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說只有專家可以討論三一?
● 三一教義,是與所有信徒息息相關的生命養成!
「三一神論離我們很遠。」這似乎是很多基督徒的心聲。除了在洗禮、祝福的場合之外,我們很少聽聞三一神論的宣告。《聖經中的三一神論》卻告訴我們,有關三一神的敘事和教導,屢屢在新舊約不同部分出現;只要細心讀經,每個人都能認識三一神論,從中得到幫助。
以新約為例,使徒們便透過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間的關係,來重新詮釋智慧文學中的「智慧」,把聖子視為神智慧的人格化樣式(Wisdom of God personified),進而幫助當時的教會,有力地汲取智慧文學的豐富,來面對第一世紀各種劇烈的變動。
本書作者用以下的方式,協助讀者挖掘聖經作者對於三一神論出神入化般的使用,好能在二十一世紀繼續讓三一的思想,為今日的教會開路:
*忠於聖經敘事。作者致力挖掘聖經敘事的豐富素材,幫助我們正本清源,認識聖經所描述的三一神,避開抽象卻與聖經不相關的哲學概念。
*善用神學詮釋。作者尊重聖經本身沒有直接說明三一神論教義這個事實,謹慎地把聖經內容與正統神學框架做對照。
*適合教會實踐。作者所選擇詮釋、應用的經文,大部分與新約初代教會生活相關,尤其適合今天基督徒群體參考、實踐。
本書適合牧者、輔導,作為預備宣講、主題式查經的參考資料;也適合所有對三一神論卻步的信徒,作為易懂的教義入門書籍。
========================================
艾格恩的重點和信念是,「三一神論」的教義中那哲思式陳構和論述不過是初代教會之後,深受希臘文化薰陶的學者之外力所致;新約作品顯示,初代教會體會的三一神論(儘管沒有「三一」這個詞彙),並非演繹、推敲和計算的結果,乃是基於信仰生活、崇拜經驗、經書整合而生的感悟、想像和啟示。本書將會深化讀者對經文的了解。尤有甚者,讀者會感悟經文及其指涉的三一神,對教會在現今世界的挑戰和機遇,有一定啟示。希望讀者在讀過這書後,體會三一教義不是只屬專家學者才可以談論的抽象艱澀的理論,而是與所有信徒息息相關的生命養成。
作者簡介:
艾格恩(Brian Edgar)
艾格恩(Brian Edgar),澳洲人,美國艾斯伯利神學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教授,在澳洲、美國從事神學教育超過三十年。他是澳洲聯合教會( Uniting Church in Australia)的牧師,也在澳洲政府基因科技倫理委員會擔任顧問。他的著作包括Laughter and the Grace of God、Public Theology in Law and Life。The God Who Plays: A Playful Approach to Theology and Spirituality一書則榮獲《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二○一九年度好書獎。艾格恩與妻子芭芭拉育有兩個女兒,他們喜歡一起在墨爾本港灣散步,享受晴空與大海的碧藍。
推薦序
推薦序
一般華人教會的教牧信徒對於歐洲和北美神學聖經界,可能略知一二,對於澳洲的則所知不多。事實上,澳洲聖經學術圈子並不缺乏神學和經學專家翹楚。就新約研究而言,赫赫有名的希羅典籍和歷史大師查喬(Edwin A. Judge)、專精第一世紀希羅文化背景和保羅研究的溫特(Bruce W. Winter)、專研約翰文學、歷史和神學的平德(John Painter)等,他們都對新約學界作出重大的貢獻。有趣的是,上述的學者都是在歐洲和北美發表研究後廣為人知(也許不少華人教會依然不知?)。看來艾格恩(Brian Edgar)也不例外。