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280年的屬靈傳承與祝福
全球唯一年年出版, 發行近300年, 50多種語言版本的靈修書
一本走過歷史長河
跨越無數艱難的靈修手冊
1731年欽岑多夫伯爵出版第一本
至今持續發行近三百年,未曾中斷
《摩拉維亞每日箴言》
幫助您每天走在與上帝同行的祝福中 ■推薦 清晨,以初醒如赤子的心情品嚐這一罇窖藏三百年的佳釀,讓欽岑多夫選輯的經文精粹和屬靈人禱詞,為您掛上摩拉維亞弟兄會的動力引擎,陪伴您竟日悠遊義人屬靈的高原,跨越日午,直到日暮!——中華福音神學院 吳獻章老師
我所知道的每日靈修材料中,特別激賞這一本;簡單的經文,短短的詩句或禱文,附加一點讀經進度,讓讀者去默想、深思,並引我們來到耶穌腳前。——士林錫安堂 曹力中牧師
上帝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摩拉維亞每日箴言》讓我靈命每日更新。——余光
作者簡介:
德國合一弟兄會
又稱為摩拉維亞弟兄會,位於德國東部的「主護屯」,這小鎮靠近波蘭、捷克邊界。
1722至1727年,因宗教迫害,一群來自波希米亞合一弟兄會和鄰省摩拉維亞的難民,先後逃亡至主護屯地區,當地領主欽岑多夫收留了他們。從此,合一弟兄會與摩拉維亞這兩個名稱在主護屯合而為一。欽岑多夫為了引導這些難民在屬靈上走向合一,經過多年努力,第一本《每日箴言》在1731年誕生,成為主護屯居民每日靈修的材料。
摩拉維亞弟兄會人數雖不多,卻人人皆有宣教熱忱。不論這些宣教同工被差至何處,分隔再遠,身邊都帶著《每日箴言》,每天讀著相同的經文,得以在聖靈的感動中彼此團契,世界在上帝的真道中於焉合一。
譯者簡介:
盧怡君
德國魯爾大學語言學博士
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李國隆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航空機械博士
目前任職航空業
作者序
每日生活的領航者 /曹力中
我多年前讀教會歷史時,就知道這本每年都出版的書Die Losungen,從1731年摩拉維亞弟兄們開始發行它,至今已有兩百八十多年了。德國摩拉維亞弟兄會的故事,是教會歷史中一個非常具有啟發性的一章,尤其在這教會全心想將福音傳給萬民,積極期待教會增長的時代,她對事工走向的教會,以及對強調內在品質的教會,都有話說。
這個偉大事工起於一位伯爵欽岑多夫(他的名字有數種譯法,這是本書的譯名),年輕時將自己全然獻上給主,他的傳記作者之一這樣稱呼他:「一個向主說了永遠的是之富有少年官。」他使用他的產業為當時受迫害的神百姓預備一個庇護所Herrnhut,劉幸枝姊妹寫的《主護城傳奇》(華神出版)將Herrnhut很生動的譯為「主護城」。
這些來自各教派的聖徒,用了相當一段時間學習彼此相愛,至終他們在愛裡的合一帶來了聖靈大能的澆灌。我一直記得這教會歷史上重要的日子,1727年8月13日,那個週三上午他們在擘餅聚會中,經歷了近代摩拉維亞弟兄們的五旬節。五年後,他們才差派了第一位宣教士前往異教徒的世界,但十年後已差派了七十位宣教士,而他們整個社區才六百人!
