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是釘死在十字架上?還是避難到歐洲?
「舊約預言」是神意,還是人謀?
極具爭議的耶穌真相發現,全都從一只蘆草紙古書所引發……
不管您是教徒或非教徒,此書有意想不到的價值,更是我們能對耶穌的瞭解不再局限於梵蒂岡所畫的小圈圈裡。作者對《新約》及《舊約》中所記載的可疑事跡有一針見血的看法。
耶穌復活前騎驢入耶城、耶穌治療傷殘病患、認為伯大尼馬利亞就是抹大拉馬利亞等,都是為了實現《舊約》預言。耶穌沒有死在十字架上、耶穌之死不是為違反了猶太教義、耶穌有後裔、耶穌是在埃及度過青少年時期、耶穌入城第二天晚上到底住在何處?……等。
隨著越來越多的古文卷出土,耶穌基督的身世之謎也獲得越來越多的重新檢視,歷史上的基督和信仰中的基督擁有非常不同的形象。作者在本書中一一披露這些第一手的消息,讓我們對於千百年來的基督教文明擁有嶄新的思考方向。
作者簡介:
麥可.培金(Michael Baigent)
麥可.培金,1948年3月在紐西蘭基督城出生。他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他最為人所知的著作,即為1982年的暢銷書《聖血聖杯》,為該書的作者之一。
《聖血聖杯》於1982年出版,該書在對聖血和聖杯進行研究後假設,耶酥基督並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是與抹大拉馬利亞結婚生育,他們攜子逃到了法國南部並建立了王朝,他們的後代仍然在世,受到了天主教內一些祕密社團的保護。但羅馬天主教庭一直在遮掩這個事實。由於內容新奇,該書進入暢銷書排行榜,迄今已售出了200萬冊。後來,書中的構思及研究結果被《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所引用,該小說暢銷全世界。
2006年3月,麥可.培金和理查利請眾議院的英國法院對丹.布朗訴請侵權訴訟。2006年4月7日,高等法院法官彼得史密斯判定丹.布朗勝訴;同時,麥可.培金和理查利撰寫了《耶穌祕卷》一書出版,書中內容是以《聖血聖杯》的主題重做批評,並用歷史的手法重新詮釋,並閱讀隱藏的檔案、共濟會的紀錄;拜訪秘密社團和私人收藏的文物商人。
然而,事實的真相遠比小說更為精彩。本書蒐集了各個領域聲譽卓著的專家,對《達文西密碼》所提出的歷史公案,以學術性的嚴謹態度提出的有力回應與史實探究。
著作:《遠古的痕跡: 在遠古又早的歷史祕密》、《耶穌祕卷:歷史真相的探索》
合著:《聖血聖杯》、《死海捲軸騙局》
譯者簡介:
周春塘
學歷:美國華盛頓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美國愛阿華大學講師
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
華梵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
《文星雜誌》、《慧炬月刊》編輯
香港《大學生活》特約撰稿人
Kiwanis Club 會員
著作:〈敦煌變文研究〉
〈蘇俄文學新論〉
〈緣起性空與人生〉
Lake Como(英文詩集)
《生活的智慧--尋找生命中的力量》
《撰寫論文的第一本書》等中英文著作四十餘篇
章節試閱
「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crucification)是一個長久以來被人堅信不疑的故事,甚至在《可蘭經》中也提及此事(註1)。然而,這個不實的故事是怎樣造成的呢?福音書告訴我們,除了耶穌自己的門徒,人人都要置他於死地,或者保持中立。猶太人的官方和紛紛擾擾的暴徒則群聚街頭,附和著羅馬的意願,主張死刑。福音書對此事的看法是,耶穌被「猶太人」提請公審,而群眾有意把他送上刑臺。當時猶太地區的巡撫彼拉多則袖手旁觀,讓耶穌扛著自己的十字架,穿過咒罵他的人群,一步步走向刑場,最後終於在各各他,也叫作「髑髏地」的地方,被釘死在兩個強盜中間。
我們姑且設想,萬一他有逃亡計畫,例如避開公審,或者在赴刑途中溜走,他會立即被人察覺,當時有太多人會十分樂意把他揪回現場。福音書明白指出,此時羅馬官方對耶穌的案件已經失去興趣,也不再關心耶穌的死活。然而,猶太方面和撒都該教門(譯註:古代猶太教派之一,不相信死者能夠復活,以及天使和靈魂的存在)的人卻不想馬虎,他們一心要剷除耶穌。而耶穌手邊少數的門徒卻無力阻擋,只能眼睜睜看著悲劇發生。除非有羅馬或猶太官方的安排,幫助解決一些問題,否則耶穌絕對無法逃脫。幸而福音書給了我們不少暗示,我們不能不稍加深思,當時的情況的確有夠含糊。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十字架是羅馬歷來對政治犯的處罰。諸本福音書一致同意,彼拉多已把耶穌交還給暴亂的群眾,而暴民要求把他處死的理由是宗教,不是政治。猶太人對宗教叛逆者的懲罰則是擲石致死,不是十字架。羅馬人的十字架是為政治煽動者而設的,跟宗教的罪犯毫不相干。此一矛盾足夠證明福音書的報告並不屬實。我們不禁要問:難道他們在隱瞞什麼重要的訊息嗎?他們是否蓄意指桑罵槐,誤導後人?
