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疼痛區域× 68條肌筋膜激痛點×10步驟徒手按摩
按圖索驥找痛點,對症按壓秒舒緩,快速恢復自在活動!
◎健身舉重兩天過後,你是否也覺得肩膀莫名痠痛,無法輕易穿脫上衣?
◎週末外出採買,兩手提重物一路拎回家,隔天手腕痛到無法活動?
◎上班窩在電腦前、通勤低頭滑手機,抬頭只覺肩膀卡卡,頸部還會發出聲響?
◎出國旅遊每天走兩萬步,第二天下床瞬間兩腿發軟、腳掌痛到無法踩地?
更令人困擾的是,上述疼痛往往經久不癒,教人坐立難安;
無論你經歷的是痠、硬、脹、麻、腫、痛,都將影響日常作息。
實際上,慢性肌肉疼痛的終極解答,得從肌筋膜激痛點找!
★何謂激痛點?為何治痛得從這裡下手?
人體的肌肉系統由大約200多對肌群組成,
能幫助我們維持姿勢、容納器官,並透過各式肌肉活動維持體溫。
若將肌群放大來看,可發現其為一束束平行排列的肌肉纖維;
當肌肉拉傷或受創時,便可能導致其中一束或多束受限,
形成所謂緊束帶(taut band);激痛點(trigger point)則潛藏其中。
這些潛藏在肌肉中的結節,會造成疼痛、無力、動作受限等,
且激痛點最狡猾之處,在於它可能距離產生疼痛的肌群很遠,難以對症下藥。
更棘手的是,一旦某條肌肉出現激痛點,且未能減輕或消除,便會引發雪球效應
——當一條肌肉無力時,另一條肌肉會為了代償而被拉傷,
進而發展出新的激痛點,並在肌筋膜的連結之下,產生全身性的連鎖疼痛!
★暢銷全美20年治痛經典,全新中譯本
《肌筋膜激痛點自我照護手冊》初版於2005年,甫上市便暢銷全美;
廣受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和自我照護(self-care)領域的專業人士推崇。
如今20年已過,依舊熱度不減,儼然成為業界經典,並推出全新中譯本。
本書作者唐娜.芬南多(Donna Finando)為美國知名徒手按摩專家,
身兼持照針灸師(Licensed Acupuncturist, L.Ac.),
以及持照按摩治療師(Licensed Massage Therapist, L.M.T.)兩項專業身分。
唐娜在這本經典著作中,提供了治療慢性疼痛和預防肌肉受傷的方法。
她首先說明如何辨認9大區域的肌肉緊繃,包括:
1.頭部及顏面
2.頸部及上背部
3.肩膀
4.手肘、手臂及手部
5.軀幹
6.下背部、臀部、髖部及大腿
7.鼠蹊部及大腿內側
8.大腿及膝蓋
9.小腿、腳踝及足部
全書以詳細的透視解剖圖解,清晰呈現68條肌筋膜中的激痛點位置,
並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每條肌肉中的激痛點有哪些特性,
以及容易誘發激痛點的動作及姿勢,並提供自我照護的治痛對策,
包括:徒手按壓、對應伸展、濕熱療法及冰敷等要點,解痠止痛更有效率。
★慢性疼痛這樣解:按圖索驥找痛點,對症按壓秒舒緩
本書作者唐娜.芬南多,進一步將肌筋膜激痛點細分為三種類型:
1.潛伏性激痛點(latent trigger point):
即潛藏於肌肉中的激痛點,大部分人都有,無法直接去除且持續數年。
主要肇因於姿勢不良、拉傷、過度使用、過度負荷、慢性疾病或週期性情緒不穩;
若未能針對激痛點進行處理,疼痛便會不斷復發。
2.主動性激痛點(active trigger point):
肌肉過度使用或過度負荷,都會使潛伏性激痛點成為主動性激痛點,
且每條肌肉皆有其可預期的轉移痛模式(predictable referred pain pattern)。
例如,上斜方肌裡的潛伏性激痛點被活化後,將使人感受到深層的痛感;
且痛感可能往上移到耳後的顱骨處;最後繞過耳朵,來到太陽穴的位置。
由此可知,引發疼痛的激痛點,不見得會正好出現在該條肌肉中。
3.衛星激痛點(satellite trigger point):
當某條肌肉因其他主動性激痛點而產生疼痛時,
該肌肉本身也可能出現新的激痛點,此即衛星激痛點。
當主動性激痛點得到治療後,衛星激痛點的疼痛也會跟著減輕或消失。
而在激痛點的舒緩與治療方面,最常見的便是徒手按摩。
首先,參照書中列出的疼痛模式,確認痛感究竟源自哪條(或數條)肌肉,
再以指尖摸索,將緊繃的緊束帶定位出來;搭配各肌肉的透視解剖圖解,
按圖索驥地找出激痛點的正確位置,並以手指持續按壓20~30秒。
在這之後,原本顯著的壓痛感將開始減輕;揮之不去的緊繃感亦跟著消失;
連續按摩肌肉數次,你會發現患處疼痛得到舒緩,也不再覺得發軟無力。
最有感的肌筋膜激痛點自我照護,精準按壓、即刻解痛,
舒緩全身痠、硬、脹、麻、腫、痛,快速恢復自在活動!
