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經名為佛藏,亦名發起精進,亦名降伏破戒,亦名選擇諸法,當奉持之。阿難!若人誦持是經,所得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者何?破戒比丘,尚不能信、讀、誦、教人,況於是中得歡喜心?何以故?阿難!譬如惡賊,於王大臣不敢自現,盜他物者不自言賊。如是,阿難!破戒比丘成就非沙門法,尚不自言是惡,況能向餘人說?自言罪人?阿難!如是經者,破戒比丘隨得聞時能自降伏,則有慚愧,持戒比丘得自增長。」】
語譯:【這時阿難向如來稟白說:「世尊!應當怎樣來為這部經命名?又應當如何來奉持這一部經?」如來告訴阿難說:「這一部經可以名之為佛藏,也名之為發起精進,也可以名之為降伏破戒,也可以把它稱為選擇諸法的經典,應當這樣來奉持這部經。阿難!如果有人誦持這一部經典,他所獲得的功德無量無邊,為何如此呢?破戒的比丘,尚且不能信受、閱讀、持誦、教導別人,何況能在這一部經中得到歡喜心?這是什麼緣故呢?阿難!譬如造作惡業的賊人,於國王或者大臣的眼前不敢自己現身,竊盜別人財物的人不會自己稱說是賊。就像是這個道理,阿難!破戒比丘成就了非沙門惡法,尚且不敢自己稱言是惡人,何況能向別人宣說自己是成就了非沙門法的破戒比丘?而宣稱自己是罪人呢?阿難!像這樣的經典,破戒比丘隨著他們所能聽聞的時候,假使能自己降伏,那他就會有慚心愧心;如果是持戒的比丘就可以在聽聞之後,得以藉這部經典來自己增長法身慧命。」】
講義:如來開示完了之後,阿難就向 佛陀稟白說:「世尊!我們應當要如何來為這一部經典建立名稱呢?對這部經典所說的內容,我們應當要如何來奉持?」佛陀告訴阿難說:「這一部經,應當名之為佛藏。」這部經典叫作《佛藏經》,究竟是為何要叫作「佛藏」?因為諸佛最重要的法藏,就在這一部經中來深入攝受與解說,所以叫作《佛藏經》,因此才有〈淨戒品〉、〈淨見品〉等深妙法,因為確實把 如來深妙的法藏蘊藏在這部經典中,所以我們才需要講解那麼久。所以〈淨見品〉等經文中,我們講解的那些法義都非常深奧而勝妙,但我們這樣細講,不是故意要講那麼久,結果卻是講解那麼久了。我本來也想,這部經典不很長,大概兩年多就可以講完了;結果我們講了多久?第一講是二○一三年的十二月十七號,那現在呢?快四年整了;到今年的十二月就是四年整,那現在已經十月過完一半了,所以大約得講上整整過四年。這表示,這一部經典雖然不長,可是祂的內容很勝妙、很深奧。由於這部經講的內容是諸佛的法藏,所以真的要叫作《佛藏經》,因為含藏了諸佛如來的法藏。
這部經的第二個名稱叫作《發起精進經》,為何這部經典讀完以後可以發起精進?因為這部經典內容講得很深奧也很勝妙,即使聰明伶俐的學佛人讀了也會深受刺激:「為什麼這些內容我都讀不懂?」一定很刺激的,大受打擊之下當然要發起精進:「我這麼聰明,為什麼還讀不懂?我偏要把它讀懂。」那就好好參禪,等將來參禪真正的參透以後就讀懂了。所以如果想要真的讀懂這部經的意涵,就得奮發精進努力去學禪、然後參禪;如果不知道怎麼參禪,那更要奮發精進;也就是「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果「般若波羅蜜」怎麼聽聞都不懂時該怎麼辦?要先學靜慮,把定法好好修習;如果還不行,再往下一階去探究:「我是不是持戒還不夠好?我是不是布施還作得不夠多?護持正法所作的也不夠多。」總之就是六度修得不夠。所以要好好地發起精進。
確實是如此,如果有人自稱開悟了,結果這一部《佛藏經》講的都讀不懂,萬一人家取其中的某一段或某一句經文來請問:「師父啊!請您解釋給我聽吧,我真的很想知道欸!」結果才一看就傻眼了,舌頭打結,講不出來,那不是深受刺激嗎?真是大受打擊。就好像俱胝和尚,被一位比丘尼刺激到不得了,因此他才會想要求悟,不然他會求悟嗎?一般人都想:「開悟?那不是我的事啊!」想那俱胝和尚昂藏七尺之軀,遇到一個矮小的比丘尼來到,天色已經快晚了,又不是在城市中,沒什麼地方可以棲身,他想:「有一位比丘尼來參訪。」就好心請對方安單,明天再繼續趕路。
