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3 項符合
文學主體論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600 |
![]() |
文學作品 |
$ 706 |
![]() |
中文書 |
$ 707 |
![]() |
華文文學研究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本卷由三部份組成:《文學主體性》、《我的文學觀》及《李澤厚美學概論》。
《文學主體性》的首篇論文在《文學評論》發表之後,影響極大,以至引發一場全國性討論。其實論文寫得並不好。生怕人家說你唯心論,結果防範太甚,覆蓋層太厚,繞的圈子太多。可是衝突的雙方無人指出,唯有反對派在《紅旗》雜誌上綱上綫,胡扣政治帽子。這篇論文確實具有歷史針對性。當時社會上講的都是文學黨性原則,強調的都是文學要成為革命的齒輪與螺絲釘;但論文反其道而說明,文學的中心既然是人不是物,那麼作為創造主體的作家,就應當具有充份的精神能動性,即具有超常性、超前性、超我性等超越意識。作家兼有世俗角色與本真角色,也可以說是兼為現實主體和藝術主體。在現實生活中,你是黨員作家,當然可講黨性、革命性、紀律性等,但進入文學創作時,則必須自我實現,恢復本真角色,張揚他人不可重複的個性、人性和主體創造性,這是和當時人文環境妥協的理論產物。說得「全面」而周密,但還是引起政治批判。《再論文學主體性》則寫於出國之初,為了完善自己的理念,我把主體劃分為認識主體、情感主體與操作主體,認為作家詩人乃是情感主體,應當擁有更多的自由。
《我的文學觀》由近十篇文章組成。這些文章進一步闡述文學主體性理念,也闡述文學與才能等的關係。
本書出版後,在文學創作界和人民大眾中產生深遠影響,作家不再塑造扁平人物,大眾則以閱讀此書為進入文學的標記。僅其中一章,共有十八家文學刊物轉載,盛況空前。
第三部份《李澤厚美學概論》則是2005年在台灣台中的東海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時的講稿。當時我在中文系講課,但美術系的學生柳毓新特邀我到美術系講述。我側重講李澤厚美學的原創性特點。西方美學界講述中國美學時都只講莊子,不講孔子,李澤厚則主要講述儒家美學。他從儒家美學中引伸出「情本體」、「樂感美學」等重大美學思想。《概論》還比較了李先生和朱光潛先生的美學。認為前者屬男人美學,即探索美的根源的哲學性美學;後者屬女人美學,即探索如何鑒賞文學藝術的欣賞性美學。
作者簡介:
劉再復,1941年農曆九月初七生於福建省南安縣劉林鄉。196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新建設》編輯部。1978年轉入中國文學研究所,先後擔任該所的助理研究員丶研究員丶所長。1989年移居美國,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丶科羅拉多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丶科技大學,台灣中央大學、東海大學等高等院校裏擔任客座教授、訪問學者和講座教授。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客座教授。著作甚豐,已出版的中文論著和散文集有《讀滄海》丶《性格組合論》等六十多部,一百三十多種(包括不同版本)。中文譯為英文出版的有《雙典批判》、《紅樓夢悟》。韓文出版的有《師友紀事》、《人性諸相》、《告別革命》、《傳統與中國人》、《面壁沉思錄》、《雙典批判》等七種。還有許多文章被譯為日、法丶德、瑞典、意大利等國文字。由於劉再復的廣泛影響,冰心稱讚他是「我們八閩的一個才子」;錢鍾書稱讚他的文章「有目共賞」;金庸則宣稱與劉「志同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