艾格恩從小學到博士都是在澳洲受教育,從二○○七年開始,他受聘為美國艾斯伯利神學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任神學研究教授(Professor of Theological Studies)。艾格恩的專業是神學,但有別於一般的系統或教義神學,他的研寫重點在於信仰傳統的整合和對應當下――公共神學、科學與信仰、聖經與科際整合,甚至友誼和玩耍的神學(theology of play and friendship)。二○一九年,艾格恩的The God Who Plays: A Playful Approach to Theology and Spirituality獲《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書賞(Christianity Today’s 2019 Book Awards):
西方基督教常被一種完美主義、憂慮和疲於奔命所折騰。艾格恩指出,不少新教傳統衍生出的工作倫理,與恩典的生命形成張力甚至矛盾。艾格恩的作品提出饒有意義和細巧的調節,強調基督徒作為神的兒女,與神之間的關係是活潑的(playful)的。充滿信心的活潑關係吸引我們到恩慈的神面前,活出孩子般的信心。這書有助我們重建信心,倚靠這位良善和恩情的父神。
單從艾格恩的履歷和研究旨趣,可以想像他處理「三一神論」的方法和結果必然有別於系統神學學者的論述,也不落聖經學者的套路。這不是說艾格恩棄置神學的傳統和聖經梳理。他的陳述顯示他既熟悉從二世紀以來一直到近代就三一神論的紛紜觀點和論爭,也掌握經文背後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處境。一如原著英文書名所示 The Message of the Trinity(三一神論的信息),艾格恩的重點和信念是,「三一神論」的教義中那哲思式陳構和論述不過是初代教會之後,深受希臘文化薰陶的學者之外力所致,新約作品顯示初代教會體會的三一神論(儘管沒有「三一」這個詞彙),並非演繹、推敲和計算的結果,乃是基於信仰生活和崇拜經驗和經書整合而生的感悟、想像和啟示。所以,與其說三一神學論述堅實,並且完全符合聖經,不如說三一神學是昭示三一神性情和救贖的信息。艾格恩堅持說,三一神論的教義一點也不複雜,反而是徹頭徹尾實用。三一神論並不是後人所以為的抽象或哲學的理論,更不是有違常理的數學觀點(認為三等於一)。簡言之,三一神論不應該是說了也聽不懂、對實際生活無關痛癢、在神學上可有可無,或形式上不符合聖經的教義。三一神論是獨特的基督教教義,卻並非神學家壟斷的語言或思辯,而是攸關基督徒生命的養成,崇拜的基礎和根據。
艾格恩的論述建基於幾個相關的信念,三一論源於聖經,卻並非建立在某一節經文上。三一論既然源於聖經,三一論的疏理和整合就不應該由經文以外的言說、詞彙和系統所建構。三世紀以後藉援引大量希臘哲學思想和詞彙而陳述的三一論爭,正是三一論落入抽象玄思、艱澀難懂的因由。從此三一論指涉的奧秘,是專家學者也說不清的概念言說,不是聖經啟示神那叫人渴慕和驚訝「怎能如此」的恩情和關係。三一教義不是建立在聖經的某一節經文上,意即不能單用一節經文來證明,但這教義分佈在早期教會的思想與著作中,在聖經對救恩故事的整體見證中出現,是神透過聖靈的大能,在耶穌基督裡顯現的必然結果。艾格恩認為三一論不必從玄思哲辯才有所得,人的確可以透過讀經,及以禱告的心反思聖經,來認識神是三一的聖父、聖子、聖靈。