本書特色
◎暢銷全美經典治痛巨作,全新中譯、專業審訂,20週年紀念版!
◎物理治療和按摩治療師臨床實用專書,亦可提供一般大眾作為自我照護手冊
◎完整收錄9大疼痛區域、68條肌筋膜激痛點、10步驟徒手按摩,即刻解痛最有感
◎詳盡說明特定肌肉內的激痛點位置、按壓和伸展步驟,輔以透視解剖圖解,精確到位!
作者簡介:
唐娜.芬南多(Donna Finando)
唐娜.芬南多是美國知名徒手按摩專家,同時也是持有國家考試合法執照的按摩治療師和針灸師,專精於肌筋膜治療和放鬆技巧。她與醫學博士暨疼痛處理先驅珍妮特.特拉維爾(Janet Travell)共同進行各項研究,並於全美各地教學超過40年。
唐娜現居紐約長島,自1976年起在當地執業至今。她同時也是另本治痛專書《肌筋膜疼痛激痛點治療》(暫譯,Trigger Point Therapy for Myofascial Pain)的共同作者。
審訂者簡介:
林子崴(崴爺)
【現職】
臺北榮總神經修復科物理治療師
【專長】
神經外科術後物理治療、脊髓損傷物理治療、運動物理治療、特殊族群體適能指導、肌筋膜放鬆技巧、運動肌貼技巧、肌筋膜軟拔罐技巧、醫學簡報設計與製作
【資格認證】
教育部體育署國民體適能中級指導員
勞動部從事勞工健康服務物理治療師
Under Armour Training(Lv 1認證教練)
ROCKTAPE Advanced運動肌貼認證
ROCKPODS & GLIDE肌筋膜軟拔罐認證
TriggerPoint SMR自我肌筋膜放鬆技巧認證
譯者簡介:
嚴麗娟
臺大外文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語言學碩士。翻譯範圍涵蓋運動健康、經濟趨勢、商業理財、人文社科、犯罪小說等類別,譯作迄今已有60餘種。愛好健身與運動,翻譯本書時察覺身上許多激痛點並治療放鬆,獲益匪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物理治療師、體適能教練/林子崴(崴爺)
專業審訂
物理治療師/周佳緯
台北原力復健科院長/侯鐘堡
超越復健診所醫師/凃俐雯
C-IAYT瑜珈療癒師/蔡士傑 Janus Tsai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Ken
專業推薦(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序)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引言
按圖索驥,恢復自在活動
人活著就要動,而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活動時都應該無痛且自在。在孩童時期,我們可以任意活動玩樂,一切都是那麼地輕鬆自然。十幾二十歲時,跳舞打球都是常見的活動;儘管有時候會受點小傷,但過個幾天便能痊癒。
現在我們成年了,仍持續進行各種活動。有的人是運動員;有人專職跳舞;有的人是通勤族、母親、園藝師、會計師、卡車司機、滑雪者、律師、按摩治療師、木匠。我們有時動得太多,有時卻動得太少,或因不當的活動方式而造成疼痛,例如跳得太多或太高、不小心在冰上滑倒,或是扛著過重的行李穿越偌大的機場。你可能一坐就是一整天,花了太長的時間盯著電腦螢幕;你也可能在美麗的春日到來時,一鼓作氣地忙碌了一下午,只為清理一整個冬天都無心照顧的花園。
