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
學習傾聽你的人生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製作了一部系列影片《修院生活》(The Monastery),記錄了五位自願體驗隱修生活的現代男士,在鏡頭前度過的四十個晝夜。親眼見到修士們對這些掙扎的俗世中人細膩而體貼的回應,令數百萬名觀眾十分意外;他們一直以為,修士們是「與世隔絕」的,而如此待人接物的方式,似乎只應該出現在進步的文明人身上,而非隱居的修士身上。
修士們不僅接納了五位男士,也要求他們;他們必須持續不斷、專注而深入地聆聽自己、他人和天主的聲音。四十天後,這深入的傾聽改造了他們的心靈與智慧,一如它改造了無數個世代的修士和修女的心靈與智慧。比起初來乍到的彼時,五位男士在《修院生活》結束後,顯然更貼近了自己的生命。
不論是否有宗教信仰,人們漸漸發現,在信奉基督的修道院傳統中,確實有某些足供取法的特殊處。沒人想到的是,《修院生活》不只吸引了超過三百萬名觀眾觀賞,同時還深受評論界與民眾的喜愛。影片首次播出後的一個月,渥斯隱修院的網站流量達到四萬人;也是在那段期間,我們收到數百位民眾的報名,希望來渥斯避靜。
來此避靜的人是觸發我寫作本書的原因之一,而那些沒有宗教信仰背景的人則提供了我另一個切入點:這些人並非背離信仰的世代,但宗教對他們來說,卻比較像一道艱澀的難題,或是「玩笑最好的出處」。然而這些人的真誠探索,與他們傾聽人生新義的熱忱,不僅鼓舞了我們這些修士,也讓我們學著更謙卑;人們向我們求道,並說這種生活方式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寶藏,也是他們的禮物。看來,聖本篤還有很多值得現代人學習的智慧。
一千五百多年前,聖本篤在卡西諾山(Monte Cassino)的隱修院擔任院長,為當時的修道生活寫了一部會規。這座隱修院位於羅馬南邊的巍峨山頂,當時的義大利飽受蠻族入侵、局勢混亂,因此聖本篤瞭解的不僅是隱修生活,也包括未開化的蠻族生活。人們經常把《聖本篤會規》(Rule of Benedict)誤認為戒律書,事實上,這本書是他身為一名侍奉基督者,對生活的深刻體悟,並以實際的建議(會規)教導修士們實踐之法。直到今天,這些深刻的體悟仍指引著我們,還有許多會規如聖本篤所希望的,做了符合風土民情的修改。
世世代代的修士和修女們,融合了當時的現實生活以及實踐會規的智慧,不斷衍生出新的體悟;數百年來,直到今天,正是這種融合所產生的能量,使隱修院一直是人們安頓心靈的聖殿。而這個聖殿也能在所有有心人的心中不斷重生。
如果你也正在尋找生活中的聖殿,請你接受本篤會的弟兄們的邀請,進入會規序言中所揭示的「聽,我兒,你要注意我的訓言,側耳傾聽我的教導」的平和世界。
推薦序
快樂程式
我得承認,是BBC那部《隱院生活》(The Monastery)的紀錄片,使我對於《一個人的聖殿》這本書產生興趣。
這部影片裡,五個來自不同領域的男人一起到渥斯隱修院避靜,整整待了四十個日和夜。這五個人裡有色情片製作人,畫家,詩人,劍橋的博士班學生,和出版社成員。 某方面來說,這使我對於本書有了不實期望,我以為它有可能是日本「戀愛巴士」的靈修版。五個男人出發,尋找上主的愛,而在自己與神的結合之間,進行一場性靈之旅,自然,那位情色片製作人顯然是主軸,由於看上去他的罪惡最為有趣明顯,可以期待他給我們的娛樂或刺激也最多。
但是,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當然,書裡也提到那位製作人啦,他是五位成員裡在書中唯一被提及的,可以想見我對他的預測其實正確,他顯然就是賣點。但是如果期望在本書裡看到邪淫魔鬼和聖潔修士之間的戰爭的話,說實話,沒有的。
這是一本清清如水的,極為聖潔和乾淨的書。在翻開書頁的時刻,我們事實上對其不該有超過進教堂的期望。教堂裡沒有的,書裡都沒有。
相對的,教堂裡有的,它都有,並且以一種祥和和寧靜的面目顯示。在開始,這本書就保證了要帶領我們進入寧靜,在闔上書頁的時候,我們便得到了。
作者以不熟練的生疏的口氣述及俗世的一切:什麼商場競爭啊,現代人的忙碌生活啊,恐怖份子啊,戰爭,政治;人際關係的爭執,衝突;還有整個人類陷身的所有悲苦,不平等,無法對治的焦慮,孤獨感,不滿足與失落……但是他排列這些字眼如同菜單,就只有字眼的意義,我覺得作者並不真正懂得這些事是怎麼回事。這些纏繞我們的,讓我輩凡夫俗子痛苦,狂喜,受誘惑受傷害,提升或著墜落的事物,寫書的這個人顯然並不理解。
但是他的優點可能就在於他的不理解。藥品並不需要瞭解疾病,它只要打敗它就行。這不理解,在某種程度成為不沾染,因為這樣確然的置身事外,似乎,這本書的作者看到了一些我們困擾裡的本質,而對治之道,在他,就跟一加一那麼簡單。
這樣單純的信念給這本書帶來力量。他應許了我們只要相信,並且一心不疑的照做,便可以得到本篤會修士所得到的滿足與心靈安頓。
