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提昂.賈克唯一致中文版讀者序>
這部小說乃是以法老西斯二世時期為背景,這也是埃及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期之一。埃及既為世界文明之燈塔,自然擁有極為可觀的資源,歷代以來更留下了許多偉大的建築,例如卡納克神廟的柱子大廳,或是位於努比亞,為了紀念法老與皇后奈菲爾塔莉的結合所建造的阿布辛伯雙重神廟,都是最佳例證。
埃及無論是精神上或物質上的蓬勃發展,皆源自於對瑪特的尊敬;瑪特不僅是女神,也是一個概念,這個概念闡述了宇宙永恆的和諧、不分貧賤富貴的司法正義,還有每個人必須秉持正直不變的原則,方能掌穩人生的舵槳渡過生命之河。
金字塔文獻中寫道:「天上的光因法老而呈現和諧,而為法老帶來和諧的則是瑪特,祂是法老眼中所見、耳中所聞。」拉美西斯的父親塞提一世所建的卡奈神廟中,有一句銘文是這麼寫的:「司法正義是法老的力量。」
事實上,在埃及人民的眼中,社會和諧民生樂利都建築在最寶貴的司法之上,然而這項為人民求福祉的制度也十分脆弱,因為總有一些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惜以貪婪的欲望、野心與謊言而戕害司法。
《埃及三部曲》所描述的便是一個鄉下小法官的故事。他接受任命前往三角洲地區的大城孟斐斯,卻不料從此一步步走向一個欲將埃及推向險惡深淵的陰謀核心。
由於不願向強權低頭,也不願違背自己的理想,這名年輕的法官將捲入一場風暴之中,並在忠誠的友人與心愛的妻子──一名天賦異秉的醫生──的支持下奮戰不懈。
透過這部小說,讀者將了解埃及司法的運作、法老的某些醫療祕密,以及埃及文化的多種風貌,也想必會因其中部分風貌現代化的程度而咋舌吧。
「罪惡永遠無法獲得善終。」先哲普塔赫台如是說。書中的這名埃及法官也正是為了這個信念,而不畏強敵環伺,勇往直前追求真理。
<導讀>
「內在經驗」與「新鮮感」的示範結合
雖然《沙漠法則》的作者克里斯提昂被許多文學評論家歸類為「以向來深深蠱惑著法國人的埃及主題譁眾取寵的人」,但毫無疑問的,這個從小就是大、小仲馬的忠實讀者,而現在每一季就能寫出四百頁如此古老的冒險故事的埃及歷史博士、教授、小說家,的確有他過人之處,在他不是以灑狗血方式完成的一部部長篇鉅作裡,他總是有辦法在兼顧大格局與小細節的同時,以其鉅細靡遺的學識、奇趣有致的想像和沉穩帶勁的筆力,帶領全世界的讀者從最初的不置可否到最後的情不自禁,個個無不深深著迷於他所營造的西元前古埃及時空的魅力中。
通常一部所謂的類型小說,其目的無非是要娛樂讀者,而有本事的作者就要有能力洞燭讀者求新求變的心理,而讀者的善變需求又反映了部分的社會心理,因此克里斯提昂的作品之所以廣受歡迎,其背後必是有一個可以解釋的合理因素,那就是來自對「神祕」的一種距離嚮往。
這種神祕小說其實就是推理小說,不管它是疑雲陣陣,或是鬼影幢幢,或是空屋古堡,或是霧日雨夜,推理的架構都不脫一群人中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怪事(如《沙漠法則》書中拉美西斯忽然的全國大赦)或命案(如書中男主角帕札爾恩師布拉尼的被刺),層出不窮的恐慌,破壞了原本這些人日常安定的生活,有人擔心性命不保,有人唯恐祕密被揭,於是有人站出來追根究柢,希望早日真相大白,回復原本相安無事的狀態。