他們一直不是很大的團體,但帶出偉大事工的衛斯理兄弟是藉著他們經歷得救確據,進而帶來大復興的。他們有個持續了一百年之久的24小時守望禱告網,參加者無論人在家裡、外地、海上,都持守著,說不定是教會歷史上最先這麼做的團體。
欽岑多夫伯爵的教父是敬虔主義的創始人,欽岑多夫一生過著敬虔愛主的生活,他曾發出這樣的心聲:「我只有一個熱誠了,就是耶穌!」卡爾巴特說他「可能是近代唯一真正以基督為中心的人」;費爾巴哈則說他是「路德的再生」。他致力於幫助社區與教會中的聖徒過敬虔生活,其中一個安排就是每天晚上給他們一句經文,做他們第二天整日默想遵行的金句,還附加一首詩或一個禱告文。
從1731年開始,他們將每天金句與詩句編成一冊書,稱作Die Losungen,意思是作為每天信仰生活的指引或標語。好幾年前就有有心人開始發行其中譯本,其中最積極的是一位商人曾德裕弟兄,這位曾弟兄曾在我的教會聚會一段年日,每年都費盡心思找人幫忙翻譯,然後印行。
我手頭最早的有1994年版,書名譯作《每日生活經句手冊》,2001年開始譯作《每日基督信仰生活的領航者》。我手頭有的書只到2004年版,因為曾弟兄於2005年罹病過世。
如今很高興宇宙光接下這項寶貴事工,相信能叫更多人得著幫助。我所知道的每日靈修材料中,特別激賞這一本;簡單的經文,短短的詩句或禱文,附加一點讀經進度,讓讀者去默想、深思,並引我們來到耶穌腳前。
曹力中
(本文作者為士林錫安堂牧師)
代譯序
與摩拉維亞每日箴言一起走過歷史/盧怡君
站在那座高大的橡木書櫃前面,我懷著興奮忐忑又敬畏的心,將鑰匙精準的插入鎖孔,轉動,慢慢打開書櫃厚重的門。門後面出現的寶藏令我深深吸了一口氣:一層一層密密排列的古老線裝書,書封、書背已然破舊,但書頁內容仍保存完整,這是從1731 年以來,一年一冊、所有年份的德語版《每日箴言》收藏。
我在書櫃頂層的角落裡,找到最原始的那本《每日箴言》—親岑多夫伯爵在1731 年出版的第一本靈修小冊。小心翼翼的拿起這本有著咖啡色皮面、如一張3×5 照片大小的「古董」口袋書,輕輕翻開第一頁,上面有美麗的古典花體字印著:
Ein guter Muth, Als das Tägliche Wohl-Leben der Creutz-Gemeine Christi zu Herrnshuth, im Jahr 1731. Durch die Erinnerung ewiger Wahrheiten, Alle Morgen neu.
主後1731年,主護屯的基督教會,透過默想上帝的永恆真理,為每日生活注入美好勇氣,日新又新。
這是親岑多夫伯爵當年出版《每日箴言》的初衷,而這份心意,藉著摩拉維亞弟兄會那顆熱切愛主的心,已經傳承了283 年,未曾間斷。這個盛夏的早晨,總編輯魏德曼牧師將書櫃鑰匙借給我,允許我在這裡—主護屯的古樓「福閣」(Vogtshof,現今《每日箴言》編輯部所在)的二樓穿堂—盡情翻閱這兩百八十多年來的珍藏。微風一陣陣從敞開的窗戶,透過白紗窗簾吹進屋內,窗臺上一簇簇深紅粉紫淺黃的天竺葵在風中搖曳,窗外晴朗無雲的藍天無邊無際。隨著翻開的頁面、隨著書頁上印著的年份日期,我的思緒飛出窗外,迎向廣闊的藍天,飛出主護屯,越過歐陸的山川湖泊和森林,飛向遙遠古老的年代……
1736年——這個年份的《每日箴言》版面稍微大一點,但仍是可以隨身攜帶的小書。這一年,約翰和查理‧衛斯理兄弟從英國啟程前往美洲大陸宣教,同一艘船上,也坐著摩拉維亞弟兄會前往美洲的移民。(他們身上或許也帶著這本1736 年版的《每日箴言》吧?)這是約翰‧衛斯理首次接觸弟兄會的會友。約翰‧衛斯理後來在日記上寫著:
我注意這群人好一陣子了……他們總是謙卑的服事船上其他客旅,完全不求回報,這是英國人做不到的……顯出長久溫柔忍耐,即使受傷時也一樣。在船上因為搖晃、推擠而絆跌摔倒時,他們就爬起來,安靜的走到旁邊,沒有一句怨懟的話……
