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了,就渴望與愛人合二為一。但是,如果這種渴望的意思是:因為我愛你,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要按我的邏輯去做事。那麼相愛便成了強加,成了消滅彼此的戰爭。
造成這場戰爭,讓親密關係成為咫尺天涯的,是橫亙在人與人之間的那堵自戀的牆。
聲稱最重視孩子的中國父母,實際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國父母有一個十分陳舊的觀念,認為孩子小的時候怎麼對他都無所謂,越大就越應該重視、尊重他。嬰幼兒時期不親密,長大後又瞎親密,處理不好愛與自由的關係。
孩子在三歲到六歲之間是十分脆弱的,成年後很多問題的根源都來自這個階段。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的人格障礙則源於六個月之前的嚴重心理創傷。所以,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媽媽的關注和愛,在嬰兒一歲之前,怎麼愛他都不過分。
新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母親對於孩子未來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決定作用的。三歲之前,父愛可以不存在,爸爸的作用只是支持媽媽,給媽媽安全感,而不是直接發揮作用。但是,中國人的產假只是給媽媽一個身體恢復的時間,中國家庭中的老人又習慣把孩子從媽媽身邊「搶走」,社會與家庭一起製造了母親與孩子的分離。
在一個有男權傾向的社會,媽媽作為外來者進入一個家庭是孤立無援的,爸爸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兒女放在第二位,情感上,媽媽永遠是最末位的。當母親有了兒子,她便將自己對丈夫的慾望轉移到兒子身上,兒子總是害怕被母親的愛所吞沒,於是便有抗爭,抗爭的結果是,將逃離媽媽的慾望轉移到自己老婆身上。在父權色彩濃重的廣東潮汕地區,一般男人不會離婚,老婆就是媽媽、是責任。
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妻子是合法的性伴侶,男人對眾所周知的性愛有羞恥感,因為這令他想到對母親的情慾。所以,很多男人會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個女人來談情說愛。這樣,被丟在家裡的妻子、一個缺愛的媽媽所生的孩子裡,男孩會與來自母親的情慾糾纏,而女孩,則容易成為媽媽「被討厭的內在小女孩」的投射物件。
通常我們第一個愛上的都是自己的媽媽,如果與媽媽的親子關係構築得不好,成年之後,就很難處理好與另一半的親密關係。童年的內心模式在成年就會呈現出來,這樣就形成一個輪迴。
以中國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媽媽。男人找老婆就像是在找媽媽,只要一個女人給他溫暖的感覺,讓他放低戒備,覺得自己像小孩兒,那他很容易就被收服了。
女人同樣也是如此,她們渴望寬厚無私的愛和照料。無論是蘿莉找大叔,還是通常婚戀標準中讓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其實都是「媽媽」——一個被閹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前不久,一個朋友問我,為什麼她總是看錯人,而她的一些朋友看人的眼光卻很是毒辣。我並不瞭解她說的那些朋友的人格特點,但對於她,我感覺,她與自己內心之間有一堵很厚的牆,溝通起來很不容易。
所以,我想提一個建議:不要急著去問我該怎麼辦,也不必急著去問別人該怎麼辦,而應學會去關照自己的內心,一開始先是去認識自己的想法,再慢慢去認識自己的情緒,最後是捕捉自己的感受,一旦你開始能清晰地捕捉到自己的感受時,你就可以比較迅捷地走在自我成長之路上了。
對此,我想對大家說,能「救人」的心理醫生固然不錯,但最重要的,還是點亮你自己心中的光。這也是克里希那穆提的說法,他明確地說,唯一重要的是點亮你自己心中的光。
然而,不少醫生或專家擺出了一種「我就是光」的姿態來。這樣的自戀的「光」,就是別人的陰影,它或許可以短時間內讓你感覺遠離了黑暗,但一離開這個醫生、專家或大師,回到你自己的世界後,你很容易會感覺又回到了黑暗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