艾格恩如何陳述他的觀點?既然三一論早已蘊含於經文之內,艾格恩的工作就是藉經文的詮釋顯示三一教義的內容和意義。艾格恩的詮釋屬於「神學詮釋」(theological hermeneutics),即以神學信念出發,理出建立信仰群體的信仰內容和生活實踐。這種詮釋絕非表示艾格恩不理會經文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是確認在新舊約聖經正典整體的規模前,經文的作者原意、原讀者的理解、所化約的預表都有待被吸納在更大的信仰憧憬之內。當然,縱使三一教義見於經文,正因為聖經的經文不是為三一教義而撰寫,即便有指涉三一教義的經文,其輕重也必然有異,艾格恩選擇了新舊約共十六段經文(林後十三14,弗一1~14,申六4~9,箴八22~31,結三十七1~14,路一26~56,可一1~14,太十二15~32,約十四15~31,太二十八16~20,徒二1~47,羅八1~17,林前十二1~11,加三26~47,弗四1~16,猶20~21),勾畫出三一教義對當代教會的身分和使命的意義。
艾格恩這書將會深化讀者對經文的了解。尤有甚者,讀者會感悟經文及其指涉的三一神,對教會在現今世界的挑戰和機遇,有一定啟示。希望讀者在讀過這書後,體會三一教義不是只屬專家學者才可以談論的抽象艱澀的理論,而是與所有信徒息息相關的生命養成。
孫寶玲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新約教授
二○二○年七月
於香港馬鞍山麓
推薦序
一般華人教會的教牧信徒對於歐洲和北美神學聖經界,可能略知一二,對於澳洲的則所知不多。事實上,澳洲聖經學術圈子並不缺乏神學和經學專家翹楚。就新約研究而言,赫赫有名的希羅典籍和歷史大師查喬(Edwin A. Judge)、專精第一世紀希羅文化背景和保羅研究的溫特(Bruce W. Winter)、專研約翰文學、歷史和神學的平德(John Painter)等,他們都對新約學界作出重大的貢獻。有趣的是,上述的學者都是在歐洲和北美發表研究後廣為人知(也許不少華人教會依然不知?)。看來艾格恩(Brian Edgar)也不例外。艾格恩從小學到博士都是...
作者序
引言
容我開宗明義闡述這本書背後的信念:基督教三一神論的教義一點也不複雜,徹頭徹尾實用,神學論述堅實,並且完全符合聖經。三一神論並不是一些人所說的一個抽象或哲學的理論,也沒有不尋常的數學觀點(認為三等於一)。三一神論不是說了也聽不懂、對實際生活無關痛癢、在神學上可有可無,或形式上不符合聖經的教義。三一神論其實是獨特的基督教教義,在基督徒生活與門徒生涯中不可或缺。本書旨在指出,三一神論,意味著我們可以對神有親密和個人的認識,視祂為聖父、聖子、聖靈。「三一神」一詞雖然本身從未出現在聖經裡,卻是一個完全合乎聖經的教義。這詞本身源自拉丁文的trinitas ,結合了三(tres )與一(unus )。可以說,是先有三一神的概念,然後創造新字來描述這概念。早期基督徒在反思有關耶穌基督的事件,以及他們對這位主的體會時,無法對於神是聖父、聖子、聖靈的觀念視而不見。這樣,三一神論不是建立在聖經的某一節經文上,也不能單用一節經文來證明,因為這教義分布在早期教會的思想與著作中。這教義在聖經對救恩故事的整體見證中出現,是神透過聖靈的大能,在耶穌基督裡顯現的必然結果。
1. 三一神論足可理解
不幸的是,許多人認為三一神論晦澀難懂。使用數學名詞(似乎旨在解釋「三一與一三」)或在第四世紀流行的哲學名詞(如「位格(per son)」、hypos tas i s 、ous ia ,以及「本質(essence)」)並沒有什麼幫助。然而,這不表示這些名詞毫無助益。第三和第四世紀出現了一個危機:人們思考如何協調一神論的信念與對基督的敬拜。教父意識到這種問題「不能用純聖經的語言解答,因為這些問題就是關於聖經語言本身的意思」。引介非聖經的用語,以及非聖經的思想形式,提供了嶄新與發揮創意的機會,讓人探討神的本質,但這也帶來風險。