當大家像這樣持續不當施力了一~兩天之後,請留意一下,自己是否出現以下不適狀況:你的肩膀發疼,而且越來越痛。你想把手伸到背後扣上衣服的鈕釦,卻覺得超級卡;開車前伸手要拉安全帶,肩膀也痛到不行。你為此跑了趟醫院,替肩膀照了X光,但仍無法確定是什麼問題。你向骨科醫師求診,他說這可能是肌腱炎(bursitis)或滑囊炎(tendinitis),並開了消炎藥給你。
兩個星期過去了,疼痛並未減輕。你睡得很不好,因為你一側躺肩膀就痛。更嚴重的是,就連手臂前後也開始發疼了,這樣的疼痛有時也會出現在胸口,甚至一路從肩膀往下蔓延到手部。你跑了趟骨科回診,醫師替你預約物理治療。治療師教你做些伸展與強化肩膀的運動;甚至利用超音波治療患部,儘管疼痛可能稍微緩解,但不久之後又會復發。更糟糕的是,你發現隨著時間流逝,自己越來越少活動手臂。物理治療結束了,但情況沒什麼變化,就連醫師也檢查不出任何原因——你只能繼續痛下去了。為了找到問題的源頭,你嘗試了脊椎矯正術,幫助也不大。你打算試試深層按摩—過程痛到不行,好像舒緩了一點,不過效果也未能持久。一整個夏天,因為這揮之不去的疼痛,你放棄了打網球,也無法整理花園……你為此越來越沮喪,你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到底怎麼了。
答案其實顯而易見,從沒有人認真檢查過你身上的每一處肌群。實際上,一直得到上個世紀末,才漸漸有人發覺,肌肉中潛藏了一些結節(knots),因而造成疼痛、無力、動作受限等狀況。這些結節又稱激痛點(trigger points),棘手之處在於:這些疼痛的感覺,可能離潛藏激痛點的肌群很遠。肌肉中一旦出現激痛點後,若未能妥善處理並消除,便會引發雪球效應——在一條肌肉無力時,另一條肌肉會為了代償而被拉傷,進而發展出新的激痛點,並在肌筋膜鏈(myofascial chain)的作用下產生連鎖反應。倘若置之不理,這些肌肉激痛點可能持續數年不消,造成妨礙行動的疼痛、機能障礙,以及無法以傳統醫學診斷和治療的身心功能障礙;隨之而來的情緒低落,更將無可避免地使生活品質下降。一言以蔽之,這種無法解決也看不到盡頭的無力和疼痛,最令人困擾。
值得慶幸的是,激痛點一旦被確認,就能有效緩解。醫師會將止痛藥直接注射到激痛點裡;針灸師會以乾針(dry needling)診治;按摩治療師則使用徒手按壓——好消息是,任何人都能透過這類簡單的技法舒緩並消除激痛點、照護自身健康。換句話說,每個人都能進行激痛點的自我照護。
是的,我們都有發現並消除自身或周遭他人激痛點的能力;這就是人們能真正克服疼痛的關鍵。大家只需下定決心、用心感受肌肉、找出激痛點並妥善治療,後續再將誘發激痛點的行為或姿勢改正過來即可。
本書所要傳達的重點便是如此。大家必定能透過書中說明的各項自我照護內容,確實掌握自己的疼痛、消除身上的痛苦。各位也會在過程中清楚明白:激痛點確實存在,其所造成的疼痛也是千真萬確的;這類疼痛真的來自肌肉,而我們有方法自救。這本手冊將帶領大家辨別疼痛源自於哪條肌肉,習得如何按圖索驥地找出緊束帶(taut band)和激痛點,並學會以按壓及伸展的方法減輕疼痛。與此同時,我也會介紹幾項簡單的指導方針,以協助各位維護健康和肌力。這些做法很容易就能融入日常生活,可有效減少肌肉形成激痛點的機率;大家也不會再因疼痛而錯用其他肌肉、造成不必要的體力耗損。
