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4 項符合

典藏文札

的圖書
典藏文札 典藏文札

出版日期:2016-06-01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三民網路書店   評分:
圖書名稱:典藏文札
  • 圖書簡介

    此書收入作者2010年以來的文章二十八篇合計十萬字。其中相當部分首刊於臺北《典藏》雜誌,故以典藏文劄為題。文章一如作者的風格,針對實際,言之有物,行文力求質樸易懂,使業外讀者也能理解收藏。
        作者近年強調文物和藝術品的如下特性和作用,希望讀者諸君關注:1、收藏品是人類文明的物證,收藏的最高目的是保護歷史文化,薪火傳承;2、收藏品是學習用品,浸淫其中可以獲得歷史、科學、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與書本閱讀相映照;3、收藏品是娛樂的玩具,長期接觸可以獲得健康有益的休息,豐富生活和情操;4、收藏品是理財的工具,尤其適合高淨值收入的族群在專家指導下進行中長期投資。而以上四個方面具有相容性。

  • 作者簡介

    祝君波
        1955年3月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金華。華東師範大學夜大學中文系1987年畢業。1995年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結業。編審。1972年進入上海市新聞出版界及朵雲軒學徒,專攻木刻雕版工藝。1991年起歷任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兼黨委書記、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兼黨委書記、朵雲軒總經理兼朵雲軒拍賣公司創始總經理、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社中心總經理兼黨委書記、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正局長級)。現任上海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上海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執行副主任、中國最美的書評委會副主任、國家拍賣師培訓中心授課教師。兼任上海理工大學傳媒學專業、華東師範大學藝術市場專業和上海大學藝術市場專業碩士生導師。還任上海視覺藝術大學客座教授、交通大學海外學院特聘教授。從事出版和藝術貿易40餘年。主要著作《藝術品拍賣與投資實踐教程》、《祝君波談收藏》、《典藏文札》、《藝術品投資指南》、《拍賣通論》(部分章節)。著有各類論文160餘篇。2010年被臺灣《藝術新聞》雜誌評選為年度“十大風雲人物”。
        職業生涯中還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藝術專業拍賣公司,敲響了中國大陸拍賣第一槌。2004年參與創始中國最美的書評選以及中國遊戲大展Chinajoy,使之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文化品牌。2007年主持促成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的籌建和召開。

  • 序一

        經濟的發展為文化事業以及收藏熱的興起創造了有益的條件,這在近三四十年兩岸三地表現得最為明顯。先是香港的收藏形成熱度,佳士得、蘇富比入駐港島以及五十餘年前成立敏求精舍及此後出現求知雅集;繼而收藏熱引向臺灣,在八九十年代形成一股大潮,由此引發清玩雅集以及中華文物學會的創始。中華文化的祖地中國大陸的收藏相對而言起得稍晚些,這和它經濟的後發效應有關係。但由於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文化根基比較深,所以進入新世紀熱度一發而不可收拾,影響之深不容小視。收藏熱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但總體看,國民將自己的財富投向藝術、文物,對文明傳承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是件好事。

        本人因實業和收藏往來兩岸三地,有幸結識各路藏家以及才俊,便也很自然的認識了君波先生。其時他在政府供職,又在著名的機構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任職。記得大約是在二〇一〇年春季,他來我臺北寒舍拜訪,邀我出席是年秋天在上海召開的大會,彬彬有禮,言辭懇切,給我印象頗深,使我不得不去上海參會。在那次會議以後,我對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以及君波先生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就有了二〇一二年秋季在臺北召開第三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以及清玩雅集二十週年慶的聯袂活動。當時我擔任臺北籌委會主任,在近兩年的籌備過程中,雙方幾乎每週有電訊往來,碰到了無數困難,但由於雙方精誠、守信,又以很高的智慧和細緻的工作認真執行協議,是年秋天竟有六百六十餘來賓齊聚臺北,共襄盛舉,實行了全球華人收藏界前所未有的大團聚。大會首次通過了《臺北宣言》,倡導「收藏,回歸人文的精神家園」,起了很積極的作用。至今回想起來,仍很難忘和令人感慨。在此過程中,我和臺北的各位同事對君波先生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和細緻的處事方式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對他的人品以及人文素養也有了了解。後來我才知道,這兩年會議的籌備,他一方面在新聞局工作,一方面為會議做義工,每個週末都在會議秘書處上班,幾乎親筆寫了所有致臺北同仁的信函和文件,這令我很感動。