三一神論那愈來愈有哲學、思辨(speculative)意味的本質使人偏離了聖經的簡潔特質,導致三一神論愈來愈難懂。早期教父常說道,聖父與聖子的唯一差別是:聖父是聖父、聖子是聖子。換言之,我們實在無法界定聖父、聖子、聖靈的獨特特質。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論三一神位格的說法可說是家喻戶曉,也說明了這一點:「若問『三指的是什麼』,人類就詞窮,感到吃力。然而,答案是『三個位格』,目的不是為了道出『三個位格』,而是為了使它不至於遺漏那未被說出的。」用這種不可知論態度對待三一神位格,顯示人們難免從神獨一性的觀點來討論神的屬性,把三個位格的觀點弱化至極。本書旨在指出,人們的確可以透過讀經,及以禱告的心反思聖經,來認識神是三一的聖父、聖子、聖靈。
2. 三一神論符合邏輯
三一神論是否合乎邏輯?是的,但我們不能單靠邏輯本身理解三一神。這教義更多是關乎信心。許多人深信只要我們用合理、有邏輯的方式表達三一神,就能理解;有人嘗試用以下的比喻去表達這教義:某人同時是父、子和丈夫。這說法表面上頗吸引人,實際上並不管用。例如,雖然我有這三種角色或關係,卻始終是同一個本質的我,因為我終究只有一種存在的方式。我不像聖父、聖子、聖靈般彼此互動及相交,我只是我。當然,重點是:神並不像你我。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實在無法想像三一神那種存在的方式的含義是什麼,但不意味著這觀念不合邏輯。石頭不能想像人生存的形式,我們也想像不到神如何以超過一種的形式存在,因為我們是單一形式的存有者。可是,我們無法想像,不表示不可能有另一種有別於我們所擁有的存在形式。問題出於我們這一方,因為我們的想像力不夠豐富;問題不出於觀念那一方。我們與石頭相比,至少有一個優勢:人類即便無法實際地想像(imagine) 神的觀念的意思,至少可以構想(conceive)這觀念。相反,石頭卻連構想也做不到。這不是特例,許多事情我們構想得到,但很難想像。例如,我不確定我是不是真的能想像一百萬個東西。當我嘗試這樣想像時,感覺似乎與想像一千萬個東西差不多,但兩者其實差距相當大。我們有可能構想這差異,卻無從想像它。
我們能夠把神構想成父、子、聖靈,但卻無法想像神究竟是如何以這種形式存在。相信、思想,以及敬拜一位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的神並非愚昧。我們敬拜神的時候涉及一種巨大的奧祕,但不涉及非理性。
3. 三一神論切合所需
啟蒙時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辯稱:「即使有人聲稱可以理解三一神論,這教義卻完全沒有實用的價值;若深信這教義遠遠超越我們的理解,就更不用說⋯⋯〔它〕完全無法為我們的行為提供指引。」不久之後,當理性與聖經作為神學基礎的地位受到嚴厲批判時,現代自由神學之父士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macher,1768∼1834)選擇把他的神學奠基於人類的宗教經歷。因此他認為三一神論沒有什麼用途,只用十四頁來探討—這是他長篇大論(七百五十一頁)的《基督教信仰》(The ChristianFaith )的一個附筆。不實用與不切實的雙重指責,使許多人實質上對神抱持一種單一神論(unitarian)的理解,其影響延續到今日。
例子之一:許多人認為敬拜是指人為神做的事。從這角度來理解,敬拜者的責任是向神獻上讚美、感謝、禱告,並傾訴內心的思想與渴望,以對祂的恩典表達謝意。因此,敬拜是我們在神面前所行之事。然而,誠如托倫斯(James Torrance)所指,這不是充分的三一神論。這甚至是人本的觀念,因為敬拜成了一種行為,而非恩典。這是單一神論的觀點,因為牧者、牧師和人們在一方,向另一方聆聽禱告與受人敬拜的神獻上敬拜。三一神導向的敬拜是一種恩賜,在當中人透過聖靈參與聖子與聖父的相交。三一神導向的敬拜意味著讓神來到我們中間,拉拔我們。敬拜是與神的生命相交(參與其中、彼此分享)。三一神論提出了「有參與意味的敬拜與禱告觀」。因此,敬拜應以神為中心,不但視祂為敬拜的對象,也以祂為敬拜的領導者與啟發者。這並未削弱獻上讚美與感謝的舉動。敬拜的重點在於基督的工作、神聖的三一神的生命,而非我們可為神做什麼事。換言之,敬拜焦點在於聖子藉著自己的犧牲與代禱把我們帶到聖父面前,也在於賜予我們能力與啟發我們敬拜的聖靈。如此,敬拜成了一種恩典的行動,而非我們自己的
