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拉維亞每日箴言2011》譯序
寫在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第二百八十一年版前(上)
◎文 / 盧怡君
第一次讀到這本靈修小冊,是1989年年初。德文版的《每日箴言》第二百五十九年版,粗糙泛黃的紙張,樸素簡單的印刷裝訂,來自德國東部靠近波蘭與捷克邊界名為「主護屯」(Herrnhut) 的小鎮,那兒有個稱為合一弟兄(Bruder-Unitat,或稱為摩拉維亞弟兄會)的基督教團體,是這本書的出身之處。
1989年,柏林圍牆還在,德國尚未統一,共產東德大部分的出版品不允許在西德銷售,這本小書是我從當時的東柏林「偷渡」過來的。那時我才到德國幾個月,德國學術交流基金會 (DAAD) 邀請外籍新生參加為期一週的柏林之旅,此行令我終生難忘,原來在那個年代,拿著台灣的舊護照要進出東德是那樣的曲折。雖然已事隔二十年,至今我仍清楚記得,當邊界檢查哨那個高大的東德軍官翻開護照第一頁,讀到上面中英文對照寫著:「持此護照不得前往共產國家」時,他向我投過來的森冷目光,「妳的國家對我們這麼不友善,我憑什麼要讓妳進去?」一個個德文字從他口中憤憤吐出,像一塊塊堅硬寒冰從天掉落,敲得我眼冒金星,在冰雪紛飛寒風徹骨的荒原上,我顫抖得幾乎要摔倒。
無論如何,我還是平安的進出了東德,而且在東柏林的書店裡邂逅了這本小書,知道了它的歷史脈絡,鄭重的將它放進背包帶回到西德。九個月之後,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倒了,東西德的邊界崗哨一夕之間消失無蹤,又隔不到一年,兩德在世人的驚嘆聲中統一了。
於是,原本只能在東德出版銷售的這本摩拉維亞弟兄會《每日箴言》,開始發行到全德國,不多久,它的銷售量就擠進暢銷書排行榜。如今,《每日箴言》德語版每年印行超過一百萬冊,被翻譯成五十多種語言,年年是德語暢銷書的TOP ONE。一本教會機構出版的靈修手冊,在閱讀風氣頂盛的德國社會,其銷售量可以凌駕其他德語出版品,固然有它的歷史傳統淵源,然而,連德國人自己都不得不相信,這真是上帝所行的神蹟。二百八十年之久未曾中斷,經歷過普奧戰爭、神聖羅馬帝國的隕落、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東西德的分裂,上帝所興起的工作屹立不搖,要藉著這本書給世人帶來祝福,直到主再臨的日子。
提到摩拉維亞弟兄會,就不能不提到欽岑多夫爵士 (Nikolaus Ludwig Graf von Zinzendorf, 1700-1760),他是《每日箴言》的創始人,一個出身薩克森宮廷、才華洋溢浪漫熱情的詩人伯爵、又是信義宗按立的牧師。在1722至1727年間,有幾批來自波希米亞與鄰省摩拉維亞的難民,因為宗教迫害逃亡至薩克森,欽岑多夫收留了這些難民,讓他們在他的伯特利莊園 (Berthelsdorf) 群集而居,這裡就是後來的主護屯,因為難民中有些原屬於波希米亞合一弟兄會 (Unitas Fratrum)、有些來自摩拉維亞省,這兩個名稱就在主護屯結合為一。起初難民們意見紛歧,對基督信仰各有不同的執著,欽岑多夫必須思索如何在屬靈上引導他們走向合一。
1728年5月3日,欽岑多夫以莊主的身分召來莊園裡的同工,唸了一首他自己做的聖詩送給他們,請他們回家後傳給全村每一戶人家,作為那天屬靈的主題,可以彼此分享談論。從那日起,欽岑多夫每天都給同工這樣一段「標語」,或出自聖經、或出自詩歌、或是他自己所作,讓整個莊園的居民無論在工作、聚會或家庭生活中,都有共同的屬靈話題可以分享。
三年之後,1731年,第一本《每日箴言》就在這樣的傳統中誕生了。也是在那時候,欽岑多夫因赴哥本哈根參加丹麥國王的加冕典禮,得與西印度群島及格陵蘭的土著接觸,點燃了他海外宣教的熱忱。當時的摩拉維亞弟兄會雖然人數不多,但人人願意前往世界各地為基督福音作見證,這種愛主愛人的情操,促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新教宣教運動。短短三十年間,弟兄會在歐陸、北美、非洲、亞洲、中南美洲都建立了宣教基地,而且教會快速增長、至今不衰。這些宣教同工縱使被差到天涯海角分隔千萬里,由於身邊都帶著一本《每日箴言》,大家每天讀著同一段經文,得以在聖靈的感動中彼此團契,世界在上帝的真道中於焉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