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開埠」至今百多年,社會經濟歷經巨變,從最初的小漁村到轉口港,再由轉口港走向工業城市,從工業城市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裏,各行各業都需要面對新挑戰和衝擊,有些行業能夠順應時代轉變,成功抓緊新機遇,邁步向前,再創高峰;但也有傳統行業不敵時代巨輪,黯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裏。金飾業在香港擁有悠久歷史,有些老字號屹立香江已有超過百年光景,有些商號則源自廣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來港發展。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經營,部分商號已成為本港知名的金飾品牌,近年,它們積極開拓內地的珠寶零售市場,並從中獲得巨額盈利。反觀打金作為香港傳統手工業之一,卻呈不斷萎縮之勢,自二十世紀末,大量本地金飾製造廠及打金工場北移,不少打金師傅因而失去工作,被迫退休或轉業,加上欠缺新人入行,香港的打金業步向夕陽的局面看來難以被扭轉。
本研究得以順利完成並能刊印成書出版,有賴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及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提供研究經費。同時,筆者十分感謝九龍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香港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及香港金銀首飾工商總會在研究期間提供了不少幫助,除了提供不少珍貴的歷史文件、相片及出版刊物,還協助聯絡在金飾業內資歷深厚的人士進行口述歷史訪談。筆者感謝劉克斌先生、黃紹基先生、吳振騰先生、郭明義先生、顏卓偉先生、張偉南先生、張汝榮先生、張華根先生、吳永輝先生及本人的岳丈鄺添合先生,他們在百忙之中願意抽空接受筆者的訪問,為本研究提供了不少珍
貴的歷史資料。另外,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研究管理辦公室的同事為筆者提供了不少行政上的支援,在此向各位表達由衷感謝。
本研究進行期間,發生了一些令人傷感的事情。去年4月下旬,噩耗從澳洲傳來,黎志剛教授因病辭世。十五年前,筆者前往澳洲昆士蘭大學留學,正是在黎教授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黎教授對筆者關懷備至,記得那時初來報到,在生活和學業上都未能適應,處處碰壁,遇上不少麻煩的事情,幸在黎教授的幫忙下得以解決,筆者對黎教授是心存感激的。黎教授對學術研究充滿熱誠,家中藏書量驚人,而且相識滿天下,經常邀請朋友和學生到其府上作客。筆者上一次與黎教授見面是在2019年8月一個有關中國商業史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這次是筆者畢業後首次回到澳洲布里斯本市,也是最後一次與黎教授談學問了。另一件事情是發生於去年11月下旬,家慈因病撒手人寰,遺憾未能見到本書的出版。筆者的母親近年罹患頑疾,身體欠佳,離世前一段時間病情急轉直下,雖然筆者早作心理準備,但每當憶起小時候與母親一起的各個片段,難免有所感觸,淚如泉湧。筆者感激母親一直無微不至的照顧,經常叮囑筆者要早睡早起,多休息,可惜筆者至今仍無法改變晚睡的壞習慣,希望她在另一個空間能夠生活愉快,家中的事情就請不用再掛心了。
最後,筆者特別感謝浸大國際學院歷史及香港研究副學士專修的陳紹威同學、郭嘉俊同學和高敏同學,他們在繁重的學業之中也願意加入研究小組,協助筆者搜集資料和整理訪問稿。今日,他們已經畢業離校各奔前程,在本地和海外大學繼續升學,筆者在此祝願他們學業進步,前程錦繡。
甘穎軒
2022年4月
寫於香港浸會大學石門校園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