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九一六年,在一個酷熱的夏天的幾個星期內;這是凡松.德.賴多瓦爾,一個十六歲,出生於上流世家的獨子,在一個星期裡,他在沙龍與四十五歲的大人物馬塞爾.普魯斯特相遇,隨後他幾乎每天下午都跟住在麗池飯店的他見面。在同一個星期裡,他跟女管家的私生子,二十一歲的亞瑟.瓦萊斯,一位上前線打仗,回家休假一個星期的士兵,他跟他夜夜繾綣。在一個星期裡,在一九一六年的夏天,十六歲的凡松,早已不再是小孩子了,而他的生命悲劇,正如那個時代,那個大戰,「你若死了,我也跟著死去」。如同三人輪舞的日日夜夜,是三人分離三地日日夜夜書信的思念。直到那永生不得見的訊息傳來,兩個悲慟的人,凡松和那位母親,在那徹底空了的屋子裡,一件出乎意料的祕密被揭露開來。那已是一九一六年秋天的時候了……
1999年,作家菲利普.貝松在閱讀一次大戰時的士兵的文獻,以及多位士兵的家書後深受感動,動手寫下這個混合了沈重的時代背景和虛構的愛的故事。《由於男人都不在了》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就像麥可.康寧漢以《時時刻刻》銜結維吉妮亞.吳爾芙;珍.瑞斯(Jean Rhys)在《夢迴斷藻海》(The Wild Sargasso Sea)銜結夏綠蒂.勃朗黛;《由於男人都不在了》則以普魯斯特為支線編織時代的悲劇,猶如某些書評所比喻的:菲利普.貝松的第一本小說就像海明威《戰地春夢》的同性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