        近幾年,上海圖書館每年舉辦收藏論壇,我數度前往上海,與君波先生同臺演講,對他在行政以外專家的風範和素養也有認識。他的文章和演講思路清晰,主題鮮明,論證富有邏輯性,表達富有情感,能給受眾以啟示和教育。深入交流以後,才知道他七十年代初入朵雲軒做學徒,勤奮好學,後升任總經理一職達十年之久,還擔任過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的社長,對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和文物收藏,有職業的敏感和積累,養成了手不釋卷,勤於思考的習慣。他也寫過一些有影響力的文章,在兩岸三地出版界、收藏界頗有人氣。君波先生本人並不是收藏家,但他注重藉出版、拍賣和收藏家大會這些平臺為藏界服務,而這同樣也是社會十分需要的。

        君波先生的經歷比較豐富,從政、從商又從事文化工作,通過我們之間比較深入的交流,我認為他的性格和積累決定了他本質上還是一位文化人,一位業界的專家。這從他的文章和演講可以看出。我理解他的用心,希望給紛繁和多事的藏界有一些正面的引導。近幾年他在臺北《典藏》以及各家報刊發表了一些文章,反映了他對業界的思考。這些文章這次由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以繁體結集出版,相信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這裏,我對讀者諸君作一點提示,君波先生對收藏的認識是比較全面的,他從研究收藏品的每個特性入手,推導出收藏的四種行為:一、文明的物證。收藏和保護文物,是為民族和人類薪火傳承,保護和發展文化。是為至高境界。二、學習的教材。通過藏品,可以獲得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因此要從學習的角度認識收藏的意義。三、休閒的玩具。文玩一說,體現了收藏的娛悅性,從中可獲得人生的快樂。四、理財的工具。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藏品和藝術品也是財富,是高淨值和超高淨值人士的投資品。他認為以上幾方面不完全是對立的,而是一種兼容的關係。

     

    曹興誠

    二〇一六年一月

     

    序二:君波三題

        一個人想做事情並不難,但會做事就有一定的難度,把事情做好,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祝君波就是一個會做事而又能把事做好的人。他從業於上海朵雲軒期間,擅長雕版,他參與刻印的《共產黨宣言》《稼軒長短句》《楚辭集注》《毛主席詩詞三十九首》,頗具宋刻本的樸芃、大氣、古雅之風。他主政朵雲軒,勇於開拓,通過藏品展覽,使朵雲風采從上海走向全國,從國內走向國外,使開拓與守成得到完美的結合,把專業筆墨紙硯、書畫古玩的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轉變為一個文化標誌。

        在職業生涯中,祝君波是以前瞻目光和挑戰精神行事的,其中就有為大家津津樂道的在新時期創辦藝術品拍賣公司,人們讚之為「敲響中國拍賣第一槌」。從此開始,中國拍賣行業鬱鬱勃勃,振動了其他文化產業進入市場,對中國文化制度的變革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以後當中國書畫價位低迷時,他又預言中國書畫將迎來超億元大關。果然不錯,他的預言不久就變為現實,堅定了書畫投資者的信心。再以後,他參與創始「中國最美的書」評選,使中國出版進入了出精品書的時代。祝君波投入心血最多的還是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這都是由他的創意引起領導和業界重視的。在創意行動中,祝君波還注意發揮上海地緣和人緣的優勢。

        忙裏偷閒,祝君波勤於思考和動筆,寫了許多文章,收集在《典藏文札》這本集子中的都是散文隨筆札記,字裏行間都表現出他對前人遺藏的珍愛,更再現了他對文物的敬畏精神他有着新的收藏理念,主張藏寶於民,擴展民間收藏,從幾次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可以看出,祝君波在發掘民間收藏的熱情與能量,提出了民間收藏擔負着保護文物的責任;但藏品不再是秘藏之於深閣名山的寶物,而是要讓它活起來,可以用來研究,從中獲得歷史的、科學的、文化的知識;也可以用它來供人賞心悅目,從中獲得健康的休息,豐富生活,陶冶情操;也可以把藏品變成理財的工具,賦予文物商品價值。當然文物的價值並不是和商品價值等同。我們不妨把祝君波新的收藏理念歸結為:守望文化、增長知識、陶冶性情和投資理財,這四有融合為一。

     

    鄭重

    二〇一六年四月
  • 目次

    序一/曹興誠

    序二:君波三題/鄭重

     