當然,這個時候必會有一個思慮清晰,充滿正義感的人出現,他會在排山倒海衝著他而來的各式困境中機巧突圍,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般地執著到底,福至心靈地把各種線索重新整理和一再推敲,然後從渾沌悲觀的現實中理出一個頭緒,替每個事件找到合理解釋的因果,最重要的是交代出肇事的原凶為何。我們不難從這樣的公式裡找到三點必備的精神,那就是:
一、世事總是混亂難解、恩怨難分,
二、渴望回復合理有序的世界,
三、對英雄人物的期待和依賴。
《沙漠法則》正是上述如此的精美產物,加上遙遠國度本身散發的神祕色彩,以及眾多人物爾虞我詐的鬥智鬥力,更讓這本「埃及三部曲」的第二部《沙漠法則》比第一部《謀殺金字塔》來得更山雨欲來的扣人心弦。
其實上述對世事的認知、對現實的期望與對英雄的依靠等三項特質,和電影的所謂災難片、西部片或警匪槍戰片都有近似之處,只是那些災難片(如「大地震」的卻爾登希斯頓)、西部片(如「驛馬車」的約翰韋恩)、警匪片(如「終極警探」的布魯斯威利)裡的主角,因為必須挺身出來面對大自然的變動,暴力的侵襲,或是不法的威脅,所以大都是臂力過人的硬漢,或是打不死的傢伙(「終極警探」的英文片名正是Die Hard ),但換成這類神祕推理懸疑場景的英雄,要的是他能應付隱藏在這個平靜無波的世界裡的大陰謀,不需傲人的臂力只需超人的腦力即可,因此旁觀者的我們,一心一意只想為看到他把一個秩序大亂的世界恢復正軌而拍案叫絕,大呼過癮,一切就值回票價了。
就因為這種運用大量文字鋪陳張力的推理小說,講求的是一種知性的表彰,在閱讀的趣味上,自然和一般著重感官和感情的動作戲劇大異其趣(這也就是為什麼帕札爾和奈菲莉的感情交流總是那麼點到為止),雖然所有舞台上玩意兒的本質都是為塑造一個立體的主角,一個標準個人主義的英雄。閱讀這種用智慧貫穿全場、用意志主宰全局的非煽情小說,讀者最需要的就是作者製造耐人尋味的功夫,無疑地,克里斯提昂做到了,而且利用一個假設的時空,非常成功地給了讀者為那在一片金黃色沙漠中努力生活的人們,建立起諸多對真相、對人性的信心與希望,雖然閤上書後仍是回到單調空白的眼前現實,但小說以假寓真,虛實交替,為達到開發無止境視野與心界的目的,不也就如此這般不知不覺做到了嗎?至此,我們終於可以大概知道克里斯提昂這系列的「埃及三部曲」為何在法國會狂賣一百五十餘萬冊了。
另外,我想三十幾萬字的《沙漠法則》之所以是第二部曲,卻仍這麼吸引人,它的「內在經驗」恐怕是絕大的原因。提到「內在經驗」是永不缺少的,它可以是任何的個人背景、教育經驗、意識形態、印象記憶等投射而成,因為每個人都有它們,所以在進行「內部閱讀」時,就格外顯得具有特別涵意,今年喬治盧卡斯的電影「威脅潛伏」之所以轟動,就是因為二十年前「星際大戰」、「帝國大反擊」、「絕地大反攻」系列電影的殘留影響,無數影迷在乎的不是它續集的內容是否精采、娛樂性是否更夠、或是思想深度更見長進,大家享受的是那份只有自己心裡獨爽的觀影樂趣,一種身在戲院聲光短暫兩小時一邊眼花撩亂一邊靜靜回憶,近鄉情怯,若即若離,像是看到多年老友,想像得出彼此擁抱後溫度的一種極度神馳。
《沙漠法則》雖然是可以獨立閱讀的,我個人就是在沒看過《謀殺金字塔》的情況下,直接進入克里斯提昂的筆下埃及,儘管如倒吃甘蔗,依舊興味盎然,甚至引發回頭詳看第一部曲的強烈動機,進而發現諸多伏筆痕跡而覺嘆為觀止,但換句話說,就因為作者一開始就已存心佈下各種暗示,所以基本上,《沙漠法則》也是一本依靠許多「內在經驗」的小說,這些「內在經驗」是來自讀者對《謀殺金字塔》的認識,因此,除了人物不說,就它的形式和外貌各方面來看,單就男女主角感情好到一有機會單獨相處就會忍不住要肌膚相親來看,如果沒看過《謀殺金字塔》的讀者,還真的無法玩味當初帕札爾那年輕法官的生澀勁兒呢。
