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續企業參謀》是分別於一九七五年與一九七七年出版的。書末所收錄的「先見術」則是刊登在一九七九年一月號《總裁》雜誌上的文章。這次新裝版重新付梓,我並未更動它們的任何內容,因為這樣反而能忠實反應出石油危機(一九七三年)後,那個日本經營的苦難時代。我想,留下這樣的實況,將可為今天的我們帶來更多教訓。我今年已經五十六歲了,前述這些著作,是分別在我三十二、三十四以及三十六歲時出版的。
特別要提的是,實質上算是我處女作的《企業參謀》,是在我三十至三十一歲時,私人所寫的筆記。我在二十九歲加入麥肯錫,在一竅不通之下,我一面工作,一面學習到底什麼是經營。這是我在當時記錄下來的東西。當然,初出茅蘆而且沒沒無名的我,在寫下這些東西的當時,完全沒有想過要出書這回事,它只是我過去以來的習慣而已。我不過是想把學到的東西留個記錄,或是試著把已經理解的東西以更簡潔易懂的形式寫出來而已。我把筆記拿給當時鑽石時代社(現在的總裁社)的總編輯守岡道明看過後,他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出版。這書在一九七五年出版時,就賣了十六萬本,使我才三十二歲就成為暢銷書作家。
很不可思議,其後經過了二十五年,到現在這本書都還是職場新手研修等場合所使用的書。每年一到四月,它就會開始暢銷。我猜想,這恐怕是因為企業的社長在還是小主管時讀了這本書,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結果現在回想起這本書,才會想讓新人也讀它吧。
我的《正.續企業參謀》很暢銷,讓進公司沒多久的我,在麥肯錫裡也成為全公司的話題。大家都追著我問「你呀,應該是個什麼都還不懂的新人才對,到底有什麼東西好寫的?」他們是因為我沒有先翻譯成英文取得總公司同意就出版,而在諷刺我。不過,一點都不誇張,這本書出版後,麥肯錫的東京分公司就不斷有客戶找上門來,因此也沒有辦法來找我痛罵一頓。我也覺得,如果我有時間翻譯成英文的話,還不如用來寫下一本書,所以也暫時沒有去管這件事。
後來,公司內部有了個專案,由倫敦那裡的羅蘭.曼擔任總編輯,將這兩本書在一九八一年交由麥格羅.希爾公司出版。此外平裝版也於一九八四年由企鵝出版社出版。一點也不誇張,這些書到今天也是一樣,還在世界各個角落翻譯成各國語言,持續受到大家的閱讀。其中一個例子是,我目前經營的軟體開發公司JASDIC,與三家印度企業合併了。其中有一家叫Infosys(也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優良企業)的公司,它的社長南丹(Nandan)也是我的讀者之一。大約在五年前,我第一次與他在印度的邦加羅爾(Bangalore)見面時,他就帶著一本企鵝所出版的《企業參謀》(Mind of The Strategist)告訴我,「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那本書已經讀到破破爛爛的了,他自己還寫了各種心得上去。他當時的眼神讓我印象深刻,讓我深深覺得「以後要找機會和這個男的合作」。
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仔細想想,我進麥肯錫才沒幾年,根本沒有什麼關於經營的經驗可以談。麥肯錫內部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秘笈,只有幾個優秀經理在實務訓練時指導過我而已。至少在我撰寫《正.企業參謀》一書時是這樣。但到了我在寫《續.企業參謀》的三十四歲時,我就已經是進公司五年的資深員工了。
在麥肯錫內部,五年就已經是老員工了。公司的規矩是,進公司五年如果沒升到資深,就「滾蛋」。全球的麥肯錫都是如此,至少我是一面這麼想一面工作的。在七○年代的麥肯錫內部,現在在全球一流企業擔任董事長職務的路.葛斯納(IBM董事長)、哈維.葛魯伯(美國運通董事長)、菲利浦.普瑟爾(摩根士丹利董事長)等人,當時都還是做大案子的新人(譯註一)。我有一種不能輸給他們的心情。或許就是那樣的公司雰圍,給了我寫這本書的動機也說不定。
大家雖然都說現在景氣不好,但當時也是如此的。只要讀過本書,想必會有很多人感到訝異吧?因為當時的環境和現在幾乎沒有什麼不同。過去的日本一向都很有危機感。但是在八○年代中期到九○年為止的廣場協定(Plaza Accord)(譯註二)所導致的泡沬下,人們卻完全麻痺了。
現在日本真正的危機,起因於國民也好,企業經營者也好,都沒什麼危機感。石油危機時那些慌張得睡不著覺的經營者們,都到哪裡去了?結果,現在回頭一想,誰都明白,當時將郵政貯金等資金以財政投融資(譯註三)的形式做為「沒有終止之日的景氣政策」,只不過是把問題留到以後解決而已。
個人非變革不可,企業也非變革不可。就算對國家或地方自治體說再多次的「快改變」,它們也不會自動改變,因為它們不過只是個人的集合體而已。個人或企業要想改變,關鍵事實上在於一種「這麼做的話,就會改變」的「氣魄」。
石油危機時受到嚴重打擊的日本,就有這樣的氣魄。豐田汽車原本雖然與通用汽車約有二十倍的差距,但該公司仍相信只要肯做就做得到,以「追上他、超越他」做為勉勵自己的話。小松之於履帶車公司,山葉鋼琴之於德國的史坦威鋼琴,日立、東芝之於奇異電氣,新力或松下之於飛利浦,全都有這樣的氣魄:希望自己能克服規模上的差異,和對方一樣成為世界一流的公司,而且要做給你看!