    真正的富有最終指向文化

    收藏家的創意性勞動

    收藏要對路

    信札的名人效應和內涵

    書信拍賣的情與法

    獸首歸國話回流

    在線拍賣的可能和必要

    舜發於畎畝之中

    收藏老房子的時代

    隔簾看花的聯想

    應規範仿真畫印製

    對佳士得進上海的思考

    多視角觀察上海收藏界

    收藏的三種境界

    應該紀念張伯駒

    說玩家

    說行家

    說餖版

    手刻本《共產黨宣言》親歷記

    龍美術館是一項文化創新

    一號買家的收藏理念

    「乾隆」是個大倉庫

    睹物思情憶弘一

    藝術品因何而貴

    藝術品投資概說

    跨界時代的藝術品產業

    對老房子危機的三種態度

    拍賣改變了歷史

    後記
  • 書摘/試閱

    真正的富有最終指向文化──祝君波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

        當前關於富人的話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在二十多年前絕無可能。富了以後,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富有,怎麼安排自己的財產,既體現為一種利益的博弈,也體現為人生觀、價值觀的追求。而在社會一方,政府、民眾如何對待富人,從而引導富人為社會服務,讓人們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則是另一個更為宏觀的問題。

        毋庸諱言,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發展肯定是第一要務。解決貧富差距問題,不能寄希望於重回「平均主義」老路,而必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體現社會公平正義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利益格局。因此,在加大扶貧力度的同時,也必須關注「先富起來」而出現的問題。

        近年來,我曾三度前去美國加州出差,從收藏和文化的角度意外發現了加州三位富豪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傳奇人生,由此引起自己反覆思考,並獲得一些啟示,在此與大家分享。

    三位富豪與他們的博物館

        一般去加州的人都會認為加州欠缺文化,文化主要集中在美國東部。其實不然。除了聞名世界的迪士尼、環球影城、好萊塢這些娛樂文化,加州也有一些有深度的文化,富豪建的幾家私人博物館就是一個重要方面。

    1 亨廷頓與亨廷頓花園

    亨廷頓(一八五○一九二七年)出生在紐約,成功在加州。大約在二十世紀初期,他利用加州開發的大好機會,投資和發展鐵路建設,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一九○○年一九一○年的十年內加州人口增加了三倍,亨廷頓抓住電氣化鐵路的發展,沿鐵路開發了多項產業,包括金融、房地產、商業和水電,賺了不少錢。鼎盛時,他兼任六十多家公司的職務,富極一時。但他在六十歲的時候,決定退休,把精力投向書籍、藝術品收藏和圖書館、博物館的建設。他有一個六百多英畝的牧場,在這塊土地上,開始建造亨廷頓花園。

    今天,昔日的牧場已成為加州極為著名的文化景觀,也是市民閱讀和文化休閒的地方。這個地方全稱是亨廷頓圖書館、美術館和植物園,實際上分為三大園。亨廷頓圖書館藏有六百多萬件手稿、文獻和圖書,是美國三大圖書館之一。內有很多歐洲一五○○年前後出版的書籍,史稱「搖籃本」,殊為珍貴。還有不少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手稿、地圖、文學,包括狄更斯、莎士比亞的手稿,此外還有美國獨立宣言草稿。亨廷頓美術館大量收藏和展示十八、十九世紀美國以及歐洲的油畫、雕塑、瓷器、銀器和傢具。環境和佈展達到了一流水平。植物園約有八十多萬平方米,裏面種植了兩萬五千多種植物,其中不乏珍稀物種。園內還有日本園和中國園(蘇州流芳園),反映了加州面向東亞,對日本和中國文化的重視。我長期在文化界工作,對國內博物館和圖書館尤為關注,但卻很少看到亨廷頓花園這樣規模和品質的文化項目,並且完全由私人投資,全部獻給社會,讓公眾分享。

    2 蓋蒂和蓋蒂博物館

        保羅.蓋蒂(一八九二一九七六年)是美國的石油巨子和首富。他起步時只有五百美元,投資美國西部石油開採獲得了第一桶金。但他真正的成功是在戰後轉向中東,一片不被其他石油巨子看好的地方。起先四年投資無收,直到一九五三年才打出了高產油,從此財源滾滾,公司股票從二十三點七五美元猛升到四十七點七五美元。此後蓋蒂多元發展,產業涉及造船業、航運、房地產、金融。