同樣的,要不是讀者在《謀殺金字塔》中知道布拉尼對帕札爾的提攜之恩,那麼讀者對《沙漠法則》裡男女主角在沒找到殺害恩師的兇手前不生小孩的心願,也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認同了,而這種共鳴的心理,是那些看過第一部曲的讀者所獨有的,沒看過的一定是毫無反應或是反應不來。只見克里斯提昂盡可能不著痕跡地大肆利用這類情境,讓讀者對他筆下人物的互動愈來愈認同,難怪法國雜誌 Livre 的發行人會說:「讀賈克的作品,會讓人停不下來,甚至故事結束時,你都還會因為告別了書中人物而悵然油生。」運用「內在經驗」的確可以迅速抓到讀者的焦點,但過份依賴的話,也是會有削弱作品獨創性的危險在的,這就是為什麼續集通常不長命的原因。有名的電影「教父」既叫好又叫座,在許多人心目中都是影史數一數二的難忘鉅片,而「教父續集」更上層樓,不但同樣獲得最佳影片,並還多得一項最佳導演,重點就在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超越了續集的宿命,他以父親(勞勃狄尼洛飾「老教父」馬龍白蘭度年輕時,獲最佳男配角)當年移民紐約受欺壓而成為黑道的過來歷程,一邊對照兒子(艾爾帕西諾飾)今日不得不收起血腥傳統而需玩起政商勾結的漂白伎倆,此片不但交代了時空演進的無奈荒涼,格局之大深度之夠,在在使得首集相較之下徒剩熱鬧與華麗而已,雖然我個人仍比較喜歡砰砰碰碰一氣呵成的「教父」。為什麼呢,我想原因就出在新鮮感上吧,「大白鯊續集」、「侏羅紀公園續集」,哪一個不是活生生的例子。
而這「新鮮感」即可能幫《謀殺金字塔》加分,當然也就可能成為《沙漠法則》的夢魘,好在我們可以在此書註解的減少、節奏的加快、場景切換的精準、橋段設計的繁複等多方面,都看得出作者是如何自覺地在擺脫「內在經驗」附帶來的束縛,他讓許多惡人紛紛作法自斃,進而製造了更多不知結局為何的想像空間,在經歷了帕札爾當法官但被陷害入獄的《謀殺金字塔》、到他復出當門殿長老又辭官成一介平民的《沙漠法則》,以至最後拉美西斯拔擢他成為首相,愈接近陰謀的核心,人類在承受真相來臨的壓力就愈像無法直視太陽一樣,驚心動魄的倒數計時設定在全書的最後,所有欲罷不能的讀者,好在都還有一本尚未面世的第三部曲《首相的正義》可以期盼,但一想到它的末章就是真正的尾聲時,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現在就開始在意猶未盡了呢?
《沙漠法則》的確是少見且優秀的續集作品,它不但可以單獨看,也能對應著首集看,更可說是替完結篇鋪設好一條保證精采的路,它同時是一部頗具電影手法與節奏的動感小說,克里斯提昂果然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中了他的蠱,令那發生在沙漠中的種種畫面竟教人閱畢後久久揮之不去。
張台先博士
學歷: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電科學博士
經歷:美國 Interactive System, Inc. 研究員
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系、中國工商專科學校資訊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