讀過本書的讀者會注意到的,應該就是這一點。一種「日本企業無論處於何種困境,只要這麼去制定策略就行了」的訊息。這毫無疑問正是本書能在時代的雰圍中暢銷、受到各方喜愛的原因。本書的英文版翻譯成各國文字,也一樣給了讀者們勇氣。如今在商學院等場合,都還在用它做為企業策略的教科書。
聽到總裁社計畫出版新裝版時,說真的我有點不知所措,因為書的結構十分緊湊,重寫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不過書中有許多希望讓現在的年輕人看看的東西在。總裁社的書籍編輯部長山形佳久說,「今天的我們,非得擁有和當時一樣的氣魄、打破現狀不可。所以不要修改,直接請讀者們閱讀二十五年前的原汁原味比較好。」受到他這句話的鼓勵,我希望以這本書之所以再次問世的緣由,以及我現在的心情,做為新裝版的「前言」。
一九九九年十月
大前研一 於東京
譯註一:路.葛斯納(Lou Gerstner)已於二○○二年四月交棒;哈維.葛魯伯(Harvey Golub)已於二○○○年交棒;菲利浦.普瑟爾(Philip J. Purcell)也已於二○○五年下台。
譯註二:一九八五年美國為改善貿易大幅赤字,誘導美元走貶以增加國際競爭力,由五大工業國法、日、美、英以及當時的西德簽署的協定,同意以拋售美元方式干預貨幣市場,讓美元相對於日圓與德國馬克貶值,日圓便因而不斷飆漲。有人認為廣場協定就是導致日後日本泡沬經濟與十數年低迷的主因之一。
譯註三:一種日本財政部將郵政貯金等資金融資給特殊法人(公庫或公營事業等),再由特殊法人運用於建設道路、機場、國宅等建設上的制度。
策略自由度的思考
李仁芳
經營管理類的書籍,經年累月地出版,但是經過時光浪潮的淘洗,能留在沙灘上依然閃亮發光的珍珠貝殼並不多見。
大前研一的<<企業參謀-回歸戰略思考的原點>>是其中之一。在競爭環境中的事業組織,以相對有限資源,需思考如何在產業空間中佈局配置,以「規劃自己與競爭對手間相對力量關係的作業」。對從事這種策略思考的「企業參謀」,大前這本書,是很實用的參謀作業教戰守則與操作典範。
大前這本書第一個特質是,這是他多年來在麥肯錫公司擔任過第一線策略作業,親手接觸成千實務案例並深刻思考過,驗證過的「實戰智慧」結晶,並非一般透過圖書館桌上研究,歸納次級書面文件的策略書籍所能比擬。
策略的精義在於如何尋找產業空間中適切優勢位置的藝術,「企業參謀」除了分析技能與嚴謹銳利的邏輯思辨能力外,概念化能力與創造原創概念範疇(Categories)的能力更是非常重要。獨特的分析角度,觀看產業世界的新奇視野,都是「企業參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要緊戰鬥技能。
對此,大前依據其豐富企業競爭策略擬定的實戰經驗,提出「參謀要成為真正的策略性思考家」的<<參謀五戒>>:
* 參謀應去除自身對「if」命題的恐懼,培養多概念,彈性廣泛思考的能力;
* 參謀應捨棄完美主義,深切體認「策略」是「相對優勢」而非「絕對優勢」的藝術。只要比對方更勝一籌,而且抓緊時機(Timing)實施,就是致勝的關鍵;
* 參謀應徹底挑戰關鍵成功因素(KFS),這樣才有機會藉由原創性新概念範疇的推出而出奇制勝;
* 參謀思維不應受限於制約條件,創意策略的奧秘,在於以思維的「量孕育質」,先求方案源的多元光譜,再從中批判蒐選,求質的提昇;
* 參謀在分析時不應仰賴記憶,要「看重想像力」,並致力於「分析力」及「創造概念之能力」的開發。
大前相當強調「企業參謀」」在產業空間中尋求「位置」(Position)的藝術。他認為企業策略中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回答「我們的事業為何(WHAT)?」這個問題。選對「位置」的企業比起選錯「位置」的事業,可以以後者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營收,卻擁有與後者相當的經常利益(第二部第二章)。「適切位置」真是「死生之地,不可不察」!