整本書其實是以本篤會修士的修行戒律為藍本來寫作的。書中介紹了戒律的起源,戒律的意義,實際的練習方式,以及一些相關的小故事。在閱讀當中,我不時為一件事所困擾,那就是:如此簡單的方式,為什麼我們多數人難以做到。
書裡提出一個現代人的大病,便是「忙碌」。 這忙碌不只指外在,也指內心。並不是退休的人,或著靜坐無事,就叫不忙碌。許多人不工作的時候,「忙」得比工作的時候更兇。至少有事可做的時候,「一心不二用」,自己知道自己在忙什麼。但是「不忙」的時候,在大多數人,其實心裡頭更忙,雜思紛紜,念頭瞬息萬變,這種「忙」,統稱之為胡思亂想。
眾所周知,胡思亂想是所有偶像連續劇和羅曼史小說高潮的來源。稱之為「萬用之源」也不為過。只要情節沒得發展了,安排某人把他或她的胡思亂想付諸實行,便可以製造一大堆事端。而這部分情節可能是所有虛構戲劇和小說裡最最寫實的部分。
胡思亂想是人類最有創造力的「場域」。而且是愈高智能者,愈有「創造力」。胡思亂想「行動化」之後所帶來的破壞力,無遠弗屆。八卦雜誌和報紙社會版上的材料罄竹難書。難怪《一九八四》裡,歐威爾要讓老大哥箝制人民的思想,沒有思想就沒有行動。而這狀態有可能是幸福的,如果是自願的話。
我個人看法,所有的宗教,其實都在勸導人自願「放棄」思想。佛教裡教的是以一念代替萬念。那一念便是「一心念佛」。而聖經則叫人相信上帝的話語,雖然那「上帝的話語」,落實來說,其實是一堆「人」所建構的紀錄。並沒有任何人看見上帝在書房裡打電腦。
亞當夏娃在伊甸園裡吃了智慧果之後,所有的宗教便都只教導一件事,叫我們這些亞當夏娃的子孫,把魔鬼給的「禮物」退回去,在某種程度上放棄獨立思考,只接受經典上的話語。一成不變的複製經典上的教誨,絕對不要打折扣,也不要自為詮釋。
那就像一個「快樂程式」。把它安裝進腦瓜裡來,信任它,並且乖乖讓它照程式跑,時候到了,我們便安寧了,便快樂了。 而在「一個人的聖殿」裡,也提供了快樂程式。
這快樂程式由七個步驟組成。分別是—— 一、「緘默」:讓外在的沉默為我們帶來內在的安靜。 二、「祈禱」:真心誠意與上帝對話。 三、「誠實」:尤其是誠實的面對自己。四、「謙遜」:接受自己的卑微和渺小。五、「合群」:以謙遜的狀態與他人相容。六與七、「靈修」與「希望」:開始自身的屬靈之路。
可能因為這本書是以《聖本篤會規》為基礎撰寫,因此他提供的是一個暫時的避靜之旅。由緘默開始,以超越世俗告終。全部過程的前提是必須脫離我們的既有環境。他所設計的這些步驟,非常動人,我也認為照章行之,絕對可以達到它所承諾的心靈安頓的境界,但是離開之後呢?
我不能說它沒有對治到我們真正的人生難題。人生難題千頭萬緒,絕不是一本單純的小書可以承擔解決。而且也很難講會不會有人從書裡看到了我沒有看到的什麼,因而受到啟發,因而心靈安頓。但是,至少這是一本有益的小書,以它的快樂六步驟為標竿,不時檢驗一下自己的淨化程度,某方面可以提醒自己離快樂有多遠,進而省思之所以不能快樂,真正的癥結在哪裡。
袁瓊瓊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
推薦序
人人都有默觀的種子
在這繁忙的工商社會中,如何尋獲身、心、靈的平衡與和諧,是芸芸眾生所渴盼的答案。藉著《一個人的聖殿》這本書的出版,我們也得以窺見在二○○五年英國BBC電視台所製作的節目《修院生活》中,五位有幸體驗修院生活的候選者,在渥斯本篤會修院四十日夜生活體驗的內容、他們的反應及對生活態度的轉變。
在後續《一個人的聖殿》的出版,藉著渥斯隱修院院長克里斯多夫神父智慧的引導,讓更多的讀者瞭解修院傳統的智慧,和如何在生活中建立聖殿的實踐方式。
著名的熙篤會靈修作家多瑪斯.牟頓神父曾說過︰「人人都有默觀的種子」,這指出了在現代的世界緘默、冥想、默觀等靈修的方式,並非只是在隱修院的修士和修女的專利,也應該是每個追求靈性生活的人,接近天主的方式。但是我們也不忘記在《路加福音》第八章中,耶穌為我們所講撒種的比喻,祂說到︰「有些種子落在石頭上,一長起來,就乾枯了……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同它一起長起來,把它窒息了。又有落在好地裡,長起來,結了百倍的果實。」
耶穌所描寫的惡劣環境,其實不是我們現代人生活的一些寫照嗎?我們忙碌的工作或生活,常使我們有窒息的感覺,使混亂的心靈得不到平安與寧靜,這些都使我們無法獲得靈性的成長。所以在汲汲追求工作或事業的成功之餘,也讓我們撥出時間,或是藉自然美景舒展我們的心靈,或是藉寧靜的環境讓我們與造物主做深刻的祈禱與交談,這是獲得平安的途徑之一。
對現代人無法遏止的忙碌或工作上的艱辛,藉著《一個人的聖殿》這本書,我們獲得參與者的親身經驗。但同時藉著修院生活的體驗,他們好似開竅,從中得到了轉化與重新評估生活價值的機會,這些親身體驗對讀者都是非常好的借鏡。我們向追求內心平安、喜樂的人,大力推薦此書,並默求上主,使讀者獲益良多。
水里熙篤會萬福聖母隱修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