不久,這艘船遇到暴風雨,海浪捲上甲板,主桅折斷、風帆裂成碎片。「此時,」約翰‧衛斯理寫道:
船艙中的人開始尖叫呼喊,而那一群弟兄會的朋友,包括婦女和小孩,卻仍安靜的聚在一起禱告唱詩歌……。
這個景象令衛斯理畢生難忘。到了喬治亞州之後,每逢遭遇屬靈上的疑惑難題,約翰‧衛斯理就自然而然求助於那裡的摩拉維亞教會。
接著,我從書櫃中拿出1807 年的《每日箴言》。這個年份的版面已經跟今日差不多了,但內文只有舊約和新約經文,沒有第三段的禱詞格言。當然,書本還是線裝書、花體字。此前一年,神聖羅馬帝國在拿破崙的鐵蹄下覆亡,然而,不論是被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或受到拿破崙軍隊的蹂躪,位處今日德國、捷克、波蘭邊陲地帶的主護屯小鎮,依舊在上帝的護庇下,過著熱心愛主、彼此服事、專一信靠的虔敬生活,並且努力開展其海外宣教事工,持續編輯出版這本靈修小冊。1807 年,受到衛斯理影響而在英國出版的《每日箴言》已經有67年歷史了(按:約翰‧衛斯理於1738年自美返英,英文版《每日箴言》於1740年首次出版)。這一年,一個年僅25 歲,名叫羅伯特‧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 的宣教士從英國上船,輾轉經由紐約到達中國,於9月4日在澳門登岸。此時是中國的清朝嘉慶十二年,從雍正朝以來,中國已經鎖國禁教了將近一百年,馬禮遜在這裡沒有傳教的自由,只能藉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翻譯員的名義開始其宣教工作。在任職東印度公司二十五年的歲月裡,馬禮遜不僅翻譯聖經、出版雜誌,還編纂華英字典、撰寫中文文法書,更在麻六甲創辦英華書院、設立印刷所,為古老的中國開啟歷史文化的新頁,注入西方啟蒙精神、帶來科技新知,並且鼓舞其後無數的宣教士前來。1807 年,這是中國教會史永遠不會遺忘的一年。
然後,我翻開1871年的《每日箴言》。在德國歷史上,這應該是再重要不過的一年了,但為什麼這本《每日箴言》如此素樸?版面變小、書本變薄、印刷也少了原本該有的橙色墨跡?1871 年,德國終於成為真正統一的國家,「德國」不再是邦國林立的地理名詞。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用卑斯麥為宰相,先後發動戰爭打敗了丹麥、奧地利和法國,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稱帝。然而這本《每日箴言》不但沒有一絲「歡慶」的氣氛,反而顯得局促窘迫。是了,一定是先前那幾次戰爭的緣故,尤其是普奧戰爭,主護屯位於普魯士進軍奧地利的必經之路,弟兄會的會眾在戰火之中、物資極度缺乏之時,又要遷移躲避、謀求生路,又要照顧傷患,還要編輯印刷這本靈修書,這是何等辛酸坎坷的歷程。
順著年代繼續瀏覽下去,1894 這個數字在我眼前顯得格外鮮明。這是清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這一年,在鴨綠江口的黃海海戰掀起了中日戰爭,北洋水師最重要的旗艦定遠號中彈起火、傷亡慘重,最後艦長因為不願戰艦落入日本,1895年,將定遠艦炸沉後自殺殉國。這艘鐵甲艦,是當年李鴻章任命手下最優秀的水師將領,也是後來的定遠艦艦長劉步蟾親自赴德國監造的,與另外一艘鎮遠號戰艦,都在奧德河畔的福爾堅造船廠(AG Vulcan Stettin) 起造完成。從主護屯小鎮往北,沿著翠綠色的奧德河向下游行約一百公里,就到了這家在二次大戰時以製造潛水艇聞名的造船廠所在。如今,福爾堅造船廠早已關閉,但我仍然可以想像,當年的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意氣昂揚站在波光粼粼的奧德河畔,心滿意足看著自己心愛的戰艦下水,而後挺胸闊步登上了戰艦,從奧德河順著漫漫水流駛出波羅的海,風風光光的駕艦回國……