沒想到那比丘尼拈著笠子邊緣就問他:「你要是講得出來,我就把笠子取下來,不然我就繼續往前行腳。」這俱胝禪師想:「這該怎麼講?」沒辦法呀!杵在當下。沒想到那比丘尼說:「如果是這樣,我這笠子就不拈下來,也不留宿了。」她就走了。這時俱胝禪師大受刺激,心想:「我昂藏七尺之軀,竟然敗在一個比丘尼手裡。」就因為他道不得,那比丘尼戴著笠子就走了。這一下發憤圖強,下定決心:「我明天開始出去行腳。」收拾好行囊去睡覺,準備明天一早行腳去了。但那個晚上土地公來託夢給他說:「和尚!不要遠行了,日後有大菩薩會來。」他這一夢,心想:「有這麼好的事情。」果然就不遠行了,專等大菩薩來;他等著等著,幾天後等到了誰?天龍禪師。所以他就悟了。
他請問:「你若講得,我便放下笠子。」也就是問佛法大義,天龍禪師聽了就這麼舉出一指,他就會了。後來俱胝禪師聞名的就是一指禪,他一生接引人,就只是用天龍師父這一招,每次都舉出一個指頭來;有的人因此得悟,有的人始終悟不了,但他就只用這一招。人家江湖上講笑話說「一招半式走江湖」,而他永遠就這麼一招。提到這個公案,也許有人正在打瞌睡;其他的講堂我看看,啊!大家的瞌睡神都跑了。搞不好你這一聽就會了,還有第三梯次禪三,上了山就好好參究。
如今要請大家好好聽取了:俱胝禪師有一天派他的侍者──一個童子,他修童子行,派他下山公幹。因為山上道糧不夠了,派他下山去化緣;這童子下山去化緣遇到個有見地的施主,那施主問說:「你們家和尚近日如何說法?」童子現買現賣,就說:「我們家和尚最近都是這樣說法的,當人家來問:『如何是佛法大意?』」講到這裡,童子說:「他都是這樣。」隨即就豎起一指來。那施主看著說:「呦!俱胝和尚現在說法不同了,一定是悟了。」這施主想:「這是證悟者欸!那我得要好好供養了,這福田不種就太可惜了!」因為世間要找到這種福田很難的,真的很稀有、很難值遇,所以施主就拿了銀票子出來供養(如果是拿銀兩出來,頂多十兩、二十兩就沉甸甸的了;若是銀票,一張薄薄的紙,就是五十兩、一百兩、一千兩)。在古時一兩銀就算是很多錢了,但若是需要很多銀兩時就得用銀票。所以閩南語還在說「銀票」(臺語)有沒有?銀票(臺語)就是鈔票,現代已經是廣義的引申使用了,其實和古時說的銀票還是不一樣的。
這童子拿了一張銀票立刻回山,不再向其他居士化緣,回山就快了。俱胝禪師覺得奇怪:「為何今天化緣回來這麼快?而且一拿出來又是銀票,不是重重的白銀。」他覺得好奇就問了:「你今天為何募化這麼快就回來了?」這童子就開始炫耀:「因為我今天募化很成功,施主很歡喜,所以我得到一張銀票很快就回來了,因為我說法很成功。」(大眾爆笑…)俱胝禪師當然要問,因為心想:「你一個童子懂得說什麼法?」就問:「你怎麼說法的?」他就敘述了:「施主問說和尚近日怎麼說法,和尚您平常就是這麼說的,所以他一問,我也這麼豎起一指來。他很歡喜,就給我這一張銀票。」
老實說,帶回來的銀兩能帶得幾十兩上山?古時銀兩很不容易化得整兩的。但童子帶回來的竟然是一張銀票,俱胝禪師看了就想:「原來我這個童子也會這樣度人,可他終究沒有悟,該怎麼辦?他都為人說了。」於是他有一天藏了一把刀在身上,就問童子:「那天去見那居士化緣的事,你再說一遍看看。」這童子說完時就舉起一指來,俱胝禪師看準了就一把抓住童子的手指,刀子一揮就把手指割斷了。痛不痛?當然痛啊!這童子呼天搶地趕快跑開,俱胝禪師就在身後突然大呼:「童子!」很大的一聲呼喚,童子因為被他呼喚慣了,就停住腳步本能轉身過來,沒想到俱胝禪師又舉起一指來,這下童子就悟了。
童子這一根指頭割得不冤枉,假使到處都沒辦法悟,割上十根指頭可以悟也行,真的。可是,得要遇到俱胝禪師割了才有用(大眾笑…),我說的是真話,否則割再多指頭也沒有用的。好,有人接到禪三錄取通知單了,再兩週要上山去,把這公案帶上去好好參究。那麼我這是說的什麼?說怎麼樣可以發起精進,有時真的要用針砭才有用;那童子不是一天到晚看著師父這樣子嗎?但始終悟不了;來參禪的人看著他師父每一次都是這樣子豎起一指,也一樣悟不了。那童子平常每天看著也是一樣悟不了,可後面為什麼這一指也就悟了?因為發起精進。所以這部經的命名也可以叫作《發起精進經》。
