像還有一點時間,我想順路去一個地方,可以嗎?」
老婆:「不行!我們之前又沒計畫要去,萬一繞路過去,延誤了抵達時間,又會影響到下一個行程,我不要去!」
他們對於「旅行非得這樣不可」擁有強烈的主觀意見。
一旦決定就不想改變的想法,同樣也反映在設定人生目標上。
這類型的特徵就是「先決定目標,再從目標反推,平均分配節奏」的心理。
因此他們會盡力避免可能擾亂節奏的要素,實際上,當節奏受到擾亂後,他們就會感受到相當大的壓力。
第一章 這個人到底在想什麼?
1為什麼他會這樣想?
在〈前言〉曾經提到,造成人際關係惡化的最大原因,是因為與對方「意見不合」。
「意見不合」是由於我們不理解自己與對方的「差異」。
某些「差異」會影響人際關係,讓人產生「那個人真討厭」的感覺,我們可以將差異整理成以下三種。
一、口語模式的差異。
二、思考模式的差異。
三、行為模式的差異。
人類會因為這三種「差異」,感受到「啊,我跟這個人合不來」。
仔細分析這三種「差異」後,我們可以得知一個人的個性及思考模式。
只要理解這個部分,就能了解自己和對方意...
作者序
前言 理解差異,和誰都能好相處
你有不喜歡的人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問你不喜歡那個人的理由是什麼?應該是有什麼理由,才會不喜歡他吧。
之所以不喜歡一個人,總有形形色色的原因。絕大多數的原因出在與對方「意見不合」。
請看以下的對話。
【情侶之間的對話】
女朋友:「喂,我們現在兩天見一次面,要不要改成一星期見一次呢?」
男朋友:「咦?妳不愛我了嗎?」
女朋友:「不是這樣的,我本來就不喜歡膩在一起,而且最近特別忙,想到兩天要見一次面,就覺得壓力好大。」
男朋友:「彼此喜歡,應該每天都會想見面吧,妳居然覺得壓力很大,可見妳果然不愛我了。」
女朋友:「不是這樣啦,剛才我也說了,我不是那種喜歡經常見面的人。」
男朋友:「妳對我的感情越來越淡了吧……」
【某家老字號旅館的營業會議】
旅館老闆:「有鑑於本公司營業額日漸下滑,我打算要刪減材料費。」
主廚:「節省材料就沒辦法提供客人優質的餐點。」
旅館老闆:「我的意思是減少漫無計畫進貨造成的食材浪費,同時希望各位思考如何運用剩餘的食材。」
主廚:「要讓顧客開心,我們才能持續發展吧?把剩下的食材端上桌,有損我們老字號旅館的名聲。」
大家覺得如何呢?
男女朋友及旅館老闆和主廚,你認同誰的意見呢?
不管在職場、學校、與鄰居交往,或是在家裡,我們身邊都充斥著類似這些情況的意見不合。
造成意見不合的原因,其實是出於與生俱來的「差異」。
無論當事人付出多少努力,也絕對無法改變這種與生俱來的差異。
我們也不需要勉強自己去改變它。只要理解「對方跟我不一樣」,就能大幅改善人際關係,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能將原本覺得不喜歡的對象變成自己的同伴。
唯有感受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才能理解自己的處境與狀態,人就是這樣的生物。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站在身高比自己還高的人面前,才會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自己高的人,才能得知自己的身高在這個世界上算是高或矮。
行動與個性的差異也是一樣。
看到一個人動作迅速,接二連三的將工作做好,只有在感到「我辦不到」的瞬間,才能感受對方和自己的差異。這時才會察覺原來自己的動作比對方慢。
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一連串的「認識差異」與「察覺」。
「差異」是一項自我評量的客觀指標。
因此,有「差異」是理所當然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在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跟你一模一樣,當然「差異」也沒有優劣之別。
然而,回顧現實生活,人們通常認為跟別人有差異「很奇怪」,或是對方「比自己差或比自己優秀」。
這種想法造成「意見不合」,偶爾會轉變為「我不喜歡他」或「反正我就是……」的感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與對方。具體來說,就是我們無法理解自己與對方的「差異」。
人的天性就是喜歡排除與自己不同的存在。因此,我們會在有意或無意中,疏遠與自己不一樣的人。
反過來想,只要我們「認清差異,了解互助互惠的方法」,即可消除那種想要排除異己的感情。
想要了解這件事,最快的捷徑就是「了解自己」。
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先了解自己的強項、弱點、個性與行為模式,再來研究對方,方能深入了解與對方的差異,擬定明確的作戰方法。
如果你遇到不喜歡的人,與其煩惱該如何跟對方溝通,不如先了解自己的個性、優缺點,再去研究對方,更容易找到解決的線索。
用更簡單的話來說明吧,假設經過各種分析之後,你得知自己的個性像石頭一樣又硬又頑強。接著分析對方,得知對方的個性竟然像一把碎石用的榔頭,可以敲碎任何物品。
當對方的個性如此,像「石頭」的你不管用什麼方法戰鬥都不可能獲勝吧?