陽光自南向的窗口射進來,光影映照下,老橡木書櫃也顯得明亮起來,然而接下來,從1900到1990這近百年來的《每日箴言》,卻讓我感到分外沉重。儘管時序進入20世紀,但這一批書本的外觀卻不見得比較精緻光鮮。我拿起1900年的《每日箴言》,這一年,庚子拳亂給在中國的宣教士和基督徒帶來空前的迫害與災難,也令貧弱的中國陷入被列強瓜分、亡國滅族的危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主戰場在德國,而戰火幾乎延燒了所有的歐洲國家;1918年大戰結束,同時也終結了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1933 年,希特勒上臺,他所主導的納粹黨成為國會最大黨,很快掌控了德國政權;1939年,德國侵略波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德國投降、戰爭結束。1945這一年份的《每日箴言》比較特別,除了新舊約經文和第三段禱詞,還畫著戰火中老百姓逃難、流離失所的圖案。我翻開4月9日那天的經文,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的讀,這一天,年僅39歲的德國神學家,才華洋溢的信義會牧師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在佛洛森堡被納粹處死,是希特勒親自下的命令。我知道,在他赴絞刑臺之前,同樣讀著這段經文。僅僅一個月後的5月8日,德國就投降了。
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大戰使整個德國變成一片焦土,但卻沒有讓《摩拉維亞每日箴言》中輟,弟兄會依舊年年出版這本靈修書,這樣堅韌的毅力已經夠令人訝異了,但是接下來,從1949到1990這四十年,上帝透過弟兄會所行的神蹟,更是令人驚嘆。德國戰後分裂成東、西兩德,主護屯小鎮位於當年的共產東德境內,《每日箴言》繼續在這裡編輯出版。那時候,思想言論受到箝制,所有的出版品都要先交予政府做嚴格的審查與修正。奇妙的是,在這無神論被高舉的四十年,年年送審的《每日箴言》,卻從未被共產政府改過一字一句。摩拉維亞弟兄會深深相信,只有上帝能行這樣的神蹟。
再重讀一次當年親岑多夫寫在第一本《每日箴言》封頁的句子,我忽然明白,為什麼這本小書可以持續出版兩百八十三年,因為,摩拉維亞弟兄會不僅只是讀上帝的話語,更將它當作每天實實在在的生活,於是,「上帝的永恆真理,為每日生活注入美好勇氣,日新又新。」帝國的興衰、戰爭的摧殘、制度的更迭、以及人在地上的漂流遷移,都無法改變上帝永恆的應許。讀歷史令人著迷,因為這是「祂的故事」(His-story);與《摩拉維亞每日箴言》一起走過歷史,更讓我體會到,在世界的一切紛爭擾嚷與不完美之外,有上帝永恆的公義慈愛存留。
盧怡君
主後2012年深秋於中原大學
每日生活的領航者 /曹力中
我多年前讀教會歷史時,就知道這本每年都出版的書Die Losungen,從1731年摩拉維亞弟兄們開始發行它,至今已有兩百八十多年了。德國摩拉維亞弟兄會的故事,是教會歷史中一個非常具有啟發性的一章,尤其在這教會全心想將福音傳給萬民,積極期待教會增長的時代,她對事工走向的教會,以及對強調內在品質的教會,都有話說。
這個偉大事工起於一位伯爵欽岑多夫(他的名字有數種譯法,這是本書的譯名),年輕時將自己全然獻上給主,他的傳記作者之一這樣稱呼他:「一個向主說了永遠的是之富有少年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