後續我會在第1章詳細說明觸診(以手指按壓)及相關的治療手法,藉此幫助各位更了解如何處理肌肉疼痛。第2章則會介紹常見的肌肉骨骼損傷,大家將學會如何鑑別損傷種類、理解在何種狀況下容易產生激痛點,以及何時受傷需要醫療介入。大多數嚴重的傷害,例如骨折和關節脫臼等,都必須接受專業治療;這類傷害很有可能導致激痛點出現在相關的肌肉當中。等到傷勢痊癒之後,還需要檢查肌肉狀態,才算得上是完全康復。本書結論亦提供各位維護身體健康、預防活動傷害的最佳指南。
別忘了:人活著就要動。還請確保肌肉維持一定的柔韌與靈活度,這樣的人除了有能力自救、控制疼痛,還能彌補一些邁入老年時必然會面臨的僵硬及無力。妥善照顧肌肉,就是在自我照護,如此一來,便能維持活力、每天自在地活動,盡情享受人生。
名人推薦:物理治療師、體適能教練/林子崴(崴爺)
專業審訂
物理治療師/周佳緯
台北原力復健科院長/侯鐘堡
超越復健診所醫師/凃俐雯
C-IAYT瑜珈療癒師/蔡士傑 Janus Tsai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Ken
專業推薦(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序)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引言
按圖索驥,恢復自在活動
人活著就要動,而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活動時都應該無痛且自在。在孩童時期,我們可以任意活動玩樂,一切都是那麼地輕鬆自然。十幾二十歲時,跳舞打球都是常見的活動;儘管有時候會受點小傷,但過個幾天便能痊癒。
現在我們成年了,...
章節試閱
什麼是激痛點?如何治療?
當肌肉受損,無法適當執行其應有的功能時,它們所連動、容納或控制的各個系統也會跟著受損。換句話說,當肌肉功能失調時,必定影響全身。但在傳統的醫療中,肌肉常常是「受忽視的孩子」;並沒有一門醫學專科以治療肌肉為重點,甚至認為肌肉與傷害治療毫無關係。
當人們骨折、扭傷或脫臼時,通常會直接將治療重點放在創傷、斷裂、受傷的關節上。正因這種單向聚焦的觀點,使得無數人儘管於傷後接受完整治療,卻未能真正痊癒;身體僅能回歸到接近正常的功能,但並非完全康復。具體情況是,你的活動範圍可能稍微受限,且有少許僵硬感。遺憾的是,面對此情此景,人們大多覺得「那就這樣吧」。
▍運動救護不見得能緩解肌肉疼痛
肌肉組織的痊癒,是完全康復的最後一步。肌肉是移動及關節穩定性的媒介。當骨骼或關節受了傷,大家也應留意作用在該關節上頭的肌肉,設法使其恢復至受傷前的長度和強度。
運動選手們遠比其他人更清楚,小小的肌肉疼痛或僵硬若未能及時處理,很可能導致慢性痠痛及發炎,並降低可動性及力量輸出。儘管部分運動員會為了避免疼痛,而無意識地捨棄適當的練習技巧,但久而久之,此舉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專業的防護員和教練都熟知這類情形,他們通常會要求運動員即刻休息或進行冰敷,即肌肉骨骼傷害照護RICE公式的第一及第二步,以避免組織發炎(RICE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墊高﹝elevation﹞)。有些防護員和教練更會搭配按摩和熱療,或將組織浸入熱水,藉此讓肌肉回到正常的彈性狀態。然而,他們卻未能察覺,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肌肉受傷。