這時我們必須搶在對方之前,思考不會被敲碎的戰術。如果在不曉得這件事的情況下跟對方對峙,你說不定會被敲碎,遭受劇烈的打擊。
我舉的例子好像有一點抽象,但是人生當中可是有許多需要算計的情況。
各位應該已經明白,與其跟不喜歡的人對打,不如先了解自己,再了解對方,擬定好對策,這種做法的效果更佳。
身為心理諮商師,我曾經在過去十五年間,與兩萬多人面談。
我將每一個人的口頭禪、行為模式、對事物的看法建檔,建立一座資料庫。根據這個資料庫,我歸納出本書介紹的十二種人物類型,利用這套工具,每個人都能輕易剖析自己與對方的個性。
十二種人物類型是以人的個性原型去分類。我們可以分析出你不喜歡的對象是哪一種人物,還可以分析你及所有的人。
正如我們重視某些價值觀,在了解自己與對方是哪一種人物,並理解各自的特徵之後,我們也能重新了解對方也有自己重視的價值觀。理解這一點後,即可了解對方,消除人際關係的隔閡。
於是我們就能讓我們不喜歡的人,或是不擅長應付的人成為我們的同伴。
不管你的個性如何,你一定能克服人際關係方面的煩惱。
但願本書能幫助大家改善並提升人際關係,度過富足又幸福的人生。
前言 理解差異,和誰都能好相處
你有不喜歡的人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問你不喜歡那個人的理由是什麼?應該是有什麼理由,才會不喜歡他吧。
之所以不喜歡一個人,總有形形色色的原因。絕大多數的原因出在與對方「意見不合」。
請看以下的對話。
【情侶之間的對話】
女朋友:「喂,我們現在兩天見一次面,要不要改成一星期見一次呢?」
男朋友:「咦?妳不愛我了嗎?」
女朋友:「不是這樣的,我本來就不喜歡膩在一起,而且最近特別忙,想到兩天要見一次面,就覺得壓力好大。」
男朋友:「彼此喜歡,應該每天都會想見面吧,妳居然覺...
目錄
前言 理解差異,跟誰都能好相處
第一章 這個人到底在想什麼?
1 為什麼他會這樣想?
2 從口語模式的差異,看出他的思考方式
●什麼是「口語模式的差異」?
●思考方式不一樣,行事作風大不同
●線思考型人物愛用「接續詞」
●點思考型人物愛用「歸納詞」
●面思考型人物愛用「擴展詞」
3 從思考模式的差異,看出對於未來的預設
●思考模式分為「願望取向派」及「風險取向派」
●從對於未知事物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態
4 行為模式的差異,來自每個人的先天性格
●你是「率先行動派」,還是「率先規畫派」?
●率先行動派:一邊行動一邊規畫
●率先規畫派:謹慎思考後才行動
第二章 認識12種人物類型
1 掌握12種人物類型,你的觀感大不同
2 三步驟,判斷他是哪種人
3 線思考型人物:喜歡從頭講到尾
●前進型人物:擁有不斷前進的精神
●怕寂寞型人物:怕寂寞,喜歡和人們接觸
●多嘴型人物:愛說話,很重視信賴關係
●執著型人物:隨時隨地都很執著,堅持到底
4 點思考型人物:先講結論,只說重點
●不浪費時間型人物:不喜歡浪費、追求效率
●晚一點再說型人物:總是把自己逼到絕境,抗壓力很強
●慎重型人物:慎重考慮後才行動
●就是這樣型人物:主觀意識強,有自己的行動方針與原則
5 面思考型人物:話題總是不斷跳躍
●先試試看型人物:喜歡馬上嘗試
●急性子型人物:不擅長專注及等待,但有責任感
●宇宙型人物:思考超越現實、無法捉摸,但直覺敏銳
●要做就做到底型人物:不做就都不做,要做就做到底!
第三章 面對不同人物類型,應對有訣竅
1 與線思考型人物相處,你有七種回應方法
2 線思考型人物可以這樣做
●點思考型人物看線思考型人物:不知道該跟他說些什麼
●面思考型人物看線思考型人物:覺得他很煩
3 與點思考型人物相處,你有七種回應方法
4 點思考型人物可以這樣做
●線思考型人物看點思考型人物:很冷淡
●面思考型人物看線思考型人物:拘泥小事,器度很小
5 與面思考型人物相處,你有七種回應方法
6 面思考型人物可以這樣做
●線思考型人物看面思考型人物:講話跳太快,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點思考型人物看面思考型人物:老是在畫大餅
第四章 真誠面對自己,就能理解他人
1 運用避雷針原理,就可以減輕壓力
2 接受會「討厭別人」的自己
3 接受「差異」的小訣竅
4 肯定自己,就能喜歡別人
5 所有的作為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後記 接受差異,建立互助互惠的關係
前言 理解差異,跟誰都能好相處
第一章 這個人到底在想什麼?
1 為什麼他會這樣想?
2 從口語模式的差異,看出他的思考方式
●什麼是「口語模式的差異」?
●思考方式不一樣,行事作風大不同
●線思考型人物愛用「接續詞」
●點思考型人物愛用「歸納詞」
●面思考型人物愛用「擴展詞」
3 從思考模式的差異,看出對於未來的預設
●思考模式分為「願望取向派」及「風險取向派」
●從對於未知事物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態
4 行為模式的差異,來自每個人的先天性格
●你是「率先行動派」,還是「率先規畫派」?
●率先行動派:一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