較無可疑的是,耶穌最早被判死刑,是因為政治性的罪衍。我們也都確知,使他們走上這條死路的是羅馬,而不是福音書所言的猶太人。事實上,福音書把當時的真相扭曲得太過分了,致使基督徒們到今天還不敢貿然把政治和耶穌拉上關係,擔心引起公憤,或者被斥為「胡說」。半個世紀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布蘭登即曾警告過此一神學上的錯誤:「耶穌的死是由羅馬政府宣布,羅馬官員執行。這是一件無可爭議的重要史實。」(註2)布蘭登接著說:
無可諱言的,在此項行事中,耶穌有足夠教唆的嫌疑,致使羅馬官方不得不視他為可能的革命分子,而在公審結束後,加給他此一罪名,處以極刑。(註3)
事實上,幾年後,在另一本新書中,布蘭登見到他的警告被人漠視,感覺不耐,遂大聲疾呼地說:「任何研究若想了解歷史上真正的耶穌,必須從他遭羅馬人控告為政治犯上著手。」(註4)
儘管其中還許多障礙有待清除,今天我們必須處理的,不僅是一個複雜的宗教問題,也是一個充滿政治意味的漩渦。
除了死刑的話題,我們還應注意福音書中是否尚有其他的暗示,指陳羅馬確是全案的主腦,而牽涉到的有關罪狀,確是政治性的煽動,不是猶太教義的違叛。
答案再清楚不過了:所有英文版本的《聖經》都說,耶穌被釘在兩名「強盜」(thieves)中間。如果我們翻閱希臘原文,會發現這些所謂的強盜被叫作 lestai,是希臘文「土匪」的意思,而這種土匪在當時指的正是「奮銳黨」,即矢志要把占領猶太地區的羅馬軍隊趕出猶大的自由戰士(馬太福音,27 :38)(註5)。羅馬視這些人為狂熱分子。
這些狂熱分子不僅要取回政治上的主權,他們還有一個精神上高於一切的願望:恢復奉祀所羅門王神殿僧侶的合法性,尤其是祭司長的合法性。祭司長的任命不能再出自希律王之手(註6)。他們揚言僧侶必須是「亞倫的子孫」,要有亞倫的血脈。亞倫是摩西之兄,直屬利未部落,是以色列僧侶制度的創始人,也是以色列首位祭司長。在古代以色列僧侶的行列中,「亞倫的子孫」是唯一合法的人選。
耶穌被安排處死在兩名狂熱之徒中間,其用意非常清楚:對羅馬官方來說,耶穌也是一名狂熱之徒。例如巴拉巴,他是彼拉多在祭禮之日特赦的囚犯。這名囚犯,希臘文稱之為 lestes(約翰福音,18 :40)(註7),也是狂熱之徒。看來在耶穌的身邊,有為數不少的宗教狂熱者。
即便在他的門徒當中,便有一位叫 Simon Zelotes 的人,即「奮銳黨的西門」(路加福音,6:15)。再說,在狂熱運動中有一支行為卑劣的暗殺團體,名叫希卡力(Sicarii,匕首黨),名字來自 sica,是一種彎鉤狀的小刀,專門用來狙擊反對他們的人士;還有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也是一位從事暗殺工作的「匕首黨」。這麼多的宗教狂熱活動,無疑加重了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被捕前夕的特殊意義。按照《路加福音》的記載,當耶穌和他的門徒聚集在一起時,曾提醒門徒要武裝起來:「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眾人回報他說:「請看這裡有兩把刀」,耶穌則說:「夠了。」(路加福音,22:36-38)耶穌的話反應了猶太人強烈的武裝欲望,想從羅馬人的統治中解放出來。若不抓住這一重點,便會錯過這段經文的真義。
耶穌的處死,多少可從這種反羅馬的氛圍中得到一點信息。根據了解,彼拉多已把這宗案件交給猶太人,任憑他們的意思去做。然而,他堅持要把「猶太人王」的招牌掛在十字架上,顯示他並沒有忽視羅馬的政治性。借著如此的安排,彼拉多把他的話說清楚了:耶穌必須釘上十字架;透過這張招牌,他也表明了對此事的立場。
至此,我們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提出:假如耶穌沒有死在十字架上,不管是被調包,還是被搶救,誰是最可能的幕後策動者?絕不可能是羅馬人─他們不會救援一個反抗他們統治的敵人;也絕不可能是聖殿的僧侶,因為耶穌對聖殿的不敬早已使他們恨之入骨。唯一幕後的策動者,我們可以假想,大約是來自那批名為奮銳黨的宗教狂熱之徒吧。