肌肉由一束束的肌肉纖維組成,彼此平行排列。當肌肉收縮時,這些纖維束便會一起動作。當肌肉拉傷或創傷時,可能導致其中一束或多束受限,導致所謂的緊束帶,而激痛點便會出現在緊束帶中。若把肌肉痙攣想成整條肌肉的收縮,那麼,緊束帶所引起的不適就像微痙攣。
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緊束帶引發的肌肉功能障礙,必須等到緊束帶確實被放鬆之後才會消除。
當肌肉中出現緊束帶和激痛點時,就會處處受限、失去彈性及柔軟度,摸起來緊緊的。如果肌肉長期受限,供給至此處的血液可能變少,導致肌肉更顯纖維化並失去彈性。你會明顯感覺到因肌肉中存在激痛點而引發的悶痛或壓痛,這類位於深層的痛楚將不斷持續,臨床上將這類情況稱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值得注意的是,人體全身上下的每個激痛點,都會產生可預期的疼痛模式(predictable pain pattern);按壓激痛點時,這類可預期的疼痛便會一再復發。有趣的是,疼痛通常不會正好出現在肌肉激痛點的位置,這種遠離激痛點所產生的疼痛,稱為轉移痛(referred pain)。
▍激痛點的治療方式
那麼,激痛點該怎麼治療呢?首先,我們必須找出肌肉內的激痛點,這部分得透過觸診進行。找到激痛點之後,醫療專業人員可能會注射止痛劑或麻醉劑;針灸師使用針灸;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超音波或電流刺激等方式,也可能結合肌肉能量技術,或施以等長收縮後的放鬆技術。
按摩治療師則會徒手按壓激痛點—誠如前言提及的,這是任何人都可以用來自我照護的技巧,關鍵在於找出激痛點所在。大部分的激痛點都位於我們想像得到之處;但由於個體的生理差異,激痛點可能位於任一肌肉內的任何位置。
肌肉在健康狀態下極富彈性且柔軟;觸碰時應該感覺不到疼痛。但當你覺得膝蓋內側疼痛、發軟時,靠近膝蓋的大腿內側肌肉便感覺沒那麼柔軟。按壓時,你會發覺此處的肌肉不太像柔韌的麵團裡頭彷彿藏了拉緊的筋帶(即緊束帶),你會在其中找到激痛點。
定位出緊束帶後,將手指放在上頭。試著將這條肌肉帶與周圍的肌肉組織分開。沿著緊束帶往下摸,你會碰到一個壓痛感很強的區域;
遠比緊束帶內其他地方更痛。你甚至會發現,直接在那個點上施壓時,肌肉會不由自主地抽搐。這就是珍妮特.特拉維爾(Janet Travell)醫師所謂的抽搐反應,而這個壓痛感最強烈的點就是激痛點。
找出激痛點後,請以手指、鉛筆頭上的橡皮擦、網球、壁球按壓,也可使用目前市面上所能找到的治療輔助工具。按壓時,請以「能感覺到緊束帶的緊繃以及激痛點痠痛」的力道施力即可,不需要過度用力。
按壓20~30秒後,你會漸漸感覺緊束帶開始變軟、疼痛亦慢慢緩解;此時,可再稍微加大按壓力量,以手指的力道「追蹤」這些慢慢消散的痛楚。重複使用這個方法按摩並放鬆肌肉,你會發現膝蓋疼痛開始減輕;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膝蓋也不再發軟無力了。
頭部及面部疼痛
頭部及面部的疼痛通常源自頸部肌肉受傷或拉傷,尤其當頭部處於伸展狀態(稍微往後仰)時。車禍或跌倒造成的頸部甩鞭症(whiplash)將損害頸部肌群受傷,美式足球選手被人從後方擒抱而摔倒就是最好的例子——其頭部會先往後甩,再往前推,導致胸鎖乳突肌受傷。
