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梁思成先生誕辰120週年。
2021年8月23日,「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開幕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幾十年來,在梁思成先生誕辰85週年、100週年、110週年之際,清華大學都曾舉辦過紀念梁思成先生的展覽。但是相比過去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內部舉辦展覽,這次由清華大學、中國建築學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文物學會聯合主辦,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清華大學檔案館承辦的展覽是第一次走進了博物館。展覽通過全面的文獻呈現、多角度的深入刻畫,對梁思成先生一生的學術貢獻進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全面回顧。
這次展覽的特點是展品數量多、內容全面,一共展出了368組展品,其中超過90%的文獻資料是珍貴的原件,包括梁思成先生的照片、手稿、圖紙、模型、書籍、信件、影像以及空間裝置等各類展品,真實地反映了梁思成先生富有開創性而艱辛的一生。主辦方希望通過此次展覽,紀念這位著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中國建築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建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等學科的重要先驅,同時對這位在中國建築史上曾經書寫不朽篇章的「棟樑」,進行更加細緻的系統化介紹,加深人們對先生的敬意。
展覽首次全面回顧了梁思成先生在建築史研究、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古建築保護、建築教育等領域的思想遺產,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其中特別令人難忘的展品,是梁思成先生保留至今的文稿,包括大學時西方建築史的作業及野外調查手稿。這些手繪圖稿,圖幅或大或小,都是一筆一畫描繪出的精品,工整、準確、詳細,呈現出扎扎實實、一絲不苟的態度。這次展覽紀念的不僅是那份曾經逝去的精緻和優雅,更是那種永駐人間的光榮和驕傲。展覽中的文獻更是可以讓人們研讀梁思成先生的學術思想,由此感受中國建築學先驅昔日的勇氣和激情,看到一個真實、可敬的梁思成先生。
父親的言傳身教
梁思成先生祖籍廣東新會,1901年4月20日出生在日本東京。這一年,是他的父親梁啟超先生在「戊戌變法」失敗後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東渡日本的第3年。1906年他在日本橫濱大同學校讀幼稚園,1907年全家從日本橫濱遷居到神戶郊區的須磨海濱,他在神戶同文學校初小讀書。直至1912年,他隨父親梁啟超、母親李蕙仙回到祖國。1912—1915年,他在北京匯文學校(今北京匯文中學)和崇德學校高小讀書。
梁啟超先生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都處於東西方文化衝突的漩渦之中。起初梁啟超極力主張效法西學,但是通過對歐美的實地考察,比較分析後,他的思想產生了變化,逐漸認識到西方的科學並非萬能。他找到了西方文化的弱點,於是提出「西方的物質,中國的精神」的思想,認為應該用東方文化去補西方文化之不足,特別是中國文化應該對世界文明做出
貢獻。
當年,梁啟超夫婦在日本奈良遊覽時,買了一片大佛殿的瓦,在瓦上寫上了梁思成的名字,祈佛保佑他們的長子平安成長。但是梁啟超先生不會想到,這一片瓦片似乎冥冥之中昭示了梁思成先生日後與古建築結下的不解之緣。奈良與京都的古建築,也成為梁思成先生日後研究中國古建築時重要的參考資料。更沒有人想到在1945年,梁思成先生冒着巨大的風險向美軍建議不要轟炸京都和奈良這兩座歷史名城,因為它們不僅屬於日本,更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在青少年時代,梁思成先生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梁啟超先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深諳因材施教之道,對子女嚴格要求的同時,也與他們保持朋友般的平等與親近;既為他們的前途盡力做出周全安排,也會尊重每一個子女的興趣和理想。特別是梁啟超先生在堅強奮鬥與潛心鑽研的學術精神之外,始終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這些對於子孫後代的成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造就了他們堅韌的民族性格和深沉的文化心理,並在不同的領域對國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貢獻。
在給兒女們的信中,梁啟超先生曾經寫道:「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嚴格地可以說沒有一件不失敗—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因為我不是在成功裏頭感覺趣味,就在失敗裏頭也感覺趣味。」「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煉出來。」他經常給孩子們講古代民族英雄的故事,這些故事深深地印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孩子們心靈受其陶冶最突出的,「一曰好學不倦,二曰赤子之心」。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梁思成先生也承繼了這一精神。
梁啟超先生「不僅要求孩子有堅強的奮鬥精神,還要他們樂觀、風趣、富有人情味」。他的孩子們都得到了這種真傳,每個人都有一部艱辛的奮鬥史,但是他們從不悲觀,個個都是勝利者,除早喪的子女以外,個個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例如三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學家,三女梁思莊是著名圖書館學專家,五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五女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六女梁思寧是早年參加新四軍的離休幹部,八子梁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成先生更是國際著名的建築學家。這些均與梁啟超先生的教育培養有很大關係。
為了避免子女們接受了西方文化而丟了國學,梁啟超先生每到假期都要為子女講學,先講《國學源流》,後講《孟子》《墨子》《前清一代學術》等。從師承到傳道授業,這樣的教育環境與成長方式,對梁思成先生的成長影響深遠。他回憶說:「父親的觀點很明確,而且信心極強,似乎覺得全世界都應當同意他的觀點。」清華學校8年教育和梁啟超先生的影響,使他成為一個熾熱的愛國主義者,對祖國、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勝過了一切。他說:「我非常感謝父親對我在國學研習方面的督促和培養,這為我後來研究建築史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