作為。若把敬拜理解成一種行為,並強調我們的信心與敬拜,甚至強調我的敬拜與委身,都無法使人來到神的面前,正如好行為無法使人獲得救恩。這一切並未排除人在敬拜中回應的層面;問題在於,人的回應已成了當代敬拜重要的主題,甚至是唯一的主題。宗教改革的先賢所稱之為「律法主義的敬拜」,源自一種責任—敬拜有賴於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熱誠、委身、行動,而非「福音的敬拜」—敬拜是神在耶穌裡透過聖靈顯出恩典的結果。單一神論導向的敬拜最終將導致疲累,而三一神論導向的敬拜則是由耶穌基督引導的(來八1∼2),並強調神先賜予恩典,然後人感恩回應。這例子說明了三一神論為何是實用、充滿恩典的教義,並能夠把我們帶到神的心腸與生命之中。
引言
容我開宗明義闡述這本書背後的信念:基督教三一神論的教義一點也不複雜,徹頭徹尾實用,神學論述堅實,並且完全符合聖經。三一神論並不是一些人所說的一個抽象或哲學的理論,也沒有不尋常的數學觀點(認為三等於一)。三一神論不是說了也聽不懂、對實際生活無關痛癢、在神學上可有可無,或形式上不符合聖經的教義。三一神論其實是獨特的基督教教義,在基督徒生活與門徒生涯中不可或缺。本書旨在指出,三一神論,意味著我們可以對神有親密和個人的認識,視祂為聖父、聖子、聖靈。「三一神」一詞雖然本身從未出現在聖經裡,卻是一個完...
目錄
中文總序
英文總序
推薦序
作者序
引言
縮寫表
第一部:在愛裡面的三一神
1. 恩典、慈愛與團契相交的神(哥林多後書十三章14節)
2. 三一的祝福(以弗所書一章1~14節)
第二部:舊約裡的三一神
3. 主我們的神是獨一的(申命記六章4~9節)
4. 神的智慧(箴言八章22~31節)
5. 神的靈(以西結書三十七章1~14節)
第三部:耶穌的經歷與教導中的三一神
6. 道成肉身:神的降臨(路加福音一章26~56節)
7. 洗禮:天降大能(馬可福音一章1~14節)
8. 宣教:屬靈的相遇(馬太福音十二章15~32節)
9. 教導:認識神(約翰福音十四章15~31節)
10. 復活:奉差遣作門徒(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6~20節)
第四部:初期教會的經歷與教導中的三一神
11. 五旬節(使徒行傳二章1~47節)
12. 基督徒的經歷(羅馬書八章1~17節)
13. 基督徒群體(哥林多前書十二章1~11節)
14. 基督徒的保障(加拉太書三章26節~四章7節)
15. 基督徒的合一(以弗所書四章1~16節)
16. 主的日子(猶大書20~21節)
研讀指引
附註
參考書目
中文總序
英文總序
推薦序
作者序
引言
縮寫表
第一部:在愛裡面的三一神
1. 恩典、慈愛與團契相交的神(哥林多後書十三章14節)
2. 三一的祝福(以弗所書一章1~14節)
第二部:舊約裡的三一神
3. 主我們的神是獨一的(申命記六章4~9節)
4. 神的智慧(箴言八章22~31節)
5. 神的靈(以西結書三十七章1~14節)
第三部:耶穌的經歷與教導中的三一神
6. 道成肉身:神的降臨(路加福音一章26~56節)
7. 洗禮:天降大能(馬可福音一章1~14節)
8. 宣教:屬靈的相遇(馬太福音十二章15~32節)
9. 教導:認識神(約翰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