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序
先聖之作「易」,既展現宇宙之律則,亦貞定性命之價值。蓋「易」者,乃以「— 」(陽爻)、「 –– 」(陰爻)為基礎。當陽爻、陰爻之始作,則「混沌」為之初開,靈光因而迸發(此取羅近溪、盱壇直詮之說);而宇宙、性命之內容可得以窮盡矣。據此,循宇宙論之理路,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遵實踐論之理路,可以建設人間之秩序。自是,乃表示吾華族之心智,已參悟造化之玄機,契會道德之本源。
陰爻、陽爻,乃意象化天地生成萬物所呈現其相對質性與交感變化之兩大作用,並透顯其形而上之「實體」(易道)。故繫辭上傳第五章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由於陰爻、陽爻之錯綜,乃衍生八卦。八卦者,取象於宇宙間八種足以為代表之現象,設為相反相成之作用,與成終成始之歷程,以見造化不測之功能。(詳見說卦傳)八卦之重疊則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乃相應宇宙現象、人間遭遇,而設為「特定境況」,並環繞人生之行程,以窮盡其超越層與具體層之內容。六十四卦計三百八十四爻,各爻分別於其所屬卦義涵蓋下,視其質性、位置、關係、變化,以示乎「特定境況」發展過程中之階段性意義。即此「易象系統」,於是,宇宙、人間之各種「境況」與過程「階段」,莫不秩然有序,而見其超越律則之彌綸焉。
筮占,乃心有所疑,行有所迷,而求有所通達;即於「易象系統」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占問其對應所值之「機」,以期於當「機」之超化與趨避。至於其「術」,乃依照演蓍以成卦,並求「變卦」之程序,以遇乎所當之卦或爻。(參見附周易筮法)案此程序,乃先哲遵循宇宙秩序之數值,而精心設定。(參見繫辭上傳第九章)即此「術數程序」,則其思其為,莫不服從宇宙秩序,以契應「易象系統」而為指導原則。因此,雖屬偶然之境遇,則涵必然之價值。
易傳,乃據古經而申述,一方面即「易象系統」以彰宇宙、人間之超越律則;一方面即「術數程序」而明天綱地維之健順秩序。由是,自爾而建構成就其形而上學。此一形而上學,既肯定宇宙萬象之「實體」(易道),且疏釋化生大用之歷程;並貞定以為內在道德意義之「易心」。故為吾華族之宇宙論,實踐論,建立其「義理途徑」。即此「義理途徑」,則既呈現其內在之「易心」,以契乎超越之「易道,而性命之價值貞定焉,宇宙之律則展現焉。
易學,自古經至易傳,已發展而完備。其規模則包括「易象系統」、「術數程序」、「義理途徑」,三者相攝相涵,而成一「學統」;此一「學統」,實呈現一清明之「易道宇宙」。此一清明之「易道宇宙」,其外緣,唯見大化流行之不息。其內容,則天生是一層次,地成是一層次,聖人之參贊又是一層次,而易道貫注彌綸於其間矣。人之體「易」,即貞定其「易心」,以迴應乎「易道」,並鎔鑄成一獨特之意識形態。此一意識形態,乃於具體生活實際境遇之承當與歷練中,所固執者為秉彝懿德,所嚮往者為精神境界,所願望者為德懷蒼生,所悲憫者為人間憂患,……。本此性情之洋溢,對於吾華族之實踐行程中,不論人間生活、學術創作、政治教化、德業開拓、……。皆有指導與決定之作用。
夫周易者,古來之聖哲,既相繼投注其心力,並有卓著之成就,則可證此易道之學統,與吾華族之實踐,誠已融合而為一矣,且將引生及於悠久無疆也。是為序。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元月朱維煥自序於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
改版序
大學及研究所求學期間,得緣與內子我沄相識相知,由此因緣得以親炙 維煥教授教誨。然年輕不知珍惜,未能把握機會好好學習,轉眼岳父竟已仙逝近二十年。
當年泰山將畢生研究心得付梓排印,交學生書局發行。境遷時易,原版式、字體大小均不符現代人閱讀習性,然思索岳父進德修業、寅夜伏案之心血,猶可供後之進修者參考。遂徵求岳母、妻眷及學生書局同意,將《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老子道德經闡釋》兩書搭配篇題之書法、篆刻,重行版排付梓面世。
大學求學時,得緣追隨棲安先生學習書法及篆刻,是時尚稱勤學精進,哪知就業後俗事纏身,遂將此藝束之高閣,任其荒蕪封塵!驀然回首,匆匆已三十餘年歲月…。
近些年來,夜深人靜之際,屢屢內心忖思:年過半百,隨波逐流、隨業沉浮而一事無成,更因愚痴無明造作諸多荒唐惡業。屢
屢夜半夢中驚醒,汗涔涔而茫然不知所措…,此心此境豈是「慚愧」兩字了得!然懺悔之餘,亦慶幸一路走來,總有諸多善知識、貴人提攜扶持。這些年雖是搖擺晃盪,不至撲倒不起,此情此景又豈是「感恩」兩字可了得!
經歷歲月洗鍊及種種世間法考驗,遂重拾研讀岳父著作,原來這些年自己竟是懷珠行乞,聖哲之生命智慧唾手可得,卻是心猿意馬,外求奔波不歇!種種因緣促使吾人發心篆刻《易經》、《道德經》、《心經》、《金剛經》等經典,藉此自我沉澱靜思,並期透過書法及篆刻與有緣人分享聖哲經典之智慧。漫長過程幾度身心疲憊、腸枯思竭,幾生退心之際,幸得諸多增上緣方不至退轉,進而心生清淨歡喜。已過知天命之歲,對於「天命」依然茫然懵懂無知;行將耳順,卻是耳背眼花手抖,還能於世事繁雜中偷空完成這些功課,因緣之不可思議,令人讚歎啊!
衷心感恩所有相扶持之親朋好友及一切因緣。感謝岳母李敏女士、內弟我帆、內子我沄、家父沈正德先生、家母鄧玉江女士、手足崇聖、吉博及小女佳茵、小子昕牧的鼓勵支持;感謝恩師棲安先生提供篆書;感謝潘燕玉老師協助校稿及指導編輯事宜;感謝學生書局及蘭潭印刷廠鼎力協助,《周易經傳象義闡釋》及《老子道德經闡釋》得以重新改版面世。
掠借泰山所著的篇題,藉篆刻之藝來詮釋,旨在冰冷的鉛字中賦予另一面貌。雖吾師評吾篆刻作品膽大於藝,然有篆書及經文闡釋穿插其間,一來記錄見證吾人與泰山維煥教授之翁婿情緣、與棲安先生之師生情誼,再者除掩篆刻之瑕,更祈使讀者於觀讀印語之餘,能見篆書、注文而曉經文真義;觀印而見文,循文而得義,藉此拋磚引玉爾!吾人不揣謭陋、野人獻曝,稚嫩拙劣之作,尚祈方家笑而見教!
己亥夏 沈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