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在兩廣、湖南、江西之間,有五大山嶺東西橫亙其中;山嶺南北兩地自然分隔成兩大地塊,並在悠長的歷史過程中塑造出同中有異的文明,共同形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考古發現說明,嶺南古文明根在大陸,是中原文化的延伸。進入歷史時期之後,嶺南的獨特地理條件逐步描繪出這地塊的人文及社會格局,最終形成與中國北方文明有別的嶺南文化。
嶺南位處亞熱帶,氣候宜居;平原廣闊,物產豐沛;海岸線東西綿延,盡收漁鹽之利。此地匯聚三江,交會成中國三大水系之一的珠江;支流繁茂,育人潤物。珠江南接大海,面向四方,是中國古代中外海上交通的樞紐。珠江三角洲廣納海外文明,培養出嶺南兼收並蓄、開放包容的地域
性格。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自此嶺南地域納入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版圖。中國歷史上,北方地區不時遭受外族入侵,難免顛沛流離之苦;嶺南則長年安定富足,吸引大量中原氏族移居至此開基立業;形成廣府、客家、潮汕、雷州四大嶺南民系;並發展出獨特的語言、藝術、音樂、飲食、民俗等文化。
隨着文明演進,航海技術逐步拉近海國之間的距離。嶺南重鎮廣州位處珠江下游寶地,兼得江海之利,自漢代以來一直是中國對外通商的第一口岸,地位至清代而極盛。廣州匯通天下,以商業利益薈萃環球文化;嶺南在西方文明的長期滋養下,成為中國別樹一幟的文化板塊。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嶺南率先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宗教、藝術等方面汲取西方文明的精華,成為中國最擅於與西方對話的文化地塊。
歷史證明,嶺南的地理條件確實有其獨特的優勢,因此造就了廣州的千年繁華和澳門跨世紀的中西情緣,香港和深圳在過去百年先後崛起成為全球矚目的世界級都會。在多元多變的文化影響下,嶺南地域的生活面貌也不斷展現豐富的色彩;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宏大格局之中,今日的嶺南地域已經從點伸延至線和面,在嶺南文化的根基上將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建設成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是國家發展藍圖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嶺南千年文化在充滿機遇的二十一世紀的一次歷史性蛻變。
在古今新舊的激盪之中,嶺南文化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關注;有見及此,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推出「圖解嶺南文化」系列,以繪圖配合文字和照片,深入淺出,通過專家學者的專業導賞,以文物解說嶺南歷史上的建築、民俗、書畫、戲曲、音樂等文化主題,引動今天的讀者尤其年輕一代,透過這場尋根之旅,去尋覓那份時空交錯的歷史感,並細心聆聽這些文化精華背後觸動人心的嶺南故事,更好地理解當下、擁抱未來。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歷史系教授
劉智鵬
2021年3月
前言
當「嶺南美術」幾個字映入眼簾時,你想到的是甚麼?居廉、居巢、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抑或是關山月、黎雄才?沒錯,他們都是嶺南繪畫的大家。然而,僅認識這幾位大家不足以了解嶺南美術的全貌。
放眼嶺南美術史,兩千多年前,這裡便有一批藝術造詣達到驚人高度的能工巧匠。唐代開始,已有嶺南籍的書畫名家彪炳藝史;明清時期,這裡產生了一批聞名遐邇的書畫大家,如:學問修養名滿天下的陳白沙、揚名京師的翎羽畫家林良、文人畫家的傑出代表謝蘭生、以善於畫馬而著稱的張穆、以善畫人物而聲名遠揚的蘇六朋、蘇仁山等。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油畫史是從嶺南開始書寫的。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環境,嶺南地區「得風氣之先」,這裡不僅有四百多年前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留下的關於西洋畫的早期認知,還有清代中晚期外銷畫的影響,當時,在廣州十三行一帶活躍着一群叫嚇呱、鍾呱、庭呱等名字的畫師。晚清,具有革新精神的「二居」改變了傳統花鳥畫的發展方向,這對嶺南繪畫由古典形態向近代形態的轉型起着重要的作用。