        一九五七年他已有十億美元的資產,被《財富》雜誌評為美國首富,並且保持了二十年紀錄。蓋蒂以吝嗇出名,家裏一盞燈都捨不得多開,到他家中去的富豪們打電話時會發現電話機是投幣的。有一次他的孫子被綁架,他不捨得把贖金交出來,直到他孫子的一隻耳朵和一撮頭髮送到他的手裏,他才掏錢。但是蓋蒂對慈善、對文化很執着,大量收藏文物和藝術品。一九五四年他在加州海邊建立了第一個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這個館稱為「Getty Villa」(意為蓋蒂別墅),主要展出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藏品。一九九六年這個館仿意大利龐貝古城,花了很長時間再建,環境、建築、藏品三者完美統一,二○○六年重新開放,令人流連忘返。另一處蓋蒂藝術中心建在山上,也經營了多年,精心設計、施工,山頂六幢建築形成一個博物館群落,優美的風景和珍貴的展品融為一體,令觀眾心曠神怡。而這兩個博物館均免費開放,只是向每輛車統一收十五美元的停車費,並且不限人數、時間,體現了蓋蒂「任何人只要腳上穿鞋都可以進來觀賞」的遺訓。臨終前,他給每個孩子留了五百美元,將二十二億美元捐給蓋蒂藝術基金。這個基金的規模現在有四十三億美元之多。

    3 赫斯特和赫斯特古堡

        赫斯特(一八六三一九五一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曾是美國上世紀初的媒體巨子。最多時候他在十七個城市擁有二十五家日報,總發行量五百二十萬份,十七家星期日報,總發行量六百七十三萬五千份,還有二十四家雜誌。並擁有國際新聞社、金氏特稿辛迪加、十二家廣播電臺以及兩家電影公司,富甲一方。他還擁有加州海邊二十五萬多英畝的土地,約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五分之二的上海面積。一九一九年起,他聘請當時著名的設計師茱莉亞.摩根在他家鄉的山頂設計和建造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內有一百六十五個房間,極盡奢華之能事。赫斯特古堡給人最深的印象是一座博物館。一般的博物館,把藏品擺放在建築空間,而赫斯特古堡則把赫斯特從歐洲徵集來的藝術品尤其是壁畫、油畫和雕塑嵌在古堡中,建築的地上、牆上、頂上都是文物和藝術品,它們已成為建築的一部分。這也是他極為獨特的地方。一九五一年赫斯特病逝,他的家人於一九五七年把古堡捐給了加州政府,如今向公眾開放,變「獨樂樂」為「眾樂樂」。

    為何富人熱衷於文化建設

        在加州參觀這三個地方後,又去了私人捐贈的斯坦福大學,優美的環境使人心情放鬆,但也讓我頗有感觸。一個立國以來就是資本主義,信奉資本的力量的國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熱衷於文化建設?

        當亨廷頓六十多歲的時候,他撫今追昔,終於明白和決定了自己晚年應該做什麼不做什麼。當蓋蒂有了幾十億美元享盡美國首富二十年的榮耀時,他也選擇了投身文化和獻身社會。這是因為從人類發展的規律看,由低級到高級,由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是一條共同的道路。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解決了吃穿住行,必然要追求詩書琴棋,因為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類有語言、有文化、有思維、有文化創造力。而作為個體的富人,最容易得到的是金錢,最不容易得到的是文化創造。

        縱觀歷史,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得以傳承、發展,雖然有經濟的原因,但根本的是文化、文脈以及依託文字傳承的思想。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之所以能夠歷經戰爭、歷經苦難、歷經分裂而最終得到統一、再生、強大,也是因為我們有豐厚的歷史文化、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燦爛的文化藝術。土地、礦產、工業和金錢是財富,而文化也是一種財富。它有有形的一面,更有無形的一面。文化傳承的智慧和力量,其價值非金錢可以估量。我們講到美國,都會說美國精神是其富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這就是文化的作用和價值。我們講到中國,在歷經一八四○年以來的種種外來侵略,在經歷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動亂後還能東山再起,就是我們有深厚的底蘊。

        但文化不是虛擬的,文化靠很多的載體傳達。書報刊、電影、戲劇是一類,文史哲經是一類,藝術品和收藏品又是一個大類。所以,獻身文化是從具體載體入手的,思想也只有融於載體才能得到傳承,發揮作用。對一個國家來說,讓民眾吃飽穿暖固然重要,而實施文化建設和教育,也同樣重要。對富人尤其是富豪來說,起步時大多從事實業、商業,但完美的人生,又往往體現在對文化的貢獻上。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文化除了政府投入外,也是富豪投資、捐獻的重點。而這種文化已超出了它本來的獨特概念,成為一種大文化,它的主體是文化事業、教育事業和慈善事業(包括醫院和養老院)。

