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戀愛為基礎的結婚經濟學
Amanda是一位精算師,無論做什麼總喜愛講求數字,「因為這樣才好計算。」她經常把事情轉換成可以計算的單位,認為這樣可以用數字的客觀性,來闡明本來抽象的或不好解釋的問題。「將抽象問題轉化為可以計算的問題,能讓人更輕易明白。」近年她更大言主張:「結婚,也是一門經濟學,用經濟的觀點看待婚姻更加實際。」
她引經據典解釋自己的理由;2000年當卡爾森Carlsson確定了「Dopamine」為腦內資訊傳遞者的角色,不但使他贏得諾貝爾獎,也讓科學家以實驗證實一件關於「愛情」的事;所謂「愛情」實為人的腦子分泌Dopamine的結果,而「愛情」帶來的甜蜜感通常不超過三年,因此,愛情實難以成為婚姻的單純訴求。而現實中,多數人也並不把愛情當作婚姻的基本要素。
「所以,愛情與婚姻其實是兩件事,」Amanda下個定論:「婚姻是種共同生活,而彼此能共同生活,還要有相當多的數字『條件』,這些『條件』包括經濟基礎、價值觀。」
朋友中不同意者當然大有人在,於是我問她:「結婚是兩個人戀愛的美麗結果,應該用幸福感來衡量,而不是用經濟學將它數字化,妳用數字衡量,未免把結婚詮釋得太世俗了。」
「其實不然,」她反駁說:「我只是用經濟學的觀點把結婚轉化成一種讓大家一眼看上去就知道的公式,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Gary Becker)早在1981年也將經濟學導入婚姻行為並且分析,寫下《家庭論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她繼續解釋:「至於結婚的本質,我當然沒有曲解它的原意,也沒有把結婚當作一種純粹的經濟現象。想想看,兩個人一起過生活,總比一個人好多了,這就是1+1大於1的道理,但是選擇終身伴侶絕對不可只以愛和感覺為基礎,當其它因素都可以滿足你的實際需求時,你心目中的愛情自然就會來臨。就連《國民快樂總值Gross National》數字分析也可以證明,「1+1」的快樂值比「1」大過太多了。」
「好伴侶怎麼可以跟自我價值取向相吻合?」另一位朋友也反駁了:「如果愛不是結婚的唯一理由,怎麼可能有一個美好的婚姻;如果不用愛來營造一個終身的關係,又何必結婚?寵愛自己比等待被寵愛來得容易。 」
「好伴侶要符合自我能力的評估,」Amanda笑一笑,說:「簡單來說,所謂結婚經濟學,就是由一男一女組成家庭,若把這個家庭比喻成一個集團,那麼這一男一女就是這個集團中的兩個活動主體,等到將來有了小孩,這集團中的活動就由他們共同分擔。每個人分開生活花費是很多的,全家人聚在一起,就可以減少開銷,比如每一個人分開吃飯,一個人吃兩道菜,三個人就要吃六道菜,但如果全家人在一起吃飯,只要準備2-3道菜就可以了。而且兩個人在一起的主要目的,除了在一起的幸福感之外,就是製造後代,也就是『集團』裡的『生產工作』,除了『生產工作』,還要盡可能『提高產品品質』,這就是把結婚比喻成經濟學的觀點。」
「還有,戀愛的兩個人一旦決定結婚,是要考慮很多問題的,小孩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而生了小孩之後,又想讓小孩得到比較好的生活和教育,這又是一筆比較大的開支。所以結婚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兩廂情願,還要考慮很多因素。但用經濟學的觀點分析,絕對是可以行得通的,這就是所謂的結婚經濟學。」
朋友問:「經濟學有這麼重要嗎?以結婚經濟學為基礎而結合的夫妻,一旦沒有 共同的生活目標,又怎麼能夠長久走下去?」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Amanda輕鬆回應:「讓我這樣解釋講好了;根據調查顯示,60%的人是各自成長的,如果已結婚數十年,大家雖住在一起,但是心靈上會各自尋求學習成長機會,難道你想要一輩子追求嫁(或娶)一個和自己思想一模一樣的人?基本上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致力於個人成長的人,另一種則是尋求舒適生活的人。無論是哪一種人,大多數人都把個人的目標享受擺在第一位,在與他(她)決定走進結婚禮堂前,你必須要知道這點,把某種程度的自我犧牲當作『必要投資成本』,這會讓你的日後利益的『損傷』減至最低。因為愛情是一種虛無飄渺、沒法數量化的東西,它往往來得突然,消失地也快,若要『穩定長久經營』要有方法。」
「什麼方法?」
「經營婚姻要像『經營事業』,例如當你失去了愛情,也就是本金,對於男女性關係的生理需要(等同於『必要成本』),也就是人權的基本需要,我認為世俗男女解決的方式不失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包括買春、一夜情、外遇…等。社會本來就不應該對於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過於譴責或壓抑,因為一旦用高道德抑制它,產生的負面惡果更加巨大,包括性病、愛滋病、墮胎、非婚生子、低生育率、高離婚率、甚至社會案件等等,到時候,付出的成本就不是每一個人負擔得起的。」
大家聽得目瞪口呆,但也沒法再說些什麼話。結婚,對於某些族群來說,確實已經可以用經濟學的觀點來闡釋了。
愛情是自古以來被歌頌、讚美的詩篇,用俗氣的經濟學角度來看待神聖婚姻及崇高的愛情,的確讓人難於接受。但無論如何,這正是「人比豬肥」或「豬比人瘦」的邏輯一樣,豬只怕肥不了,而瘦的人卻老覺得自己看起來比豬還胖,究竟是人看不起豬,還是豬不想和人一樣呢?事實上,從不同角度看同一個問題,總會得到數種不同的結論;在文學家的眼中,「愛情是嘆息織成的煙霧(莎士比亞)」,而用經濟學的眼光觀察,愛情婚姻又會變成什麼樣的情形呢?
一位法國作者在書中闡述結婚經濟學的理論極為貼切:「婚姻是由一男一女兩個生產要件所組成的家庭企業,其中的許多活動由夫妻甚至是小孩共同分擔,藉由共同生活以降低成本。而且,婚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製造後代子嗣,且要儘可能提高品質。換言之,當婦女的薪資愈高時(有可能是來自教育程度愈高),已婚的婦女就愈有心投入職場,也就是犧牲工作待在家裡帶小孩的機會成本愈高,所以就愈不想在家帶小孩。萬一生了小孩,就希望教得好養得好,那就得增加開銷。如此一來,小孩自然晚生或者少生。這也正是保守的亞洲國家生育率持續降低的原因。」
另外,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待婚姻,當初戀愛時必要的高額開銷,例如鮮花、禮物、約會等等,結婚後自然就省下一筆不小的費用了,所以藉由共同分擔、一起生活以降低成本,無怪乎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信奉「結婚經濟學」理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