伸展頸部時不慎拉傷,則是另個傷害源頭。尤其是以下這個動作:上半身向前彎、雙腿彎曲、頭部向上、下巴向前突出。此姿勢在美式足球、網球以及其他手持球拍的運動、蛙式的泳姿及自行車運動中很常出現;坐在戲院前排或粉刷天花板,你的頭部及頸部也會呈現這個姿勢——頸部前方的肌肉拉長,頸部後方的肌肉縮短,勢必會造成頸部肌肉組織無力,並形成激痛點。
長時間保持頭部及頸部前傾也同樣會造成問題。當你躺在床上、下巴靠在胸口上看書或看電視,或是將電腦螢幕放在視線下方,便會限制頸部肌肉,可能引發類似竇性頭痛(sinus headache)的面部疼痛,以及一般完全無法與肌肉組織聯想在一起的現象,如頭暈、失衡及流淚。
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與咀嚼有關的肌肉(顳肌、嚼肌和翼肌群)通常都會引發激痛點,並造成面部疼痛。由於位置及相關症狀,頭部、頸部和面部肌肉內的激痛點疼痛常被診斷為顳顎關節症候群,即顳顎關節的功能障礙。顳顎關節連接下頷骨及顱骨。這個關節位於耳朵前方。
將食指放在耳朵中間前方的臉側,然後張開和閉上嘴巴,會感覺到顳顎關節的活動;也可以將手指放進耳朵,感受嘴巴開合時關節的活動。在潛水時,咬緊護齒套或咬住呼吸管或調節器,會導致過度或不當使用這些肌肉;舉起重物(無論是物理上還是心理上的重負皆然)時自動咬緊牙齒亦為同樣的道理。下顎的直接創傷或習慣性保持頭部前傾的姿勢,也會拉緊這些肌肉,可能導致下顎活動出現障礙。
胸鎖乳突肌和激痛點
胸鎖乳突肌是位於頸部側邊和前方的大肌肉。此名稱清楚描述了其附著點的位置:胸骨(sterno)、鎖骨(cleido)及耳後顱骨底部的凸起,即乳突(mastoid)。當其中一側的胸鎖乳突肌動作時,可使頭部(重達3.6公斤)轉動並往一側傾斜;當兩邊的肌肉都動起來時,則可屈曲頸部,讓下巴往胸口靠近,並控制頭部向後的動作。胸鎖乳突肌還會與斜方肌合作,在下顎移動(也就是每次說話或咀嚼)時幫助穩定頭部位置——試想,這條肌肉肩負著多麼艱鉅的任務啊!
值得注意的是,胸鎖乳突肌中的激痛點並不會將疼痛轉移至頸部。此處的激痛點最常引發的症狀是額頭疼痛,且痛感大部分會與受影響的肌肉出現在同一側;當激痛點嚴重發作時,整個前額都能感受到疼痛。
痛感也可能出現在耳朵深處、臉頰、太陽穴及眼睛周圍,就連頭頂也可能覺得疼痛和頭皮壓痛。與疼痛無關的症狀則有頭暈、失去平衡、眼睛發紅、流淚、視力障礙及鼻竇黏液分泌增加,也可能引發乾咳。
尋找胸鎖乳突肌的位置時,可站在鏡子前,頭部稍微轉向左側,將右耳傾斜、朝向右肩靠近;此時右側的胸鎖乳突肌便會收縮,你會在右側看到其凸起。先以拇指和食指抓住胸鎖乳突肌,再從鎖骨一路往上摸索到顱骨底部。
找出胸鎖乳突肌的位置後,即可接著放鬆脖子和頭部。請同時用拇指和手指,以抓捏的方式掐住肌肉。順著肌肉按摩,並同步以手指尋找痛點。胸鎖乳突肌的兩側都能找到激痛點。找到之後便輕輕按住並按摩:直接以手指按壓,並在激痛點正上方畫小圈圈,就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接著,放開激痛點幾秒鐘,然後再度按壓。
處理胸鎖乳突肌的激痛點時可能會很痛。此時的訣竅在於,切勿信守「痛才有效」的信條——在可承受範圍內的疼痛才有效;無法承受的疼痛只會讓胸鎖乳突肌更加難受。
處理完激痛點之後,可接著操作下列伸展動作:
1.將頭頸向後仰,把臉轉向另一側(見伸展1),即可伸展對側的胸鎖乳突肌。
2.將頭部盡可能地轉向另一側,讓下巴靠近肩膀(見伸展2),即可伸展該側的胸鎖乳突肌。
此外,若僅將空氣吸至胸口,胸鎖乳突肌便會跟著出力,因此各位務必訓練正確呼吸,感覺空氣進到下腹部。
什麼是激痛點?如何治療?