第三個名稱叫作《降伏破戒經》,當 如來把破戒後導致經歷無量無數劫還不能得順忍的事情講了出來,末法時代的破戒比丘們,但凡對 如來之言有所信受,就會趕快設法把戒法找回來,精嚴持戒好好去懺悔。想想看,如來前面講的破戒者經歷了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之後,也奉侍過九十九億佛之後才能來到 釋迦佛的座下,竟然連初果前的順忍都得不到,那你想想看,破戒因緣的業障是多麼重。
這順忍不是《佛說十地經》講的那個順忍,《佛說十地經》講的順忍是初地、二地、三地的事,破戒比丘全都甭想,所以不是指那個順忍,而是說佛法所說的那一些道理,他們心裡仍沒有辦法完全順受──無法隨順安忍,連初果向都證不得。如果現代的破戒比丘讀到這一段,也瞭解 佛陀講的意思,他們一定想:「我幹嘛為了一世的所有而去破戒?真的划不來啊!」不論怎麼算都划不來,當他們想通了,乾脆轉變心態而全部都用來護法。貪了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乾脆全部拿來護法,消滅一切罪愆,然後趕快重新去受戒,努力精進修行。
以前沒有誰講過破了戒以後竟然要遭受那樣的果報,不只是墮三惡道而已,三惡道一一具足苦受之後出到人間時,再進修阿僧祇劫而經歷九十九億佛之後,竟然連順忍都無法證得。一世去貪求、破戒貪求的所得竟然要付出那樣大的代價,卻只能擁有幾十年,真的不成比例;如果他們想通了這一點,就會把破戒給降伏,再也不破戒了,所以此經又名《降伏破戒經》。
第四個名稱叫作《選擇諸法經》,假使這部經中 如來所說那些真實理,有人能正思惟而得到正確的所知所見,他對於諸法就懂得如何選擇,一定會發起決擇分;有決擇分時就會懂得選擇諸法,道業便很快地可以入手,於是能夠按部就班、次第前進,所以這一部經又名《選擇諸法經》。世尊說:就應當這樣來奉持。
那麼奉持這一部經,如來說:「所得功德無量無邊。」真的是如此。諸位想想看,現在全球佛教界,能有誰奉持這一部經典?找不到的。有誰每天請來課誦的?也找不到。如果每天早課誦《心經》,那是很普遍的,可是有誰拿這一部經來課誦的?絕無!也沒有「僅有」。連你們這麼精進的人,都沒有誰課誦這一部經典,外面的那些破戒比丘、比丘尼就別講了。所以說,如果能以這部經來作為他每天課誦的經典,或者不單課誦,還加上奉持,他的功德一定是無量無邊,表示他一定不久之後就會開悟了!因為這麼深妙的經典他願意課誦、願意受持,表示他一定很有智慧,願意深入理解而加以思惟;像這樣的人,邪見一定會一分一分消失掉,正見每天一分一分建立起來。
像這樣的人,一定設法尋找真正的善知識而受學,然後他有一天碰著、磕著、觸著,一定會遇到如來藏,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說他「所得功德無量無邊」。而且願意課誦這部經、受持這部經的人,一定不會破戒,一定不會謗佛、謗法、謗僧,也一定不會貪求名聞利養;他心中一定以道業為重,以眾生的法身慧命為重,所以他的功德一定無量無邊,願意以這部經作為他的常課,這樣的人一定是很有抉擇智慧的人,一定不久就開悟了。
那麼破戒的比丘們對這部經的所說都不會信受的,我們的同修曾經有和某一個道場的信眾接觸,因為這部經我們很早以前就宣布要宣講的。臺灣佛教界有一現象,凡是我們預定要宣講的經都會有人先去讀,有時也會有大師因此就先講,因為他們覺得好奇:「蕭平實為什麼要講這部經?」所以有人就去讀,讀了以後去問住持法師,得到的答案是:「可以讀的,但只讀前半部就好,不要讀後半部。」諸位想一想,為什麼不要他們讀後半部?(有人答話,聽不清楚)真的是這樣嗎?我倒不認為。他們不一定是破戒比丘,但他們會覺得讓居士讀破戒比丘的事,心中有點感同身受,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已經破戒了;但有可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想:「你們如果讀了後半部,若是看輕我們寺裡的比丘們,好像不太好。」可能是這樣想的,因為我比較善良(大眾笑…)。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