        歷史上,土地、房產、黃金、美元是個人財富的象徵,而這一切在一幅《蘭亭序》、一篇《嶽陽樓記》、一本《論語》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這是因為文化值得人們去追求,文化是富人的歸宿。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後,政府應該引導、鼓勵富人去投資和資助文化和教育,而不是由政府來包辦和壟斷文化。要讓富人明白,個人和家族的真正榮耀,不是金錢,而與其對文化的貢獻有關。環顧中華大地,很多文化遺跡,除了皇帝興趣所致以外,更多的也是由地方的開明紳士所建,說明我們的先人就有這樣的眼光和氣魄。

    「獨樂樂」為何轉向「眾樂樂」

        早先的收藏行為是私密的,藏品供個人欣賞,稱為「獨樂樂」;後來辦雅集,辦博物館,出版畫集,讓公眾分享,成為「眾樂樂」。由加州三位富豪的傳奇人生可知,市場經濟或者商品經濟,不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還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起初必然追求個人享受,追求個人幸福。這也是人的動物性本能。但是人畢竟是社會性的。一個人的財富必然是與他人共同創造的,一個人佔有的物品和藝術品又往往是他人創造的。所以,一個人必然與社會發展聯繫。而一個人的幸福,也絕不可能在獨自享用中獲得。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快樂也是需要分享的,因為看到別人快樂,自己也會快樂,這是人性的另一特點。

        以收藏為例,只要了解一點康雍乾的歷史,只要讀過末代皇帝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人們就會知道,中華文物極為豐富,但我國歷史上沒有公立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只能藏於內府供皇帝獨自賞玩;而在歐洲,皇帝、國王出面來創辦國立博物館,藏品供人參觀,是眾樂的開始,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另以私立收藏為例,據查我國歷史上有名有姓的藏家也有一千餘人,但大多數沒有現代的理念,或者不敢露寶。而在這方面,歐美的收藏家確實走在前面,許多以私人命名的博物館、美術館,大多由私人捐贈或者私人首創而成。這種現象在歐美數百年以後,也出現在中國。這也是人類由低級走向高級,由私人性走向社會性的必然。

        以上所講加州三位富豪的文化工程,亨廷頓花園和蓋蒂博物館從一開始就是為大眾所建,就是服務社會的。而赫斯特所建的古堡起初是供個人享用、為少數人服務的。當年赫斯特在古堡附近建了一個私人飛機場,用專機接送政客、富豪、明星、演員來住,吃喝玩樂,盡享奢華。但是不要着急,在他一九五一年故逝後,他的家人照樣把古堡捐給加州政府。這裏沒有發生革命,沒有政府強迫,但奢華褪盡,風流雲散,還是跟隨蓋蒂和亨廷頓的步伐,殊途同歸,向社會開放。原因何在?我想恐怕還是在於向社會開放、為社會服務的理念。不求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但只需要部分人,就能形成很大的力量。而政府和社會,則通過制度的完善,逐漸地改革、改良和改善,使富人走向服務社會的道路。

    私人財富為何變為社會財富

        加州回來,這個問題想得最多。讀《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二○一五》,發現了國際上通行的高淨值人士(有現金資產一百萬美元的個人)和超高淨值人士(有現金資產三千萬美元的個人)仍在逐年增多。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的生產力和創造性以及對財富追求的慾望被充分地發揮出來,促使社會發展和財富倍增。近讀幾位著名經濟學家的預測,我國到二○五○年GDP總量將是美國的三倍。如預測成為現實,我國的富人、富豪也將大量出現。問題只是如何完善我們的社會制度,使機會儘可能均等,使富人的私人財富更多地轉為社會財富,為民眾服務。

        人生苦短,先於亨廷頓、蓋蒂、赫斯特離世的人無法看到,三人的財富最終全部捐給了社會,所以這些人在世時也許會憤憤不平。而放眼歷史,不論是社會主觀的推動還是自然的發展,大部分個人財富最終也會成為社會財富。在我國,「藏不過三代」使「子子孫孫永寶之」的收藏理念成為空想,「富不過三代」也屢見不鮮。這不是宿命論,而是歷史的必然。