至於適切「位置」的尋求,大前主張精要處在於與競爭對手間「力量的相對變化」的捕捉與掌握(第二部第三章)。要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讓對手無法跟上,大前點出三個不同的思維方向-
首先是從企業活動的拆解中,找出關鍵成功因素KFS的價值活動,並能出奇致勝,制定出競爭對手未重視,但能吸引特定客層或新客層的價值活動[KFS企業戰略];
其次是[相對優勢企業戰略]的思維,弱勢廠商,後進廠商常常不具備業界的「絕對優勢」。但這絕非表示弱勢/後進廠商難有致勝策略;事實上,整部「孫子兵法」精華之處都在論述以「相對優勢」致勝的法則;
第三,在於運用「思考方式的轉換」、「策略自由度的開發」以及「技術面組合管理」等方法來開展[新路線企業戰略]。這項思維尤其需要「企業參謀」優異的想像力與新概念原創力。
尤其大前提出的「策略自由度」新思維更是精采。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最近風行一時的「藍海戰略」,其戰略思考方式的原型,大前早就提出了。
傑出的「企業參謀」並非只是擅長戰略「思考」而已,「執行面」、「組織面」與「政治、權力、利益交換」等推動策略所必要的「近戰肉搏」技巧也十分重要。本書第一部第三章中,大前以自身參與處理過的「紐西蘭沿海的日本捕烏賊船隊」個案,從理性分析的思維,到組織利益、權力的操作,示範企業策略從狀況判斷、方案形成與分析、組織設計與執行的種種複雜操作層面細節完整呈現,對「企業參謀」的養成是一很好的教案範例。
分解、重組,再創新的策略性思考 盧淵源
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
近來,重新把管理大師亨利.明茲伯格寫的《策略巡禮》(Strategy Safari)再讀一次,書中盡訴十種學派關於策略形成之看法,對管理實務上帶來的影響。每個學派都各有其獨特的觀點,都專注於策略形成的一個重要面向。但在讀完大前研一的《新.企業參謀》後,對策略如何形成,我有了更清楚與深刻的了解。原來,探討策略如何形成,學派不是最要緊的事,最重要的是,策略之形成取決於,我們如何問問題。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過:「未來的領導者必將是一個知道如何提問的人。」愛因斯坦也說,如果他只有一個小時可用,他願意花五十五分鐘去想什麼是最棒的問題,而在剩下的五分鐘想出正確的答案。但是,為什麼連天才都要投入最多的時間去想問題呢?大前研一告訴我們,因為思考事物的本質始於「問問題的方法」!唯有問對問題,才能剝開包著「常識」外衣的事象進行分析,才能組合成最有效能的思考形態。也就是說,「你的問法,有助於找到解決方式。」
所以,大前研一以他在麥肯錫顧問公司的多年經驗,提出一些幫我們找問題的方法。例如,運用主題樹,就是一種先列出重要的問題點(主題),再以互不重複的方式分割為兩個以上「次主題」的方法。如此這般,把一個原本大到不知從何著手的問題,漸漸分割為一個個處理得來的問題。而在問對問題後,方能徹底理解各要素的特質,再把人腦發揮到極限,用非線性的思考方式,重新將要素予以組合。
大前研一更要我們勇於挑戰「業界的常識」,也是就轉換思考方式,不斷的問為什麼。大前舉了許多例子去說明,勇於破除常識的企業,如何讓自家的產品變成領域內的龍頭。例如,波音公司率先在飛機尾翼裝設引擎,打破了大家總認為「引擎應該對稱」的常識。新力推出的特麗霓虹電視,則破除了電視螢幕色彩的產生方式。
總歸一句話,頂級策略參謀可以獨擅勝場之處,就是不受於常識,自由發想。而我在《新.企業參謀》書裡的體悟即是,看穿事物本質、重組,再創新的策略性思考。策略性思考的第一步就是,問對問題,而這取決於我們處理問題的心態。
當然,大前在本書中除了大談「問對問題」的重要性之外,更詳列許多可供業界人士評估,以及發想策略時可用的方法。諸如參謀五戒、利潤樹、策略自由度,以及技術組合管理等方法,都是想掌握策略深層本質的參謀,必須學習並善用的思考方法。
最後,以大前在書中的話做為結語。策略的擬定不過就是把你的生活態度,以及有條理的把你平常的思考記述出來而已。策略的擬定不是一種手法,而是一種對事情的想法與思想,是一種思考。唯有真正理解這樣的道理,策略規劃者才能變成真正的參謀、擔負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