事實卻大為不然。
西元前三十七年,希律奪取了耶路撒冷城。他不是猶大地區的居民,而是死海南端的以土買人。雖然他是個能幹的軍人和行政長官,卻也是個殘暴的惡棍。他的朋友馬克.安東尼交給他一支強大的羅馬軍隊攻取耶路撒冷,他還是花費了五個月的時間才征服城中的拒抗。一旦大權在握,他立即斬首了四十五位猶大最高評議公會的議員(譯註:依照傳統,公會例有七十一位議會成員),癱瘓了他們對政壇的影響力。他也逮捕了猶大最後的國王安提哥納,並迅速遣送到安提阿(敘利亞首府),亦即當時他的朋友安東尼的居留地,然後斬了安提哥納的首級。希律取代了他的王位,自命為「希律大王」,從此與支持他的羅馬恩人保持親密的往來。
希律王似對一切擁有王室血統的猶太人懷有深仇大恨。雖然他娶了一位王室公主為妻,仍把她貴為祭司長的兄弟溺斃在耶利哥王宮的游泳池中;不久,他把自己妻子也殺害了,他們所生的兩個兒子也被處死。事實上,在他任內,巧立名目地把以色列王朝所有殘存的人物一一除盡。他唯一的恩惠是重建了耶路撒冷聖殿。然而,此一恩賜並未消弭區內猶太人對他的憎恨。他死於西元前四年。他的最後一樁惡行,是把兩名法利賽人活活燒死,懲罰他們把他在聖殿大門牆上安裝象徵羅馬的金鷹銷毀。
為這一時代的歷史做紀錄的,只有一位猶太籍史學家約瑟弗士。依照他的書,緊接在希律王死後不久,「民眾」要求經他任命為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司長下臺,他們並要求新任的祭司長必須具有「更高的虔誠和純正」(註8)。這是猶太民眾對這件事情第一次公開的表態。對當時實況的了解,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然而,誰是這些關心的「民眾」?
根據約瑟弗士的歷史,當時猶太有三個不同的宗派:(一)撒都該教派重視聖殿的禮拜和供養殿中的僧侶,祭司長也是從他們之中選拔出來的;(二)法利賽人比較維護猶太傳統,尤其是古聖先賢所建立的法典,而對聖殿的經營不甚在意;(三)艾辛派則多喜聚集在自己的社區中,他們對希律王的擁戴和反抗,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立場,甚至對戰與和、獨身與結婚,也有不同的意見:他們模稜兩可的現象,至今還令學者感到棘手。這些艾辛派人士對猶太法典相當虔敬,據約瑟弗士的敘述,即使在羅馬人高壓的迫害下,他們仍然不敢冒瀆摩西,也不敢稍違摩西的律法(註9)。約瑟弗士認為,他們始終堅守著「希臘子孫」的教條,援用畢達哥拉斯或柏拉圖式的觀念,相信人在朝生暮死的肉體中,孕含著一個不朽的靈魂。
「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crucification)是一個長久以來被人堅信不疑的故事,甚至在《可蘭經》中也提及此事(註1)。然而,這個不實的故事是怎樣造成的呢?福音書告訴我們,除了耶穌自己的門徒,人人都要置他於死地,或者保持中立。猶太人的官方和紛紛擾擾的暴徒則群聚街頭,附和著羅馬的意願,主張死刑。福音書對此事的看法是,耶穌被「猶太人」提請公審,而群眾有意把他送上刑臺。當時猶太地區的巡撫彼拉多則袖手旁觀,讓耶穌扛著自己的十字架,穿過咒罵他的人群,一步步走向刑場,最後終於在各各他,也叫作「髑髏地」的地方,被釘死在...
目錄
推薦序一:晚近出土文物與耶穌復活之謎
推薦序二:還原十字架下的真相
作者序
譯者序
一、隱密的文獻
二、僧侶的寶藏
三、耶穌:猶太人王
四、伯利恆之星
五、耶穌信仰的誕生
六、羅馬的恐懼
七、蒙難十字架
八、耶穌在埃及
九、埃及的神祕思想
十、冥府去來
十一、活水源頭
十二、天國的奧祕
十三、耶穌祕卷
十四、文化交易
地圖一:耶穌時代的以色列
地圖二:耶穌與埃及
地圖三:古代埃及圖
推薦序一:晚近出土文物與耶穌復活之謎
推薦序二:還原十字架下的真相
作者序
譯者序
一、隱密的文獻
二、僧侶的寶藏
三、耶穌:猶太人王
四、伯利恆之星
五、耶穌信仰的誕生
六、羅馬的恐懼
七、蒙難十字架
八、耶穌在埃及
九、埃及的神祕思想
十、冥府去來
十一、活水源頭
十二、天國的奧祕
十三、耶穌祕卷
十四、文化交易
地圖一:耶穌時代的以色列
地圖二:耶穌與埃及
地圖三:古代埃及圖