20 世紀初,「二高一陳」高舉「折衷中外、融匯古今」大旗領導了一場藝術革命。與此同時,一批留洋海外的藝術家帶回西洋畫的觀念、技法,同時也引進了西式美術教育及學校、社團。以「赤社」美術研究會為基礎,許崇清、胡根天、馮鋼百等人於1922 年成立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這是全國最早的地方公立性質的美術專業學校,當時的廣州成為傳播西方美術的窗口和新美術運動的策源地。
20 世紀20 年代至20 世紀中後期,在嶺南這片熱土上,先後湧現出不少影響中國畫壇格局的藝術家。卓爾不群的李鐵夫被尊稱為「中國油畫第一人」;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首任校長林風眠後來被推上中國現代藝術領袖的位置;黃新波、廖冰兄等一批正直有良知的藝術家以刻刀、畫筆為武器,為水深火熱中的民眾及危難中的國家吶喊;關山月、黎雄才等達成高劍父的夙願,登上了嶺南畫派的藝術新高峰。新中國成立之後,本土成長起來的書畫家,在吸取前人文化精髓的基礎上,以真誠的藝術表現手法構建新的美術形態,在國畫、油畫、水彩、雕塑、版畫、漫畫等門類中,產生不少耐人尋味的美術經典名作。
本書以歷史發展線索為脈絡,力圖呈現嶺南地區數千年書畫藝術發展的概貌。在梳理美術發展史的同時,以擷取精華的方式賞讀名家之作。語言表述力求通俗易懂,並以大量的配圖、有趣的故事生動直觀地呈現嶺南書畫藝術的風貌,是讀者朋友進入嶺南書畫藝術殿堂的導航。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得到多方人士的支持與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廣州文史研究館文史學術委員會主任陳澤泓先生、廣東省博物館館長助理王芳女士、廣州美術學院蔡濤副教授為本書提供了很好的意見;廣東美術館典藏部副主任胡宇清女士、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劉端玲女士、廣州藝博院保管部主任黎麗娜女士等為本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或圖像,他們的幫助為本書的撰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資深校對老師王立東女士、梁淑嫻編輯和潘邐編輯為本書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令我感動的是嶺南畫壇名家的後人,他們或耐心地解答我提出的問題,或指出書中與史實有出入的地方,同時還毫無保留地授權本書使用其父輩或祖輩的作品(或收藏品),為本書順利出版提供了極寶貴的幫助。在此特別感謝:梁錫鴻先生的女兒梁雅女士,黃新波先生的女兒黃元女士,關山月先生的女兒關怡女士,王肇民先生的女兒王幼華女士,譚雪生先生、徐堅白女士的兒子譚加洛先生,黎雄才先生的兒子黎捷先生,方人定先生的女兒方微塵女士,胡根天先生的兒子胡楫先生,廖冰兄先生的女兒廖陵兒女士,鄭可先生的女兒鄭芳女士,趙獸先生的兒子趙士濱先生,陳樹人先生的孫女陳靜芬女士,譚華牧的孫子譚立為先生,潘鶴先生的兒子潘放先生,賴少其先生的女兒賴曉峰女士,李樺先生的外孫女王盡暉女士,黃少強先生的外孫吳裘先生,司徒喬先生的外孫司徒歌今先生,蔡瑜先生的兒子陳徵鴻先生等。(按聯繫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名)
本書有幸得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蘇百鈞先生的悉心指點。這裡還要特別感謝廣州美術學院李偉銘教授,他總能及時為本人指點迷津。
圖像是增強本書可讀性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感謝中國美術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嶺南畫派紀念館、陳樹人紀念館、廣東省關山月藝術基金會、劉海粟美術館、高要市黎雄才藝術館等美術館及文博機構為本書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圖像資料,極大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
寫作時,本人學習、參考了大量的論著,如李公明的《廣東美術史》、陳澤泓的《嶺南文化概說》《廣府文化》、梁江的《廣東畫壇聞見錄》、陳瀅的《番禺丹青翰墨》、李偉銘的《現實關懷與語言變革》、王紹強的《藝圃開荒——從赤社到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董上德的《嶺南文學藝術》、李育中的《南天走筆》等,此書之寫成,有賴於這些研究嶺南文化藝術的前輩的啟發與教誨。
由於創作時間倉促,難免有疏漏之處,尚望讀者指正,不勝感激!
何琼
2020 年1 月於廣州琶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