當肌肉受損,無法適當執行其應有的功能時,它們所連動、容納或控制的各個系統也會跟著受損。換句話說,當肌肉功能失調時,必定影響全身。但在傳統的醫療中,肌肉常常是「受忽視的孩子」;並沒有一門醫學專科以治療肌肉為重點,甚至認為肌肉與傷害治療毫無關係。
當人們骨折、扭傷或脫臼時,通常會直接將治療重點放在創傷、斷裂、受傷的關節上。正因這種單向聚焦的觀點,使得無數人儘管於傷後接受完整治療,卻未能真正痊癒;身體僅能回歸到接近正常的功能,但並非完全康復。具體情況是,你的活動範圍...
目錄
引言 按圖索驥,恢復自在活動
第1章 什麼是激痛點?如何治療?
第2章 常見的肌肉骨骼傷害及激痛點
◎頭部及面部疼痛
胸鎖乳突肌
後頸肌群
頭半棘肌、頸半棘肌
頭夾肌
頸夾肌
嚼肌
顳肌
翼肌群
內翼肌、外翼肌
◎頸部及上背部疼痛
斜方肌
提肩胛肌
後頸肌群
頭半棘肌、頸半棘肌
頸夾肌
菱形肌群
斜角肌群
◎肩膀疼痛
棘下肌
小圓肌
棘上肌
肩胛下肌
胸大肌
胸小肌
三角肌
肱二頭肌
闊背肌及大圓肌
斜角肌群
◎手肘、手臂及手部疼痛
棘上肌
肩胛下肌
肱三頭肌
肱橈肌
肱肌
手部及手指伸肌群
手部及手指屈肌群
斜角肌群
◎軀幹疼痛
豎脊肌群
胸髂肋肌、腰髂肋肌、胸最長肌
髂腰肌
腹肌群
腹橫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
腹肌群
腹直肌
前鋸肌
闊背肌
◎下背部、臀部、髖部及大腿疼痛
腰方肌
豎脊肌群
胸髂肋肌、腰髂肋肌、胸最長肌
臀肌群
臀大肌
臀肌群
臀中肌、臀小肌
梨狀肌
闊筋膜張肌
膕旁肌群
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鼠蹊部及大腿內側疼痛
內收肌群
內收長肌、內收短肌、內收大肌
恥骨肌
股薄肌
◎大腿及膝蓋疼痛
髂腰肌
闊筋膜張肌
縫匠肌
股四頭肌群
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股中間肌、股直肌
膕肌
膕旁肌群
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小腿、腳踝及足部疼痛
腓腸肌
比目魚肌
脛前肌
脛後肌
腓骨肌群
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
腳趾的伸長肌群
伸趾長肌、伸𧿹長肌
腳趾的屈長肌群
屈趾長肌、屈𧿹長肌
結論:傷害預防指南
附錄1:例外的相關肌群對應
附錄2:實用的治療輔助工具
引言 按圖索驥,恢復自在活動
第1章 什麼是激痛點?如何治療?
第2章 常見的肌肉骨骼傷害及激痛點
◎頭部及面部疼痛
胸鎖乳突肌
後頸肌群
頭半棘肌、頸半棘肌
頭夾肌
頸夾肌
嚼肌
顳肌
翼肌群
內翼肌、外翼肌
◎頸部及上背部疼痛
斜方肌
提肩胛肌
後頸肌群
頭半棘肌、頸半棘肌
頸夾肌
菱形肌群
斜角肌群
◎肩膀疼痛
棘下肌
小圓肌
棘上肌
肩胛下肌
胸大肌
胸小肌
三角肌
肱二頭肌
闊背肌及大圓肌
斜角肌群
◎手肘、手臂及手部疼痛
棘上肌
肩胛下肌
肱三頭肌
肱橈肌
肱肌
手部及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