        私人財富變為社會財富,大抵有四種路徑:一是革命的方式,私人財產被剝奪變成社會財產。古往今來也曾發生。我們年輕的時候最崇尚這種方式,但細細想起來,代價也非常之大。二是股份制的方式。社會資本的不斷融入,很多家族企業慢慢變為社會企業。馬克思曾認為這也是一種私人財富社會化的過程。三是捐贈行為,也是慈善行為。富豪大徹大悟以後,財富來自社會又回饋社會。在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前有蓋蒂,後有蓋茨,都是首富,卻在走向同一條道路。四是兒孫敗光,也最終成為社會財富。所謂「富不過三代」,很多也是敗在兒孫手中。

        人在年輕的時候,沒錢的時候,或者糊塗的時候,會拚命地工作、瘋狂地斂財,其中有些人甚至會將這種瘋狂持續到老年。但縱觀歷史,人類有文化、道德和宗教的傳承,畢竟是理性的、文明的。很多人到了一定的時候,會覺悟甚至大徹大悟,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想明白了」。蓋蒂曾經那麼吝嗇,而晚年又是如此的慷慨。他遺囑裏說給每個孩子只留五百美元,其餘二十二億美元全部捐給蓋蒂基金會。他身後這個基金會一直在發展,一九八二年成立了非營利的團體蓋蒂信託,下轄保護研究所、基金會、博物館、研究院。資助了全球一千多個文化項目。其中一筆錢投向中國用於敦煌壁畫的保護。這與吝嗇的蓋蒂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照!還有比爾.蓋茨的慈善事業、巴菲特的慈善事業,這些都值得引起我們的深思。

        當然,也應該看到,富豪財產的轉換,除了社會教育、宗教推動、個人覺悟,還來自於制度的力量。在美國,遺產稅法和鼓勵私人捐贈的法律相當完善,限制了貧富差別的拉大,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美國在一九一六年建立了遺產稅制度,而亨廷頓和赫斯特都在一九一九年從事收藏和建造博物館。雖然不能簡單就此推定兩者之間的關聯,但是制度的力量應該是不容忽視的。美國遺產稅最高時規定一個人超出六十五萬美元的部分,要繳納百分之五十五作為遺產稅。現行制度規定最少繳百分之十八,最多繳百分之四十。捐錢給博物館(文化、教育、慈善事業)可以免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的所得稅。有為善的心,還需有強大的稅收制度相配合。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研究和借鑒的。

        我國正處在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同時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與富人同處的民眾,在短短的一二十年看到自己的同學、鄰居、同事甚至親戚很快地富起來,難免會感受到衝擊,甚至心理上會產生不平衡。而這一切與馬克思初創共產主義學說時的情形其實相仿。資本給人們的衝擊力是巨大的,以致人類不惜為此競爭甚至進行戰爭。今天復歸理性的先進國家和現代人類,面對貧富差別的難題,應該有更多的智慧。消滅富人、限制富人發展,不是好的制度,歷史證明這也會使窮人受到傷害。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道德和制度的雙重力量,讓財富得其善終,實現其最大的社會價值。這是一個走向繁榮、進步和文明的社會必須思考的命題。

     

    (二○一五年九月二十七日發表於《解放日報》)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日日減醣超市料理攻略
作者:張晴琳(圈媽)
出版社: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8-05
66折: $ 23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什麼啦!這也是資訊科學
作者:謝宗翔
出版社:聚光文創
出版日期:2018-12-16
66折: $ 21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心靈的本質有聲書第9輯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9-06-01
66折: $ 1056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調整心靈 DNA有聲書﹝新版﹞
作者:許添盛主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6-01-15
66折: $ 66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Stand by Yourself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夢想♡成真 無修正
作者:武田弘光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2
$ 261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出版社:方智出版
出版日期:2019-06-01
$ 26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長期買進:財金教授周冠男的42堂自制力投資課
作者:周冠男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7-31
$ 35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好久不見,靈魂伴侶【限量親簽】
作者:高瑞希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25-02-27
$ 331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ADHD迷你教練課:瞭解自己,讓生活更輕鬆的小訣竅
作者:愛麗絲.詹德隆
出版社:紅樹林
出版日期:2025-02-07
$ 36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一九八四(讓我們保持清醒的文學聖經,全新中文全譯本)
作者:喬治.歐威爾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5-02-12
$ 25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完美應對客訴的超共感溝通術:只要做對一件事,再棘手的客訴也能圓滿化解
作者:山下由美
出版社:如果出版
出版日期:2025-02-21
$ 260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